粧衣貓|想做掉落你瞳孔那些星辰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改高中國文作文有感】紀錄一下我這幾次改作文下來,加上我自己以前從小接受各種寫作訓練的經歷,還有長年在補教現場接觸學生(會考分數從35到9分都有)後,綜合起來覺得目前無論義務教育現場還是民間補習班、家教老師,在作文教學上或許可以調整/加入的方向:

「學習國文寫作(文)」這回事在實務教學上,如果有可能,我真的會覺得有必要導入像是英文、數學、或是運動方面的那種明確程度分級,什麼級數的學生就是該專心把那個級數該會的東西練習好,通過評估再往下一級邁進(比照運動或語言分級那種感覺)

我覺得這部分私人補教、家教應該比較能做得到,但真的好重要。

之前看到有網友來我這裡分享,當前國文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過度重視情意教學,連各路文壇作家教育KOL都對國文這科高度提倡某種「感受性」的提升,
latest #37
卻很多人都忘了中文這種東西本質就是語言,語言是一套系統性的溝通工具,既然是工具,要把它用得好就是可以有系統性訓練方法來達成的
我在改作文的時候就在想,這種系統性訓練其實在數學、英文、日文、運動私人教練的指導課程上屢見不鮮,可是在國文這科,尤其在現在一堆鍵盤教育家的政治正確輿論,卻容易直接被斥為「破壞學生學習興趣」
這是非常奇怪的。我認為既然是語言
就該會分成「精」跟「泛」兩個面向來分頭並重

精,就是系統性地對知識細分拆解、研究、練習

泛,就是多看多聽多品味,讓相關資訊海量輕鬆流過頭腦,保持一種體感和熟悉度
立即下載
mark
8 months ago
怕是作文找不到好的家教
而精跟泛,兩者盡可能不可偏廢
如果真的做不到
那麽「精」的部分要優先做足
例如前陣子背註釋的爭議,其實就是屬於「精」的範疇

而煙硝四起的文言——白話篇幅爭議,則是屬於「泛」的範疇
這兩件事吵起來在我眼裡都是莫名其妙的

對於前者,我認為最大的問題可能是那個老師在註釋教學上缺乏經驗,也可能是教學時間不足、學生批改公平性等考量,所以沒有在「背註釋」這件事情上說服到學生跟家長,外加家長是流量KOL文壇大大好大的官威,就被帶風向了
可是這並不代表背註釋這件事情是沒必要的。
我會覺得那個老師與其要求學生「一字不漏」,其實在教學時可以使用我們寫申論題時常用的「關鍵字」法
你先①用言語、聲量、指示引起學生注意 ②要求學生陪你一起細看細讀你認為重要,他們一定要背起來的註釋接著要求學生拿出筆來,圈畫註釋句子中你認為一定要寫出來、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關鍵字」,例如「我要大家在寫的時候,一定要寫出「的樣子」這三個字,「XXX的樣子」和單純「XXX」意思不一樣,沒寫出來不給分」

這個「的樣子」就是所謂的關鍵字,學生學習時會因為你特別提過而去記得這些關鍵字的區別,從而達到辭意辨析的效果

而好處是,用關鍵字來批改,可以加快速度,我以前幹TA要幫老師改上百張申論,就是用這個方法
我伺候的那個老師是個做事很講條理的香港學者,他完全不想給學生來打擾他吵他要分數的空間,批改前就給了我一張紙條,上面載明「本題只要提及XXX事例得一分/沒有寫出oooo事例扣三分/有寫出唐朝得一分/有寫出唐憲宗加三分/錯字一個扣一分」
而這些關鍵字事前也會在教學中向學生強調,也就是精研該章節學生必須一定要記得、習得的重點所在是什麼,關鍵字法在文科記誦、抓重點上非常好用

這個批改經驗也影響我後來很擅長寫申論題,我寫申論分數一直很高,因為我知道批改者時間有限,我答題者寫出關鍵字來表達「我有抓到這個問題的重點在哪裡」,是取分關鍵
粧衣貓|想做掉落你瞳孔那些星辰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而背註釋有什麼好處?

不是,這個問題一開始就問錯了,背註釋的目的不在什麼好處不好處的,它本身應該要被轉化成「用來反過來抓文章重點的關鍵字詞」,讓學生可以通過一起看這些註釋,回頭去想起文章裡那些經典的、重要的句子。註釋跟文章是雙向交流的一體,不該是分開的、沒意義的東西,背註釋是屬於「精」讀文章的一部分,是屬於前面兩種學習面向的「精」這一類行為

你在做「泛」的行為時,當然可以不需要背註釋,你連整句在講什麼不那麼確定也沒關係,重點是培養語感;但在「精」的行為裡,註釋與句子的搭配、結構、修辭分析,都會是「研究這個材料並藉此學到東西」的一環
而這個「精」的行為過程,本身才是有好處的。好處是,逼你有做到最基本的「動腦」

人在定睛研讀、理解、記誦一個東西時,頭腦才真的有在運動

而這是當前學生在各種娛樂爆炸、資訊紛擾、短影片盛行影響專注力(這種災情教學現場早已頻傳)時,反而最需要的東西
(讀完了)我起立鼓掌
粧衣貓|想做掉落你瞳孔那些星辰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另外的「泛」的部分我也覺得莫名其妙的原因也類似,我覺得無論文言還是白話,篇幅都不該偏廢,能讓學生趁學生時代什麼都有機會嚐嚐看是最好的,「泛讀」的工作對於語感保持有一定的成效

