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觀影
#雜感
文溫德斯《我的完美日常》,看起來很舒服的電影,舒服到我偶爾會錯覺這跟youtube上的日常系Volg的差異何在?當然電影不止於日常,而是在日常與重覆中,那些歧異的小小變化,但作為我接觸這導演的第二部片,其實一時間有點難理解風格所在?畢竟日本不乏這種悠緩平和的電影吧。【我的完美日常】電影正式預告|3.8全台獻映
latest #31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記錄點零碎雜感: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1. 剛好這陣子在複習《服福人人》,對於平山身上所穿的工裝衣著覺得好方便啊!超多口袋可以放物品。還有套在腰帶上,登山扣所串起的一堆鑰匙,起初納悶是什麼,後來才發現是各個公廁掃具間的鑰匙,一方面訝異這需要另外鎖嗎?但想想可能也是怕一些備品遭竊吧。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後來又在片尾名單疑似看到有Uniqlo贊助(更:確實贊助了),再想到主角下班後換上的日常服,呃,應該真的是Uniqlo服飾呢,特別是相對於店家DM型錄,被主角穿得鬆垮垮的模樣,應該才是Uniqlo在日本人心中的模樣吧,難怪定位為平價服飾。
立即下載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2. 又因為想到《服福人人》,覺得兩邊對於階級歧視還是有些不同呢,《服福人人》內,是由主角佐久間親口承認,自己多少對於前設計師迴谷如今卻投入油漆工,有著偏見的想法,覺得很不好意思。相較之下,《我的完美日常》則是感覺到某種,彷彿別開眼神的迴避態度?無論是媽媽找到走失的兒子(其實是躲在廁所),直接忽視了帶著小男孩的清潔工主角,拿出濕紙巾擦拭小孩的手;或者親姊姊確認道:「你真的在打掃廁所(維生)?」而露出不忍態度。以及,急用廁所的人闖入時的態度——不知道是不是我敏感了,但我覺得電影中那些打斷主角工作的人,越是年輕的越是理所當然忽略清潔工存在,反而年紀大的還會有種「不好意思」「可以嗎?」——但仔細想想,如果我是妙齡少女,其實也會對於打斷年紀大概是爸爸年紀的清潔工而不知如何搭話吧?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我覺得整部片確實有種文青情調,平山先生喜歡園藝、讀書、拍照、聽老式卡帶,生活地很有儀式感,也有一套固定的日常行程。我一方面可以懂有人認為這部片太文青了而欠缺底層感,卻又覺得,等等,這部的人設,本來就不是徹底的底層人物吧?可能是聯想到《服福人人》吧,我覺得平山先生確實跟迴谷一樣,是本來隸屬另一個階級,後來轉換工作,所以才會出現職業與生活品味的差異,畢竟,平山的音樂、文學品味,確實更布爾喬亞一些,他只是在轉職後仍維持原來的藝文品味罷了。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所以這部片.會更有一種,掃廁所的哲人調調?當然這種受眾又更小一點。然後,如果不是出現媽媽桑唱歌,還有幸田文的散文,我會覺得平山先生的品味,好西洋啊。(他在車上播放的卡帶,只有一首日文歌〈青い魚〉而已)♪ 青い魚 - 金延 幸子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3. 電影其實修飾、避開一些骯髒污穢,平山先生清掃的廁所,最糟的狀況就是地上都是衛生紙碎屑、有些隨手亂擱的小垃圾,但距離阿隆(另一位年輕清潔工)所言的,醉漢的嘔吐物等等,差距甚遠。加上平山在每一天都很徹底地打掃,所以什麼馬桶黃垢啊、未沖乾淨的排泄物也沒有出現,雖然有非常多掃廁所的場景,但因為打掃地很仔細、反而有種療癒感。看著平山用小鏡子確認馬桶內部溝槽是否有沒清潔到的,甚至連免治馬桶的噴嘴都清得宛若全新品一般(那畫面一出我整個嘆為觀止,因為我家的噴嘴就因為太久沒清理了,有一圈黃色痕跡怎樣都洗刷不掉)。當然我不確定到底東京的公廁是否本來就打掃地如此徹底?只是這種「視覺上的乾淨感」帶來的違和矛盾,讓我想到《小森食光》。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小森食光》電影其實一直給我矛盾感,畫面很療癒美好溫暖,但現實是我常常看著主角擁有的田地,以及她實際處理的農務,感覺就,沒有那種工作一整天的疲憊感啊!當然我知道有些農務是分階段忙的,不是每天都累得要死,但主角就連最累的時候,給我的感覺還是不夠有說服力。