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2 years ago
關於麥田的《激辣中國》,轉個活水來冊房的FB:
Facebook#職場 #編輯校對出版
latest #20
Laven
2 years ago
做為曾在出版業打滾過的編輯,看到這個案例覺得不可思議。理論上,這種直到出版都沒有人發現的大範圍出錯,是不可能發生的。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不過事實上嘛......只要編輯出版業界繼續重視行銷輕視內容、慣性低薪高工時、遇缺不補、簡化流程便宜行事等等一環扣一環的老問題死性不改,那就很有可能會發生,並且是一再發生。
立即下載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先來說說為什麼理論上不會發生。通常書如果有大問題,比如內容非常不符合市場需求或該出版社路線,是連簽約都不會簽約的。既然簽了約,表示大體上沒有問題。編輯拿到稿子的文字檔圖片檔,會先大概過一次,估算版面怎麼走、排稿和校稿要多少時間。理論上,文字的取代以及簡轉繁會在這時發生,生成另一個通俗上完成簡轉繁的文字檔,用這文字檔交給排版。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排版完的一校稿,編輯或校對看稿時會對照作者或授權出版方提供的原稿,除了看格式、文字圖片編排是否得當,還會逐字看內文。之所以要這樣做,就是因為取代時難免發生錯誤,所以使用人力進行一次全方位糾錯修正。很久以前流傳過的白癡造句法告訴我們,一切有意義的詞都可能以不代表此意義的方式湊巧出現在句子裡。你以為用「馬鈴薯」取代「土豆」萬無一失嗎?遇到「種植時選用這樣的土豆子是長不好的」就完了。當你以為用「西元」取代「公元」毫無問題,遇到《左傳》的「隱公元年」你就知死。要閉著眼賭上商譽相信優秀又有效率的「取代」不會坑人,還不如乖乖買個保險讓專業的人一個字一個字看。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理論上排版前的過稿就已經處理完全本取代問題,所以一校開始一切都是零星個案,以人力腦力完成。有時一校階段編輯會發現應該要新增某個取代字詞,但這樣下一校就必須再逐字看一遍,以避免取代出錯。不過因為必須花人力和時間反覆確認,這種排好後再全本取代的情況並不常見。
Laven
2 years ago
基於禮貌或合約內容,比較大的改動如刪去或修改整個段落的情況,可能會需要詢問原作者或授權方,取得同意後方能修改。隨著一校二校三校,錯誤會越來越少,最終完成,可以出樣付梓。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所以按照理論,麥田未能在出版前揪出因簡繁轉換和取代造成的錯誤,是相當超乎常理的事。不過看了一些討論,我覺得可以從別的方向來探討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問題。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首先是部分網友的政治觀點:把「大陸」用「中國」取代,是蠻橫且泛政治化的行為嗎?是國家機器一言堂的展現嗎?我的答案是,並不是。很多簡轉繁的書都可能有這種情況,與其說這是政治干預、是國家機器動得厲害,說是市場趨向和配合讀者閱讀習慣可能更恰當。就像日本翻譯小說有時會直接把警部、警部補、巡佐等警察位階簡化成臺灣人能看得懂的「警察」那樣。如果該出版社的讀者或市場傾向將「大陸」寫成「中國」,確實會有這樣的取代發生。相反的,也可能有出版社因為自身讀者的傾向,要把「中國」改成「大陸」。這正是新聞與出版自由的體現,一切源自於商業利益,而非政府箝制。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第二個要點是,商業行為上,一切以合約為準。除非合約明確規定出版方不得改動何處,否則出版方均可依己方市場、文化及讀者閱讀習慣,合理改動內容。從上述可知,如果本書能在把「大陸」用「中國」取代的情況下依然出版,這代表這個取代本身就在授權方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自由時報的新聞中說作者認為「出版方篡改了他的原文」,顯然作者對這件事的理解並不正確。今天麥田是因為歐洲大陸變成了歐洲中國才被罵,而不是因為大陸變成中國而被罵,千萬不能弄錯這一點。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第三點是,在自由時報的新聞中,作者感嘆「這本書在中國出版時,被刪掉〈辣椒與紅色革命〉、〈大破大立〉(講文化大革命時期的飲食文化)等兩章,本來以為在言論自由的台灣能讓著作按照原貌出版,孰料又遭到摧殘」,這也是不正確的理解。其原因是,根據活水來冊FB下方的留言擷圖,此書並非作者和麥田接洽,而是由北京市委宣傳部主管的北京聯合出版社和麥田接洽,那麼授權的內容自然是已經成書也已經閹割掉此兩章的簡體版,而非作者本人擁有的原稿。看來此書的出版權在北京聯合出版社的手中,就算麥田身在自由臺灣,只要北京聯合出版社不授權,麥田依然不可能辦到還原全本。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最後是一點點個人猜測。看到麥田被打成泛綠臺獨,我真是萬分同情,因為我認為事情很可能根本不是這樣。從內文極為誇張的出錯,封面文案連原書名都沒改掉,又直到出版一個月後才被發現看來,我認為這代表本書根本未經認真校對,甚至可以說未經標準作業程序處理,印製數量和宣傳行銷也並未比照一般情況。以上如果只有一個地方出錯,我還會認為這可能是某個新手村編輯造成,但是串在一起發生,要我相信這是單一員工能力不足還隻手遮天,實在有點困難。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我對此有幾個猜測,那就是
