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台灣跨性別前史》2016

前兩噗連結|

書名帶著許多人會搜尋,並且帶著敵意看待的「跨性別」一詞。但我不希望這本書被路人斷章取義,所以這次就不邊讀邊發噗,而是全部集中在這一串。

#埃忒閱讀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52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1975年9月,《聯合報》副刊登了25歲中部女運動員向媒體自敘,描述自己兒時遊戲跡象、小學男女同班、初中與專科時暗戀女性、表現日趨男性化,意識到自己和女孩圈與男孩圈都「與人不同」。走在路上也被警察依妨害風俗、奇裝異服而拘捕。曾強迫自己「像個女孩兒樣」,穿洋裝、裙子、燙捲髮,結果渾身不自在,不了了之;也曾自暴自棄,與不良少女廝混、調情女服務生、抽菸癮與「忘卻煩惱的藥物」,幾乎已無路可走。

⋯⋯1975年故事也給出一個提問:若當時社會條件提供性別曖昧者手術的可行生活方式與社會位置,是否他就不會是個想變性的人?❞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看到這段文字,我想起過去有段時間,我曾經對自己嘗試「女性化」的打扮很不自在,例如裙子。

我討厭裙子與性別綁定在一起。我的國中夏季制服,規定必須穿著內褲之下空無一物、輕飄飄、容易被風吹起走光的裙子;若不想走光,還要自己在裙子下穿短褲。然而男性不用。

如果生長在1975年,我會是什麼模樣呢?我會為自己的性別和性別認同感到痛苦嗎?我會覺得自己是男性嗎?我會想變性嗎?

如果性別光譜只能是二元的,只能是女生或男生,我會如何看待自己呢?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過去我曾經討厭自己身為女性,不是因為厭惡身體,而是厭惡社會加諸在女性上的「應該」。例如女性不能翹腳、不能用舒服的姿勢自在的坐著。因此我天真的想著,變成男生是不是就自由了。

但是如果我真的是男性,也有可能因為翹腳的動作太「女性化」被欺負。

在這樣的思考中,我才更理解為什麼要打破社會對性別的期待與框架,也比較理解為什麼卯迷認為我趨向女性主義的光譜。
立即下載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1975年到1978年間存在一個不穩定的斷裂,地方生活話語、外觀與口述判斷仍然通行,求術者進診間時的外表呈現、行為與成長過程自我陳述仍然對醫生判定有一定的引導作用31

31 其“不科學”或許反倒揭露真理的祕密,即真理作為顯現(truth as aletheia (disclosure), Heidegger)。❞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覺得海德格這句話很有趣所以筆記下來。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1978年文榮光首次引入性科學〉這個小節的內容我很喜歡。喜歡的原因是這一小節呈現了文榮光為變性權利做了什麼事,閱讀起來很開心。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其報告了自1977年6月至1978年9月診間碰到了十個「變性慾」個案,年齡17至43歲不等,原生男性4人、原生女性6人,皆平日舉止、穿著表現皆已異性、並想接受變性手術,文醫生診斷為「性別不安症候群」33

33 對照來自埃里克森教育基金會當時一系列國際研討會的gender dysphoria syndrom。與2013年DSM-V「性別不安」國內中文化相對照,台灣自1978年便早已使用中文性別不安一詞,只是後隨被DSM-III與IV名稱統一而被覆蓋。❞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為什麼是文榮光,亦有其背後的台灣醫療史脈絡。在台灣社會,自日治時期醫生知識份子扮演社會改革角色。❞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感覺現在不少在推行特定理念的人,也是知識分子。之前讀了幾篇跟BDSM相關的論文,或是參加性別研討會和講座,才知道學術研究有許多前端的東西。那些東西、那些理念,可能是民眾還沒意識到的問題,或是嶄新的概念。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我喜歡《台灣跨性別前史》中,作者能從過去報章雜誌的事件,分析出跨性別的能動性與意義。如果我單看那些資料,可能不會想到這些意義。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目前看了20%,很喜歡作者依照歷史脈絡整理文獻及分析文本。陳薇真以幾乎客觀的方式把知識羅列在讀者眼前,我覺得這樣的寫作方式閱讀起來很舒服。

