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t
1 months ago @Edit 3 weeks ago
鄭維中,2021,《海上傭兵》。衛城。

作者為了宣傳另一本書《島嶼歷史超展開》而接受鄧惠文專訪時,提到台灣史料會隨著政權轉移而不連續,例如荷蘭東印度公司投降後把檔案帶走,而明鄭的檔案如果不是被銷毀,就是被帶到中國大陸而不知所蹤。

本書特點是透過判讀東印度公司的檔案,而得以敘述17世紀南中國海貿易情況,書中後半段也帶入印度洋貿易。我以前只知道有中國對白銀的需求,原來印度對黃金的需求也是貿易動力。

無論是尋求貿易機會的西方人,還是中國海上傭兵,他們的行動都可從追求商業利益來解釋。

而因風帆時代貿易風險高,商人尋求自由貿易的同時,也追求獨佔貿易。

---
伴讀@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讀墨戰爭馬 #海上傭兵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
latest #48
cmt
1 months ago
從《熟番與奸民》跳到《海上傭兵》,特別能感受到中華帝國規模之龐大。有種從世界上只剩下清廷與台灣,到出現很多國家彼此相互連結的情況。

在〈序〉中印象比較深的是他反覆強調要提供對「結構性力量作用歷程的詳細解析」,來協助台灣讀者體察台灣在世界的位置以及外在因素的影響。

(題外話,原來「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無動於衷」典出Simmel,我還以為是眾口流傳的警世名句 XD)

〈緒論〉整理不同地區的學術傳統,包含文獻編纂工作與對鄭氏家族的研究。確實早期的研究受限於史料或旨趣限制,沒有辦法很客觀的呈現鄭成功的樣貌(我受中學教育時,印象中老師已經有提醒鄭成功不完全是明朝忠臣的形象)。想必是有距離產生的好感,我媽在向陌生人自我介紹時,一定會說自己的「鄭是鄭成功的鄭」,對於自己跟鄭成功同姓感到光榮 XD。
cmt
1 months ago
#1 〈朝貢體系遭受挑戰〉

中華帝國的朝貢體系界定南中國海的政治秩序,當明朝同時面臨來自滿州人與日本的挑戰,才讓南中國海成為「無國家空間」。

1467年室町幕府因將軍繼承爭議而分裂,因而退出朝貢貿易體系(中國不知道要承認誰),1580年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成為中國朝貢貿易的挑戰者,此後中日之間主要以走私貿易為主。

為了抵抗走私者/海盜(大概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武裝起來),明朝政府最後是徵召民船投入戰鬥。

但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軍隊?作者的解釋是衛所職業軍人的戰鬥能力逐漸低落。之前看作者翻譯的《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對這段的解釋是說政府因朝貢貿易頻繁,財政不堪負荷,主動將沿海衛所的駐軍從汛地撤離至海岸地帶。
立即下載
cmt
1 months ago
jeanylin: 插樓隨意。有跟讀妳的閱讀心得,這幾本書滿有趣的,尤其好奇《蒲壽庚考》、《明代泉州雜考》。《台灣經濟四百年》荷蘭到明鄭那段寫的很有趣!我也推薦。

我下一本應該會先讀同作者的《島嶼歷史超展開》,之前覺得背景知識不太夠沒有讀完……
Jeany指日可待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comte97: 《島嶼歷史超展開》我也是沒念完,有點難進入XDDDD
你要開始的時候請務必開閱讀噗XD
據說鹿港丁家以前是泉州的阿拉伯人後代~
cmt
1 months ago
1617年在朝鮮人祝賀德川家康完成統一大業後,日本人似乎就滿足於新朝貢體系建立,而不再尋求與明朝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而相較於日本對於朝貢貿易體系的威脅,這本書對於滿洲人的影響講得較不直接。

只能猜測明朝政府要仰賴海上傭兵而不是建立水軍,可能跟明帝國資源把都集中在對付陸上強權有關。而當荷蘭人跟西班牙人爭鬥,明朝政府完全無力介入。
cmt
1 months ago
#2 〈一六二七年以前的鄭芝龍〉

