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觀影 紀錄下近期觀看的幾部電影:《小偷家族》、《薄荷糖》、《羅生門》、《沙丘:第二部》、《邪惡根本不存在》,都會暴雷。
latest #67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是枝裕和《小偷家族》 (2018):跟《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一樣,是讓我覺得「現實肯定更加殘酷」的一部片,大家一起去海邊玩、奶奶初枝看著眾人嬉鬧,用口形說「謝謝」的那一幕,大概就實在溫情到近乎濫情,所以我更喜歡起初治跟信代會在家說初枝的壞話,算計她有多少錢,然後再裝成子女般討好的勢利眼。又,我本來以為在初枝過世後,治跟信代搜刮她財務的方式,會引起(明顯在情感上更依附初枝的)亞紀不滿,但那衝突的火花並未被擦出,反而是祥太的良知萌發後,才引爆危機。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可能是早早被劇透了這是無血緣關係的一家人,所以少了點慢慢發現他們之間關係的樂趣,但我也滿喜歡觀察這部片中,眾人各司其職,卻各有彆扭的部分。當信代被調查人員質疑,她是否要從扮演母親中獲得滿足時,一臉煩躁而想不起「孩子們」是怎麼稱呼自己的。而觀眾也是同時發現,裡面的人稱呼彼此的方式都有些迴避、閃躲,罕少真的用親人稱謂去稱呼彼此(頂多是亞紀最常稱呼初枝「奶奶」),儘管可以歸類成奶奶、爸爸、媽媽、長女、兒子、幼女的角色扮演,但那也並非固定而不變的,好比信代跟亞紀之間,就因年紀過於相仿,有著介於母女跟姊妹之間的複雜關係——想到治因工傷而被同事扛回家時,亞紀扮演著「老婆的妹妹」,真的可以看得出年齡的曖昧.我也隱約感受到,這個大家庭內的三組親子關係。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第一組是治跟祥太,他們是最若父子,卻也早早出現「無法稱呼他爸爸」的心結,電影最末以祥太用口形喊出爸爸,作為無聲的告別,至少我會覺得,當祥太告解是他主動被抓、讓家族秘密因此曝光,他在某種程度上也做好了,這是他最後一次見治。我有點忘掉,是祥太告解先,還是治說到自己無法再當他的爸爸了,但我覺得這兩人的擬父子關係,是整部片最完整也最明確的一條線。
立即下載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第二組則是初枝與亞紀這對祖母孫女,亞紀其實是初枝前夫的繼妻所生的兒子柴田讓的長女,要說的話,算是她名義上(?)的孫女,電影一開始有交代亞紀的藝名叫沙耶香,而初枝去拜訪已故前夫的兒子家時,那戶人家的二女兒就是沙耶香,並帶到父母聲稱去澳洲留學的「亞紀」照片(我當時臉盲沒有意識到,照片中的亞紀就是小偷家族的亞紀)。老實說,這對的關係最需要腦補,包含亞紀如果要離家出走,為什麼要投靠爺爺的前妻呢?為何她離家後,父母似乎沒有太多行動,還會對外人(初枝)欺騙說女兒去澳洲留學?她之所以拿妹妹的名字當風俗業的藝名,是否存在著報復念頭?而當調查人員發現初枝定期會去柴田家拜訪時,亞紀喃喃以為奶奶是為了錢而收養自己(還是調查人員認為的),這認知是正確的嗎?或者說,是柴田家為了隱瞞自己長期未報案女兒失蹤一事,將每次初枝上門時會給予的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禮金,偽裝成他們其實知道女兒離家投靠初枝,所以給女兒的生活費呢?這當中有太多留白、有太多可以討論的地方了.且加上我當初臉盲沒有立刻get到線索,後續在跟影友討論時,在這裡卡關很久。但,撇開謎題,我很喜歡這部用很多小細節表現出亞紀對於奶奶的依戀,當奶奶幫樹里(凜)縫衣服時,亞紀有種微妙的爭寵感,但對於奶奶有注意到自己的腳比較冷而欣喜,這個小段落讓我感受到,無論亞紀離家出走是為了什麼,她所追求的,似乎就是這樣,自己的微小變化、情緒能被人察覺到,關心著,她要的也只有這樣而已。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第三組則是信代跟樹里,這兩人之間有種微妙的親子感,但奇特的是,信代並未如調查人員所認為的,主動要樹里(凜)稱呼她媽媽,而是更像在這名女童身上,投射自己昔日的所受傷害。無論是敏銳察覺到樹里身上的善良特質,是曾經被好好對待過;教導她不要接受有條件的道歉;乃至細數她跟樹里一樣的家暴燙傷(信代曾被丈夫家暴過,後跟恩客治在殺害丈夫後私奔),兩人甚至都有改名的共同經驗,我都覺得,比起想要一個孩子,她更若在好好對待凜的時候,好好對待那個內在的孩子。