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In Asian Waters: Oceanic Worlds from Yemen to Yokohama亞洲海洋大歷史:從葉門到橫濱的跨海域世界 - 達瑞克 | Readmoo 讀墨電子書
好的,來開這本書。
這本書原文是2022年七月發行,中文版是2024年2月出版。

還蠻新的書,很期待!
最近台灣出版了好多海洋史的書啊,好棒啊~❤️

台灣這麼小的出版市場,能夠這麼有活力真是太了不起了。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跨國公司如何創造二百年歐...《海上傭兵》@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讀墨戰爭馬 #海上傭兵 十七世紀東亞海域的戰爭,...
latest #64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今日馬達加斯加島東岸的居民,許多都擁有顯著的「亞洲人」臉部特徵,和島嶼西部許多源自班圖族(Bantu)的族群迥然有別,基因研究顯示可能來自印尼婆羅洲。使用語言也有南島語系語言的特徵。顯見一千多年前,就有航海者從印尼出發到非洲,目前假說認為可能是借助普里澈洋流(Pritcher's Current)。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在上述的海岸港口城鎮,亞洲出口的陶瓷(包括中國陶瓷)幾乎無所不在。有些來自中東與波斯,但是有一大部分來自更遙遠的地方,包括位於暹羅宋加洛/西薩查那萊(Sawankhalok/Si Satchanalai)與素可泰(sukhothai)的幾座東南亞大窯,以及越南。這些窯大量生產出口瓷器,市場並不局限於東南亞,而是廣及中東與東非。我們知道亞洲陶瓷的使用者除了菁英階層之外,在歷史上的某些時期還包括幾個港口城鎮的中產階級。」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話說我最近看的海洋史的書,感覺東印度時期,瓷器佔貿易總量的比例不高。
立即下載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IPcGO1UwlaroG25y3sbUV.jpg
欸!!崑崙國!!
所以唐朝的崑崙奴應該真的是非洲人耶!雖然知道崑崙奴膚色較深,但我一直不確定崑崙奴是屬於類似南印人的深色膚,還是真的是非洲人。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一次到了非洲,帶了一隻長頸鹿,可能是來自索馬利亞或馬林迪(今日肯亞)。
https://images.plurk.com/1gXqacVv33OTgavQ3rftvG.jpg https://images.plurk.com/6wqFKWpKe1sxjsP8tLPdUd.jpg
明成祖永樂年間的沈度畫了圖和寫了一首詩,紀念「麒麟」。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明代時刻」,學術研究從2000年代開始產生一些變化,⋯韋傑夫(Geoff Wade),他建立「明實錄中的東南亞」(Southeast Asia in the Ming Shi-lu, 2005)資料庫,⋯讓世界各地的學者得以透過關鍵字搜索來爬梳明代的記載,尋找所需資料—包括海洋航道沿途的諸多地點、不同政權統治時期發生的各式各樣事件、各個歷史民族所在的位置與進貢內容,所有資料都經過數位編排而且免費。」

還不是中國上網的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看來崑崙奴還是有可能涵蓋比較多的深色膚民族:

「藉由追蹤廣州港一連串的事件與記載,韋棟提出一個有趣(但自前尚未經檢驗)的主張:非洲人進出中國東南部進行貿易,持續了數百年,那是海洋普遍商業活動的一環。韋棟也謹慎地指出,久而久之「崑崙」一詞或許涵蓋了幾個深膚色的陸地民族,其指涉可能頗具彈性。因此澳洲原住民、馬來半島內陸的半島原住民(Orang Asli)、印度南部的坦米爾人(Tamils)如果曾經來到唐代的中國,都有可能是所謂的「崑崙」。他們的膚色都相當深,更重要的是,相較於中國人在東南亞透過朝貢貿易接觸到的深膚色民族,崑崙的膚色還要更深一點。坎貝爾也告訴我們,對蒙古人統治時期(一二六。至一三六八年)的中國貴族家庭來說,擁有非洲男僕是一種時尚,以至於爪哇王朝在一三八二年把一百多名男僕當成貢品,送入中國宮廷。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韋棟對於「崑崙」一詞下了寬泛的定義,看來是明智之舉。他也確信曾有非洲黑人隨著歐洲人航行到中國的海岸,從十六世紀開始,歐洲人會帶著非洲黑人登陸中國。(57事實上,到了十七世紀以及明末鄭成功控制福建與臺灣的時期,的確有非洲人在中國海岸地區扮演各種角色,通常是擔任侍衛和軍人,不過應該也有其他行業。這些非洲人全部,或者說幾近全部,都是航經東南亞來到中國的,且很有可能是搭乘歐洲人的船。鄭成功本人似乎就有一支令人生畏、忠心耿耿的黑人傭兵部隊,隨時貼身保護他,稱為「烏鬼護衛鎮」。這些非洲人搭乘葡萄牙的奴隸船到中國,在中國南部海岸定居下來,大部分中國人不與他們打交道,因為他們從未看過那種長相的人。地方上的中國居民也對他們心懷猜忌和畏懼,甚至稱他們為「烏鬼」」
我有個馬達加斯加同學,她基本上是黑人,不過據稱自己家族是亞洲人。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ichingchen: 是嗎!你覺得他有亞洲人輪廓嗎?可以問他是馬達加斯加東岸還是西邊XD

話說我對馬達加斯加的印象來自《傷心咖啡店之歌》⋯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三章 越南的海洋貿易圈

越南
https://images.plurk.com/2i4jvWfjppImIcOBbWf30C.jpg

其實他超常出現在《海上傭兵》裡的!但不知道為什麼很邊緣又很影薄!

有一段時期相當開放。
https://images.plurk.com/4kp2ZNotvE4gJLJdNGdNRq.jpg

1820年代後,對海洋貿易立場中立的嘉隆帝改為明命帝繼位,越南鎖國避免捲入歐洲諸國的競爭。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越南—日本

「1567年,明朝公告禁止中國的銅出口,日本人因此獲益:自禁令生效起,日本商業組織便將開採的銅出口到越南,在會安的碼頭上換取糖與絲綢,因而大發利市。到了十七世紀的頭幾十年,前往大陸東南亞的日本船舶有三分之二都是要去會安的,而糖與絲網這兩項越南產品的市場幾乎完全由日本獨占。日本人也從本州帶去白銀,但主要的支付工具還是銅錢。

糖與絲綢之外,日本人還會採購越南的珍貴木材、陶瓷、鹿皮與紅魚皮。阮氏政權對入港的日本船隻收取四千貫銅錢的規費,出港再收四百貫。會安隨著貿易發展而欣欣向榮。

一 直要到1640年代日本政府將葡萄牙人驅逐出境,日本與會安的商業活動才逐漸衰退,因為接下來的兩百年間,日本退入相對孤立的鎖國狀態。」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越南—荷蘭

「黄英俊(Hoang Anh Tuan)也深入檢視荷蘭人如何讓越南在亞洲的海上航道上保持活躍,包括透過荷蘭自己的船舶來連結越南與其他區域經濟體。日本開始閉關鎖國(相較於之前數十年間開放港口)的同時,荷蘭人出面協助將越南的商品銷售到這個海洋世界的其他地區。

一六四四年中國明/清朝代交替,適逢日本在一六二三至一六五一年間大舉驅逐外國人,越南北部因此突然有機可乘,進入原本主要由中國與日本商業組織占據的市場。在這關鍵的數十年間,荷蘭人協助銷售越南北部的商品,絲綢產業(尤其紅河三角洲一帶)曾一度在區域中舉足輕重,產品的質與量都足以推動繁榮的跨區域運輸貿易。北部的鄭氏政權也曾要求荷蘭東印度公司協助其對付南部的敵對勢力。」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話說現在這本書有講到當年的語言問題:

「歐洲人與當地民眾之間的商業語言是「印度葡萄牙語」(Indian Portuguese),東方海上貿易商所使用的母語當中的一種方言。在亞洲的每個商人無論國籍,船上幾乎都至少有一名船員能以這種市場行話對談。」