荷蘭人從1618年開始成功對馬尼拉進行海上封鎖,華商被迫要尋找替代貿易管道。1617~1618年海上傭兵趙秉鑒已試圖建立連結廈門、澎湖、台灣、日本的貿易網絡。

而明朝政府可能對日本與荷蘭的警惕程度不同,1617年還防範日本人拿下台灣,但1623年就以自由貿易的機會勸誘荷蘭人到台灣來,自此台灣開始有國家勢力統治直到現在。

這章提到一官(鄭芝龍)因為通曉葡萄牙語而成為李旦的雇員,並協助荷蘭人在沿岸洗劫來往的中國船隻,這段經歷可能讓他獲得一批火銃。這裡的細節滿有趣的:
「一官深知中國篷船慣於沿著靠近海岸的路線航行,而不是在離岸航線上試探命運。因此,倘若他跟著荷蘭艦隊來到離岸航線,捕獲中國篷船的機會就有可能降低。然而,海岸附近的淺海礁石,對於更龐大的荷蘭船艦構成了致命威脅。」
cmt
1 months ago
不過為何李旦跟中國人彼得身死,一官就取代他們的位置,這段過程看不太清楚。

1625年鄭芝龍可能跟荷蘭人一起轉進南澳島,封鎖來自澳門跟馬尼拉的中國蓬船,並擊潰福建水師。
攻擊的理由可能是先下手為強?明朝官員說服荷蘭人一起對付鄭芝龍,但荷蘭人念在合作舊情,沒有強力攻擊。

這裡提到了一個福建總兵的災難性政策,他發布運米禁令而導致米荒(總兵自己獨佔稻米買賣的事業),這項政策導致人民投入海盜事業,海盜「得眾之易,半為饑軀」。鄭芝龍攻擊總兵的行動贏得當地泉州士紳的支持,士紳遊說朝廷招安鄭芝龍。
cmt
1 months ago
#3 〈傭兵生存賽局,1628~1631〉

1628年鄭芝龍接受招安(解除了被帝國追殺的危機),從以武力進行掠奪的海盜(越界的奸民),朝體制內的官員(協力中介者)的身分邁進。這其中的動機也許是為了用合法身分掩護非法行動。

要當協力中介者,困難之處在於「率類知方」,既要能夠照顧部屬的利益,又要能夠遵行國家政策。在米糧供給穩定後,鄭芝龍要養約4千~5千的無業遊民(幸虧(?)李魁奇叛離後,只剩600人),國家卻同樣在1628年禁止海上貿易。
cmt
1 months ago
進入體制內的過程不是理所當然,前有兔死狗烹的失敗案例趙秉鑒,同時代也有其他競爭者李魁奇、褚彩老。在這個大型練蠱現場,他的優勢看起來並不明顯。

鄭芝龍最後能勝出依靠很多歷史機遇,例如得到巡撫默許,鄭芝龍在廈門港、安海與荷蘭人進行香料貿易,而競爭者褚彩老的艦隊在1630年多數被颱風摧毀無力封鎖貿易路線,最終被鄭芝龍打敗。
cmt
1 months ago
#4 〈安海兩洋貿易中心的建立〉

1631年朝廷解除海禁,但此時不知為何以走私貿易為主。明朝人利用小船載運體積較小的銀跟生絲,走私漁船由於數量龐大,政府無法管理,而轉由海盜收保護費。

這章也是鄭芝龍打山賊的記事,靠著從荷蘭人得到的火銃加上訓練,以寡擊眾成功擊退山賊,為他正式取得官職奠定基礎。
cmt
4 weeks ago
#5 〈朝廷與南中國海岸的風暴,1632~1633〉

1632年4月25日新任福建巡撫鄒維璉上任。有別於前任巡撫對鄭芝龍的走私貿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新任巡撫為了防範海賊劉香,而希望嚴格實施海禁政策。

鄭芝龍的應對方法是說服漳州仕紳,拉攏官員(例如興泉巡海道曾櫻)支持。具體說詞就是說服朝廷,荷蘭人在1619年建立的巴達維亞,取代了朝貢貿易的一員「咬𠺕吧王國」,而台灣可視為巴達維亞的延伸。

禮部最終決定讓洋引的發放權交由巡撫裁決,而新任巡撫的條件是不能在中國沿岸貿易。換言之,荷蘭人需要離開廈門。

這個條件交換荷蘭人無法接受,因為在廈門買生絲的價格較低,而如果在台灣買生絲,會遇到來自於日本的競爭者。因此荷蘭人選擇對中國發動戰爭。
cmt
4 weeks ago
但幸運女神站在鄭芝龍這一邊。1633年7月荷蘭人摧毀鄭芝龍停泊在廈門的戰船,但8~9月受颱風影響,使得荷蘭人轉而在南澳島開戰,擊敗了巡撫(鄭芝龍政敵)所支持的軍隊。尤其同年10月,荷蘭人攻擊廈門時遭鄭芝龍用火船戰術擊敗,讓巡撫被皇帝撤職。