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老實說,一邊寫一邊查詢一些影評,頗為不安地感受到,有些人還是很單純地將這部片很二元化:充滿親情的無血緣拼裝家庭VS虛偽冷酷的親情家庭,或者把調查人員(社工、檢察官)給妖魔化,指責他們誘導孩子們(亞紀、祥太、凜)透露線索,隱約有挑撥離間之感。但怎麼說,這不對吧。就算電影呈現這無血緣家庭的溫情一面,其實也很大程度透露著,讓他們在一起的絕非感情,還有利益——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初枝擁有的獨棟住宅、老人年金,提供了他們很大程度的溫飽及棲身之所,這使得治跟信代儘管暗地罵著她老太婆,面對面時也還是得好聲好氣。治在說服祥太接受凜成為偷竊同伴時,用的理由是:「她要是能派上用場,也比較好待在這個家」,而初枝既善待孫女(?)亞紀,卻也接受她去風俗業賺錢出賣肉體。亞紀雖然難過於奶奶走了,卻也能接受初枝在明面上是獨居老人,如果被通報死亡,對家庭不利。使這家庭聚合的,不只是感情,還有現實算計。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而擔任壞人的社工及檢察官,真的是壞人嗎?確實,他們拆散了一家,將(把誘拐樹里跟遺棄初枝遺體的罪名一肩挑起的)信代關入監獄,但電影也暗示了,警方並非笨蛋,樹里(凜)雖然回歸原生家庭,但為何其父母(忘掉到底是父母,還是母親及男友)拖延許久才為女兒失蹤報案,仍有代解答,這是否也代表,即使樹里看似又回到了險境,但警方的警覺(至少她應該成為社工的定期關心名單),以及她在小偷家庭所學到的「拒絕」仍會伴隨她成長,就像電影最末,她在陽台上哼唱的那首歌一樣,那段日子終究以某種形式,留下了印記,如果她已逝奶奶所留給她的善意一般,為她儲存成長的養分。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我覺得有些人或許過分關注於電影短暫出現的溫情表象,而忘卻了這個共生家庭本身的隱憂。好比,祥太持續不上學後的未來,凜長大後除了偷竊之外,是否也會追隨亞紀、墮入風俗業。警方的調查介入看似破壞了一切,但也修正了更可怕的未來,我會一直想起信代的話語:「你也清楚,我們對這孩子來說是不夠的。」其實我也忘掉她是在何種情境、何種情況說的,但我覺得她也很清楚:這個「現況」不可能持續下去,就像是他們當下拋下祥太,嘴巴上說著他在醫院、不會有事,收拾行囊要逃跑那樣,他們的選項就是那麼少,少到稍微一點裂痕就會瓦解,而所謂的警方、社工、檢察官,也只是加劇了,這個「万引き家族」的脆弱不可恃。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老實說,我覺得家庭之間本身就存在利益交換。像我也很清楚,我跟家人之間的良好情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扮演著「乖巧的女兒、不錯的姐姐」這個角色,我曾幾度「失格」,好比不選修教育學程,在政治立場上跟他們相悖(與其說相悖,不如說比他們更激進),而見識到親情如何成為勒索威脅。我在大學、二十來歲時,曾難過於他們為何不能尊重我的選擇,為什麼如果要他們和氣溫柔對待我,就是我得照著他們的期望走。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但怎麼說呢,那些痛苦傷害,到了今日,似乎已經麻木了,已經成為既定認知,我不太會痛了,或者說,我會下意識閃躲疼痛。我已經意識到,可能我太在乎被父母疼愛、和氣,所以在排列心中的追求序位時,某些事變成我願意犧牲、壓抑的妥協。老實說,到後來,我似乎不太確定,到底是我父母真的會逼迫我到底,還是我太快縮手了,我放棄了測試,測試如果我堅持下去,父母會不會因為「愛我」而接受那些他們不樂見的選擇。我只知道,我因為「愛他們」,或害怕「他們不愛我」而放棄。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坦白說,這也是我到後來,其實沒有很執著於血緣、婚姻,或所謂「家庭是怎麼形成的?」,我無法相信絕對不談條件的愛與支持,因為我自己就是在條件下的被愛者。但只要不要做到很誇張的利益交換,人與人的結合與關係,或多或少都是感情與現實考量參雜著。小偷家族只是點出這個事實,而有無血緣與否,我覺得只是加固某種連帶羈絆的元素之一。不會因為有血緣而特別堅韌(頂多會增加某種,唉,他畢竟是你的OO這種無奈認命),也不會因為沒有血緣而特別崇高。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2 months ago