我也很喜歡這本讀墨電子書的排版,把註解直接排在相關段落下方,而不是塞在一個章節的最後面。這是我第一次好好閱讀註解,也很喜歡許多註解條目。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在自敘史料中,變性主體在取手可得的收集新加坡、美國、英國、丹麥等報刊剪報過程中,隱約形成世界主義變性人的想像和認同(imaginary and identified cosmopolitanism of transsexualism)46

46 蔡靜宜(2009)研究從當前出發,但並不將知道變性手術、跨性別、LGBT等認同視作天生或理所當然,而是不同時空的個體在其生命敘述中,接觸到大眾報導(如珍的故事之轟動)、網際網路與性別運動後,才發展出的認同化(identification)。❞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我對BDSM的身分認同類似這樣耶!
剛認識卯迷那幾年,我沒有BDSM「圈內人」的認同,或不理解其他人講的圈內人意思。除了每個人對「圈」的定義不同外,一部分也是我沒有接觸社群、網路資料或他人。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我透過BDSM社群知道LGBTQ+族群的。在此之前,即使我喜歡過女性、喜歡過男性,或覺得自己喜歡的是一個人的靈魂而非性別,我都沒有同性戀、雙性戀或泛性戀等認同。我在探索性別和認同的期間,也沒接觸過相關資訊。因此我蠻贊同這段註解說的。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48 利菁2004年時被壹週刊爆料是變性人,其出面澄清自己是「天生擁有兩種器官」的陰陽人、與韓國「何莉秀」變性人不同,於20歲意外車禍而手術云云。2010年1月台中張啟中醫師爆料曾替其術後照護,引起違反醫德洩露隱私的社會輿論(張啟中 2010)。直至2013年下半,才公開平淡侃談經過(蘋果日報 2013年9月8日)。在「利菁是性平/同運/多元性別教材典範」與「利菁欺騙、不敢坦誠自己是變性人、打壓其它姊妹」兩端之間,筆者認為應當更加細緻梳理其生命處境。需游走不同說法,亦和社會汙名管理的拉鉅。❞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看到「在『利菁是性平/同運/多元性別教材典範』與『利菁欺騙、不敢坦誠自己是變性人、打壓其它姊妹』兩端之間,筆者認為應當更加細緻梳理其生命處境。需游走不同說法,亦和社會汙名管理的拉鉅。」這段,發現我也常把關於性別的一些事用好/壞二元的方式歸類,而非更細緻的梳理。不過目前我好像沒有更細緻梳理議題的能力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56 晚近隨著國際跨性別立法與判例浪潮,推促了台灣、香港等地區自2009及2012年後加入了法制取徑的行列。台灣、香港與中國大陸,討論跨性別婚姻、性別登記等權利的文章也如雨春筍。然而,我欲指出,缺乏對當前性別運動立基點和全球化的正題化批判,並回頭梳理不同地區的社會過程之歷史化工作,恐陷入凡立法等於好的迷思,也對前現代時期地區(如台灣、中國大陸經驗)為何往往在沒有法制與運動下、卻因緣際會而在行政權下即意外輕易施行,提出適當的歷史解釋,也對法制化取徑有所省思。❞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為更釐清性少數間的混淆,沿著班傑明的變性和同性戀、扮異裝症三者,也在通俗口語中也愈益穩固,如「變性慾症者覺得自己是另一個性別、並厭惡原來身體,而同性戀通常不會困惑於自己的性別認同,扮異裝症則以性快感為目的、但多半不厭惡其原生殖器」。❞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好像只有國中時期稍微討厭自己的身體,但那種討厭,不是覺得自己的靈魂裝錯身體;那種討厭,比較像討厭社會對女性身體應該如何的想像。

後來遇到卯迷,慢慢能夠接受自己的身體是美好的、理解自己不需要活在別人對我身體的想像中。

我可以是我,以任何方式裝扮我自己。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在其它成因探究,胡海國曾主張生物學因素,林亮吟主張不做單一歸因或有些實在找不到解釋(聯合報 1995年4月20日),更有係因原住民母系社會68,晚近則有下視丘(hypothalamus)、胚胎學懷孕週期的荷爾蒙變異說(洪蘭 2005:6-7;陳宣萱 2009:9)。