荷蘭人之所以一次戰敗就妥協,與來自日本的競爭壓力減弱有關。1634年核發朱印狀的長崎代官被檢舉濫發,日本人因而不會到台灣來,而福建官員在朝廷決定前就已核發臨時路引,讓泉州商人到台灣來貿易。
cmt
4 weeks ago
#6 〈通往西洋的迂迴之路,1631~1636〉

1635年5月23日鄭芝龍擊敗劉香,海路重新恢復安全(中間廣東省一度嘗試招撫劉香)。
cmt
4 weeks ago
#7 〈政治風險與風險政治,1636~1640〉

鄭芝龍在擊敗劉香之後獲得前君都督的職位(直屬皇帝),開始想擴大自己的貿易版圖。當時鄭芝龍開始想插手暹羅貿易,但不是很順利。中國與暹羅的貿易傳統上是由漳州人在進行。而在1639、1643年,暹羅國王兩度成功派貢使覲見皇帝(獲得大明承認政權正當性),而能直接與廣東貿易,不需要透過中介的第三方勢力。

荷蘭人將交易到的白銀送往巴達維亞或用來建熱蘭遮城,手上現金不足,就強迫中國商人接受賒帳(利率3%),而且還要脅商人不得向西班牙人(否則就封鎖馬尼拉)、日本人(否則就檢舉走私)交易。
cmt
4 weeks ago
#8 〈時移世易中尋找白銀,1640~1646年〉

1639年德川幕府決定驅逐葡萄牙人。

這是荷蘭人取而代之的好機會,當時他有兩個選擇:
1. 攻佔澳門並與廣東商人合作。
2. 聯合福建人取代葡萄牙人及其廣東同盟。

然而,1640年葡萄牙獨立於西班牙,荷蘭於1642年宣布休戰10年,這段期間無法再攻擊澳門。

另一方面,他們手上沒有足夠的白銀可以買安海商人手上的生絲,沒有辦法與與鄭芝龍談成貿易協議。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巴達維亞判斷,中國貿易的前景不如印度,因此樂於將日本白銀跟中國黃金都拿去購買印度商品。在這種情況下,荷蘭人同時與鄭芝龍與澳門交易中國黃金。
cmt
4 weeks ago
1639年葡萄牙人也因為殺了中國士兵,廣東商人與澳門之間的貿易中斷。這讓福建的安海商人得到契機,他們直接向盛產胡椒的蘇門答臘跟巴達維亞貿易胡椒(胡椒與象牙是當時中國市場需求較強的兩個商品)。

因為荷蘭人與鄭芝龍的胡椒貿易關係興盛,也因為被長崎奉行威脅,荷蘭人也決定容忍鄭芝龍此時嘗試與日本直接貿易。

1645年8月21日,鄭芝龍扶植隆武帝登基。藉著朝貢貿易的掩護下,與琉球(絲綢換硫磺)、日本(幕府拒絕,但中國宣布貿易合法)、安南(越南)直接貿易。
cmt
4 weeks ago
#9 〈中華帝國的不設防海岸,1646~1650年〉

清朝攻下來的時候,鄭芝龍不願意聽從隆武帝的命令,協防浙江的魯王,只因為浙江商人是它的貿易對手,跟他競爭跟日本的絲銀貿易。

當滿清大軍進逼安海時,鄭芝龍猶豫再三,最終決定投降,但此時滿清沒有任何實質的承諾。1647年1月14日,鄭芝龍連同當地福建仕紳,全部被押到北京當人質。這個時候因為這將在清軍控制下,浙江商人跟日本的貿易關係中斷,福建商人則苦於戰亂無法蒐集生絲,改用中國黃金向荷蘭人換白銀、胡椒與米糧。
cmt
4 weeks ago
1649年清軍攻向廣東,1650年3月底圍攻廣州,斷了暹羅與中國的直營貿易路線,而必須由福建商人來中介鹿皮交易。安海商人另在六昆採購胡椒跟錫。

