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報】日本時間 2021/3/20 18:09左右,在宮城縣外海 20公里發生地震規模 7.2、震度 5強的地震(震央位置:北緯 38.4度,東經 141.7度),並隨即發布海嘯注意報(海嘯高度小於 1公尺)。

由於震央位置和十年前 3.11太過相似,使得相關單位與民眾不敢掉以輕心。目前海嘯已登陸宮城縣,所幸海嘯高度只有 1公尺(是海嘯牆可以擋下的高度),海嘯注意報也已全面解除。
latest #12
版主上週的福島・東京行,因為適逢 3.11十週年的關係,沿途參觀了不少回顧十年前的特展。有專門講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的,也有綜合講述這場複合性災害(*)的展覽。

*3.11是複合性災害,因為它是地震+海嘯,再加上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受害情況會依據所在地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東北的內陸地區只有地震災情,太平洋沿海地區是地震+海嘯,如果是福島縣沿海地區(浜通り)則要再加上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所以在討論 3.11的時候,一定要先確定清楚今天要討論的是哪一個部分,不能以「受災戶/受害者」概括來談所有情況,這樣會忽略掉「受災戶/受害者」內部異質的樣貌。

其中一個展覽是「日本未來科學館」的 3.11特展「震災と未来展:東日本大震災10年」。
「日本未來科學館」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我的副修系上有很多人立志要來這個博物館工作。這個博物館是專門培育科普人才的科博館,沒有兩把刷子(基礎知識以外,口條很重要!)還真的進不去,而且進去最多也只能待 5年就要出來另闢生路。今年剛好有一位學長考上日本未來科學館的science communicator(科学コミュニケーター),可以感覺到系上教授們真的很替他開心。

這也讓我一直很想來這個地方看看(畢竟我在副修的這兩年,真的是時不時就會聽到日本未來科學館的大名),只是沒有想到是以參觀 3.11特展的形式前來(因為時間關係沒有辦法逛到常設展)
先說結論,如果要我推薦的話,比起位在福島縣雙葉町的「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我比較推薦日本未來科學館的這個 3.11特展。

在這趟旅程中,很多十年前那一天的影像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如果不想要看到災害現場影像畫面的話,請不要去福島縣雙葉町的「東日本大震災・原子力災害傳承館」,我覺得他們展場設計有很大的問題,就算你聽從導覽人員指示,也一定會聽到案發當時的聲響效果,所以會害怕的人請真的不要去)。
立即下載
日本未來科學館的這個 3.11特展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和NHK合作,所以在這裡你可以從NHK的視角,去看到當時事發當下按照時間順序外界可以取得的資訊為何(換個方式說,其實有一些NHK置入性行銷的內容,但我覺得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啦~如果有去NHK參觀過的話,可能就會對這部分比較敏感,會有很多似曾相似的元素反覆出現)。

可以讓人身歷情境,如果十年前的那一天,你人就在東北或是關東地區,會是怎麼樣的感受。
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海嘯。平常看到的畫面都是從高空拍海嘯從海上即將往陸上衝的畫面,接著可能就會剪接到海嘯登陸後一整片泡在水裡的景象。

其實NHK手上還有很多當時的現場畫面,只是基於新聞倫理(放送倫理)沒有公播。那些影像,可以在這個展覽中看到(如果不想要看的話,可以跳過第一個展區,這部分的展區設計是真的做得不錯)。

當時看完這個展,就覺得應該要發文介紹一下這件事(沒想到過了一週居然在宮城外海再度發生規模不小的地震,而且又發布海嘯警報,這真的讓相關單位和民眾很緊張,因為震央和十年前太像了!)

先說,其實台灣因為地形關係,其實不太容易遇上海嘯。就算有,也只可能是基隆、宜蘭的東北角外海,海嘯高度也不會太大,最大應該也和颱風來襲時的海浪高度差不多。
即便如此,大家未來如果可以自由出國旅遊時,還是有可能會在其他地方遇到海嘯。

假如說你當時人在海岸附近,遇上大地震,你一看到海岸線往後退,絕對要馬上拔腿往高處跑。最好能開車,總之就是快點往高處跑,越高越好。

2011.3.11 14:46 地震發生不久,馬上就發布了海嘯警報。海嘯是在一個小時內就來了,所以大家能夠逃的時間真的很有限。

後來發現,地震發生當下,有很多車子不是往高處跑,而是往海岸線的方向衝去。這些人不是因為想要去岸邊看浪有多高,而是想要回家去救,當時可能待在家的親人。
為了要躲避海嘯,很多人一聽到警報都馬上上車。其實在這種情況下,車流量一多,可能大家心裡面想的避難路線不一樣,本來就很容易塞車。如果所有車子都是往高處跑,可能相對來說車流方向還是一致的,但因為剛好當時有不少人當下決定要往市區能救一個是一個,這麼做其實間接導致交通大亂。

