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台灣的味道」:台灣料理背後的身份認同變遷。

「台灣的味道」:台灣料理背後的身份認同變遷 - BBC News 中文
台灣是唯一一個把粳米作為主要米飯選擇的亞熱帶國家。由日本帶來,在陽明山花了十年嘗試培育粳米,即為「蓬萊米」。

影片中講到主持人魏貝珊發現台灣沒有很好的中國菜,這段話是對也是錯,國民政府來台時,達官貴人把當時中國各省的優秀廚師都帶來台灣了,因此中菜的傳承是留在台灣的,但對的部份是,經過70年的時間,口味、菜色都變得台灣化。

影片內容拍到「彭園」是非常精準的,彭園的彭長貴是傑出的湘菜名廚。歐美最為著名的中菜,在中國未見其名的「左宗棠雞」,即是由其所發明。

關於這段國民政府達官貴人與其私廚的歷史,可參考下面所附,扶霞的《尋味東西》中「當代臺灣菜風雲」一篇。

#Food #TV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