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54qu9我覺得這種看似「言行不一致」的行為,比較符合實際狀況。
即使覺得自己是冒牌者,患者通常是更努力偽裝,而非直接放棄那個成功的位子。此時,一邊做著成功者應有的行為,一邊貶低自己是冒牌者,是還滿合理的現象。
再來,情緒是變化很快的。該人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因強烈的自卑而發出帶有強烈情緒的文字(我的畫作不值錢),但在情緒消退後,又回歸日常。與其將該人說的每一句話都當作該人的全部印象,不如將其理解為該人的狀態變化會較符合事實。
動態性的去理解人,也較能動態性的理解自己。深陷無能、恐懼的深淵時,才能明白自己正經歷的是終將過去的情緒暴風雨,而非「無能、恐懼就是自己」的沒有希望。
最後,作者自爛與作品給讀者的經驗無關,作者自爛不代表喜歡這個作品的自己是爛的、沒品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