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介*
@kore_kosuke
231Friends 55Fans
Karma85.25
male Tainan, Taiwan
金毛瞳左藍右橙、左眼雷紋、左耳缺圓、左臂十爻
*狼介*
4 months ago 3
#狼介a中醫筆記
No.9
中醫的內爭外鬥,中醫內爭有兩派主流,分別是經方派與溫病派(時方派),經方醫師以東漢張仲景的傷寒(傷寒論)雜病(金匱要略)論為主要核心,擅長使用行陽大熱的藥,但是也會使用寒藥,藥效通常是"一劑知、二劑已",就是吃了就效果很快出現反應,如果喝一次沒好,頂多喝第二次。用藥也傾向藥簡力專,用少種類的藥方一次攻下病症。溫病則是清代葉天士等溫病家著溫病條辨(葉天士的弟子編撰老師理論而成),由於傷寒論重陽藥熱藥,溫病家發現有些溫熱病的效果不好,也認為南方無傷寒,南方天氣熱,不會受到寒氣,反而會受到熱邪侵擾,而以寒涼藥補藥為主,往往用藥的藥材十幾種類似功能的藥材在一個方,雖然對證藥效也快,但是中藥藥效不強隨便吃沒關係跟中醫需要時間慢慢調,其實都是溫病派中醫給人的印象。
*狼介*
4 months ago 2
#狼介a中醫筆記
No.8
中醫最初分為經方家與醫經家,經方家主要就是臨床診斷用藥,並將臨床醫案紀錄傳承,讓後世醫家能夠遇到相同症狀,便可知道該用何種藥方,地位類似實驗科學家。醫經家主要研究疾病治療學理,當時主流又以陰陽五行為主,解釋病理自然以五行解釋,地位類似理論科學家。這兩家起初算是獨立發展,傷寒論雖然有一些醫經名詞,但是大部分仍是描述病證與其對應的藥方,直到唐代孫思邈才將經方與醫經整合著作,之後中醫經方與醫經便不再分家。
*狼介*
4 months ago 2
#狼介a中醫筆記
No.7
延續上次的桂枝湯,1錢=3.75克,10錢=1兩。上個方的重量是給正常體重,人比較大隻則等比例增加,反之減少。其次各方按功能比例也是可以調整的,如病人循環差要加強循環,桂枝芍藥可用四或五錢,腸胃營養比較差,草薑棗的量也能增加。不過古方其實對不同病人都是用同方同量,是近代中醫因應現代醫學衝擊,將中醫個人化作為賣點後,主流才有調整藥方比例。

科學中藥就是煮好的水藥,用玉米澱粉吸收乾燥製成。目前健保一天規定只能開12克科學中藥,分三餐吃,而水藥通常是煎成三碗分三次喝,一碗水藥約等於20~30克的科學中藥,所以水藥藥效比粉藥強,如果要一次吃20克這麼多的粉末其實也很難吞,不如直接喝水藥,另外粉藥內含藥材比例也已經固定,無法隨人調整。
*狼介*
4 months ago 6
買了炸洋蔥圈嚐嚐味道,一份才四個洋蔥就要40塊……自己灑胡椒粉 邊灑邊搖,結果一個洋蔥圈就這樣飛出去了……
*狼介*
4 months ago 2
#FursuitFriday
天氣超冷~快過來一起抱抱!!
https://images.plurk.com/nHYIuXSjqiCiu7bGYtFov.jpg
↗ 橙色
📷 古拉
*狼介*
5 months ago 14
玩具不小心手滑掉到馬桶裡了
*狼介*
5 months ago 1 @Edit 5 months ago
#狼介a中醫筆記
No.6
中藥的藥方,不如想像中中醫師從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中數以萬計的藥材中,選取出符合本次需求的藥材腦內組合功能。其實實際上更像背前人已成的數學公式/化學反應式,直接使用那些古人早已經組合好,並對付指定證狀的湯劑,臨床老練後也可能是改良方劑,比較難有無中生有方劑的情況。
天下第一方:桂枝湯
桂枝(3錢)、芍藥(3錢)
炙甘草(2錢)、生薑(3錢)、大棗(12顆)
用於感冒/發燒/怕風/有汗/甚至是更年期潮熱等等,中醫的感冒就是毛孔開關功能變差(衛氣),導致流汗異常,風吹不舒服,另外流汗還會耗費身體營養(營氣),桂枝湯功能就是調和營衛功能。
*狼介*
5 months ago 1
#狼介a中醫筆記
No.5
八綱辯證是中醫用來描述病證與開藥大方向的手法,從四種面向分析:陰陽/表裏/寒熱/虛實,此外通常描述也不一定會用滿這四個。

陰陽:除了太陽病/少陽病/陽明病為陽證,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為陰證外,煩躁有力氣/免疫反應/發炎等也是陽證,焦慮症/恐慌症是陽證。虛弱無力/能躺就躺/安靜/器官衰竭則為陰證,憂鬱症是陰證。陽病用成陰證藥反而會加熱發炎而誤治,陰病用陽證藥則消耗身體營養使其更匱乏。
表裏:如感冒(太陽病)/腸胃病(陽明病)可以用表裏描述,而少陽病則是半表半裏的淋巴(三焦),通常先救裏才解表。
*狼介*
5 months ago 7
#FursuitFriday
Ley真的好可愛><
永遠是我的第一個男神,然後火柴是第二個uwu(?
https://images.plurk.com/52P9vg0QZ1tBcM0qEHbKqA.jpg
📷 古拉
*狼介*
5 months ago 1
#狼介a中醫筆記
No.4
厥陰病:一旦到了這個階段,疾病就十分棘手,基本上就是在跟死神比象棋。症狀包含了太陰/少陰病的症狀外,心中熱痛,喝水無法緩和口渴,身體寒到極端,開始出現寒熱交錯的現象,但手腳都是冰冷不變,而身體時冷時熱或是上熱下寒的情況,下熱則拉膿血熱利不止用白頭翁湯,上熱則喉嚨灼熱吐血用麻黃升麻湯,若是都寒用四逆湯類,胃寒乾嘔用吳茱萸湯,上熱下寒或寒拉腹瀉不止用烏梅丸等等,見招拆招。

所以中醫很重視感冒,感冒沒好,每七天就往下傳,稱作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