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h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我的悲傷不是病:憂鬱症的起源、確立與誤解:看了一些軼聞(吧?),讓我對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的編輯過程非常好奇。這本其實是想批判當前的標準如何造成憂鬱症過度診斷,又撈不出真正有需求的病人幫到點上。不過想認真批判自然得要說明批判目標,所以本書也就把整個第三版 DSM 編輯的前因後果介紹得十分仔細,那個,大補帖? XD
latest #10
elish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歷史部分之前的FBI披薩門已經提過些許,然後這本對我不算好讀,所以這篇算個人盡力理解後做的筆記(唔,這詞最近好像有點敏感囧),整本看完簡略重點如下:

1.忽略疾病成因只看症狀,量表式的診斷造成確診浮濫。把正常悲傷病理化,但諮商和精神科診療量能不足,變成基層藥物亂開打死。連帶稀釋資源,結果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也被忽略了。

同時間學界與藥廠還在遊說,要求國家應該要執行大型公衛計畫,努力用現行浮濫標準篩出更多憂鬱症。目標看起來已經不是為了幫助病人而是為了「我很重要」和「我要錢」。
elish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2.相關篩檢計畫向下延伸到青少年與兒童,卻忽略這個年紀的孩子本身精神狀況就不穩定,同樣的量表篩檢會得到嚇死人的結果。再來連大開藥這個都比照辦理,但近期研究發現,對成人有用的藥物放到青少年身上,會加強自殺與攻擊的欲望。

3.當精神科和諮商體系失衡時,理論上像社會學或人類學這種時候正該跳出來批判。但作者選擇了幾個近年關於精神疾病的著名研究,說明失控的相對主義,如何造成這些研究非但沒能矯正問題,反而加重了問題,還拒絕承認人類存在普遍且以生物機制作為基礎的共通情感。

如果說台灣人對離斯里蘭卡佛教徒和密克羅尼西亞群島伊法利克人難以真正理解,那至少對本書中那個哈佛學者的中國人研究是可以嘴兩句。我很喜歡作者最後下的結論:「到頭來研究到的都是中國文化如何表達憂鬱,而非中國人內心的真實感受。」
elish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如果要說一般非科班讀者可能終究難以判斷本書批判水準的話,那這本請來寫序文的是醫學博士羅伯特.史匹澤,也就是主導第三版DSM的編撰者,那個在書裡被狂罵編手冊時忘記常識的學者。而他肯認了本書中的批判,也在書中呼籲當時正在編撰的第五版要注意相關問題。

但想也知道非但沒有注意,問題還延伸到第五版,第六版有些部分更直接飛天了。其實就近來閱讀相關主題的書讓我體認到,有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本身,那已經是惡果了。

LikeCoin Widget By LikerLand
立即下載
🌈闇鴉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美國現在有發展一個新的診斷觀念,是整合神經心理行為基因的診斷,叫 RDOC ,台灣也有發展類似的模型
elish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感恩分享!不過不好意思我試著搜尋一下,發現資料很少,可能是我關鍵字下不對,然後剛好又被其他縮寫蓋台,不曉得能不能指一下路(掩面)希望這個新模型推動一段時間後,能慢慢改善現行的問題,雖然這大概要幾代以後的事了 ~(嘆)
真的是我要錢,製造更多病患,更多消費者
elish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真的,保險給付的標準也對當初第三版DSM影響深遠,重點就是錢請不請得到、好不好請。另一方面就是社群研究這塊領域的學者一直想拆門檻搞大計畫。然後有個著名基因研究最後下的結論是努力進一步找出藥物治療的可能性,但變因都是貧窮的話,這難道不是一個社會問題嗎?結果結論是餵更多藥?(不過這個研究最大的問題是無法重覆啦)
elish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然後第三版DSM改用症狀定義疾病,架空了1962年FDA限定藥廠只能針對特定疾病行銷藥品,不可以推廣「緩解日常情緒問題」藥物的政策,從此之後,群魔亂舞。
🌈闇鴉
2 weeks ago
About RDoC 對不起,我看著R 按下M 這是RDOC 的簡介 elish
elish
2 weeks ago @Edit 2 weeks ago
感謝介紹!不好意思我又開始沒空了,想說等周末或更之後有空再來看,如果有疑惑請指點我迷津 ~(掩面)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