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2 weeks ago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讀墨戰爭馬
#海上傭兵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War, Trade and Piracy in the China Seas 1522-1683海上傭兵: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 鄭維中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上次從圖書館借出來沒看完,然後就買了,但一直放著沒看⋯現在來跑讀墨馬拉松!

上次的讀書噗@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海上傭兵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貿易與海上劫掠...
趕快去把隔壁認真唸書的撈過來!@comte97 - 鄭維中,2021,《海上傭兵》。衛城。 作者為了宣傳另一本書《島嶼歷史超展開》而接...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
《島嶼歷史超展開》打書穿越歷史,凝望未來,解密十七世紀東亞海域! - 鄧惠文 專訪 鄭維中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
latest #90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話說上次看得很仔細,但就造成了看不完⋯
我覺得需要改變策略,看一個大概大概就好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欸,我發現鄭芝龍很厲害耶,我原來以為他只會講日文和中文,沒想到他也有作為商業代理人參與澳門和日本之間的航運,還受洗有了葡萄牙文名字:尼古拉斯•一官(Nicholas Iquan Gaspard)
然後1621年他是住在日本平戶,和荷蘭商館館長變成朋友。

原來他一開始是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當通譯起家的。然後被走私商人+蓬船船長+被福建官方招募的海上傭兵李旦和中國人彼得招募為通譯。

荷蘭東印度公司這時候正在和伊比利的西葡在馬尼拉附近的海域打仗,所以決心封鎖中國—馬尼拉以及澳門—日本的交通。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總之,本來他是作為中間人,周旋於李旦+彼得 VS 荷蘭中間,後來李旦和中國人彼得死掉了之後,大概20-30艘的中國篷船就變成鄭芝龍帶領,編制隸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掛親王旗,打劫其他中國篷船。

原來的荷蘭台灣首長馬丁努斯—宋克有打算建立自由港,讓荷蘭人、中國人、日本人和台灣原住民都可以自由交易。但新市鎮爆發瘟疫而被廢棄。

當時台灣荷蘭評議會相信和福建談好了,以後會有貿易,就讓鄭芝龍擴大武裝,並派出海上傭兵 aka 鄭芝龍的船隊鎮壓其他中國海盜。
立即下載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627年泉州因為米禁導致糧荒,他帶了90艘船在南澳附近的銅山島擊敗福州水師,打開米禁,使得糧荒稍緩,並追擊水師到廈門、然後在沿海劫掠,打算找到港口作為根據地。此時他已經變成有四百多艘船的海賊王了。

荷蘭則和福建合作,打算殲滅一官,但同時又提議一官南下到巴達維亞,但被拒絕。

1628年夏末,一官打敗俞咨皋總兵,泉州仕紳們上奏招安一官,而俞咨皋總兵及其部下則被皇帝判刑入獄。

1626大概30-40艘,1627-1628從90艘變成400艘,指數型成長啊!而且還把水師總兵幹掉,然後變成水師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書友F補充:「一官早期經歷,紀錄非常少。

1604出生於泉州,1621年18歲去澳門投奔商人舅舅,待了3年後,1623年被舅舅推薦前往日本,投奔海賊王李旦(可能被收為義子 讓我想起日本黑道片裡那種義子與親父喝酒結盟的場景) 。
1年後,1624年一官在李旦推薦下,開始為荷蘭人做事 (怎麼看都是無間道劇情) 。不到1年,1625年中,一官就離開荷蘭人,正式獨立 。

而且媽祖保佑,李旦也在這時候去世,其海上傭兵集團,就選出一官為新的海賊王 ,此後一官將名號改回芝龍。開始了其海賊王的生涯。

簡單說,從1621年的菜鳥,到1625年的海賊王,在這相當於一班人的四年大學生的時間中,一官到底發生了甚麼事XDD 至今沒有歷史書說得清楚的。」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朝貢、海禁、互市:近世東亞五百年的跨國貿易真相 - 岩井茂樹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F:「這本不愧是日本人的著作,史觀和中國完全不同。書中最有趣的一點,就是將東亞海盜與滿洲人相提並論,都看作是明帝國朝貢體制無法阻擋大航海時代潮流的產物。因此海上傭兵與滿洲傭兵的組織結構也有高度的可比性。」
———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鄭:「雖然這種私掠行動起初只是中國走私商人與臺灣大員荷蘭長官之間的暫行安排,但由於中國與馬尼拉貿易的消滅同時令雙方得利,它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長期安排。一官並非以個人立場為東印度公司效力,而是作為團隊領袖。他在雙方之間的聯絡人角色,是他得以提升地位而不致冒犯頭家們的寶貴契機。」

鄭的假說與包樂史相同,註釋:「這與包樂史提出的假說恰好相符,他認為一官是一個「為自己取得地位,超出原先有意操縱他的兩方控制之外」的「第三人」。
⋯但我確信,鄭芝龍在開始行動時可能並未召集中國走私商人尋求支持。如果是這樣,中國走私商人也應當列入同樣迫切要除去鄭芝龍的「各方」之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好的,1628年,現在劇情演到泉州仕紳幫他上表,然後變成水師。但巡撫三年不給糧餉,要他打敗其他中國海盜再說。然後這時候有兩萬人下海為寇(不知道是不是都是他的)。

海賊王也不容易啊!

總之他現在是必須要幫常常饑荒的飢餓廈門人民經海路去潮州買米!

這是個連續好幾年,每年都發生的例行任務,海上的武裝商人 aka 海盜,以及荷蘭人,都知道船上都是米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剛剛在忙,回來就看到鄭芝龍 aka 一官同學,沒錢又沒糧。

轉職成水師之後也不能去打劫其他商船,而且朝廷下令海禁,連本來合法的貿易都無法進行。於是他的好兄弟都紛紛叛變,帶著人和船跑了。

前手下李魁奇叛變帶海盜攻打廈門,一官同學現在是官方的人了,必須保護廈門,勉強守住。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一官同學他劫了好幾艘荷蘭的船,荷蘭又和新的福建巡撫好朋友。於是他就被護送巡撫的荷蘭人在船上拘禁了一個月。

後來他媽媽(他爸爸有兩個老婆,不知道哪個媽)送了小兒子 aka 一官的弟弟當質子,加上荷蘭人發現福建巡撫這條線的中國官方政府沒打算開放自由貿易,於是一官同學自己和人家荷蘭簽了自由貿易,和荷蘭的友誼小船又繼續航行了⋯

但這時候他正在打叛變的老部下李魁奇,而巡撫偷偷招安了李魁奇,但又偷偷招安了李魁奇的部下褚彩老,於是褚彩老就叛變了,奪取了李魁奇的身分。

一官打敗李魁奇,福建巡撫在荷蘭人見證下給一官和褚彩老薪餉。

然後他們就開始安排非官方但半官方的自由貿易,但褚彩老被排除在外心有不甘,於是又叛變攻打廈門⋯

以上!
無間道之反轉再反轉 X100!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短短幾頁登場人物超多的,荷蘭的官方代表和福建巡撫都換的好快。感覺第一季還沒演完,我臉盲都還不認得,人就會換一輪。

而且福建官方派系也很複雜,還有支持褚彩老的。後來褚彩老在努力分一杯羹的時候,不幸碰到颱風,七十艘船有五十艘沈沒,但是褚彩老還是和荷蘭人談貿易,但又被部下叛變而失利,但本人逃走。

總之荷蘭人感覺很忙,他要和不同的人談,包含:福建巡撫、一官 aka 鄭芝龍、褚彩老,各自談判。其實他們就是想要自由貿易而已⋯

PS:褚彩老是荷蘭文獻,即中文記載裡的鍾斌。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好的,後面講到鄭芝龍和荷蘭人自由貿易了一下,荷蘭人就也不去打劫從安南回來的商船,換取他們去九龍江口周遭(廈門)自由貿易。

這時候一官也繼續走私,巡撫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後來朝廷又再度頒布海禁,明示廈門不可以貿易,於是荷蘭人又只能和西班牙在共享中國貿易了。
——
覺得看這一段很有即視感耶?

