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記一些與友們針對李琴峰《彼岸花盛開之地》台灣中譯本一書翻譯上的討論。
latest #9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以中文,尤其是直書排版而言,採用大量的拼音系統呈現,單就視覺上就不是一個合理的選擇。這是其一。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就能夠順利無礙閱讀各式中文拼音系統的我個人來看,那樣大篇幅、大段落式的拼音讀起來都相當吃力且頭痛,可以想見對於拼音文書幾無接觸的一般讀者在閱讀理解上會產生的困乏。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然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我不認為這個作品在原文製造的語言上的歧異被替換成中文字與拼音符號是合理且妥當的翻譯轉換方式。這樣的操作感覺過於便宜行事,(像是沒梗了又不願意下功夫轉換一樣。)
立即下載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創作方面,要製造文字閱讀困難可以是一種文學策略,因為這種理解困難的語境可能與作品想呈現的想法、環境、質地近似。

然而,《彼》一書中譯的拼音並不是這種在文字本質上的操作,僅僅是在玩弄部份讀者不熟悉的拼讀系統而已。
就這點而言,以及我推斷該原文意欲表現的形式風貌,我認為譯作本人採用的這個翻譯策略並不足夠周全。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且我與友們皆認為,日文原文在相關段落的對話並非採用拼音呈現,然而來到中文後卻形成這樣的轉換,其實是相當令人費解的。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即便平假、片假、漢字確實可以在同一文本上進行相互的拼寫轉換,但這跟拼音與漢字的概念是不同的。
拼音在台灣的漢語系統中多半還是作為一種閱讀輔助而已。與日本的假名、漢字分別在語言中的作用並不相同,私以為翻譯上這樣的操作並不穩妥。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友也進一步提出若是將這些段落轉換中文、台文間的映襯是否更加妥當的可能。

我當下的想法是,若是原作在語言上的變造有達到這種華文台文間歧異但語意大致互通的效果,其實是可以一試的。

我也記得相關報導中提到,作品內還有第三種語言的存在。
這方面,或許可以大膽利用中文方言的多樣性。在這些中文的語言分支要找到足以覆蓋 (?) 包裹 (?) 住這部分的文學創意,我認為遠比單純將文字轉換成拼音有效得多。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sasintecia - 哇 看到ノロ和ニライカナイ這種本來很好理解的詞變成天書 不禁讓我想起排灣族某...不過席芺綾提出台文不適合的論點,我認為也是一個很切中要點的看法。並且他針對漢字部份翻譯選用詞彙的批評與比較也相當鞭辟。
TS。ಠ_ಠ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另一方面,以注音替換掉拼音的方式,雖然依舊偷懶,但仍然可視為一個較拼音佳的形式。
原因在於,雖然注音主要使用仍為拼讀,但近年不少台灣人對於注音的使用,有脫離原本拼寫輔助的價值,所以如若非要在視覺呈現上也表示出另一套系統的話,或許可以納入這個元素。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