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ya/小太陽-資訊分享帳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日記片段 #亞斯伯格 #泛自閉光譜
以下內容為這一兩日思考的一些東西,文字來源為我個人的一些思緒紀錄,因此可能比較沒有條理。
但還是很想與各位分享。
主題是關於「泛自閉光譜者容易以自身經驗為出發表達同理」,卻「容易被當成自我中心」的情況。
下方也會附上一些英文的截圖和截圖的原始出處文章,有興趣的話可以點進去看看別人的想法與討論(本次沒有放上悲劇機翻!)
先謝謝所有願意閱讀的你們。
此僅為個人分享,不代言所有人;也無意分化「對錯」,只是希望不同的人都能找到彼此舒適、獨一無二的相處之道。
(抱歉剛剛忘記先寫好噗首,因此重發一次!)
詳細下收。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18
方才正好和其他朋友談論到這件事情(還有前幾天也和不同人聊到),自己也常常在想這件事(從很久以前就)。
「以自己曾有的經驗盡可能地讓難受的對方感到被同理」、「以自身經歷連結對方的痛苦」這個方法,是許多泛自閉光譜者或相似特質者慣用的方式(並非他們刻意如此,而是這很可能是他們唯一知道使用的方法)。
因為同理心表達的方法與一般人較不相同,因此這樣的表達模式時常被誤以為是「只想將焦點拉回自己身上、不願聽別人訴苦」。
類似的情況發生過許多次,許久以前,也曾經有朋友表示「你為什麼要提到自己,我在講我的事情欸」。
而後我學會、了解到「絕大多數人厭惡這樣的交集方式」,並且會直觀認定這麼做的人是「自戀狂」、「只顧自己」。
這樣的誤解時常使盡全力試圖理解、安慰朋友的我們(?)感到很難受、想嘗試以「更加使一般人接受、『以對方為主』」的方式安慰人,卻又很難做得好,變成進退兩難。
自從成長過程中逐漸意識到自己可能也會因為「以自己的經驗試圖表達同理」反倒使訴苦的人感到「不被傾聽/沒有受到理解/焦點被拉走」,我在聆聽他人困擾的過程中也會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這麼做」(除非面對的是與自己同質性、曾聊過類似話題甚至「傾向這個安慰法」的人)。
如果有其他安慰方式,是讓絕大多數人更加感到舒適的,我想我會試著學習使用(畢竟安慰人、傾聽人的最大重點,還是要「讓對方感覺到好一些」、感覺被重視被聆聽才是)。
雖然沒辦法保證每次都100%做到好。
當然以上只是我給自己的功課。
如果有人想用他們的自身經驗連結、展現同理,我會很樂意聆聽的。時常,在聽著別人「也有這些經驗」的瞬間,我會覺得好很多、覺得自己不孤單,也很謝謝那些以此方式展現同理的朋友們,願意信任我、和我訴說。
只希望更多人能夠意識到,或許有時讓人們覺得不被重視、不被傾聽、不被「尊重」的安慰法背後,釋出安慰的人是真心想要給予陪伴的,而非外顯印象的「self-centered」,或是「只顧自己想講的」;也希望意識到這樣的「安慰方式」在多數情況下不太適切的人們,也可以學會一個相對更能安慰(或陪伴)到一般人的做法。
立即下載
類似的討論用英文可以找到非常多。
有這個困擾的人並不只有我或身邊一些朋友。
大家都辛苦了。用彼此不相容的同理模式試圖安撫人,讓兩方都很疲憊(一方覺得自己的痛苦不被妥善傾聽反倒被偏題、另一方則覺得自己盡力試圖表達理解卻被誤會,兩邊都很辛苦)。
https://images.plurk.com/qSL8b1FHe8I3VoQzT9wsR.png
這篇原PO說他感到「embarrassed as I do this all the time」。
我還記得逐漸意識到這個「同理/安慰」方式讓大多數人覺得rude的時候,我也是非常驚恐、又挫折、又自責的。
https://images.plurk.com/2aye9JGouAeO8R38Wvr2hf.png
https://images.plurk.com/2W7NDpkKguEXVTYame6p20.png
https://images.plurk.com/7xIlBJvR7s6hTFMgdmXYQo.png
想起之前也和朋友討論過,「如果我真的不懂我不會為了安慰人而說『我懂』」。我說「我懂/能理解」的就是我真的能夠(即使那也不過只是「從我的經歷與認知裡面挖」)。
然後發現大多數我認識的光譜者,似乎也相對更傾向這種訴苦過程中一面吸收他人的經驗、同時達到「原來友人也經歷了類似狀況、自己並不孤單」以及「好像可以參照對方的做法試試看」的一舉兩得好處。
當然我明白這真的只限於電波相符、狀態相近的小眾;與絕大多數人相處,這反而會被視為不禮貌/不妥的表達模式。
另,我知道一定還是有少數人是真的只想把焦點轉到自己身上、不想聽別人說話;可請相信那真的不會是大多數人……或許隨著相處的時間慢慢推進,不同質性的人們能夠找到互相聊心裡話也能夠感到被好好接住的平衡模式吧。
【以下是一些爬到的留言+我的一些感觸/學習?】
(因為這整篇是我這幾天的日記集結而成,所以看起來比較沒有條理,純粹想分享給各位。)
哦哦,原PO整理得很易懂。
的確凡事若先加上了「與對方確認」的步驟,會好很多,意圖可能也會顯得純粹、清晰。
原PO表示,或許「在分享自身經驗前,先詢問訴苦的對方可不可以;一來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想要『只講自己的』,二來也是讓對方有表達想或不想聽/可否接受」的機會。
這樣很棒耶!好像可以學起來(?)
