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
最近看得幾本書,像Patrick Baert的《社會科學哲學》某種程度上順著批判理論的視角走上了跟Habermas的康德式實用主義近似的新實用主義路線(這種時候就會發現是時候讀R. Rorty),然後對當代自然科學(Kuhn意義下)的典範做出質疑,大抵上是採跟Latour一樣的批評,研究者置身事外而不把自己當成研究中的變項,從而以一種民族誌學的角度批評科學家從不注意自己的立足點(footing);上述提及的人物除了Baert跟Kuhn都被海德格影響不淺,因為當初海德格就用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去抨擊自然科學方法論的奧坎主義。
今天特地找了同時身具人類學家、心理學者、語言學家和模控論者(在我看來這種組合挺怪誕的)身份的G. Bateson的論文集來看(主要是為了看他如何定義資訊),他就提及當代科學的基礎就跟古迦勒底的思想一樣奇異(strange)甚至神秘(eerie)。
同時他還覺得質量與能量的二分(即便在廣義相對論之後)仍在秩序法則(order of laws)、負熵(negative entropy)和資訊(information)三大主題上持續分裂。
開水◎無世界漫遊中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雖然後面系統論者Luhmann把資訊跟熵的概念囊括到他的系統理論中;不過Bateson的寫作年代與海德格同期、而Luhmann則在海德格之後,我指導不太允許我念Luhmann。於是乎我現在的好奇心就在於如何找出「資訊」的一個普遍定義,且要同時適用於傳播學、模控論、電腦科學、日常語境,還有海德格的學說,以及他們對於當代自然科學的批評的系譜,和合理性與否。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