把白話文跟文言文這種具有時代繼承脈絡的東西直接割裂,變成兩個陣營是非常奇怪的事。文言文的選文,太過時的我們可以抽換,或者透過新的詮釋來去看待那個年代,但是直接說「全都不需要」不免讓人思考,講這種話的人除了只是想透過情緒性語言來討好早年有不愉快國文課經歷(這部分教學方法的窠臼是屬於一種時代悲劇)的族群,讓大家有個空間洩憤之外,對於教學現場中文作為一種不可避免的普遍大宗語言工具,在使用技巧和輕情意素質上的提升,以及是否能幫助到現場老師面對面貌、程度良莠不齊高度M型化的學生,都一點幫助也沒有
然後我覺得在作文教學上

分級之所以可能變得有其必要性,在於我的觀察上,我們整體社會(包括那些教育KOL)對於寫作(文)的態度,分成兩個對立面:

「哎呀作文就是要按照老師講的原則寫得很古板才會有分啦」

VS

「寫作文不需要任何技巧,表達自己最重要」
然後對前者的偏見造就了後者這種說法的廣大流量
。。。
8 months ago
我覺得作文教學還是有一定方法基礎的很大一部分在於,我覺得人類還是有必要「學習把話說到讓人聽得懂。」
在那堆感受性之前,先學會基本的說話讓人聽得懂,還有聽得懂他人說話。
這個能力,作文的基本方法論練習可以培養。
可是其實你改過中學現場作文、親自跟學生本人聊過就知道

上面這兩種說法都沒有觸及到現場真正的問題:學生根本在下筆前腦子是空的
。。。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然後「學習說出他人聽得懂的話」這點……就,基本一定要背誦然後要泛讀ㄚ。
singingintherain_shoui: 妳說的完全一樣。
粧衣貓|想做掉落你瞳孔那些星辰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我最常看到的惡性循環是這樣:

學生對題目的發想完全腦子是空的,沒有任何素材可以發揮,遑論你叫他「表達自己」,他連自己在想什麼都不知道了是要表達個屁,有人連一句頭尾完整的話都寫不全

乾脆拿「自己不知從哪聽來的、可能是身邊大人隨便沒多想就流傳的寫作舊觀念(例如結尾一定要歌頌人生)、或是學校寫作課時數不足,老師只能略提的幾個結構佈局觀念,他們也沒聽懂老師在講啥,反正時間也不夠理解力也不到那裡,就不求甚解以為那個就是公式」的各種所謂「寫作技巧」

來填進文章裡

你對題幹主題沒有想法沒有素材、需要用到的表達方法又根本超出你的能力,又囫圇吞棗盲填結構技巧,當然整篇文章乾澀無味,多半分數低,你寫起來也沒有成就感,造成痛苦的回憶。

然後滑手機YT看到教育網紅在那兒高歌「作文不需要技巧修辭,老師講的都是錯的」
粧衣貓|想做掉落你瞳孔那些星辰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當然點頭如搗蒜,覺得果然我天縱英才體制內教育不適合我(沒有啦99.99%的人都是普通人,你沒那麼獨特快醒醒

然後「寫作(文)」這件事明明應該是語言學習最終的成果展現,卻變成一種好像有誰設計來折磨你的苦差事
其實可以粗淺的讓學生學習如何寫大學推薦信文章,更甚至將來畢業要找工作自我履歷該如何,基本的這種能力。
yehyehyeh0605: 我認為這可以放在其中一個單元,用一個月左右來做練習,但不可能整個寫作教學都在教這個而已
粧衣大覺得可能會出現廢除作文教育跟考試的呼聲嗎?以現在的趨勢來看或許不是不可能
singingintherain_shoui: 對阿,畢竟這其實真的是很基本的能力,不能可學那麼久還不會,只是認為現在連這種基本的好像都沒教。
所以我也會覺得

有兩件事情或許有可能可以做

1.
像學習任何語言一樣對寫作能力程度進行分級

那種連完整句子都寫不出來的人、腦袋素材空空的人,和已經有程度的、建立起正確技巧跟習慣的人,混在一起要求他們針對同一個議題發表看法、寫一篇通順的文章,前者感到痛苦、後者進步有限
改作文時你會發現目前學生最常見的就是這兩種極端:
連句子都寫不完整,基礎薄弱,遑論表達的廣度跟深度

還有

句子算是通順,可是深廣度不足
前者很明顯最缺乏的練習就是對詞義的辨析理解,中文文法的造句練習,也就是「精」的部分要從頭深化

例如我在批改時,發現學生相應動詞常常用得很不精準

他們會寫「X餐廳刷高評價這件事吸引眾人去吃的想法」
這句被我改成「X餐廳藉由刷高評價這樣的舉動,來引起眾人產生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粧衣貓|想做掉落你瞳孔那些星辰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我在備註寫下:
「想法」不是被「吸引」出來的,是被「某個事情引發而聯想成型」的。你的主詞和搭配動詞是誰要寫清楚
這種例子,屢見不鮮

這還是最輕微的。這類學生最需要的東西是,一本練習用的筆記本

密集地去練習合理的形容詞、動詞和名詞互相搭配的短句

包括常見成語的造句練習

我看過有寫「這種行為可謂昊天罔極的大罪」這種句子
尤其是程度不好的孩子,可能為了掙扎攫取一絲薄弱的成就感,特別容易出現亂用成語卻弄巧成拙的習慣

可是他需要的是「把一個句子有頭有尾講清楚」,而不是用成語

適當地用成語是再上一個級數的程度的學生才需要嘗試的

對這個程度的學生,你先練習怎麼把話講全吧
超級好文
其實這噗還有2但我一直懶得寫 (幹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