所以不是真的葡萄牙文!
是某種變形語 XD

所以鄭芝龍會的葡萄牙文應該是這種,而且看起來不是只有他會,可能日本人啊,中國人,荷蘭人,葡萄牙文,越南人⋯跑江湖的都要來一下。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越南—中國

「在現代早期這個長時段中,真正讓越南幾個港口(例如會安)在十七世紀初期躍升為區域商業重鎮的是越南與中國的長期貿易。

貿易商從中國本土和許多南洋國家前來,參與中國南部海岸、日本與馬尼拉之間繁榮的轉口貿易。來自美洲的白銀是中國人的交易目標,而會安被納進這個複雜的網絡,成為一個交易高價商品的次級城市。

中國帆船帶來絲網、銅錢(一五六七年之後被中國政府禁止出口)與白銅,換取日本的白銀(1600年之後被中國政府禁止進口)以及東南亞的獨特產品,例如樟腦、胡椒,另外還有香料。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中國貿易商在這些港口舉足輕重,但他們也會招募越南本地商人,幫他們在內陸的柬埔寨與寮國採購商品。就連上文提及的中國改朝換代(一六四四年,漢族的明朝被女真族的清朝取代),雖然引發動蕩不安的情勢,但也沒有對這些模式造成長久的顯著影響。」

(繼續和明鄭、荷蘭人交易)

「阮氏政權對中國商人課的稅遠低於日本商人,南洋來的中國商船入港需付二千貫錢(出港二百貫錢),直接從中國來的商船入港三千貫錢(出港三百貫錢)。到1830年代時,越南的中國商人甚至會協助將大批白銀運回中國,用於向英國購買讓中國民眾成癮的鴉片。」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越南—明鄭

忠於明朝的勢力繼續以福建為基地,與會安進行貿易,直到1660年代;後來則以臺灣為基地,直到1680年代清朝征服臺灣為止。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四章 南海走私業:非法活動史
https://images.plurk.com/6yWFwE2xr8jE5hkYJzq7QZ.jpg
這章好像講了很多又好像講了廢話?
我覺得《戒不掉的癮世代》講的比較仔細。@jeanylin - #Jeany讀書 #讀嘛讀嘛 #戒不掉的癮世代 臺灣的毒梟、大麻、咖啡包與地下經...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五章
印度洋東緣:東南亞
歐洲勢力出現引起的變化(初期):
1. 紡織品與金屬—透過東印度公司與走私商人輸入大量紡織品,外國布料成為交易量最大的奢侈品,對當地紡織業產生影響。銅鐵首度大量進入東南亞,先用於戰爭、後用於農耕。

2. 軍事—能用火器的職業傭兵(外國冒險家、貿易商)出現,各王朝建立常備軍、不再仰賴地方貴族;歐洲人要求修建較放火的磚石建築,而當局開始禁止以免成為反抗勢力的據點。東南亞君主更尋求中央集權。

3. 歐洲無情追求香料(17世紀荷蘭人屠殺印尼摩鹿加群島原住民)。

4.系統性的文化變化:

1600-1900,海岸城市女性相較於中印女性較高的地位因為和外商的宗教較看輕女性而下滑。
出現炫富的跨國新富商人階級;
原住民與歐洲人的身高差距(歐洲人營養更好、身高更高);
傳染病的散播。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8-19世紀:
英國在這段時期的行為有四個主要面向:
1. 處心積慮爭取海洋航道掌控權、
2. 嘗試在歐洲維持有利於英國的權力均勢、
3. 為國內新出現的工業產能尋求出口、
4. 保護在印度蠶食鯨吞的領土(日後成為英屬印度)。

整體而言,十七世紀的東南亞統治者熱中於彼此鬥爭更甚於對抗歐洲人。

然而到了1760年代,英國與荷蘭在這個地區的競爭(重大事件包括英國要求自由貿易,並取得多處基地,包括一七八六年的檳城)帶來前所末見的領土征服威脅。

1824年《英荷條約》瓜分馬來語世界:島嶼屬於荷蘭勢力、馬來半島屬於英國勢力。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十九世紀,雖然英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利益有連貫性,但其海外帝國的理念與實務,從原先徹底的重商保護主義,轉變為後來理想化的自由貿易,最終則轉向帝國主義的土地攫取。