啊,倒是想在跟《嬰兒轉運站》做對比時,意外發現我已經忘了情節差不多了欸,我這記性!而且也不過是一年前,同樣三月看的!只記得那部片的韓國味太重,我看了覺得很微妙,卻也因為語言的區隔,再度意識到某些韓國語言的特殊表達,好比「謝謝你誕生在這世上」的意義。另,以演員表現來說,我還是比較喜歡日本演員的演繹,《嬰兒轉運站》內,IU真的給我太明確意識到她是IU,宋康昊給我「演技太好」的複雜感——就是,我覺得會讓人意識到厲害的演技,某方面來說也還是不自然的。所有人當中,我似乎最喜歡裴斗娜?但其實對這部電影的印象也淡去了,只覺得裡面有種「很硬要」的羈絆,違和異常,就連假想家庭也不太能感動我,哎,要找一下當年吐槽舊噗了。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又,關於「謝謝你的誕生」,我只記得是在PD202時有個慶生橋段有聽到,而韓國人也很喜歡「會成為更OO的XXX」(XXX是自己的名字)這種話語,當時看了也覺得很新奇,而透過電影這個媒介後,又更意識到語言傳遞的特殊性。而,日本人導演到韓國拍攝,我覺得也更凸顯所謂的「韓國感」,甚至凸顯到吞噬是枝裕和的風格,到妨礙觀看的地步(苦笑)。
小步寫寫
2 months ago
(慘了,才第一部片就嘮叨如此多,還是乖乖一則噗一部電影好了?)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找到了去年看《嬰兒轉運站》的心得噗,放到噗浪貼去#觀影 2023.03.07 (Plurk Paste)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李滄東《薄荷糖》(2000):有種,補功課的感覺?我知道李滄東很厲害,在觀片當下也覺得他很厲害,能把所有線索都藏得那麼好,在前一個時間點(之後)的物件、動作、人物,在揭露過往(之前)後,觀感又變得更複雜、更深層。而儘管我如此臉盲,導演還是能透過各種台詞、動作,清楚無誤地指出「就是他」。這種功力,委實令人欽佩。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但怎麼說呢,我對這部片其實沒什麼想法欸?要說的話,硬要擠當然可以擠出很多心得,但沒有那種必須一吐為快、非說不可的看法?有的反而都是很膚淺的零星看法,像是當我發現男女主角跟《綠洲》是同一人時,不得不說薛耿求是啥神鬼演技?這真的是我第一次認同所謂變色龍演技欸,他在《薄荷糖》中每個時間點的氣質都差異好大。還有,1979年大家的服裝都好土,不是那種擷取過去一些元素的復古風,而是貨真價實的年代感,像是你挖出爸媽的年輕照片,有幾張會覺得很好看,但大多數都很土的感覺,非常真實。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啊,但真的會很想把韓國政治史的相關電影補一補呢。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對了,我自己最有感的其實是第一幕「郊遊」呢,大概是太過真實了吧,許久不見的友人癲狂、發怒,眾人忙著偽裝太平、安撫場子,從起初還有些擔心,怕他真的幹什麼傻事,到久了、累了,乾脆放著他發瘋,認為:「反正這人也不敢真的做些什麼」,碎嘴起來還儼然有著「這人要鬧多久啊」的煩躁,只有一人從頭到尾都擔憂到底,那些反應真的超能同理,也超能想像的。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就,人真的是同情心有極限的生物。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另一個真實點則是與金英浩外遇的公司下屬,當她必須要到金英浩新家作客時,可以跟金英浩的老婆說說笑笑,一派自然,那場面真的很「怪物」(想到是枝電影《怪物》內,一臉八卦談著校長孫女過世的教職員),但又覺得「不然呢?」,那份理所當然的偽裝,毫不心虛的坦然,一方面「假」的可怕,又「真」的可想像、可預見。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喜歡woffy這段話:最後講一個驚豔的點,不料能在此看到之前偉格提過的:「關於轉型正義,台灣缺乏歷史上加害者的立體描繪。」有鑑於未能完整揭密檔案,至今相關作品仍偏重於受害者一側,我們現今擁有的「加害者」僅能是扁平的反派。