68 「因為他有不少患者是原住民,而原住民想變女的,比想變男的多,和漢人不同。而這和原住民母系社會的價值體系可能有密切的關係。」(〈台灣變性手術 八成案例女變男〉)。

跨性別原住民是更加脆弱的議題,易遭受漢人中心的無知和性別偏差歸因,再製了對原住民文化的偏見。見林文玲、王蘋(聯合報 2003年4月20日)。❞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原住民+男跨女這組關鍵字,讓我想到2017年的台灣電影《阿莉芙》。不知道這部電影是否跟這個脈絡有關呢。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史料中也呈現台灣90年代女變男相當重視陰莖、站著尿尿與床上勇猛等受與社會文化影響之男性認同建構71

71 如鄭美里《女兒圈》(1997:150)中,一位1955年次(當年42歲)、T與變性慾認同的報導人張童說到,「[..]我要等到做完手術後可以站著尿尿才做。不能站著尿尿,我幹嘛去挨刀!」❞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看起來對有些人來說,性別與性器官的展現、功能、使用有很大的連結。如果沒有性器官,或沒有展現特定功能的性器官,就不算是特定性別。

我可以理解成「對他們來說,性別(的意義)是建立在性器官之上」嗎?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大家在吵「怎樣的人才有資格稱為跨性別」的時候,也很常用手術與否作為分野。而手術所改變的,很多是跟性器官有關的事⋯⋯?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好像稍微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人認為性別認同不存在,或是認為沒有未術跨了。

如果對他們來說,性別建立在性器官之上,那確實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都「只能」是出生性別的女性或男性。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如果我支持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性別認同,那麼性別認同對我來說是什麼呢?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對我來說,性別認同包括一個人對性別、性別氣質、性互動、社會定位、個人跟社會的關係的想像。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我的性別認同是不想定義自己的性別、流動性別,有時覺得自己是女性,這些是我對上述事情的想像嗎?我為什麼對自己有這些想像與認同呢?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聲音訓練也是融入的一環。由於男變女的第二性徵喉結無法以女性荷爾蒙改變,只能透過語言治療,北榮喉科聲音門診自1990年代中期起提供聲音訓練療程。治療師盛華說,男變女可學習提高音調、配合女性肢體動作並「加強女性特有的語助詞如『嘛、好啦』等」,亦可達到滿意的生活成效(民生報 1996年3月26日;張乃悅、盛華 1996)73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73 盛華指導了碩士生王美宜(2013),按其摘要內容,仍將「嗓音女性化程度」與「嗓音生活品質」視作單一方向的正相關,忽略了女性化聲音的個別化與多樣化。按其性別型態學歷史意義而言,仍在「適應良好」的正典化邏輯中。在《標準照護流程》七版(2011:50),強調聲音治療的個別化與彈性,「很重要的是,對於個人的溝通喜好,嗓音和溝通專業人員必須要具有敏感度。[..]一是個別化的。不應該勸告個人,去採取令他們感到不自在或不可靠的行為模式。」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來自社群經驗,聲音是全身表達的觀念有其啟發性,然而療程會指正求診者從用詞、適中的音調、聲線韻律圓滑、隨情感音調起伏加大、尾音要上揚、臉部表情、動作到打扮的單一指導,進入到治療師想像中的正典女性規範(norm)。呼應巴特勒(1993)論點,儘管貼合性別轉變的生活需要,卻是規範性如何經由一系列建制、轉化到肌肉身體中。❞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一是個別化的。不應該勸告個人,去採取令他們感到不自在或不可靠的行為模式。」

社會經常告訴我們女生要有什麼表現、男生要有什麼表現,這句話我覺得也適用於跨性別之外的人。希望大家不需要採用自己覺得不自在或不可靠的行為模式。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呼應巴特勒(1993)論點,儘管貼合性別轉變的生活需要,卻是規範性如何經由一系列建制、轉化到肌肉身體中。」