1870年被視為一道大概的分界線,是轉向高度殖民主義(High Colonialism)的起點:在這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英國王室會優先考慮外交手段,而非暴力手段;外交能以較低的代價達成同樣的目標,亦即持續擴張的市場。

19世紀期間,英國的競爭優勢逐漸輸給德國、日本與美國等新興工業國家;要是沒有廣大的殖民地市場,過程會更為痛苦。
中央集權式的政策有了改變:英國除了必須占據財富與生產集中的地區(例如馬來亞的可耕地與港口),還必須開闢澳洲之類的新天地作為避險籌碼。

最受益的就是在亞洲運作的英國散商(private traders),他們也全心推動。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暹羅被當作成功的例子,開放經濟讓列強自由貿易,至少保住了王權以及避免被直接殖民。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3aVwcPyw7DYHVLI7V5uqm1.jpg

印度洋北緣:印度

在歐洲人抵達之前

印度對於貿易的嚮往可以分從幾個層面來概述。
1. 季風對於國際貿易運作區域具有關鍵的重要性,因為船隻進出海港的時間表,就決定了價格與商機。

2. 多元文化的交流原本就是這個地區民眾生活的核心

3. 印度在商品專門化(specialization)領域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其布料、香草與奢侈品被運送到浩瀚大洋的各個海岸。孟加拉灣尤其如此,大批印度東部生產的棉布成品從這裡運往東南亞。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4. 印度海岸地區的運作節奏是對外而非對內:與其大多數港口一樣,印度洋濱海地區彼此之間的共同點,要多於與自身內地的共同點。

宗教領域尤其如此,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很早就從斯里蘭卡傳播出去,遠抵緬甸與暹羅,伊斯蘭教也從古加拉特(Gujarat)傳往馬來半島與印尼。

5. 在海風與潮汐聯手推送之下,跨洋航行的船隻以印度的港口為中繼站,從而確保了印度的重要性,因其位居大洋「屋頂」、地理位置適中。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16世紀
印度貿易與運作機制的整體模式,並未在十六世紀出現全面性的變化。

葡萄牙人建立了「卡特茲」(cartaz)通行證制度,但是對當地貿易商而言,成本有時微乎其微:雖然許多印度人會繳交通行費,但是在葡萄牙人監管與執法較薄弱的地區,民眾可以完全不予理會。

在現代早期的印度,蒙兀兒帝國(Mughals)的收入主要來自陸地而非海洋,大部分民眾——尤其是蒙兀兒治下的人民—並沒有受到葡萄牙卡拉維爾帆船(caravel)太大的影響。

蒙兀兒人有句名言:「海洋上的戰爭是商人的事情,與君王威望無關」,這也是其朝廷運作的準則。

在歐洲人抵達的初期,從印度通往中東與東南亞的航運大抵仍由原住民族掌握,儘管葡萄牙人積極嘗試接管。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7世紀
印度商業的平衡態勢直到十七世紀才開始變化,因為此時荷蘭與英國企業已遠較從前來得有組織。然而即使如此,十七世紀的變化對於印度貿易來說也往往是利大於弊。

雖然我們對目前可取得的資料要審慎看待,但相關紀錄的確顯示在北歐人士抵達之初,印度原住民族在商業上受益良多,得到新的資本、航運、導航技術、市場行銷等。

古加拉特的貿易在1660年代擴張到馬尼拉,使用英國的船隻與導航路線,資金來源則多半出自古加拉特自身。

貿易及其參與者的多樣性在這個時期格外顯著,包括區域、宗教和語系,還有職業;例如坦米爾人與孟加拉人的船隻是由英國的引水人駕駛。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儘管如此,歐洲人四散分布的勢力仍注定在其他方面造成變化,比方說英國與荷蘭的海軍對峙威脅到航運的穩定運作。

歐洲資源挹注加快了印度各城市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s),例如使蘇拉特(surat)地位上升並超越康貝(cambay);但這類過程也牽涉到更大的國際(甚至地方)因素。