所以在觀看過程中,我的腦袋一直在「等等最好農活可以如此愜意」跟「但這樣子漂亮舒服為之嚮往也沒不好吧,又不是完全沒描寫到辛苦處」,糾葛於到底要寫實到底,還是適度美化呢?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這種矛盾感也出現在《我的完美日常》內,我確實嫌裡面的公廁不夠髒,設備都太乾淨太漂亮了,但仔細想想這部片的緣起——誕生自「東京公廁計畫」(Tokyo Toilet Project)的《我的完美日常》,出發原點的機緣始於在疫情時刻2021年,由 UNIQLO 集團執行董事柳井康治所發起的邀約,為囊括了安藤忠雄、伊東豐雄、隈研吾、坂茂等多位日本知名建築師在東京澀谷重新設計的17間公廁,拍攝四至五部系列宣傳短片,希望創造更理想的大眾公共設施印象,而勾起了一直渴望回到日本的文溫德斯之興趣。 又覺得變成這樣的清淨感,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專訪《我的完美日常》役所廣司 :「抬頭看看天空,用力深呼吸!知足珍惜每一刻不會重複的時間。」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啊,但我其實也覺得如果節奏更拖沓一點,我會更喜歡,我最喜歡第一天的步調,非常仔細交代一天的行程,後面跳掉後就可惜了。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4. 因為我自己也是個喜歡假日重複固定行程,但又希望有所變化的人,所以看這部片確實格外注意那種起伏變動。主角平山會到固定的店家吃飯、洗衣、購書,對於沉默寡言但又不是真的遁世離群的他來說,那些店家提供的互動,算是某種人際交流的撫慰吧。平山的設定起初給我感覺太過,尤其是跟年輕同事阿隆、阿隆的追求對象小彩,三人一起擠在車上時,那真的太窘迫、太尷尬了,顯得很詭異很不自然。後來交代他跟熟識老闆、常客的互動,才比較正常,可以看得出來他真的不是多話的人,但絕非笨拙到不行。他跟外甥女可的互動,也看得出長輩對於陌生晚輩的親近關懷,而且正因平山不善言詞,更凸顯其陪伴效果。老實說,要不是役所廣司靠演技硬是圓回來,我覺得這個木訥寡言男子的形象,起初真的太過火太不自然了!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但撇開人設合理性問題,我覺得平山的互動模式,意外好能共鳴啊!可能我又是個常常需要自己獨處,但又需要朋友陪伴的人,常常假日回老家、朋友聚會,一方面有人可以說話很開心,等週日晚上回到獨居處,又覺得清靜下來很放鬆。所以覺得平山這種獨居慣了,又適度沾染人氣的模式,很能理解。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而我也很喜歡這個影人QA:最後一場戲,導演只寫了「這裡要哭」而已。役所說,他詮釋的平山不是因為悲傷流下眼淚,而是後來因為親屬的出現把平山封閉的心靈打開了,本來他很滿意原本的生活,但因為親人的介入打亂了他的人生,摻雜了各種複雜的情緒,他才完成這場戲。
(但役所本來沒有要講,因為他不想限制觀眾對角色的想像) 又,這篇影評我沒有很贊同,原因如上,我覺得在平山的人設下批評電影太優越乃至剝削,實在太過了,但太乾淨觀光化又可以贊同。A ★★★ review of Perfect Days (2023)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5. 啊,其實我滿喜歡阿隆的,他那種不用別人接話,光靠自己自說自話就能讓對話成立的存在感很有意思。此外,我也很喜歡在下北澤二手店的那段戲,阿隆那個不顧外人眼光吵鬧撒野的蠻橫,對比其他人(客人及店員)目睹他跟平山凹到後者乾脆給錢了事(也可能是同情他),卻不發一語,意外有種說嘲諷太過,可真的好東京人的冷漠感啊。其實滿佩服導演在這種很容易透出額外意味(好比諷刺、好比搞笑),卻又適當節制而沒有評價的處理,非常看得出功力。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6. 又好比現代舞大師田中泯所飾演的遊民,他跳舞的場面也是描繪地很有意思,我覺得這部片後來讓我佩服的,是文溫德斯把很多很容易有弦外之音的畫面、人物、動作,都處理地很謹慎而不過度吧,有時候就只是「看到」而已,就像是平山在開車時,偶然看見那位自己在公園常常見到的遊民在斑馬線上起舞那樣,就只是「看著」,注意到而已。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7. 