很有90年代沿海省份招商的感覺,陽奉陰違很多貿易在灰色地帶。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書友F:「海禁是朱元璋定的大明基本國策,類似憲法一般的存在,明人只能想辦法繞過去,但不能改,而且很容易拿來做為政治鬥爭的名目。

明初是1368年,直到1567年明穆宗時代,才有限度開放福建的月港對外通商(中國海岸線這麼長 只開放一個港口)。但限制依然一堆。尤其不能跟日本做生意。」

書友E:「講福建巡撫混水摸魚就想到另一本書,不過跟貿易比較沒關。但我記得這本也有提到福建官方跟倭寇眉來眼去。」被統治的藝術:中華帝國晚期的日常政治 - 宋怡明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F:「以前我有聽成大的鄭永常老師說,鄭和等級的寶船貿易,在元代應該也有很多次。

元代不只能組織大軍攻打日本,還能打到東南亞: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派遣一千艘戰艦組成的海軍,從福建行省泉州渡海,登陸爪哇島。

比起征日,蒙古人征東南亞是課本比較少提到的。組織海軍遠征爪哇島,怎麼想都不是很簡單的事。

所以朱元璋制定極端的海禁政策,跟他反蒙古人可能有著個人關係。但不知為啥,朱棣竟然跟他老爸唱反調,利用的應該就是元代留下來的資源。

關於宋元明三代的海洋貿易必讀的書之一是這本 《蒲壽庚考》 。蒲壽庚考日本作者畢竟不受正統史觀拘束,我看了印象特別深刻,在他筆下元代的福建泉州如同紐約一樣,是東亞最大的貿易城市,蒲壽庚則是統治泉州的阿拉伯海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書友S:「我還滿喜歡《中華秩序》的說法,因為身為天子要一統天下,當天下太大無法一統時 ,就要假裝天下以外的世界不存在或是蠻夷之地不值得納入天下,於是要鎖國+海禁。」

F:「制定海禁的朱元璋,真的很討厭商人,尤其是協助蒙古人的商人。」朱元璋稱帝後見蒲姓之人!你家族後人就永世為奴吧 | 生活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E:「蒲壽庚家族明初也是被洪武大帝往死裡批鬥XD。

有機會去鹿港丁家大宅參觀的話,可以要看看這本書,我看了才知道蒲壽庚考。明代泉州回族雜考
鹿港丁家的先人也是泉州阿拉伯海商。」
———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話說這時候雖然一直都在講荷蘭,但當時的雞籠是西班牙的。一直到1642年,荷蘭人才跑去把雞籠打下來。

所以1628這時候的歐洲勢力:
荷蘭—熱蘭遮城(和廈門/泉州眉來眼去)
西班牙—雞籠 + 葡萄牙—澳門,和荷蘭在馬尼拉打(仗打得)得火熱

葡萄牙+西班牙—馬尼拉—澳門—長崎的航道(往日本航道被荷蘭封鎖)

荷蘭:巴達維亞(雅加達)—熱蘭遮城(台南)—長崎。把這條航道封鎖,不給西葡兩國玩。

在世界海洋史中看見台灣!!

偉大的航路就是:
巴達維亞/馬尼拉—澳門/熱蘭遮城/雞籠/泉州—長崎啊
書友推薦:東南亞史:多元而獨特,關鍵的十字路口(未來十年顯學,東南亞研究經典) - 安東尼.瑞德 | Readmo...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查了一下我當時《台灣經濟四百年》的筆記—@jeanylin - 參加了讀書會,這週五即將第一次討論!要讀《 #台灣經濟四百年 》 #Jeany讀...荷蘭主要是考慮在中國設立海港作為中轉站,作為在南洋的巴達維亞,也就是今日的雅加達,和日本長崎的中間中轉站。但明朝建議荷蘭不要拿澎湖、而是拿不在明朝領土的台灣做中轉站。最後選定了大員(台南安平)。

南洋主要出產胡椒,大員商館則讓中國商人可以買入南洋來的胡椒,賣出絲綢,然後荷蘭再把絲綢,以及本地產的鹿皮運到日本長崎出售。不過鹿皮僅佔貿易的4%,大員由於淤積、出水量很低,所以也不是良港。

由於海盜猖狂,鄭芝龍接受招撫之後,禁止中國商人賣絲給大員商館,又自行出口絲到日本,東印度公司只好從東京和馬尼拉購入生絲和絲綢品。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所以1640年後,大員商館營業額提升主要是胡椒的關係。但鄭成功1662年取得安平後,巴城評議會評估難以判斷是否值得奪回,後來決議尋找優良港口以便貿易,1664年佔領基隆作為基地,但因為未能達成目標而撤出。1686年決議東印度公司十七人董事會告知巴城總督不要佔領台灣,只可考慮一個小小的通商據點。因此,作者結論是福爾摩沙並不是像中村孝志說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掌上明珠。基本上屬於不值得花費大量資源奪回和守備的區域。

荷領時期,相關事件:
西拉雅-
目加溜灣合約-第一個合約
麻豆社合約-上獻土地,建立了封建領地,領主為東印度公司,原住民為封臣。

雖然大家都是以武力為根據,不過荷蘭還有簽約來確定封建關係,但後續的鄭式王朝、清、日本與國民政府則是直接將原住民納入統治。
———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四章
1930後,一官的根據地從廈門轉向安海。本來荷蘭除了一官這條線之外,還賣給偷偷來廈門的小商人。但後來就只供貨給一官手下的洪旭了,一官獨大和荷蘭的貿易。

主要貿易:荷蘭台灣收購生絲(比西班牙人在馬尼拉收購價格便宜一半)、賣出胡椒。

靠著走私貿易,他養了自己的兵馬。
後來被派去剿滅山匪,看起來他的部隊蠻會打仗的,有紀律嚴明的火槍兵,可能是荷蘭人幫忙訓練的。
但1932年,他拿到正式的武官職位,新任巡撫要求他嚴格實行海禁,殲滅海盜劉香。這也會造成他自己的走私活動受到影響。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堅實的證據,尚不足以證明一官也介入或參與了中國人對日本的走私貿易。

這段時期,荷蘭人由於一六二八年發生在大員的日荷衝突(濱田彌兵衛事件),被迫暫停對日貿易活動。荷蘭人在平戶的貿易直到四年後,才在一六三二年秋天恢復。

恰巧,葡萄牙與日本的貿易也差不多在同一時間暫停,因為幕府得知一艘日本船在暹羅遭到西班牙船襲擊。這兩個重要渠道的生絲貿易中斷,自然使得價格創下新高。」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五章 1632-1633
總之新巡撫到了要力行海禁,於是本來安排的好好的荷蘭人來廈門交易、以及走私的事情就無法繼續了。