歐洲的船隻憑藉著堅實的建造技術(使用鐵釘而非木板縫合)、更流線的船身設計,在速度與可靠性方面更勝一籌,然而為了獲得保障,印度人也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18世紀
還蠻恐怖的耶,17世紀的時候,貿易對於印度還是利多於弊,但到了18世紀就反轉了。

剛開始印度商人沒有因為歐洲貿易受到傷害,但本地古加拉特船隊的航運業者無法和歐洲船競爭,從國際貿易航線變成次要的小型海岸航運業者。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竟然寫了印度商人對抗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能動性,表現在上上下下的結構性貪污腐敗中XDDDD
掏空東印度公司讓它無利可圖,貪污腐敗被形容為「弱者的武器」我覺得實在太妙了XDDDD

印度洋西緣:非洲東岸
雖然我常常忘記,但非洲東岸也在印度洋上,提到了歐洲人強勢設立丁香園,以及買賣奴隸到種植園工作。東非買賣奴隸沒有西非的奴隸買賣資料完整(因為到美國所以比較多研究)。但其實東非奴隸買賣也很殘酷,種植園砍伐原來植被改種丁香造成生態破壞。作者認為現代東非國家的貧弱來肇因於殖民時代的人口外流等等問題。
妳覺得她看起來有沒有亞洲人的臉?XDDD

她說她的華人家族,當年為了要保有土地,所以娶了非洲人(說是只有本地非裔姓氏的才能擁有土地),後來的子孫還是大多和亞裔通婚。她自己據說是長得比較非裔,所以家族裡非裔血統比較多的老奶奶很喜歡她。

不過到她這輩又洗的更白,她的兄弟姐妹們全部跟歐洲白人結婚。

https://images.plurk.com/1ZRarMcWQMzl4u3sQGwE80.jpg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ichingchen: 有耶!蠻亞裔臉的!感覺東南亞風~
我忘了她東岸還西岸,只記得她家非常有錢,有錢到可以把孩子都送到歐洲念書而且每個都在當地現金買房,也難怪當年那個老祖宗要和非裔結婚來保留家產。🤣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ichingchen: 祖宗:一切都值得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

《亞洲海洋大歷史》第六章都在講孟加拉灣宗教傳播
第七章講菲律賓上的伊斯蘭和天主教
感覺閱後即忘XD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總之14世紀就有伊斯蘭的遺跡,根據中國(元朝)文獻,有出現穆斯林雛型國家。

「馬京達瑙蘇丹國是民答那峨島西南部最早期的穆斯林政權,但伊斯蘭教早在它興起之前就已傳入。有充分證據顯示,伊斯蘭教在當地的出現,遠遠早於庫達拉特蘇丹功業鼎盛的十七世紀。⋯

我們已知民答那峨島東部馬京達瑙蘇丹國的一些模式—奴隸捕捉、長途貿易、外交操作—在後來的蘇祿蘇丹國時代精益求精,華倫的書中做了描述。

事實上,蘇祿蘇丹國取代馬京達瑙蘇丹國的哥塔巴托政權,成為地區最強大的穆斯林國家,同時正因如此,荷洛島(Jolo,蘇祿蘇丹國首都,位於三寶顏南方緊鄰的蘇祿群島)成為西班牙擴張事業的天敵,後者以三寶顏為基地。從十八世紀晚期到十九世紀晚期,蘇祿蘇丹國對東南亞沿海各地進行奴隸捕捉與劫掠,範圍東至新幾內亞島、北至麻六甲海峽、西至緬甸。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成千上萬人淪為俘虜,他們大多居住在海岸低地,許多人是穆斯林。幾個所謂的海上民族(通稱羅越人〔orang Laut〕,但各地區有不同稱呼)也是受害者,他們的工作是捕撈海產,送往南海彼岸、永遠難以饜足的中國市場。

蘇祿蘇丹國的達圖(酋長)被分封在民答那峨島、婆羅洲與其他地方的河口地區,負責獲取內陸的森林物產,和海產一起運往中國廣州。整個體系運作了大約一個世紀,直到西班牙炮艇來到才逐漸受到打壓。」

是不是採燕窩啊?