一、北京聯合出版社需要授權出版的績效
二、麥田和北京聯合出版社有合約關係,比如一年要簽約出版幾本
三、麥田和北京聯合出版社要維持穩定人際和商業往來
因此麥田簽約出版此書。但從麥田似乎僅使用最少的人力與時間資源在這本書上來看,我傾向認為是第一點。麥田簽約出版的主因很可能只是協助北京聯合出版社達成績效,這才能解釋為什麼書可以錯成這樣,又為什麼會出版了一個月才被發現,很可能沒做宣傳、印量也少,因為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純粹協助完成簽約授權、出版繁體,讓北京聯合出版社多一筆成功的推銷記錄。如果事情是這樣,麥田本來是一片好心,現在毀了商譽不算,還被說成是泛綠臺獨,唉......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往好處想,這樣的出版問題以後可能會比較少見了。在這件事之後,大家會發現不管是為了商業利益還是互惠往來,該做好的事還是得好好做,這大概也不算壞事。不過往壞處想,此事以奇怪的方式被鬧大被理解後,將來中國如果在授權時要求不得更改某些字詞,簽約的難度便會提高,如果還是要簽,就更可能跪了。萬一事態如此發展,只能期待臺灣出版社減少買中國簡體書版權,外文書則從頭做起找原版授權,偏偏世上也有不少外文書把簡繁綁在一起賣版權,唉......
Absurd✁蜂蜜蛋糕與裘德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看到作者第一時間不是跟中國或是台灣出版社反映看看怎麼處理就先上網公審再說也是頗ㄏ…………
不過最驚訝的還是麥田竟然已經到了顯然是在沒指點的狀況下讓新手編輯/新手排版按簡繁轉換表處理稿件還不校對的地步ry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就我對中方書籍授權的理解,透過中方出版社買版權的書,流程大概是這樣的:
一、洽談:情況一,書展交流時基於業務拓展、人際往來而洽談,或本來就接觸合作過,甚至已有一年幾本的約。上述情況可以很快拿到對方手上的版權書清單和簡介,從中找書合作較不費事。情況二,單純自行海選找到一本想出的書再循線去找對方談,這比較少見,有求於對方時也較容易被強迫推銷加購。出版業大多傾向情況一,畢竟中方名號較大的出版社權限大些,規定和制度也更完善,談簽約較有保障。
二、簽約:講明版權費、檔案給予時程、預計出版時程、回饋書幾本,加上例行性的法律用語。
三、收到檔案:點算文字檔圖片檔案是否都到齊,看一遍然後發稿。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四、編輯:一般編輯流程。過程中如果發現內容有問題、有明顯錯誤,才會和中方出版社聯繫討論修改。和原作者聯繫是中方出版社的事,因為中方出版社和原作者間才有合約。如果內容沒什麼大問題,此過程幾乎不會和對方聯繫。
五、付梓完成:依合約寄送約定數量給中方出版社。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existnihil: 沒有合約的雙方之間沒有權利義務關係。我也滿不懂那位作者為什麼不去找和他有合約的中方出版社,反而選擇在網路上隔海嚷嚷。可能是他終究沒辦法對中方出版社說什麼吧。
至於麥田......我到現在還是覺得匪夷所思。在稍微正常一點的出版社,一本書不可能從頭到尾只經過一個人的手。這本書出的事真的非常罕見,罕見到讓我覺得不太可能是單一員工能造成......
Laven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在噗浪尋找相關消息的時候看到了這個噗:
@xiaoruoin - 我比較想知道麥田那本書的處理流程 我以前在出版社弄簡體稿,全文取代是前置作業,...該噗噗首說有的出版社最後一關是外包校對,讓我很驚訝......我沒有遇過這種事,但光想就覺得比坐雲霄飛車還驚悚刺激──已經有出版社到這地步了嗎?話說該噗裡提到的「基於對校對的信任」,也讓我出一身冷汗。待過職場後,我對「信任」這兩個字尤其有陰影。這兩個字除了是良好互動時的場面話,更是推託責任時的常見用詞。經典用法是「我們是信任你才如何如何,現在事情竟然變這樣」。通常這種狀況是雙方都有錯,但一方要怪罪另一方,便會特意強調「是出於信任」,好淡化己方的懈怠或疏忽。畢竟如果己方沒錯,直接說出對方的錯誤就好了,談信任做什麼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