安海商人的貿易完全仰賴廈門港口作為貿易據點,因此敦促鄭成功控制廈門,而鄭成功就在1650年9月10日「背信棄義地設計殺害鄭聯」(他的堂哥)。
cmt
4 weeks ago
#10 〈如何保衛福建貿易特權〉,1650~1654

廣州在1650年3月7日至11月24日遭清軍圍城,城破後居民遭屠殺,澳門的葡萄牙人在該年12月20日向清軍表示歸順。因此廣東與澳門的貿易逐漸恢復正常,成為福建人的貿易對手。

1648年荷蘭與西班牙簽訂《西發里亞條約》後,荷蘭人無法再阻擋中國與馬尼拉交易,因此安海商人與馬尼拉的交易也重新開始。

1649年中國也開始繞過荷蘭人,直接從貨源廣南、柬埔寨載運熱帶商品抵達長崎。荷蘭人試圖阻止,但日本幕府對這些中國船隻張起保護傘,要求「前往日本的柬埔寨船,荷蘭人一律不得俘虜或騷擾」。而暹羅對於荷蘭人主張其鹿皮貿易獨佔權,態度也是比較消極。
cmt
4 weeks ago
在1650年以後,鄭成功以南明的名義重啟朝貢貿易,說明他的目標是想維持「只有福建」可以進行貿易的獨佔特權。書中有一段引文寫得滿精彩的:

「一五六七年,大明朝廷曾允許福建子民從事海外貿易,因為朝廷承認有必要開創穩定稅收來源,以供給海防部隊及其船艦。這一特許貿易體系創造了某種福建例外地位(Fukienese exceptionalism),使它有別於其他每一個沿海省份。一六三六年之後,身為傭兵的一官藉由操弄政治及私人關係,創造出一個體系,讓他的私人軍隊得以獲取海防部隊的官方身分,同時繼續由海上貿易供養。一六四六年之後,藉由在打著隆武帝名號的朝貢貿易體系下開展特許貿易,一官為福建例外地位賦予了政治形式。身為一官之子及繼承人,國姓爺想要在清廷即使不允許、至少予以容忍之下,維持福建省這種例外的政治地位。」
cmt
3 weeks ago
#11 〈富藩強兵:舉國姓之力〉

鄭成功當時想重振的朝貢貿易,看起來就是直接到東南亞進行貿易,挑戰荷蘭人對胡椒與鹿皮的獨佔權利,例如鄭成功有派船到麻六甲海峽交易胡椒跟藤。
cmt
3 weeks ago
#12 〈兵家勝負,1658~1662〉

前章說明鄭成功直接從東南亞取得貨源,不需要透過荷蘭人中介。這章繼續說為何要打下台灣。

1. 澳門:鄭成功北伐期間,廣東貿易復甦(例如英國人來澳門貿易),同時荷蘭人與葡萄牙人的休戰結束(1652年),荷蘭人有可能攻下澳門而成為鄭成功的貿易競爭者。

2. 缺糧危機:1660年12月鄭成功派兵到潮州買米,但因為滿清官員控制了潮陽、揭陽,並成功切斷鄭成功的糧食供給,使其陷入缺糧危機。鄭成功大概怕將士留在中國會叛逃,乾脆直接帶到海外小島。

1661年鄭成功攻台,1662年荷蘭人投降,鄭成功在6月13日卒,德年39歲。
cmt
3 weeks ago
#13 〈諸王共鑑,1663至1667年〉

鄭經殺掉叔父鄭泰,導致鄭家分裂。荷蘭人與清朝聯手,讓鄭經徹底失去絲銀貿易。看起來要完蛋了。

這裡作者有一個很有趣的詮釋,他認為1662年禁海遷民政策的重點在於,沿海疏散地區被交給各省水師提督管理。這些水師提督(如施琅)自己也想從事走私貿易,自然不想把鄭氏滅掉。

雖然在康熙帝的命令之下,被逼得組織一次攻擊,但居然遇到颱風艦隊被毀,台灣的鄭經政權因此保住一條命。

鄭經與受到遷海政策影響的廣東商人合作,嘗試向安南(越南)貿易結果失敗,但在柬埔寨這邊取得成功,主要是生產鹿皮以滿足日本人的需求。
cmt
3 weeks ago
#14 〈獨占地位逐漸消逝,1669至1683年〉