到底中國要的是什麼海產,這麼大的利益?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LZz2cHEyLxeo8f94jGuQM.jpg
根據這篇的說法,目前(2005)35%的島民是穆斯林

「從西班牙到美國、日本的殖民,直至菲律賓獨立自主,對於中央政府的統治,民答那峨人一直怨聲載道。大部分民答那峨人信奉天主教,但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服膺十五世紀時由穆斯林商人引進的伊斯蘭教義。這些虔誠的穆斯林不肯接受與信仰相悖的統治方式,如其所聲稱,這違反他們人民的利益。」

經典雜誌【比鄰亞洲】褪色的濃粧 民答那峨 菲律賓第二大島恩仇錄 –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民答那峨島的穆斯林反抗組織叫「摩洛民族解放陣線」耶!

和摩洛哥有關係嗎?⋯

和東南亞太不熟⋯看起來頭很痛。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民答那峨島原住民自稱為莫洛人,早在14世紀已定居在此。16世紀西班牙帝國的征服者統治了菲律賓並傳入羅馬天主教,在民答那峨島遭遇原住民激烈反抗,使西班牙未能完全控制此地區。」

沒有關係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果然人生就是免不了痛苦一本書。

我看《海上傭兵》進展有點緩慢,但之後看東亞海洋史都可以咻咻咻。

南亞和東南亞就沒看過,現在就碰到大石頭。

果然還是社會科學類型的書比較容易啊,看不懂就硬看衝過去就好了。歷史書衝過去就搞不清楚情節了XDDDD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書友推薦: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年(全兩冊)這本書一直不斷被《亞洲海洋大歷史》提到耶,看來也是東南亞史的經典
不過是實體書XD
算了XDDDD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他現在在講2004年的菲律賓了。
作者還跑去田野調查,他身為一個美國人,身分有點敏感。但接著田野調查的部分就簡單多了。

有耶穌會神父欸!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好的!我衝過三寶顏了👍

他下一章要講亞洲的超級首度耶:

新加坡、曼谷、香港。

感覺香港哭哭⋯

然後前面幾個世紀都是巴達維亞總部,雅加達也應該要哭哭⋯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瑞德的概念,他的兩卷本《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大幅改變了學界看待東南亞歷史發展的方式,包括城市的成長與功能。

瑞德的詮釋並不特別強調現代早期島嶼東南亞和大陸東南亞發展過程的顯著差異。他對於東南亞都市史的論述是立基於一項總體主張:在整個東南亞,歷史的活力和趨勢有一種連續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不同見解:
然後以下都是挑戰瑞德這本書的:

「李伯曼在他的兩卷本東南亞史《奇特的平行》(StrangeParallels)中挑戰了瑞德的理論架構。他聲稱大陸東南亞和島嶼東南亞的長時期歷史模式中有許多並不相同;他也主張在許多領域應強調差異性,包括都市中心的誕生與發展。

戴伊(Tony Day)也參與論戰,但他的關注焦點是國家形成的過程,不是城市的型態發展。

蘇•林•路易斯(Su Lin Lewis)最近則是對於認定「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在十七世紀之後式微的歷史分期頗有意見。」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在歷史上,東南亞的城市多半倚賴國際商業這條命脈存續。

中國、日本、印度次大陸的情況則截然不同;這三個地區的大型城市專注於內部事務,大致上自給自足。像中古時期中國的蘇州與杭州、日本的京都、蒙兀兒人治下的德里(Delhi),這些大城市基本上都是國家內部的中心。城市裡的經濟與政治生活十分興盛,這一點無可否認,但絕大部分的能量與心力還是投注在內部事務,很少涉足遙遠的國際事務領域。

相較之下,東南亞城市的世界觀大相逕庭。對於南海與印度洋之間的重要貿易路線來說,東南亞海岸城市是擴張延伸的節點,因此樂於接受外來影響,事實上這些城市也仰賴外來事物以維持生計。海岸城市發展出完鏊的架構與制度來推動貿易;明智的統治者會想方設法,讓國家的商業活動與自身的政治分量更加深入國際網絡。」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這些由港務長經營的港口都有一串共通點:外向、樂於接受、願意且能夠接納外來者,以及因此產生的跨文化主義。