回頭救親人沒有不對,在事發當下要理性地想出最好的決定是很困難的 。就算是我,我當下可能也沒有辦法馬上判斷到底是要往高處跑,還是回頭去救可能在家的至愛。

所以我這篇文其實是要和你說,海嘯來臨時該怎麼辦。
1)如果你手邊沒有車,拜託盡快跑到高處,越高越好。十年前的那一天,有些人確實有跑到大樓高處,但是很不幸地海嘯比想像中得來得高,有些在沿岸地區的民眾選擇的高樓不夠高,最後被海嘯捲入⋯⋯

關於這點,沿海地帶漁村的高樓,其實真的沒有很高(大概只有 4-5層樓高吧),還是往內陸方向的山丘跑比較好。海嘯進到市區後,速度會變慢,所以如果是往高地或山丘跑的話,只要你可以一直往上跑,是有機會跑得比海水快的!
2)如果你手邊有車,請儘速跑到車裡面,然後往高處開。

在NHK保存下來的 3.11現場影像當中,有一支是行車記錄器。我不知道車主最後有沒有活下來(展覽中沒有說),但是那支行車記錄器拍下來的影片我覺得可以教導我們大家很多事。那支行車記錄器的內容是這樣的:

那應該是一台在南北向公路上的車子,在地震發生過後大家都想往高處逃,這台車子被卡在公路上動彈不得,右側還有一台石油大卡車。沒多久,你可以從畫面中發現水勢慢慢從後面淹過來了,接著前方東西向、兩側被高樓夾擊的窄巷衝出黑水(也就是海嘯,因為海嘯只要一登陸就會捲入有的沒有的東西,顏色會是黑的),在黑水的上面有車。

從這個影像其實可以看出白努利定律,就是當水通過比較窄的管線時,流速會變快。但是只要管徑一變寬(遇到南北側的公路),流速就會馬上降下來。
我其實不是要講這個,我是要講黑水上面有車子。這表示車子的密度比黑水(海嘯)小,海嘯沖過來的時候,如果是在車子裡面,車窗關好,車子氣密度夠高,小轎車的話應該是可以乘著海嘯浮在上面,是有機會活下來的(石油卡車的話我不敢說⋯⋯)。

車子裡面的氧氣,應該足夠 2個人撐到海嘯退去。等到海嘯開始退去時,再開車門留在高地(例如:高樓頂樓),這麼做應該是有機會活下來的。最簡單的證明是,這支行車記錄器的影像有留下,那表示水就算有淹進車子裡面,也只有一點點,沒有淹到行車記錄器,所以行車記錄器的資料才可以被留下。
這是很沈重的話題,這是我看展當下覺得一定要和大家分享的重點。我不確定其他人看到那支影片時是不是和我想得一樣,但我覺得這很重要,有這個觀念的話也許可以保住一命。

在 3.11之後,特別是日本東北地區,在規劃逃生路線時,了解地勢高低是必要的。現在逃生地圖的畫法是,以老人家一定時間內(坎是要 5分鐘還是 15分鐘為一個單位)可以行走的距離,從平地往高地畫出逃生路線。現在逃生路線的畫法,已經不是以最短路徑為原則,而是以地勢高低為由優先考量(這是因為東北沿海地區很容易有海嘯,沒有海嘯的話,其實以最短路徑即可)。

十年前那一天的記憶,不管是在哪個方面(是只有地震也好,還是地震+海嘯也罷),一定會以各種形式留存在大家心中。從地震+海嘯中學到如何逃生,也是其中一種形式。

想看到更多好玩有趣、各種傻眼的日本時事新聞,記得 追蹤「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帶你看見不一樣的日本。

--

擔心錯過最新日本時事話題的朋友,現在有新的選項了!

本站推出月刊電子報【石川悄悄話】,每月 15號,它會將「石川カオリ的日本時事まとめ翻譯」當月最新內容,或後續新聞追蹤報導,直接推送到你的電子信箱裡!

>>> 按此訂閱電子報 <<<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