報導者The Reporter
@twreporter
7Friends 10580Fans
Karma104.02
Taiwan
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的官方噗浪。

我們專注於台灣議題、重大公共政策,以調查報導揭發弊端;同時也關注香港、國際情勢。報導者的理念是,不接受業配,不受政府、財團支配,完全仰賴讀者捐款。若您支持這份理念,懇請用贊助,成為我們的力量。

贊助我們《報導者》官網Podcast《The Real Story》
【關於報導者】
《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我們專注於調查報導,深入台灣的議題、重大公共政策、國際情勢。

報導者的理念是,不接受業配,不受政府、財團支配,完全仰賴讀者捐款。若您支持我們的理念,懇請用贊助,成為我們的力量。
有你,才有《報導者》——成為贊助夥伴
【4個月13職業軍人走上絕路,國軍心輔機制發生什麼事?】專業、時間都不夠!4個月內13職業軍人輕生,部隊文化和預防機制的矛盾失能 - 報導者 The Repor...
「砰!」今年3月1日,戍守總統府的「天下第一營」憲兵211營,一名年僅21歲的古姓士兵在站哨時持槍自戕。不只他,截至5月7日,全台已16名職業軍人自傷,其中13人不治,從2016年至今共134軍人因自傷死亡,是什麼讓這群衛國戰士選擇這條路?國家與同袍為何接不住他們?

「沒有出事,就是心輔工作最好的績效」——作為保家衛國的軍人,必須維持強勢、陽剛形象,然而身而為人總有脆弱時刻。《報導者》與曾投身軍旅的特約記者許詠傑合作,接觸多名基層軍官,直視外界無法窺探的高壓封閉過勞現場,軍隊與人權的衝突、軍事使命與輔導專業間的價值兩難,看見國軍「心理輔導」制度失能原因,以及從裡到外的改變可能方向。
報導者 x TIDF【在一個單身女子無聲倒下之後,蔡晏珊18年淬鍊《老查某》:只要看見這個人,這部片子就不算是失敗】留住那些親愛的《老查某》──蔡晏珊讓時間成為遺憾的剪接師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老查某」是公娼白蘭餵養的、最愛的一隻貓;「老查某」也是是包含白蘭在內、一群選擇/被選擇成為性工作者討生活的女人;名為《 #老查某 》的紀錄片記錄1997年台北市廢除公娼之後,女人與貓的故事──

作為少數願意在抗爭時露臉的人,白蘭的故事並不難查找,可是這群女人們的抗爭和生活記事如何真的被看見?

2005年初次播放,18年後,導演蔡晏珊不再急於用大量資訊解釋、不怕觀眾無聊或看不懂,《老查某》再度在2023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2024年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大螢幕播映,希望直接讓觀眾去感受……
【《監控國家》作者李肇華:當現代生活離不開數位監控,為了安全或便利,你願意讓渡多少權力和自由?】為了安全,你要讓渡多少自由?專訪《監控國家》作者李肇華談數位監控時代的民主危機 - 報導者 The Re...
「現在談到 #監控,很多人會過度簡化,只把監控技術描繪成不好的東西,但事實並沒有這麼簡單……我們正在面對一個全新時代,人類和科技的關係正出現重大變革,而台灣和中國,就處在這場變革的最前線。」

曾長駐中國的《華爾街日報》資深記者李肇華與林和將深入採訪匯集成書《 #監控國家 》,從監控體制的歷史、產業發展,深度討論中共使用這個技術、想達到什麼目的,並穿插案例,探討這些監控科技實質上怎麼影響每一個人生活。

#報導者 》訪問作者之一李肇華,談耗時5年出版的這本書與曾在中國親身採訪20年的記者觀察——作為有著華人血統的美國人,他怎麼看待自由民主與數位治理?
報導者The Reporter
6 days ago @Edit 6 days ago
#國際週報 【美國哥大占領示威運動——為巴勒斯坦平民發聲的反戰請願,為何變成一場場混亂的鎮暴衝突?】【Hello World】和平衛士或反戰暴民?哥倫比亞大學「加薩團結營地」如何點燃美國學運論戰、衝擊大選...
美國時間4月30日凌晨,哥倫比亞大學學生占領校園漢米爾頓大樓提訴求,校方則請求警察進校「清場」,不到24小時在媒體直播下,109名學運示威者被優勢警力與閃光彈逮捕;同一天,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示威學生被捕、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發生反對者對示威者的暴力事件……

無辜喪生的加薩平民與以國人質處境讓人們愈發對立,撕裂美國校園政治與社會輿論——到底示威學生訴求什麼?向來提供對話空間的校園,為何再難和平理性?

位處全球猶太裔最多的城市、巴勒斯坦議題研究重鎮的哥倫比亞大學,扮演哪些關鍵角色?未歇的學運煙硝,將如何影響年底的美國大選結局?
#精選書摘 【一段記者與歌手的相遇、尚未停止的抵抗與救贖——讀《巴奈回家》】【書摘】李雪莉/《巴奈回家》:為族群主流化的平等理想一起努力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第一次見面、第一次採訪,一張制式授權書條款細節,讓雪莉與巴奈兩人的初識像一場三溫暖,幸而兩人沒有因為尖銳的提問而停止對話,而是更真誠地理解:

「她並非質疑我做為一位記者的用心,她對我的提問,其實是對我們身後的體制的質疑:為何僅憑一紙合約就試圖化約一切,甚至是獨斷的擁有?」

從「柯美黛」到「巴奈」,她從未停止叩問回家的路,但不是每一次都能展開對話,2017年,為要求政府正視歷史正義,完整劃設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巴奈「住進」凱道,從新聞焦點到鎂光燈不再,地點從凱道到二二八公園,還經歷疫情,整整七個寒暑、2644天,她始終在那個帳篷裡,以身體抵抗、試圖對話⋯⋯
#讀者投書 【電價調整後,我們有相應的節能政策配套嗎?編預算補貼之外的想像可能】【投書】電價調漲後,解決能源貧窮、加速節電措施不能等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新電價4月1日起上路,民生用電及產業用電全面調漲,以民生用電來說,漲幅3到10%不等,而產業用電大戶最高達25%;政府除了說明漲價實際影響,也同步呼籲國人要節能省電。

對比許多國家,台灣電價仍然算便宜,但是對於原本已有經濟壓力的家庭來說,就算1%也是不可承受之輕,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能源組專員唐偉傑投書指出,政府漲電價之外,也應該從節電思維提出更多政策配套,多元應對電力需求的成長⋯⋯

文中舉例英國與歐盟如何顧及能源弱勢,也提到日本的智慧電表不只是居家省電工具、更應用於獨居者照顧服務,而除了推廣換省電電器,荷蘭也對房屋做「節能分級」……關於「電」的開源與節流,台灣可以有更多想像力。
【全台首份 #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 團隊專訪:與死囚對話後,他們對死刑、正義與生命意義的動搖與反思】日行在生死邊界:專訪「死刑犯監所訪談計畫」團隊,他們眼中的37位死刑犯 - 報導者 The Report...
日前「死刑案」憲法法庭言詞辯論帶來討論,當社會對「死刑犯生命權」爭論不休,已被判刑定讞的37名死刑犯,活在獄中的每一天是如何度過的?

2020年在行政院人權保障推動小組第40次委員會議通過、法務部矯正署同意協助下,開啟長達2年的「死刑定讞和無期徒刑收容人訪談計畫」,計畫團隊訪問37名死刑犯與抽樣40名無期徒刑收容人,試圖從他們的現在與過去剖析其社會背景與心理,探問這群平均被關押13年的死囚為何會走到這步?以及在監所處遇與心境變化。

這項計畫完整報告將於9月公布,《報導者》採訪該團隊計畫主持人及成員,聽她們在訪談後,對「死刑存廢」、「正義」更深層次的思考⋯⋯
#憲法法庭實錄 【死刑違憲嗎——「死刑存廢」激辯5小時,到底辯了什麼?大法官有哪些尖銳提問?】在塞滿火藥的價值縫隙處──台灣憲法法庭首度「死刑是否違憲」言詞辯論實錄 - 報導者 The Report...
昨天(4月23日)上午10點,憲法法庭裡的言詞辯論庭備受全台社會矚目,主題是#死刑。

「#廢死 與否」在台灣長久以來爭論不休,猶如兩條無交集的平行線。在這一場憲法法庭裡,正反雙方、6位專家、2鑑定機關的意見陳述,更是具象呈現兩種價值體系的衝突,以及在支持廢死與支持死刑聲音中的各種思考⋯⋯

依《憲法訴訟法》規定最快3個月內、最慢5個月,12位大法官就必須作出宣判,然而在此之前,我們更關注經過昨天5小時直播的激辯與媒體大量報導後,台灣社會對此議題,到底是更聚焦還是更模糊?
【「日本死囚告政府、要國賠」所為何事?死刑存廢爭辯之前,先打開政府不透明的「行刑程序」黑盒子】死囚有沒有妥善道別的最後權利?日本「執行死刑黑箱」訴訟,與來自刑場的錄音 - 報導者 The Repor...
日本現行死刑執行程序採取「當日告知制」,在通知受刑人1~2個小時後即執行「絞刑」。

日本自2000年至今共執行過98次死刑,根據調查,8成國民都支持執行死刑,不過處決的「執行程序」是否合理?2021年兩名死刑犯對此提起「違憲訴訟」並要求國賠,於4月15日被判「敗訴」。

這場訴訟引起一片攻擊死囚原告的評論,但原告律師團隊舉出的多起案例與69年前的刑場錄音引發更深層的討論,對於還在申請重審的受刑人、身體癱瘓或心神喪失的失能死囚,是否該執行?1975年前,日本都是「提前通知」執行死刑,為何後來改變?政府以保護隱私為由不公開執行細節是否合理?
報導者The Reporter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在柏林影展與烏克蘭導演相遇:當現實遠比虛構殘酷,如何訴說這場戰爭的故事?】政治宣傳遠比戰爭更泯滅人性──柏林影展3部烏克蘭電影中的反思與希望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著墨貪汙與媒體政商勾結問題的烏克蘭電影《編輯台》,拍攝地點在南方小城赫爾松,草原被戰火破壞,森林被打造防禦工事的俄軍剷平,導演的家也被炸毀,一名剪輯師死於前線,明明是2年前才拍的電影,現在看來卻充滿「懷舊感」……

紀錄片《攔截》以烏克蘭各地被戰火蹂躪的廢墟景象,搭配俄國士兵與家人通話的聲音──小孩祝福爸爸「殺光所有烏克蘭人,趕快回家」;母親建議兒子用火烤,片中沒有屍體與血腥,卻令人衝擊。

多名烏克蘭導演以鏡頭記錄家園,試圖透過聲音影像向世界說烏克蘭的故事,向來關注政治和社會議題的 #柏林影展 ,今年2月邀請多部烏克蘭電影、紀錄片進行全球首映, 多元題材中充滿影人對國家的愛、反省與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