我們只需檢視明末清初的中國歷史,或者1600年之後日本德川幕府的文獻,就可以找到事例顯示這兩個文化對於外國人的態度,要比它們的東南亞鄰國更為嚴苛。〔在所謂的「南洋」,人們的心態似乎很不一樣,時至今日,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種文化上與都市上的差異。」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德川幕府時代的江戶(今日東京)是日本的政治與(某種程度而言)文化中心,負責商業與貿易的是二線城市:長崎與後來的橫濱等港口。日本在這些港口透過葡萄牙、荷蘭與西班牙貿易商,第一次接觸到西方世界。

同樣的,中國的權力與權威中樞位於北京的紫禁城,貿易則來自廈門、廣州等南部沿海城市。此種模式的另一個例證。

在印度,內陸城市德里是政治中心,阿拉伯海東部城市則是經濟中心,例如蘇拉特、巴利加薩(Bharygaza,巴魯奇〔Bharuch〕)、孟買。」

但是東南亞城市,政治權力和經濟的重商主義都在同一個城市。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5/2/2024 沒想到這本書綿延到了五月XD

後面講到很多超級城市(supercity)因為包含太多貧民等城市結構改變,眾多負面循環的影響,造成城市降級。他舉例馬尼拉和雅加達,雖然實際原因更複雜一點。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這個觀察蠻有趣的:

「上一節最後的想法帶我們回到印尼人所謂的「雙重功能」(dwifungsi)概念。

⋯東南亞各個政權從建立伊始,就不太區分政治與經濟的角色功能,與前現代及殖民地時期的中國和印度形成鮮明對比。

⋯今日大部分的東南亞國家都擁有一個高居主導地位的首都,其他幾個輔助城市(通常是港口)則扮演區域性的商業補給中心,讓國家得以兼顧貿易事務。

⋯東南亞各國周邊地區的動亂多半不是由經濟因素引發,與中國等地的情況不同。

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東南亞永遠會有離心力存在⋯但造成裂痕的主因往往不是經濟,而是宗教或分歧的風俗。

然而中國的情況不同,雙重權威(經濟與政治)體系的失衡經常引發危機。」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提到夏偉1992受訪談的內容:
「⋯「中國」其實有三個化身:奉行社會主義的北部,傾向自由放任的南部,以及信仰伊斯蘭教、並且和鄰近的中亞國家愈走愈近的西部。 這三個實質「政體」並不是新近的事物,它們已經以「中國」之名尷尬共存相當長一段時間。雖然目前中國是威權主義當家,但情勢不斷變化,地緣政治的一體性還能維持多久?

唐代的安史之亂或十九世紀末年的義和團事件,可不是以全球追求民主或個人經濟命運自決權為號召。

中國四千年的信史時代曾出現多個分裂時期,從西元前四百年的戰國時代到二十世紀上半期的軍閥混戰。因此我們不難想像—和許多國家一樣,包括政治嚴重分歧的美國——未來的某個時期,中國將以上述三個實體為基礎,出現實質性的分裂。這些分裂與重組的過程,會沿著地圖上看不到的界線發生。」

三十年後,新疆出現再教育營⋯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好吧,他談論的中國東南沿海(訪問時間2014)我覺得有點昨日黃花,隨便看看就好。時代的巨輪已經轟隆隆地被習總加速師給加速輾過去了。

香港就更不用說啦!

其實中國就不是一個有機變化的國家,我覺得西方觀察家如果不考慮政治因素只考慮他的長期趨勢,多半都會有錯誤的預測XD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插播書友I提供——
不知道Jeany之前看的書有沒有寫到這段,關於鄭氏入台前夕發生的事簡直荒謬到好笑:

「揆一將他的擔憂傳回巴達維亞,但公司完全不認為鄭成功有發動戰爭的可能,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一支艦隊,並且交待他們:出航的費用可不便宜,要是國姓爺沒有打來,記得繞去澳門找葡萄牙人麻煩。

