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公會主辦講座精彩回顧🍃

如何區分對方是無心的舉動還是霸凌呢?😟

講座主題:「我們只是跟他玩玩而已」:談校園裡的潛在之惡
主講人:魏子翔 諮商心理師

#線上講座
https://images.plurk.com/ZqnWNnt9yrKaJvQRztW1C.png https://images.plurk.com/3GPlizPijCEKkianOFBEgV.png https://images.plurk.com/3lfa1Fh4UT9QR44R4hQakW.png https://images.plurk.com/1RkJSwuJxOV1b3Lxn6SmZB.png
講座一開始,子翔心理師就針對霸凌的定義做了初步的說明,讓大家先有基本的評判標準。

只要行為本身滿足以下條件,就可以稱之為霸凌:
▶️欺凌者故意做出不當行為
▶️欺凌者與被欺凌者權力不對等
▶️欺凌者的不當行為持續發生
▶️被欺凌者確實受到生理或心理上的傷害

而在校園中,欺凌者的對象除了同儕,也有可能是師長。
✨潛在受凌者的特質

根據研究,台灣的潛在受凌者的確有一些共同的特質,他們在社交行為可能有些不良的狀況,導致他人因缺乏理解而成為目標。
例如有身心障礙的弱勢族群學生,因過動、自閉、學習障礙或行動不便等狀況,可能出現不適當的行為,造成同儕的誤解;或是特別高、矮、胖或瘦的學生,會因為外型成為揶揄的對象。
有些學生則是有特殊的家庭背景、行為異於他人,或者其性別氣質不符合傳統既定印象,都是成為潛在受凌者的主因。

被霸凌者可能變得容易感到焦慮、孤獨以及自尊心低落,想盡辦法躲避所有會遇見霸凌者的場合,進一步影響到日常生活,出現學業表現下滑、拒學等狀況。
若沒有及時妥善處理,未來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身心疾患,例如恐慌、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
✨霸凌防治無法速成

霸凌事實在最初的發現期容易遭遇許多困難,有可能師長因工作繁重未重視學生的訴求,也有可能學生本身不確定自己是否遭到霸凌,在諸多顧慮下未即時反映。
基於上述的困境,加上需要經過謹慎的查核與協調,校園霸凌處理流程雖然足夠完整,但執行上通常十分耗時。

子翔心理師根據本身在校園的實務經驗,針對家長、師長及同儕三方身分給了不同的建議,不能忽視的是旁觀者協助的力量同樣強大,許多人在目擊霸凌情形發生時會下意識選擇沉默,師長平常就可以增進學生對霸凌情況的瞭解及同理,並教導學生善用資源,期盼大家都能在防治霸凌上盡己所能、付出一點心力。
立即下載
❣若孩子情況特殊,建議直接尋求學校或社區的諮商所的專業助人者諮詢。
❣相關資源分享-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