在接觸SM和女性主義的文本前,我沒想過性別是被建構的。或許是因為對小時候媽媽告訴我女生要是什麼樣子感到排斥和不自在,現在我很喜歡看關於性別是如何被建構的論述。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同志運動於2003至2005年同志大遊行成功後,帶動了社會對性少數的能見度,尤其拓展了變性者性傾向類型、醫療需求與性別氣質的多樣化空間。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經費、民間同志團體編輯的《認識同志手冊》中,敘及了變性朋友依其自主而有不同的醫療考量和選擇,並接引全球性別運動發展的性別光譜論(gender spectrum),將性/別分為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表達與性傾向之獨立四軸的排列組合(2003:10;2005)。❞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這幾年有一些人主張性別認同不存在,但是從這段資料來看,在2003~2005年間的政府及民間文宣中,就有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表達與性傾向的資訊了。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最近主張性別認同不存在的人,出現在我的視野內呢?印象中之前並沒有那麼多討論跨性別的聲音。

是我剛好觸及了討論跨性別(無論立場)的群體,還是類似某種運動的延續與發酵呢?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台灣手術合法化與變更性別登記的促成,並非社會運動的成效、亦非政府由上而下的良善制定,反倒是來自一連串當時求診者相繼社會能動與醫生人道的社會推動下,共同寫出的結果。現今的跨性別向媒體自述生命故事的風潮,在30年前早已盛行;2002年蔡雅婷找上總統府解決身份證照片難題,1975年第一位女性運動員早已找上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尋求幫助。變性手術評估標準化與往醫學中心集中,給予了國內手術提供,卻也給求診者加諸更加複雜、冗長的全面控制。在台灣婦女運動→同志運動→跨性別運動的線性觀,跨性別往往被視作婦運和同運的附屬或受恩者之新興群體;回顧後驚知,台灣變性並不「新」,有其獨自視角的流長歷史敘線,和不同性少數社會史相生連帶。2012年跨性別人權的審查委員會、廁所疑慮、犯罪疑慮與手術重傷罪,30年前醫生與社會早已熱烈爭論。❞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前幾個禮拜跟朋友聚餐時,我們就有聊到:很多人吵廁所問題,彷彿對他們來說,跨性別只有廁所跟身分證的議題。

現在看書才知道,原來現在大家在吵的事情,幾十年前就吵(?)過了。跨性別的廁所、身分證、犯罪疑慮議題並不是很新的事件。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我的疑問是,既然如此,為什麼幾十年下來,這個社會對這些事情沒有定論呢?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朱偉誠〈跨性別運動的台灣思索〉(2000)提到,台灣在地的主體仍未浮現,只有反串秀、酒店三性公關與媒體「環瀛搜奇」「看熱鬧」式的偷窺,卻不能呈現表演和酒店以外人士的面貌4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4 朱偉誠(2000)留意到,當時的反串藝人經常以「只是藝術表演」來隔絕社會對性與性別的汙名質疑。此舉雖然有助自身的正當化,卻「與主流共謀般地」將同性戀情慾或變性實踐的實際存在避而不談。張小虹〈誰最「變態」?〉(1998:123)也談及這點,當時紅藝頂人向雜誌提出訴訟,理由是他們並不改變身體、而只變服裝,所以是「反串秀」而非「人妖秀」。張氏認為「被邊緣化的『扮裝』向主流濟眉弄眼的方式之一,竟是與更邊緣、更汙名的『變性』劃清界線:我們只是以女裝的方式做表演,沒有『變態』到要變女人」。諷刺地,對照2000年後,反倒是變性正當了,扮裝被賤斥了。從報刊記載言,確實如該二者所言。但也反映在九零年代大眾媒體下,當時確實只能有以這樣形式公共浮現的社會條件。❞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看起來「藝術」除了成為「情色」與「作品」的分野外,也被拿來作為「表演」與「性別」的分野?覺得藝術這個詞變得很有趣,好像任何與污名有關的事,冠上藝術一詞就能正當化。

在這背後,是否也代表藝術具有包容不同形式、身分的可能,因此在切割的同時也能成為一張網子,承載不同不容於主流的價值呢?