一官協調了半天,和荷蘭人說讓他派富商代表(洪旭、鄭泰)到台灣和荷蘭人買賣,但荷蘭人不要把船開到中國沿岸如廈門。

但如此一來,荷蘭人就無法和其他小商人交易(價錢較好),再加上長崎打算派商人到台灣直接交易生絲,荷蘭擔心中國和日本會直接交易。

總之談判破解,當時的荷蘭台灣長官超怒,感覺文明方式交涉都被敷衍無法進行,還不如直接動武。打乖了就可以自由貿易了。而且以後說不定就自己打劫馬尼拉回來的商船就好了,不用讓一官處理。

十月份荷蘭人突擊廈門,不過這次被一官打回去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六章 1631-1636
1636年海盜劉香被幹掉!
荷蘭打完廈門,雖然輸了,但被視為海禁變嚴格的負面影響,因此海禁放鬆了,中國—台灣的荷蘭人+一官模式成功運行!
日本又開始到台灣和柬埔寨等東南亞了,中日荷貿易重啟。
一官想要插足漳州商人的西洋商路,去巴達維亞直接買香料!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七章 1636-1640

閩粵商人的糖—絲—胡椒白銀貿易的季節運作:

春天閩粵商人帶糖去浙江賣,拿到的錢去買六月上市的生絲,在秋天之前回到閩粵,把絲織品或生絲賣給澳門的葡萄牙人或台灣的荷蘭人,拿到日本的白銀、以及買下荷蘭商人的胡椒,以便隔年去買糖,以便擴大隔年去浙江的賣糖生意。

但這是屬於東洋航線的生意。西洋航線則是在馬尼拉、巴達維亞的交易,主要是象牙和胡椒。一官同學想要插足,手伸太長引起不滿。

而且西洋航線從馬尼拉(西班牙)開回來的船隊常常被一官同學和荷蘭人打劫。

但看似來中國商船比較少去巴達維亞(雅加達)。應該是因為比較遠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936年佔領印度的果阿、錫蘭、麻六甲是葡萄牙。
日本懷疑葡萄牙人參與1937-1938的島原暴動,禁止葡萄牙人到日本交易,荷蘭想要拿下全部的交易。我發現荷蘭人還有時候沒錢買絲,就強迫和安海商人貸款,而且利率還只有2-2.5%而已,超級低利的!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藉由縱情於這種風險政治—不高興就揚言切斷中國與馬尼拉的貿易,並在中日貿易裡捉拿中國走私商人——成功地讓自己在中日貿易裡的份量突飛猛進。

當葡萄牙人在一六三九年被日本幕府將軍驅逐,荷蘭人信心十足地期盼能夠完全接手葡萄牙人被迫放棄的賺錢生意。

但命運另有安排,日本、中國及印度的政局變化,以不同方式影響了安海商人。安海與臺灣的交易並不像荷蘭人期望的那樣,遵循廣州與澳門交易的路徑發展。

廣東商人與福建商人的決定性差異,在於後者取得了洋引,准許他們航向南中國海及東海。」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八章

1640後,因為荷蘭打算打佔了印度的西班牙,把白銀都運去巴達維亞支援和西班牙爭奪印度航線和港口,所以沒有足夠的白銀支付一官同學罩的福建商人。

所以一官同學自己去和日本做生意,獨佔日本的絲銀走私生意了。

總之:
一官同學+福建商人+荷蘭人,路線是中國—台灣—日本,本來是做糖+(生絲+白銀)的生意。

葡萄牙+廣東商人,路線是中國—澳門—日本,做糖+生絲以及高級絲織品+白銀的生意 。(廣東商人的商品比較高級!)

但和日本的絲銀生意:
1638年以後,葡萄牙 out。

1640年後,荷蘭人out。

一官同學獨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荷蘭雖然沒做絲銀生意,但因為從西班牙手上搶下了麻六甲,本來打算繼續搶下澳門,就可以不管一官了。

但是1640年葡萄牙脫離西班牙獨立了,和荷蘭母國休戰,於是就不能搶澳門了。

葡萄牙有一陣子被西班牙管。Spanish-Portuguese union between 1580 and 1640

Iberian UnionIberian Union - Wikipedia
所以荷蘭人就繼續利用台灣和一官的福建商人,買中國黃金賣去印度。

印度人就是自古至今都愛黃金!

葡萄牙以前就從澳門買中國黃金賣去西班牙佔領的印度。但現在多了荷蘭人搶這條線,因為他們佔了麻六甲,所以和印度搭上線了。

是說中國有產這麼多黃金哦?好神奇!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話說《台灣經濟四百年》講了半天的鹿,鹿皮啊鹿脯啊、還講贌社制啊。在這本書裡完全沒提到。

就是台灣本地鹿皮出口,只佔4%,完全是零頭吧!

然後這邊鉅細靡遺講荷蘭和鄭芝龍和福建商人、葡萄牙、西班牙的關係跟勢力消長,《台灣經濟四百年》就大筆一揮就帶過了。

所以兩本書對照看還蠻有趣的。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整理一下:
福建商人運黃金到台灣,荷蘭人從台灣運黃金到巴達維亞,巴達維亞運到麻六甲,賣給印度。

麻六甲—巴達維亞主要是香料和象牙,巴達維亞回程到台灣運的是胡椒。

但是台灣好像沒有加入象牙轉運的樣子?
還沒看到,不過可能和明朝海禁限制船隻大小有關係,大船要許可。

象牙體積大,需要大船;因為暹羅國王也要象牙,可能巴達維亞就賣給暹羅了。

澳門的葡萄牙人就有象牙貿易,荷蘭人去打劫,一官同學也去打劫,馬尼拉—澳門的象牙+香料船隻,常常被打劫⋯有一次四十艘變成二十艘。

台灣—廈門這裡的走私船都是小船,所以我猜因此都是胡椒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葡萄牙人在一六四〇年之後就被禁止進入廣州城。從那時開始,只有中國商人能夠載貨沿著珠江下行到澳門。44這次事件暫時中止了廣州與澳門的交通,為安海商人提供了絕佳機會,以攫取這份獲利豐厚的胡椒貿易。

福建商人每年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輸入的胡椒,平均數量約有三百四十六拉斯特。45其中三分之二由造訪巴達維亞的中國船輸入。船隻數量則與中國皇帝規定可前往巴達維亞的限額相去不遠。

顯然,臺灣和巴達維亞的中國胡椒貿易,在一六四二至一六四三年前後經營得頗為順遂。輸出印度的黃金也同樣在這兩年首次達到高峰。

儘管荷蘭東印度公司錯失了在中日貿易與一官合夥的契機,但它確實成功地將中國與印度市場聯繫起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一官仍在一六四三至一六四四年間持續向臺灣提供大量中國黃金,並由巴達維亞買進胡椒,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所有這些理由都讓雙方有可能將衝突限制在低強度。」

1644年闖王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六月擁立新君,爲南明。

十月,一官統帥一切海防,包含福建、浙江。開始讓浙江與日本通航。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和荷蘭人的衝突:

「即使荷蘭人與安南商人在日本貿易上費力達成了協議,他們還是在兩條貿易路線上發生了衝突:

其一是與馬尼拉的貿易,荷蘭人自一六四三年起每季都從臺灣派艦巡弋。當一官名下的一艘船在一六四五年被俘虜,他勃然大怒,發函威脅臺灣唐人居民:唐人若協助荷蘭人惡意搜索中國船隻,將受嚴懲。他在這封信裡的粗暴語氣,正表現出了他對此事有多麼無能為力。

另一條涉及雙方,但較為次要的貿易路線,則是與日本的鹿皮貿易。自十六世紀末以來,日本人進口了大量鹿皮,最重要用途是為武士製作鎧甲的部分原料。在一六四〇年幕府鎮壓羅馬天主教,並且實質上閉關鎖國之前,這項買易由旅居海外港口的日本人與葡萄牙人共同經營。大多數鹿皮來自臺灣、暹羅和柬埔寨。依據出島荷蘭商館的紀錄,鹿皮貿易逐漸增長。」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總之和荷蘭人友誼小船徹底翻船的原因:

1. 1646他以中國皇帝名義寫信給幕府,使得中國和日本的貿易在中國合法,要自己壟斷日本絲銀貿易。

但後來幕府1641年全面閉關鎖國,所以沒有成功。

2.1645-1646滿清入關,連年戰亂,他無法成功交付中國黃金給巴達維亞。

3. 1645-1646他打算建立南明以福州為中心的朝貢系統,自行接觸安南(大越)、琉球、日本等東西洋航線。

總之就是不給荷蘭人做生意的機會就對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第九章真的寫的超亂的~!

