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介*
5 months ago
#狼介a中醫筆記
No.8
中醫最初分為經方家與醫經家,經方家主要就是臨床診斷用藥,並將臨床醫案紀錄傳承,讓後世醫家能夠遇到相同症狀,便可知道該用何種藥方,地位類似實驗科學家。醫經家主要研究疾病治療學理,當時主流又以陰陽五行為主,解釋病理自然以五行解釋,地位類似理論科學家。這兩家起初算是獨立發展,傷寒論雖然有一些醫經名詞,但是大部分仍是描述病證與其對應的藥方,直到唐代孫思邈才將經方與醫經整合著作,之後中醫經方與醫經便不再分家。
*狼介*
5 months ago
常常令人詬病認為中醫的五行理論讓人覺得虛幻,但是沒了五行中醫可以運作嗎?其實可以,古中醫其實很直觀,依照病證表現,就用其對應的藥方醫治,理論只是輔助,如果理論預測不同於實驗結果,那理論也沒有意義,可能不同的老中醫看到同個證狀會給出不同的解釋,但是最終還是同個方劑,因為看到病證就已經知道用藥,解釋都是自圓其說,但是病患可以不要解釋嗎?無知是一種恐懼,即便得到的答案不是真的也沒關係,總比未知好,有時候我們總是希望聽到一些回答,聽不懂也沒關係。而現代中醫許多臟腑證名:心火亢盛證/肝風內動證……等等,其實也是因為現代醫學衝擊後,中醫不像現代醫學這麼多病症名,近代為了與之抗衡逐漸發展出來的名詞,精通這些名詞後,結果發現自己還是不會開藥方。
*狼介*
5 months ago
對於醫學而言,臨床成果比理論合理更重要,這也是中醫經方的可貴之處。另外面對未知的真理,不同角度去摸索我覺得也是很重要的,如:茯苓這個藥材常常對付身上水相關病證的問題,但是再某些方劑使用該藥材可以作為安定心緒(安心神),能否推敲同樣水的問題,如果今天是影響到神經細胞,則會讓人出現精神異常的表現,這或許是瞥見真理的一小角。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