鄭氏的滅亡,嚴格來說不是因為鄭經想反攻大陸,有著虛幻的正統政權夢 XD 而是因為支撐這個國家的海上貿易崩潰所致。

前頭先講他趁著海禁政策而重新進行生絲走私,以及六昆賺錢的錫貿易。

他參與三藩之亂並與藩王聯盟,本來也許是想取得生絲,但這也讓他沒辦法阻饒藩王們跟日本貿易,而且戰事也阻撓生絲的取得。

鄭經政權的垮台跟1679年後的競爭者越來越多有關。

這段期間暹羅王成功與中國、日本直接貿易;柬埔寨爆發內戰;萬丹(爪哇)直接與日本貿易;巴達維亞唐商也加入競爭日本貿易的行列。

1681年後日用品因為貿易縮減而短缺,而因為兵敗,大量軍兵移往台灣也導致糧食生產能力無法供應。
cmt
3 weeks ago
#結論 〈防禦性與攻擊性獨佔〉

明代以農為本的稅務管理體系,沒有辦法在有需要的時候榨取到足夠資源,因而使用海上貿易的收益保衛海疆,將一部分的貿易收益交給海上傭兵。

朝廷如果懼怕海上威脅者(中國、日本海盜、荷蘭商人),政府就會支持海上傭兵獲得獨占性權利(防禦性獨佔)。鄭芝龍的發跡就在於先透過荷蘭,再與長崎直接貿易。而在1646年更是透過朝貢貿易來挑戰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暹羅、蘇門答臘、馬來半島與交趾支那等地區的貿易特權。

鄭經在1663~1670年代,在清廷實施禁海遷界政策時,利用武力來保證自己的貿易網絡。而這個策略的實施,逼得荷蘭人與清廷聯手。攻擊性獨佔在三籓之亂中被削弱,而他的福建叛軍則反過來利用防禦性獨佔來抵抗鄭氏威脅。
cmt
3 weeks ago
結論講防禦性獨佔跟攻擊性獨佔的篇幅不長,但我覺得很有啟發。如果第一次讀這本書也許不妨從結論看起。

當時的商人在尋求自由貿易的同時,如果可能的話,也會追求特許以及獨佔貿易的權利。這一點應該是跟當時風帆時代,貿易的風險太高有關,因此需要獨佔貿易作為風險管控的手段。

而光是感知到外患的存在,就足以讓帝國在制度上做出妥協及創新。就我所知,雖然宋代的商業活動也很興盛,但當時商業稅主要還是以專賣收益為主,不知道為什麼歷朝歷代(尤其是明、清兩代)不太重視貿易收入。我不知到福建的貿易收入佔明朝稅收的佔比如何,但就該地來看應該算得上是帝國的例外。
cmt
3 weeks ago
我很喜歡作者描寫鄭芝龍因為掌握葡萄牙語,而在軍事與文化上有一些微小的優勢。書中描寫鄭芝龍與山賊決鬥的文字很精采:
「一官的勝利在參與這次行動的將領之間為他贏得了崇高聲望。他們似乎都對一官麾下火槍兵的表現大感驚奇,這些火槍兵熟練地擊退了兩倍之敵。這正是一官的火槍兵首度向全世界展現自身價值之時。小口徑火器當時已在東亞廣泛運用,因此不能歸類為秘密武器,但在這個時代,唯有紀律精良的火槍兵能夠在對戰弓箭手時居於上風。一官的火槍兵能對山賊贏得壓倒性勝利,原因無他,唯在紀律而已。日本作者川口長孺對一官運用的戰術評述如下:「芝龍領兵繇武平進,令軍士各執鳥銃,五人為隊,連續點放,長矛夾攻,步推步進,侵入洞中,大破之。」」
cmt
3 weeks ago
然而,鄭芝龍最終在命定的敵人面前怯戰而選擇降清。對於這個反高潮結局我覺得很惋惜 XD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安海只是交出一批頭人,經濟與軍事實力還保存著,大概是讓鄭成功能夠再起的底氣。

鄭成功跟鄭經都面臨突然要設法繼承父親權力的挑戰,而兩個人排除異己的方式也都很粗暴,但從結果而論,鄭經讓鄭家分裂,鄭成功則是成功整合鄭家,打到讓清軍勸降,不得不說感受到鄭成功的英雄氣質 XD