本日連載結束 XDDD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好的編輯有多重要!
———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整理一下:
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區域的部分:

東洋:絲(浙江江蘇—台灣—日本)、白銀(日本—台灣—中國)、鹿皮(台灣—日本)、胡椒(巴達維亞—台灣—中國)、鹿脯(台灣—中國)

西洋(東南亞):香料(大宗胡椒)、象牙、絲、白銀、黃金(從中國收購賣給印度)

賣回歐洲:咖啡(爪哇一帶)、茶和瓷器(從日本收購,屬於劣茶和粗瓷)

另外他們經過中東和非洲的時候應該還會再帶一些東西吧?

十七世紀大量流入中國明清造成通貨膨脹的白銀,有來自拉丁美洲的西班牙銀圓,來自日本的白銀。

——
後面看到荷蘭從巴達維亞進口到台灣的還有其他有的沒的:

鉛、丁香、沒藥、琥珀、蠟、樟腦及蘇木、錫、肉蔻、檀木、椰油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
F:「這是朝貢第三章「邊境社會與商業熱潮」的主題,這章是我覺得書中最精彩,也是最奔放的部分。

『十七世紀中葉明清交替的政治性變動,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可以將之理解為一個時代的歸結;這是東亞南北同時並行,地域間交易發展與邊境社會流動化的時代,也就是所謂「華人入外夷」、超越言語種族之華夷共同社會出現的時代。

努爾哈赤潛在性的威脅,實際上是來自於邊境社會的流動化,明朝當局者的困境,也正是來自這裡。

在此前後的時代,於海上活躍的王直、鄭成功,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認為是努爾哈赤和李成梁、毛文龍的同類。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以這樣的角度來看待十六、十七世紀的北方邊境社會,應該可以注意到,在這個時代中,清朝這個新政權的形成,具有非常重大的歷史意義。努爾哈赤極其廣泛地接受「進入外夷的華人」,同時也吸納滿洲地區的蒙古人,成功地形成滿蒙漢的聯合;其成功的原因,不就是因為努爾哈赤及其夥伴跨越種族與言語,以眼明手快、無懈可擊的出手方式,在狂暴的邊境市場中千錘百鍊成鋼嗎?』」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F:「書中也對清朝解除海禁,還有康熙皇帝對商業的正面態度,保持著高度肯定。甚至將清朝的寬散政策,上溯到努爾哈赤時期的武裝經商傳統。XD

『相對於此,清朝則放棄了基於軍事目的、作繭自縛的海禁,實現了朝開放海上商業邁進的大轉彎。不可否認,這是財政補救政策的一環。但是,從努爾哈赤(一五五九~一六二六年)時代起的滿洲,便以「互市」、也就是受監管的邊境交易為基礎而崛起的商業—軍事集團;因此,從這項政策的轉換上,也可以看見早期滿洲商業性格的復歸。』

明朝有著史上最強的邊禁、海禁政策。但這股壓力最後壓回到帝國身上,大量的漢人,越過邊境 「加入」(而非被劫掠)到蠻夷當中 ,對後來的滿洲傭兵興起,貢獻很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F:「書中引用的史料記載 :『嗚呼,能均衡覆載者為天德,能辨華夷者為王道。過去是外夷進入中華,今日卻是華人進入外夷。喜寧、田小兒、宋素卿、莫登瀛皆為我華人。雲中、閩浙的憂患方興未艾。因此謹慎封守者並非單單只注重抵禦外侮,同時也要鞏固內防。池魚思念故淵,飛鳥眷戀舊林,人情不也是一樣嗎?這些人忍心捐棄其墳墓、父母、妻子、鄉井而服從異類,必定是有大大的不得已……嘉靖甲子(四十三年)三月朔日,鄭曉識。』

看了之後就覺得,原來台灣近代史的起源,應該從大明帝國崩潰開始說起!」

———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九章 1646-1650
我現在看到第九章。

本來以為1640幕府閉關鎖國,所以一官同學沒辦法繼續絲銀貿易,但其實不是!

雖然荷蘭人 out 了,但其實日本還是和一官同學貿易的。

但福建人只佔了1646中國輸出生絲的 17%,因為產絲的浙江商人自己輸出了。

(江蘇此時已經淪陷,是滿清的。)

本來不清楚為什麼會有浙江商人自己和日本通商,但我發現南明的此時,浙江是擁立魯王的,而福建、廣東,也就是鄭芝龍aka一官同學、支持的是唐王,也就是隆武帝。

所以一官同學的獨佔貿易沒有了。

書裡沒有交代他們分屬不同勢力,我去看了維基百科才發現的。

南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維基一下:
「1645年清軍攻破揚州[參6][參7][參8],弘光帝逃至蕪湖被逮,後被送到北京殺害[參9]。弘光帝被俘後,魯王朱以海於浙江紹興監國;而唐王朱聿鍵在鄭芝龍等人的擁立下,於福建福州稱帝,即隆武帝。然而這兩個南明主要勢力互不承認彼此地位,而相互攻打。1646年,清軍分別占領浙江與福建,魯王朱以海逃亡海上,隆武帝於汀州逃往江西時被俘而死,鄭芝龍向清軍投降,但由於其子鄭成功起兵反清而被清廷囚禁。1651年舟山群島淪陷後,魯王朱以海在張名振、張煌言陪同下,赴廈門依靠鄭成功,1662年病死在金門。」南明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總之,一官同學本來在搞他的貿易系統,但南明皇帝一直叫他去打滿清,但沒有貿易=沒有錢=沒辦法養兵。

然後他還到處搞小動作,聯絡安南、琉球、日本,想要建立以福州為中心的朝貢體系,但也搞不太起來。

浙江商人直接和日本貿易,奪取了一官的利益,所以他們不願意支援浙江。沒有支援魯王抗清。

接著浙江也被打下來了,所以生絲產地(南京的江蘇、浙江)都被滿清佔據了。一官覺得自己的貿易技能很有用,所以打算投降。和滿清征南大將軍博洛談好了條件。

但最後福建南明這批人,包含一官和他的兄弟、兒子們,通通被抓去北京。

這個過程中,一官還有派船去日本,但幕府覺得投降接受滿清、薙髮留辮的這些前南明人很糟糕,所以買了他們一船絲之後叫他們不要來了。

作者推測如果不投降,搞不好還可以保持貿易?但生絲產地都被滿清打下來了,我想不可能啦。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當然最後的結局小時候大家都被劇透過了:

就是一官 aka 鄭芝龍的兒子鄭成功持續抗清,所以一官同學的弟弟們和除了成功之外的兒子們,被關了很久之後,1661年的時候幾乎全家都被殺光了。海賊王的傳奇—全滅。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647年,雖然沒有生絲可以賣日本了,也沒有鄭芝龍 aka 一官同學了,福建商人還是繼續從金門和廈門和荷蘭人交易!