揆一對公司的決定感到心灰意冷,堅持要支援艦隊留在大員,和司令大吵一架。最後他們採用了一個難以置信的方式來解決:派出使者到鄭成功的基地,問他到底有沒有要開戰。對於臺灣可能面臨的危機,這個決策簡直是將敷衍和輕視展現到了極致。而理所當然地,鄭成功秉持禮貌的態度,給了個有說跟沒說一樣的答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揆一這時還不知道的是,讓他備受長官青睞的何斌其實是個不老實的騙子,他說服鄭成功的方式,是告訴他荷蘭將向鄭氏進貢,又擅自向商人抽稅來繳納貢銀。事蹟敗露後,何斌潛逃到鄭成功的基地,讓揆一的危機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他的擔心是正確的。何斌又一次欺騙了鄭成功,過於誇大地描述臺灣的富庶,聲稱這裡是一塊可以輕易拿下的沃土,而鄭成功也確實心動了。 」

——《歷史上的刺蝟島:前進全臺十四處戰爭與軍事遺構國定古蹟》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5/7/2024
好的!第九章殖民迴路終於看完了。
我決定要把剩下的快速通關!感覺看得很累想要 move on 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第十章講了海產,主要講的是珍珠(!)、花膠(曬乾的魚肚)、海參、魚干等等。提到了華人網路的運作。新加坡、香港、台北被作為物流中心的地位提及。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第十一章
這章談到了貿易與族群社群,討論猶太人、華人及印度裔。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猶太人:
「第一個聯想到的群體往往是一個歐洲的「族群」,也就是猶太人。

長久以來,歐洲的猶太社群一直被視為某種「外人族群」:擅長經商(據說),是熟門熟路的中間人,被歐洲大陸的菁英階層充分利用。族群商業活動的分析起點,多半是從歐洲不同地域的猶太貿易商,以及他們與十七、十八世紀資本主義興起的關連開始。

學術界花了一點時間才面對真相,比較嚴謹的研究指出猶太人大多是被迫扮演這種角色;他們受到各種歧視性措施打壓,例如對土地持有的限制。」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華人:
「華人是歐洲猶太人的難兄難弟,因為在歷史上,他們的分布範圍至少和猶太人社群一樣廣,而且同樣遭到「地主」社會鄙視。華人與猶太人經常被形容為「寄生蟲」,對當地民眾而言是多餘的存在;他們的福社也遭遇同樣的結構性障礙:缺乏一個願意支持他們在海外發展事業的國家。各種背景的歐洲人在全球擴張時期享有的國家支持,和他們截然不同。⋯

華人根本不必指望北京為他們的利益撐腰,⋯因此,來自華人氏族與次方言組織的支持(這類組織在十九甚至二十世紀的西方文獻通常稱之為「公司」),遠比任何來自中國海岸地區的總體支持與政治支持更為重要。

在大部分中國商人與社群落腳的東南亞,這意味著會出現分散的模式:福建人跟隨福建人、廣東人跟隨廣東人、客家人與客家人聚居。東南亞各地許多華人社群的分布,直到現代仍然表現出這些傾向與選擇。」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印度裔:
「特別是一個名為「仄迪人」(chettiars)的群體—來自印度東南部的種姓,後來在東南亞各個殖民地變成放債者的同義詞—在這個區域的許多地方都被在地民眾鄙夷為寄生蟲。

華裔商人在「風下之地」無所不在,而印度裔商人活動最鮮明的例證是在緬甸;當地在地理上鄰近英屬印度,對印度本身而言則是移民流動的目的地之一。

緬甸也是分隔今日南亞與東南亞的邊界,印度裔商人組成的少數族群在這裡連結了今日我們眼中分隔的世界;即使這些分隔大部分只具有學術意義,供區域研究運用。」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12章談海洋科技。以船隻設計、燈塔、浮標、海邊測量等等,討論殖民地帝國彼此間、以及與亞洲國家間的互動。到19世紀主要是荷蘭和英國。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13章談測量和海圖。

14章總結,並提出假設性的問題:中國是否重新統治海洋?作者沒講,留給讀者自己思考。

好啦!看完了!後面飛了一下!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 months ago
附錄還有田野訪談摘要,甚至還有台灣的廣告和迪化街合勝堂老板的名片XDDD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