因為畫面其實很容易牽引情緒,很容易透出意圖,所以這種意圖被去除,只呈現「觀察到的」是滿困難的。而能做到這點,我覺得跟「去除配樂」有關吧,電影其實沒有什麼配樂,大多是很自然的周遭環境聲響,當有音樂時,通常就是平山先生在車上播放老式卡帶。日常的吵雜環境聲音,給予人一種重新觀察周遭的感覺(像我對於電影內的消防車聲如此頻繁,感到很介意)。而也因此,音樂的存在也被凸顯了,一般電影內,音樂總是不間歇地出現,甚至如果太好聽了,反而還有種喧賓奪主、引人出戲之感,但《我的完美日常》內,透過平山在挑選卡帶,推入播放器的動作,那「一首歌的時間」也變得更顯著而更認真聆聽。也更有某種珍惜感?又,電影內出現他用筆卡入卡帶孔洞,整理磁帶的畫面,真的瞬間回到童年啊!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8. 電影讓我很介意的在於平山家沒有桌椅,所以他讀書的姿勢一直讓我覺得,腰酸背痛!但仔細想想,我現在似乎也比較少在桌上閱讀了,但在床上閱讀也都是背靠著床板或牆壁,所以看到平山的讀書姿勢,實在不確定到底是跟我個人習慣差異太大,還是一般人真的不會那樣讀書啊!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9. 雖然是貪圖威秀的平日優惠,但意外拿到首週海報還是很開心,畢竟後來查了下,第二週海報不太是我的菜,喜歡更情境些的設計。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10. 因為是平日,等待剪票時被另一位觀眾搭話,問我為什麼會來看這部,後來位子還在同一排中間隔一個位子而已。老實說自己沒有很習慣這種陌生人的熱情,但又覺得說不定可以遇到同好?只是後來她在觀影過程中有用手機(不確定是看時間還是看訊息)、接電話(還小談一下,幸好這個廳的音響聲音偏大,押了過卻),覺得介於小雷跟可以適度忽略的不舒服之間。但必須承認,一開始差點要兩人包廳時我真的有點擔心她會在過程中跟我攀談,幸好後來又來了位觀眾(第三人),感覺有稍微壓制住她的談話欲。但她還是在片尾名單時問我是否有續集,救命!(猜測她大概是把「電影尚未完全結束」當成預告會有續集彩蛋吧)幸好她後來在片尾名單快結束時先離場了。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啊,但我發現自己真的不太擅長回問人呢。現在換我好奇她為什麼會選這部片了?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11. 結尾增加了「木漏」的字條解釋,有種,不確定到底是象徵點題,還是畫蛇添足呢?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12. 啊,不過觀看《我的完美日常》時,倒是意外可以理解學生對於穢物的牴觸感。這屆學生七年級時,是打掃廁所的,我常常對於學生在刷洗髒污上總是不夠徹底而感到惱怒,明明又不是手直接碰到,用了刷子他們還是很抗拒。但電影內,當平山帶著牛奶跟三明治到公園用餐,雖然我理智上知道愛乾淨如他,肯定是洗過手了,但還是會有種「那雙手之前還擦拭過馬桶」的不適感。此外,我也對於他平日回到家後,把印有「Tokyo Toilet」的藍色工裝直接脫下掛牆上有種不適感(覺得已經是污衣了),怎麼說呢,某種感官上的牴觸還是難免的。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13. 說到吃午餐那段,我很喜歡總在公園遇到的另一位女生,她那個困頓呆滯的表情很好玩,但最有意思的還是兩人初見面時,平山先生很明顯對於「被別人注意到」而坐立難安,神情尷尬,那瞬間讓我想到平野啟一郎的《分人》,感覺是還沒定位好要用哪一種姿態跟對方互動,所以手足無措。後來變成常常在午餐時遇到的陌生人,就平靜許多了。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預留)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預留)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shinsaka - #觀影踟躕 《我的完美日常 Perfect Days》(2023)
觀影前對於「我的完美日常」這個譯名本來覺得有點low,但看到主角的規律生活被打亂、進而整個人心緒蕩漾時,我才意識到片名的語境或許是看著碎滿地的規律邊跺腳大喊「唉啊可惡!我的完美日常啊⋯⋯!」的懊惱情緒(噴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