「未能與清廷達成協議,對他的所有部下都是一大災難,但安海商人仍繼續從金門和廈門進行他們的生意。即使他們再也收集不到足夠的生絲及絲織品以滿足日本市場,他們仍拒絕屈服,繼續經營著與臺灣之間黃金換胡椒的交易。一六四七年四月至八月間,安海商人約莫運送了價值七十萬荷蘭盾的黃金到臺灣,荷蘭人則以白銀、香料及米糧支付。39
長話短說,在與日本的絲銀貿易由於供給短缺而停滯之際,安海商人藉著輸出黃金,得以持續從臺灣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商館取得白銀。一六四七年夏,這些出口黃金有百分之六十五以白銀付款;到了一六四八年則是百分之四十五左右。白銀在安海商人中間顯然是價格最高的商品。」

戰亂去哪裡找到黃金的,也超強!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些就是供給鄭成功的軍資了。本來沒人,但根據荷蘭文獻他弄了七百艘船出來:

「根據同時代人阮旻錫的回憶,他運用這些資源組成一支私人軍隊:「時賜姓謀舉義,而兵將戰艦百無一備,往南澳招募。……有眾三百人,於廈門之鼓浪嶼訓練;委黃愷於安平鎮措餉。」

這一局面得到威廉.菲士得根(Willem Versteeghen)在日本記下的荷文日誌確認:「我得知一官之子及其弟在澎湖群島密會,帶著至少七百艘船和大量人馬。他們能夠帶著許多最重要的商人,以及為數可觀的大量金錢及財富隨行。」」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鄭成功還從台灣買了米糧:

「一六四七年春夏兩季,安海商人也設法運用另一項至關重要的軍事資源:
來自臺灣的米糧。

《熱蘭遮城日誌》記載,五月一日至七月一日間,中國商人輸出了2,636大包及1,372袋白米,還有2,560袋稻穀前往中國海岸。這項交易發展得如此驚人,使得臺灣的荷蘭評議會於一六四七年底不得不頒布告令,禁止再輸出米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這時候到處因為戰亂都飢荒。

1648鄭彩(浙江魯王人馬)被迫跑到近廣西的高州買米;澳門的葡萄牙人因為廣州飢荒,派去暹羅買米,但兩艘船都沈沒了。

巴達維亞港送了250-375公噸的米到台灣。但很多中國難民湧入台灣避難,所以米一下就吃光了,1648年長崎的荷蘭商人(這時候幕府已經閉關鎖國了、所以是例外狀況)送了309噸日本米到台灣。

然後鄭成功得到永曆帝的承認,於是討伐潮州,從潮州運糧回廈門。

此時米糧生意十分賺錢,荷蘭人從巴達維亞買米賣給中國,而且日本米價也上升了。

另外1648-1650,潮州—安海商路的開通,而且米價上升,可能是為何黃愷、洪旭(鄭系的福建商人)可以拿到黃金和荷蘭人換白銀的原因。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1647年福建商人和荷蘭人的胡椒貿易還在繼續,台灣胡椒價格上揚,價格起落和中國局勢密切相關。

後來1647年九月浙江魯王的鄭彩攻打位於浙江和江西要道上的福州,鄭成功也在打泉州和海澄。貿易受到重大影響。

「荷蘭人輸入臺灣的所有其他商品都在這年年底前售罄,像是鉛、丁香、沒藥、琥珀、蠟、樟腦及蘇木。72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隻通常都以每擔十里亞爾的價錢,在蘇門答臘島的占碑和巨港買進胡椒,而後在臺灣以將近兩倍價錢售出。臺灣的荷蘭人該年賺取的純利潤(155,655荷蘭盾),約有百分之七十(109,643荷蘭盾)來自胡椒銷售。」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欸,鄭彩是鄭芝龍的姪兒欸!

所以他在幫魯王?

我好混亂XDDDD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維基一下——
1647年,隆武帝為清兵所破。鄭彩將魯王朱以海的勢力迎入福建,受封建國公。鄭彩負責同日本和琉球聯絡,從琉球獲取硫磺,並向日本乞師。鄭彩聯合鄭成功進攻海澄,但失敗。
1650年,鄭成功突襲廈門,鄭聯被殺。鄭彩不得已交出兵權;鄭成功以禮待之,鄭彩退隱,後於1659年卒於廈門。(一說率殘兵遁入海中,鄭成功以書招之,遂降,不久逝世。)
1655年,隱元和尚東渡日本之前,鄭彩曾以詩《乙未端陽小詠一律似隱元老禪師政》一首贈之。
1663年,清兵破廈門並屠城四日,剖鄭彩之棺並殘其屍。

鄭彩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本書唸到第九章

感覺需要重修南明史!

小時候一句話解釋的南明史,相當混亂!對東亞貿易勢力消長影響極大!

就是鄭芝龍降清之後,剩下沒有投降的兵馬也並不是順利地直接變為成功同學的。

然後成功同學克紹箕裘,其實和荷蘭人本來交情也相當不錯啊!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順便維基一下鄭芝鳳=鄭芝彪=鄭鴻逵=鄭芝龍的弟弟,鄭成功的叔叔。

搶先擁立唐王(隆武帝),和鄭彩去浙江支援魯王的時候怠工,停在邊境,鄭芝龍藉此和隆武帝要錢。

「十一月,鄭芝龍決定投靠清朝,準備前往福州和貝勒博洛見面,鄭鴻逵勸說鄭芝龍退往海上,鄭芝龍不接受。鄭鴻逵只好率軍前往金門,同時为避免鄭成功遭鄭芝龍挾持,鄭鴻逵暗中將他放走。」

鄭鴻逵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話說這個人比較有人情味啊,後來因為媽媽被要脅,他就把敵人放走了。然後就被鄭成功罵了,所以他一直在金門,沒有到台灣。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安海商人勸說國姓爺奪取廈門。一六五〇年九月十日,國姓爺以護送運米船為託詞從揭陽返回廈門。他背信棄義地設計殺害鄭聯,將這位堂兄的部隊併入自己旗下。88其後不久,國姓爺名下一艘滿載的船從廈門開往長崎,並於一六五〇年十月十八日如期抵達。一個令人生畏的貿易強權正逐漸成形。水師兵力的掌控、深水港廈門所提供的設施,以及安海商人的貿易資本,如今由一位領袖兼而有之:這就是國姓爺。」

我覺得國姓爺是否形象受損😂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第十章 1650-1654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除了日本貿易復甦之外,安海與馬尼拉的貿易也重新開始。

荷蘭共和國與西班牙在一六四八年簽訂《西發里亞條約》(Treaty ofWestphalia)之後,荷蘭人完全失去了進行巡弋、阻止中國船航向馬尼拉的合法基礎。」

海賊王的時代終結了!不能打劫了!
因為荷蘭不能繼續封鎖航道,這造成了中國的福建商人直接和暹羅、日本貿易,日本也直接到西洋採買。

台灣荷蘭的貿易失去壟斷地位、受到衝擊,無法滿足巴達維亞的訂貨。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國姓爺回信給父親,並在同一封信裡開始跟滿清交涉。他採取主動,起手便批判一官的說法與浙閩總督劉清泰傳來的皇帝敕諭有所出入。他對這種「前後之言自相刺謬」感到困惑,要求確認清朝會撥給他哪一處地方、區域大小和權限大小。他強調,既然「沿海地方,我所固有者也」,就不能列入談判範圍,必須認定為無條件屬於他。他主張,基於現有的軍隊人數,他至少應當領有福州府做為駐地,並依法徵收錢糧。