https://images.plurk.com/3B53o20WXAlw1sHH5k075H.png
啊。這位留言者說的「忘記提問」也是一樁。
若是偏論述型地共享自身經驗,而忘了反問對方一些問題、沒去確認對方的感受、沒問問對方有沒有其他想要分享需要傾聽的,也容易被當成話題一方通行。
原先來訴苦的對方變成在聽「經驗分享」(提供安慰)方獨自說話,的確可能有話語權被剝奪、「明明是我在難受怎麼都是你在說」的負面感受……
https://images.plurk.com/1r0anhVlqMxvQrDIUwLfbL.png
這位提供的「安慰發話法」感覺也很有幫助。
而且插入「related situation」的那部分,也可以盡量減短;旨在傳遞最前面那大段讓訴苦者感到自己的難受被認可被聽見的話語。
https://images.plurk.com/5lhs2Z4NjC5f4hkDhLwZp8.png
這個留言也很有幫助,從另一個角度看。
我也想過這個視角,但有時身處狀況裡要有適切的臨場反應真的很難。
留言者:「或許,會來向人訴苦的人通常也在一個焦慮的狀態下,可能沒有辦法接受再聽到/變相承接另一個人講述自己類似的體驗,不管安慰人的那方為什麼要講自己的事。這可能使得訴苦的人感覺安慰人那方『不在』。」
https://images.plurk.com/2DY8nWXm5WJ4d3JIBjG7LP.png
這個留言者list出的部分的確是容易遭遇的溝通困境呢。
真的是,沒有一方不辛苦。
雙方一樣frustrated。
https://images.plurk.com/4eCDHEwcaTTQACTqOmtWVO.png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
類似的討論在Reddit、推特等處還有非常非常多。我看到很多次、不同人的類似討論。
大家辛苦了(無論安慰人或需要傾聽的那方)。
--
出處:From the autism community on RedditFrom the neurodiversity community on RedditFrom the AutisticAdults community on RedditFrom the autism community on Reddit
「如果在時機適當的時候,能夠一起聊出彼此偏好的陪伴模式,也都可以討論的。」很想這麼說,但感覺這又是那種「難以攤開來詢問與討論」的主題範疇。
--
先記錄到這邊。
爬了這些文覺得給了自己很多思考和學習的空間。
感謝網路論壇的力量(?)
下方追加其他一些在思考的紀錄,與各位分享。
(原始貼文放在我私人的臉書,是兩天前PO的。)
https://images.plurk.com/OXxct8RkjaN3FC9u3U3d3.png
https://images.plurk.com/PfRDyotT0rOh87ujiygju.png
https://images.plurk.com/6KasuVdOeHLrm2XRLeo2YV.png
先這樣!
(因為要去上課了,所以如果有什麼要補充會等晚一些。)
以上只是我自己思緒的一些紀錄,再次聲明並無任何價值批判(對/錯)或「一定要怎麼做」的指向。
僅供參考。如果有人能夠共鳴,或是想一起討論都很歡迎。
謝謝閱讀到這邊的你們。
(預留)
關於河道分享的資訊內容類型,還在拿捏中,因此還不太確定哪些可以算到「純分享」的範疇而哪些帶有「過度的個人看法與批判」;因此會慢慢篩選、調整與學習。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