@aither - 把關於藝術與性的事情拉出來談 #埃忒閱讀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在研究記錄中,鄭美里《女兒圈》(1997:150)的一位同時T、變性認同的當時42歲報導人張童分享當時去看紅頂藝人的心得,體悟到性別是扮演的,並觀照自身的體驗。趙彥寧〈老T搬家〉(2005:66-67)的1948年次報導人老T達力,在面臨社會變遷的流離,被雇主下放到擔任「人妖秀」的票務經理,薪水剩原先一半。趙氏並未直接指名這個「跨性別表演團體」名稱、但其以前鈿是觀光局招攬日本旅行團的重點支持活動。雖然反串表演在1990年代台灣同志運動中是文化資本象徵,但在老T達力的業界中,人妖秀幾乎和牛肉場的地位一樣不體面、「幾乎不願向朋友提起這個新工作」。隨著團體經營的困境,半年後戲院倒閉,達力也最終失業了。❞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我讀小學的時候,同學會使用「人妖」這個詞,那時候聽到就覺得不舒服。

他們會用人妖形容「不男不女」的人,認為男性跟女性的性別氣質與行為是二元的。

那時候大家也會提到泰國人妖(男跨女),或者陰陽人。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那時候我覺得不舒服的點,是因為同學用嘲笑的語氣講非二元性別或不符合二元框架的表現。但我覺得不符合二元性別框架並不是次一等或好笑的事。

或許還有氣憤和難過吧,覺得這麼說很傷人。

現在想一想,連我那時候身為順性別女性都感到不舒服了,那麼那些非二元性別的人會有多痛苦呢?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而位於“南部”高雄的陪侍勞動者,承載著性/別與階級弱勢,以勞動獲得社會關注、以自身能動正向回應汙名,至今卻在同志運動史的記述之外。8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8 1990年代中期是校園同運與底層表演勞動三性公關遭逢疊合的特殊短暫時刻,尤其是在同運尚未機構化(登記立案與全職工作人員)、主流化(台北同玩節與同志大遊行)與接軌國際LGBT前的游擊時代。許多抱懷邊緣連線進步精神的酷兒/同運人士,相當緬懷在同運草創時期與扮裝皇后、三性公關的相混情誼,其可約略對應美國1960年代的次群體界線尚未清晰分離。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固然在《GL熱愛雜誌》《揚起彩虹旗》等隱約記下的混同身影(部份人士並沿續對相對弱勢跨性別的關懷與相關文化創作),但我認為,同運/婦運性權(當時仍是攜手並進,有其在地運動脈絡特殊性,見陳薇真 2014)立足點往往帶著將資源與進步思想帶給你的施恩立場,即同志是運動主體、跨性別包括進同運之中。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然而,底層三性公關又是如何看待校園菁英的「同志運動」、又為何無法將這些草根人際網絡與社會影響力看作「社會運動」(只因為缺乏詮釋權與菁英改革意識)?另外,左派酷兒的無階序化立場,也不易梳理在時空進展下、逐漸差異化的次群體分離過程。變性/扮裝與同性戀的分離跡象,最早自台灣1980年代已然浮現。扮裝文化一部份和同性戀疊合,但一部份也是在異性戀脈絡中。❞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主要想標的是這段:「但我認為,同運/婦運性權(當時仍是攜手並進,有其在地運動脈絡特殊性,見陳薇真 2014)立足點往往帶著將資源與進步思想帶給你的施恩立場,即同志是運動主體、跨性別包括進同運之中。」
Aither 埃忒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想標示的原因是這個觀點我沒想過。
我2018透過SM社群首次參加同志遊行、聽過SM社群說社群內有人參與同志運動的核心組織。加上社群活動經常有跨性別參加,所以在我心中,一直有同志——SM——跨性別平等的感覺。

可能因為是不同時期的不同活動,或是我不是跨性別人士,所以無法理解這之中的感受。
Aither 埃忒
9 months ago
15

⋯⋯趁成名時,蔡比更藉此到歌廳走唱。
此案在法律史上有特殊意義,我國結婚採「儀式婚」(舉行公開儀式與二人以上證人即可生效)造成鑽同性婚的漏洞空間。2007年才改為以至戶政所登記為準。我認為,此例除了在同婚、多重伴侶意義上挑戰了公民權定義,也帶出了不同於現今變更性別登記、第三性別欄或取消性別欄以外的另一可能──國民是否可以同時擁有男、女兩種法律性別身份?❞
Aither 埃忒
9 months ago
覺得這個想法很有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