這些談判並非秘密進行,因為沒過多久,就連臺灣的荷蘭人都從經常來到的華商那兒聽到風聲。臺灣長官柯內利斯•西撒爾向巴達維亞當局回報這個消息:「最近有個謠言開始流傳,說是一官大人之子國姓爺開始跟滿洲人講和了。據傳,偉大的滿洲人會把福州府和泉州府交給他管轄,包括其下所有村鎮在內。」」

⋯感覺也不是如此孤膽忠義啊⋯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順治帝讀了國姓爺給父親的回信之後,表明絕不割讓寸土於國姓爺。但他願意將泉州、漳州、潮州、惠州等沿海四府撥給國姓爺,供其駐軍及徵餉。清廷選擇的這項安排,師法了明朝在一六二九至一六三六年間與一官達成的協議。該協議承認一官的實質影響力,允許將他的部隊納入海防部隊建制。它也明智地容許一官擁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以從事海外貿易。⋯

國姓爺設想的協議卻與滿清皇帝及清廷所提出的完全兩樣。他要求將福州城交給他駐防,並由他完全管轄該地。他的要求顯示,他仍堅守著一六四六年之後隆武帝與一官達成的協議。按照該項協議,一官將駐紮於福州,並管轄福建全省,包括徵稅、擁兵及民政權利。⋯」

在公私場合都說「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和則高麗、朝鮮有例在焉。」」

鄭成功試著修復一官同學在南明隆武帝(唐王)時的朝貢體系耶!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果然作者的本章結論:「他其實從來不打算挑戰清廷統治中國的核心權力,即使他公開宣稱以反清復明為終極目標。實際上,他想要的不過是保留自身在福建的權力,並得到清廷承認。簡而言之,他的終極目標是要看到福建例外地位連同其政治形式一併被接受。」
我覺得他以前被塑造成比較會打仗的文天祥,現在這樣看起來,其實他爸爸的海賊王教養還是有教成功(?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書友討論——
F:「日本江戶時代初期,長崎是唯一一個外國人能夠在日本居住的港口。當時長崎華僑所建立的崇福寺正缺住持一職,當地興福寺的住持逸然性融聘請隱元出任該寺的住持。之前隱元曾派弟子也嬾性圭前往,但途中海難,觸礁翻船而圓寂;因此隱元親自率弟子良靜、良徤、獨癡、大眉、獨言、良演、惟一、無上、南源、獨吼等二十人,搭乘由鄭成功提供的船隻前往日本。日本承應三年(1654年)7月5日夜到達長崎。月洲所繪的「普照國師來朝之圖」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1658年(萬治元年),隱元成功與幕府將軍德川家綱會面,兩年後獲得了山城國宇治郡大和田作為寺院的領地。1660年(萬治四年)在那裡開創了新寺。隱元不忘故土,將這個寺院也命名為「萬福寺」(福清的黃檗山萬福寺,則被稱為「古黃檗」)。」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F:「這段歷史背後的故事,應該很精采!鄭成功-隱元-德川家綱,這樣就連上關係了~」

其實鄭成功手下的福建商人去暹羅買鹿皮和牛皮,搶贏了荷蘭人,導致荷蘭人買不到。

但是暹羅其實有答應荷蘭是是獨家出口,於是要求上船搜索,沒收鹿皮和牛皮。

結果中國商人和長崎抱怨,日本就跟荷蘭人說,你們獨佔要在暹羅阻止啊,不可以船都離開了才上船沒收。

——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隨著停戰條款在一六五三年九月過後生效,安海商人的活動更為積極,國姓爺的稅吏也出沒於整個沿海地區,活動範圍遍布漳州、泉州、興化三府的每個縣份及鄉村。兵力有限的滿清守軍在大城市籠城固守不出,國姓爺的官員得以在所到之處遍貼告示,並自行收割田裡的稻米充當實物稅。」

自行收割稻米完全沒有愛民如子的這件事啊!鄭成功整個海賊王作風耶!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然後因為賣給日本的生絲價錢太低,拿不到足夠的白銀,他還搞禁運⋯

以及西班牙沒有運白銀到馬尼拉,導致白銀短缺,所以他也封鎖馬尼拉,說他們買的價格太低,他要實行封鎖要禁運(?

然後嫌荷蘭人給的胡椒價格太低,不如產地價格好⋯(?

整個很難合作的一個人。可能太缺錢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655年,「馬伊策克總督的信函在一六五五年八月中送到廈門時,國姓爺正在收集未來預備於浙江和南京市場出售的商品。

幾乎就在洪旭率領的艦隊從廈門出發北上同時,國姓爺致函臺灣的唐人社群領袖,要求他們將他的訊息一字不漏傳達給西撒爾長官。

第一點,國姓爺要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更有禮貌地對待他的商人。他必定是在指涉船頭們請願降低胡椒價格一事。

他的第二點則是要求荷蘭東印度公司不應拒絕中國船隻前往麻六甲、六昆、彭亨及其他鄰近地點。這些港口都位於「胡椒海岸」周邊,只需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定價的百分之二十就能買到胡椒。

國姓爺也對荷蘭商務員波伊在巨港扣押的船隻表示關切:他尚未得知這些船隻在巴達維亞的遭遇。國姓爺說,要是他的請求得不到滿足,他就會在下一個季風時節對巴達維亞和臺灣實施禁運。」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既然國姓爺成為廈門水師的唯一統帥而崛起,經由這一地位而得以獨占中國貿易,他就毫無顧忌地並用軍事及經濟力量追求自己的目標。

一言以蔽之:
他創造出一套全新的政治架構,將福建省的局勢與朝鮮相提並論,藉此挑戰滿清政治結構;他出人意表地不顧北風季節派船到日本,藉此挑戰日本絲割符貿
易所規定的固定價格;

他對航向馬尼拉的所有中國船隻宣告禁運,藉此挑戰西班牙對墨西哥白銀的掌控;

他也為了購買商品而進行正式談判,並再度實施禁運,藉此挑戰荷蘭人對蘇門答臘胡椒及暹羅鹿皮的獨占。

由於他唯一的希望在於促成這一切事業,好將所有的臣民團結在一起,他偶爾必須對自己的子民扮演暴君。」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這個時期,因為生絲的產地要道被滿清佔領,所以他無法提供日本生絲,但可以禁運讓其他人也不能提供;因為他自己也不能提供生絲給台灣荷蘭,所以禁運;台灣銀價下跌,所以荷蘭決定日本的白銀運去巴達維亞。因此中國—台灣,主要是中國黃金,交易白銀+熱帶商品。但這些商品沒有市場,而荷蘭台灣則負債累累。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十二章 1658-1662

「顯然國姓爺本人或是他旗下的商人都開始盤算要運用暹羅做為轉口港,計劃開展中國黃金、孟加拉生絲與日本白銀的三角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同樣也以麻六甲為轉口港進行這種三角貿易。倘若德川幕府和暹羅國王都能鼎力支持中國船舶在兩國港口往返航行這一構想,荷蘭東印度公司將毫無辦法阻止這個計畫。計畫若能成功,出口的中國黃金將不再流入臺灣,而是會直接注入暹羅或胡椒海岸,最後多半到了印度穆斯林商人手中。」