由於知道最終鄭家最後的結局,在閱讀過程中總是在想這次的失敗是不是由盛而衰的轉捩點(而居然往往不是),讀得有點緊張。
cmt
3 weeks ago
讀完後感受到作者在序言中所說「此書非完全屬於臺灣史的著作」,他基本上是從外部觀察不同地區之間的貿易網絡,從網絡的擴展與變化,在偶然的狀況下有了臺灣的位置,而臺灣扮演中日貿易中轉地的角色,比臺灣所能提供、生產的貨物(鹿皮、蔗糖)還要重要許多,而當鄭氏嘗試與日本直接進行走私貿易,並插手東南亞的交易時,臺灣地位的重要性又在下降。
cmt
3 weeks ago
相較之下,金門的地理位置鄰近安海(鄭芝龍大本營)與廈門(鄭成功根據地),是當時鄭氏從事絲銀貿易的重要據點,在整個貿易網絡可能比台灣還核心。
cmt
3 weeks ago
初步閱讀,累積一種臺灣不太重要的印象。對我來說比較困惑的問題是,為什麼鄭成功之後要攻打台灣?

書中的說法是,鄭成功拓展東南亞的貿易,不需要用中國黃金跟荷蘭貿易熱帶商品,換句話說,鄭成功此時與荷蘭是貿易競爭對手。而如果荷蘭可能取得澳門情況更是如此。再加上鄭成功因為糧道被清軍阻絕,鄭軍出現缺糧危機,需要為軍兵找到後方補給。

這個說法對我來說不夠有說服力,覺得還有其他替代方案,例如跟台灣從事米糧貿易之類的,動武之後打了一年才打下來,而後又要面臨來自荷蘭的報復。這樣的軍事行動划算嗎?
cmt
3 weeks ago
這本書的前身是博士論文,學位考試通過半年後出版。雖然採用敘事的形式,還是預設了一些背景知識。對我來說就是少了一張重大事件的年表,以及我會想要看到各時期各方勢力的貿易路線地圖。如果讀者足夠認真的話,也許這是讀者的功課及挑戰吧!
Jeany指日可待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comte97: 來看《亞洲海洋大歷史》!還有《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Jeany指日可待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不過我的確覺得台灣其實沒有那麼重要,算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吧。

至於鄭成功打台灣,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廈門那邊的情勢越來越難,主要是清兵已經把外圍都打下來了,所以本來他們可以透過廣東買糧或走私等等。但其實後來都被夾殺。

在當時的南明,每個人都擁護不同人,所以鄭氏軍團分裂過好幾次,我相信勢力比起鄭芝龍時代應該是差很多的。南明陸上勢力這部分這本書基本上沒寫,但影響應該是非常決定性的。另外本來琉球、越南、暹羅和鄭芝龍貿易是因為他以南明正統代表建立了一個小型的系統,但後來在他本人降清之後就失去了這個正統性,而殘部未必有這個威望。

17世紀東亞當時的幾個貿易線:
葡萄牙/西班牙:馬尼拉—澳門—長崎
荷蘭:巴達維亞—熱遮蘭城—長崎
另外越南/暹羅—澳門、越南/暹羅—琉球—日本都有直接的貿易。日本鹿皮貿易更多來自東南亞。
Jeany指日可待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和台灣從事米糧交易:
當時因為中國戰亂缺糧、米價非常高,所以是利潤很高的買賣,很多中國人從越南、暹羅走私進口。

荷蘭人本來也參與米糧貿易,但後來不得不對台灣米糧禁止出口,因為有大量中國難民跑到台灣,糧食不足,所以台灣自己都要糧荒了。因此荷蘭下令禁止米糧買賣,雖然還是有人走私。事實上,《台灣經濟四百年》有提到這個時期台灣有出口鹿脯,因為鹿脯不禁運。

當時的明鄭和荷蘭人還是有合作的,而且畢竟有長久的合作淵源和歷史,不是完全的競爭關係。所以才會發生荷蘭的台灣總督和巴達維亞看法不一,開打之前荷蘭人還去問鄭成功說你真的要打我嗎?這樣的事。

不過當時情勢緊張,數月一變,同一年不同月份彼此的關係就不一樣。這本書有提到,但沒有太強調月份,但其實年初還是朋友,年底可能變敵人了。
Jeany指日可待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comte97: 然後我覺得鄭芝龍其實也不是怯戰,他就是想要自己繼續在東南水域當老大,管他上面換了哪個朝廷,因此想要談判;而鄭成功想的更有野心,他想獨立成一個藩屬國,就像朝鮮、暹羅一樣。但在陸地形勢越來越艱難,所以想到去台灣。
Jeany指日可待
3 weeks ago
所以有這段:

「順治帝讀了國姓爺給父親的回信之後,表明絕不割讓寸土於國姓爺。但他願意將泉州、漳州、潮州、惠州等沿海四府撥給國姓爺,供其駐軍及徵餉。清廷選擇的這項安排,師法了明朝在一六二九至一六三六年間與一官達成的協議。該協議承認一官的實質影響力,允許將他的部隊納入海防部隊建制。它也明智地容許一官擁有相當程度的自主權,以從事海外貿易。⋯

國姓爺設想的協議卻與滿清皇帝及清廷所提出的完全兩樣。他要求將福州城交給他駐防,並由他完全管轄該地。他的要求顯示,他仍堅守著一六四六年之後隆武帝與一官達成的協議。按照該項協議,一官將駐紮於福州,並管轄福建全省,包括徵稅、擁兵及民政權利。⋯」

在公私場合都說「兵馬繁多,非數省不足安插。和則高麗、朝鮮有例在焉。」」
Jeany指日可待
3 weeks ago
comte97: 至於荷蘭會不會報復:
當時荷蘭人很少(巴達維亞只派了一艘戰船來),之前也是由鄭芝龍協助荷蘭一起大葡萄牙/西班牙的船,封鎖海域。他們應該也很了解荷蘭的軍力和立場?

其實東印度公司的立場一貫以來就是貿易為重,武力只是輔助打開貿易的方式。尤其在東亞,姿態更低,策略和他們在東南亞、南亞的印度洋水域非常不一樣。這一點多半也是有考慮只要以後繼續和巴達維亞貿易,熱遮蘭城的荷蘭人不在也無所謂吧!
cmt
3 weeks ago
jeanylin: 有買《亞洲海洋大歷史》跟《東南亞史》,《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那本是看你的書介才知道,那本滿有趣的,之後等有優惠的時候再買XD

@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
Jeany指日可待
3 weeks ago
comte97: 東南亞史我也有買,但還沒看,打算接著如果還看得下去的話繼續看⋯🤣
cmt
3 weeks ago
jeanylin:

謝謝你補充當時清軍與南明政治情勢的資訊,也謝謝你提到《台灣經濟四百年》,我本來沒注意到1640年代末期荷蘭人因害怕米糧短缺,有禁止稻米出口(所以鹿脯的需求大增)XD。

從目前的資訊看來,應該就是對滿清的戰爭情勢不利,加上缺糧害怕部下倒戈,乾脆全軍移到海外據點。

說鄭芝龍「怯戰」確實是有點馬後炮。他試圖用談判的方式保留貿易特權,這點我覺得沒問題,但他在1647年到福州談判輕易就被俘虜至北京,我覺得單純就是失策。還不如鄭成功憑藉軍事武力,迫使順治帝「願意將泉州、漳州、潮州、惠州等沿海四府撥給國姓爺,供其駐軍及徵餉」。
Jeany指日可待
3 weeks ago @Edit 3 weeks ago
comte97: 失策是真的大失策,主要是本來以為自己談好了吧~殊不知被騙了。所以後來鄭成功立場強硬也許也是因為看到了前車之鑑吧!
cmt
3 weeks ago
對呀! 尤其讀者從他只是個無名小卒看到成為大人物,中間歷經多少歷練,居然好像一個感覺不是很聰明的決策就翻船了。

而且他不幫盟友(因為同時是商業競爭對手),雖然鄭經反而因為跟蕃王結盟而損失貿易份額好像也沒有好結果
cmt
2 week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xnNoXfrlr7PRNj7boKeSE.png
看到有人說《島嶼歷史超展開》的資訊密度太高,並舉附圖文字為例。這段很適合看完《海上傭兵》的讀者來跟作者對答案。
Jeany指日可待
2 weeks ago
comte97: 哈哈哈,這一段整個摘要《海上傭兵》講了一本書的故事XDDDD
cmt
3 day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VaFopiSF1qW5IjD0iCnRy.jpg https://images.plurk.com/6BInpCw8acbCgZIc4dIhyO.jpg https://images.plurk.com/7naCAPXE6qdpPCMRgM7MSU.jpg 家人剛好在臺史博,生絲原來長這樣
Jeany指日可待
3 days ago
感謝分享!看起來像米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