而且鄭成功也和印度穆斯林搭上線,1660有22名穆斯林商人從暹羅搭中國船到日本,把孟加拉棉織品賣到長崎,早荷蘭一步。

總之最後鄭成功和荷蘭關係越來越差,荷蘭也想進攻澳門,取代葡萄牙直接和滿清做生意(但沒打下來),保衛台灣的決心降低了。

1661年鄭成功攻打台灣,1662夏天就39歲猝逝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只要國姓爺健在,他在軍事上的彪炳戰績,就讓廈門商人或荷蘭人都不可能干預他和滿清皇帝之間的談判。

但國姓爺在一六六二年夏季猝逝,年僅三十九歲。在此之所以能夠相信滿清皇帝與國姓爺的談判會成功,最有力的理由即在於皇帝決心組建一支穩定而強大的軍事組織,由一位統帥領軍,精良的海上後勤補給網絡配套支援。但這個理由隨著國姓爺死去而煙消雲散。」

鄭氏政權分裂,鄭泰降清。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鄭經試圖將臺灣發展成一個轉口港,讓貨物、情報及軍事資源都能在此交流。鄭氏商人及軍人獲得整編,得以迅速且靈活地做出反應,確保自身戰略優勢。即使大量鄭氏高官、宿將及兵士在一六六三年投降清朝,鄭氏水師仍握有大多數船艦。

鄭氏將商業基地從廈門遷往臺灣之後,他們也在廣東沿海設立了隱蔽的基地,一六六五年施琅艦隊受到颱風重創,則讓鄭氏政權得以掌控福州與淡水之間的海域。荷蘭人接連在一六六六年和一六六七年成功維持了對暹羅鹿皮出口的控制,但當他們試圖確保柬埔寨的鹿皮市場,就遭到唐人強烈抵抗。」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些事件背後最重要的驅動力,無疑是日本對鹿皮的需求。自十六世紀中葉以來,日本就開始向東海及南中國海周邊地區輸出白銀。日本當局藉由公開聲明不許在日本與中國之間的海域擾害中國船隻,對鄭氏政權的貿易商船張開了保護傘,保障它們免於荷蘭人攻擊。」

話說這個時期鹿皮、牛皮、魟魚皮,變成主要的討論了?

然後這時候鄭經有派人去柬埔寨金邊洗劫荷蘭商館。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柬埔寨與臺灣統治者的新關係,建立在對於共同利益的認知之上。臺灣之主幫助柬埔寨國王驅逐廣南敵軍,日本幕府將軍則確保東寧唐人在他的國家與柬埔寨之間的交通不受荷蘭東印度公司阻擾。

鄭經其實已經完成了從祖父一官在海外市場擊退歐洲競爭者開始,到父親國姓爺以軍事同盟為基礎與海外君王建立貿易關係,代代傳承而來的整套貿易體系。但他無法預見日本與馬尼拉白銀的出口衰退就在眼前。當他開始感受到此事的影響,他就被迫尋求新的市場。」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十四章 1669-1683

「英國商人受邀在臺灣設立商館之後,其中一位商務員西蒙.德爾伯(Simon Delboe)對於鄭經船舶在日本、臺灣及馬尼拉之間往返的情形敘述如下•「國王(鄭經)有五、六艘船,每年一月前往馬尼拉,四月或五月返回,然後整裝前往日本,通常從六月出發,直到七月十二日、十四日或其後,然後十一月或十二月再回到此地。」

自一六六三年以來,多數臺灣船都載運糖和鹿皮前往日本。⋯「鹿皮是專屬於國王的商品,每年提供二十萬張。國王想要的話,他甚至還能再拿到這個數量的一半。這座島每年產糖五萬擔。」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正如荷文史料所示,英國商務員恐怕多少被他的唐人情報來源矇騙了。國姓爺占領臺灣之前,每年的糖產量約有一萬六千擔。

自一六六三年起,由於滿清皇帝禁止從中國出口糖,日本的糖大多從臺灣及東南亞其他地方進口,進口量很快突破了每年二萬六千擔。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一六六三年,輸入日本的糖只有10,790擔來自臺灣,這樣的數量與一六八二年由臺灣船載往日本的10,112.82擔糖相去不遠。

但在一六四一年,中國船從中國及南中國海周邊其他地方運往日本的糖多達57,269擔。克利斯普的證言或許只代表他對鄭氏商業規模的含糊估計。

英國人後來確定,臺灣每年產糖約有一萬擔,這個數量與我們的估計相符。1

儘管荷蘭人出口過最多的鹿皮數量是一六三八年的151,010張,根據英國人在一六六三年的報告,鄭經的船隻輸出了三十萬張左右,但這也包含暹羅和柬埔寨的鹿皮。」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德川幕府對於白銀持續外流愈來愈感到警覺,而採取措施降低白銀出口額之後,日本的白銀輸出量迅速下降。

日本當局也在一六六四年取消了黃金出口的禁令,期望在禁止白銀出口之後藉此平衡貿易帳目。

荷蘭人對這項政策轉變頗為樂觀看待,因為他們可以在歐洲取得充足的西班牙白銀,也能索取波斯白銀。日本黃金可以投資在科羅曼德爾海岸,替代他們過去向國姓爺取得的中國黃金。

結果,日本的這項出口新政策,也減弱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奪回臺灣或在中國設立另一處貿易站的動機。」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我發現糖了

東寧王國輸出給日本就主要是鹿皮和糖

不過鹿皮包含柬埔寨、暹羅和台灣的鹿皮;糖的話,1663年滿清禁止出口糖,於是日本的糖就從台灣和東南亞進口。荷蘭人到鄭經時期,糖的出口都穩定在一萬擔左右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然後,幕府警覺白銀流出的問題,1664年禁止白銀出口。日本當局也在一六六四年取消了黃金出口的禁令,期望在禁止白銀出口之後藉此平衡貿易帳目。

荷蘭沒有從滿清拿到太多中國黃金,但日本黃金也很好。白銀他們還可以從西班牙和波斯拿到白銀。

於是他們減低了拿回台灣或在中國另外設立貿易站的動機。

康熙這時候海禁,所以走私生絲的難度很高。

台灣和日本的絲銀貿易,看起來改成鹿皮/糖—日本黃金的貿易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鄭經的東寧王國輸出給日本就主要是鹿皮和糖。

不過鹿皮包含柬埔寨、暹羅和台灣的鹿皮;糖的話,1663年滿清禁止出口糖,於是日本的糖就從台灣和東南亞進口。荷蘭人到鄭經時期,糖的出口都穩定在一萬擔左右。

然後,幕府警覺白銀流出的問題,1664年禁止白銀出口。日本當局也在一六六四年取消了黃金出口的禁令,期望在禁止白銀出口之後藉此平衡貿易帳目。

荷蘭沒有從滿清拿到太多中國黃金,但日本黃金也很好。白銀他們還可以從西班牙和波斯拿到白銀。於是他們減低了拿回台灣或在中國另外設立貿易站的動機。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鄭經的船運網絡連接了柬埔寨、六昆和馬尼拉,從而得以向日本及中國市場供應貨物,維持臺灣繁榮,但這在一六七九年以後即難以為繼。暹羅國王重新與日本和廣州直接貿易,柬埔寨爆發了內戰。與萬丹建立直接關係的嘗試,遭到荷蘭東印度公司阻礙而挫敗。

同時,一度可能成為鄭經盟友的萬丹及巴達維亞唐商,也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保護之下,逐漸開始參與日本貿易。

一六七八年,萬丹蘇丹甚至派出一艘船懸掛英國旗,載著價值一萬利克斯銀元的貨物前往日本。

荷蘭東印度公司花費於印度市場所需的黃金,自一六六八年起已由日本滿足,還有墨西哥銀元自歐洲穩定輸入。因此荷蘭東印度公司願意容忍讓巴達維亞唐商參與日本貿易,尤其他們的參與還能損害鄭經與長崎的貿易。」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鄭經的船隻之所以無法在東南亞港口貿易中取得大筆收益,另一個原因在於印度洋貿易的擴張。

印度洋貿易自一六七〇年代以來進展顯著。隨著印度洋貿易據張,愈來愈多蘇拉特商人想要在東南亞貿易中一試身手,並將貿易網絡延伸到了爪哇西部的萬丹。

荷蘭當局不歡迎印度船隻停泊於公司總部所在地的錨地,但這項拒絕政策適得其反,讓鄰近的萬丹變得「強大、放肆而富裕」。

萬丹日漸繁榮,使得這個蘇丹國從此也能自行在中國及日本貿易裡分一杯羹。

印度貿易的擴張也對馬尼拉貿易產生了衝擊。馬尼拉做為馬來群島及暹羅流通的墨西哥白銀之來源,成了尋求更直接貿易關係的印度港腳商人趨之若鶩的目的地。因此,馬尼拉與印度各港口的貿易,在一六七〇年之後穩定成長。」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為了獲取更多墨西哥白銀,巴達維亞當局也試圖與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締結合約,提出由荷蘭人供應香料,交換在馬尼拉取得墨西哥白銀的權利等條件。

協商在一六六八年失敗,原因是一六四八年的和平條約中明定不許荷蘭船隻前往西班牙在東方港口的條款而觸礁。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局不願意讓香料群島的在地商人中介荷蘭人與西班牙人間的交易,寧願把這門生意交給巴達維亞的唐商。

以下的推論似乎合理:由於巴達維亞唐人能在荷蘭東印度公司保護下分享印尼群島與馬尼拉的貿易,巴達維亞唐商的這份自由同樣扼制了鄭氏的臺灣—馬尼拉貿易。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所有這些形勢都造就了一個悲哀的事實:一六七八年之後,東寧商人在馬尼拉、暹羅、馬來群島及萬丹的賺錢貿易裡都逐漸喪失市場份額,而且別無選擇,只能把地位讓給受到歐洲公司或當地統治者庇護的當地唐商。儘管如此,鄭經在一六八〇年率軍撤回臺灣以後,他仍克服重重困難,設法牢牢掌控中國與日本的走私貿易。當康熙帝在一六八一年三月二十六日同意撤除遷界令,讓沿海人民返回家園,鄭經終於連這項優勢都失去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第十四章
這章講到施琅打了台灣之後本來希望荷蘭再回來,讓他可以把荷蘭當成外敵、自己維持地位,但荷蘭興趣缺缺:

「中國商品在日本利潤減少,荷蘭人重新評估了安平(大員)港灣持續惡化的地理環境狀況,判定這個港口變得太淺,荷蘭船隻無法進入。

權衡所有條件之後,巴達維亞總督約翰,坎普斯(Johannes Camphuijs)在一六八五年決定,臺灣的殖民地對於公司不再具有任何用處,除非能夠經由該地取得與中國自由貿易的獨享權利。

而在清廷方面,隨著帝位獲得鞏固,它判定不會再有來自海上的外患,而決定開放沿海的海外貿易。

結果是軍費與獨占貿易收益就此脫鉤,從根本上影響了海防部隊的性質與目的,從今而後,再也不會需要其他海上傭兵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鄭氏與其他軍閥的區別,在於他們的海上經營能力。這賦予了他們取用海外貿易收益的獨占地位,提供他們大筆資金以實現計畫。

鄭氏政權不再仰賴農業稅收加上陸地軍力,而是倚仗他們確保海上商路暢通及有用商品穩定流通的能力。

中國海上傭兵政權的誕生,是由新興的海洋接觸與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所造就的結果。鄭氏政權與海外貿易夥伴(無論是東亞或歐洲人)打交道的方式,和馬來群島港市國家彼此交往方式的共同點,則更多過與明代朝廷中國中心朝貢體系的相通之處。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中國中央權力的衰落,湊巧讓鄭氏得以建立自己的港市國家。

但如同其他眾多海港政權,它的凋零與其說是因為中華帝國實施海禁,更多是由於海洋貿易變遷及其他沿海政體參與競爭的影響。

然而,它在中國海疆的漫長歷史裡,仍是一個突出的例外。看來正是鄭氏最初兩代統治者出類拔萃的領導特質,使它得以成為一個中國沿海地區藉由巧妙操縱多種不同經濟基礎,幾乎擺脫中央權力掌控的唯一特例。」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好的!看完了!
我覺得大航海時代真的超酷,貨品都會推陳出新。新登場國家、港口和地圖也會一直更新!超適合玩 game 的!

而且現在買黃金啊貴金屬香料期貨啊,都是動動手,數字跳一跳。

以前都是有帆船跑來跑去,超酷!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然後台灣史放在亞洲海洋史觀來看,很讚耶👍👍
Jeany指日可待 says
3 weeks ago
放一下回別人的噗:
Jeany指日可待 says
3 weeks ago
不過我的確覺得台灣其實沒有那麼重要,算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吧。

至於鄭成功打台灣,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廈門那邊的情勢越來越難,主要是清兵已經把外圍都打下來了,所以本來他們可以透過廣東買糧或走私等等。但其實後來都被夾殺。

在當時的南明,每個人都擁護不同人,所以鄭氏軍團分裂過好幾次,我相信勢力比起鄭芝龍時代應該是差很多的。南明陸上勢力這部分這本書基本上沒寫,但影響應該是非常決定性的。另外本來琉球、越南、暹羅和鄭芝龍貿易是因為他以南明正統代表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系統,但後來在他本人降清之後就失去了這個正統性,而殘部未必有這個威望。

17世紀東亞當時的幾個貿易線:
葡萄牙/西班牙:馬尼拉—澳門—長崎
荷蘭:巴達維亞—熱遮蘭城—長崎
另外越南/暹羅—澳門、越南/暹羅—琉球—日本都有直接的貿易。日本鹿皮貿易更多來自東南亞。
Jeany指日可待 says
3 weeks ago
和台灣從事米糧交易:
當時因為中國戰亂缺糧、米價非常高,所以是利潤很高的買賣,很多中國人從越南、暹羅走私進口。

荷蘭人本來也參與米糧貿易,但後來不得不對台灣米糧禁止出口,因為有大量中國難民跑到台灣,糧食不足,所以台灣自己都要糧荒了。因此荷蘭下令禁止米糧買賣,雖然還是有人走私。事實上,《台灣經濟四百年》有提到這個時期台灣有出口鹿脯,因為鹿脯不禁運。

當時的明鄭和荷蘭人還是有合作的,而且畢竟有長久的合作淵源和歷史,不是完全的競爭關係。所以才會發生荷蘭的台灣總督和巴達維亞看法不一,開打之前荷蘭人還去問鄭成功說你真的要打我嗎?這樣的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