雖並非電影的全部重點,但薄荷糖僅憑著幾幕戲,以及軍人和警察身分隱約在主角身上種下的影響,便成功地描繪出加害者的心理狀態,乃至加害者可能的過去與未來。滄東一直以來做得很棒的更是,他的處理並非停在「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處」的洗白,而是儘管你知道了這麼多,傷害與暴力的傳承仍為真,仍不能因為理解了事情原委,就此被化解或原諒。他只是精準切開內側,展示給你看過程。人死不能復生,事情倒回原點或許也僅是眼睜睜讓一切再次輪迴,但拯救、療癒或復活,就是觀眾現實的事了。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shiuanwa (夜Re: [請益] 「首爾之春」相關電影的觀看順序?)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黑澤明《羅生門》(1950):觀看當下很不耐煩,討論起來卻很精采。我很喜歡每個人的敘述,都參雜著個人主觀色彩這件事,不僅體現於台詞,還有若干細節上,很多畫面回想起來,都疑點重重。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好比,當強盜強吻了武士之妻時,本來奮力抵禦的她忽然僵住了,我本來以為,那是人在面臨極限事件下,除了戰、逃外的第三種反應:僵直,但電影卻帶到了,她的手臂環住了強盜的臂膀,如擁抱、如撫摸,但,那畫面真的可信嗎?畢竟那是強盜的證言,他是否暗示了武士之妻的迎合與接受?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又好比,電影開場時,樵夫在山林行走了那麼長一段,是真的可信?還是謊言偽裝?如同他在最末被猜測可能偷竊了有鏍鈿裝飾的小刀,他前面那些「發現異常」的畫面,是要全然推翻?還是或多或少有些真實成分?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而我也很喜歡電影在處理武士之妻遭強暴後了,三人的反應,強盜說武士之妻說她必須在他們兩人(丈夫/強盜)之中選一個跟隨,要他們決鬥,所以他與對方纏鬥一番,最終武士之妻逃跑;武士之妻卻說強盜強暴完她即逃走,而她因為不堪丈夫冰冷的眼神,一度要求對方了結自己,丈夫卻不為所動,她在手持鏍鈿匕首的狀態下,一步步懇求、哀求,走向丈夫,最後昏倒了,醒來了丈夫身上已插著刀子;武士的幽魂(由神婆所召喚)則說,是妻子在遭玷汙後,反央求強盜了結丈夫,而強盜還有些情義,知道這女人太過冷酷,所以一腳將她踩踏在底下,解開武士繩索,問他要如何處置這女人。武士的靈魂說道:「就是因為這些話,我準備原諒他所犯的罪過。」(大意如此),最後,妻子逃跑、強盜追捕、而他選擇自盡。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最值得注意的是樵夫的證言,樵夫說他看到的事實是,武士之妻遭玷汙後,一度遭兩個男人拋棄,強盜懇求她追隨自己,武士則是說遭玷汙的妻子理當懂得自我了斷,竟然苟活,不知羞恥。情況一度僵掉,強盜似乎也不想接受這被丈夫拋棄的女人,而在此時,武士之妻反指責他們,說他們才軟弱,丈夫理當殺掉強盜,再處決自己,維護名譽;而強盜身為知名大盜,卻不願靠腰間的刀搶奪自己(暗示了她對於強盜要她跟丈夫商量的不屑)。而丈夫跟強盜被迫決鬥,值得注意的是,兩人的打鬥更像是在地上滾來滾去狼狽互砍,沒有一絲威風,顯得愚蠢而難堪。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好喜歡最後的證詞,這似乎有種,奇特的翻轉。女人在被丈夫拋棄那一刻,似乎就失去了價值,本來懇求她跟著自己的強盜,似乎也不想接收這個「丈夫都不要的女人」。而武士之妻的指責,似乎打中了兩人的軟肋,強盜是因詭計(欺騙武士有古墓,誘騙他到陷阱,將他綁俘)而才能得手,本來就不是憑著自己的真實力;武士則必須捍衛自己的名譽,不然不是男人。女人只憑著伶牙俐齒,一瞬就將局面翻轉,變成兩位男人必須要維護自己的男子氣概,而去做自己不情願做的生死搏鬥。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這有種傳統價值被拿來耍弄的感覺?女人是因做為「武士之妻」,其貞節才有價值,就像是強盜不斷強調的,她臉上有一股凜然之氣(忘掉明確翻譯了,或者是倔強、或者是頑強,總之,就是某種不柔弱的氣勢),使得他有著想佔有的慾望。而當她「被得手」後,如果就此失去那股驕傲,反而價值遭到折損,最終惹得人嫌。使得她氣憤的,或許不是遭強暴的痛苦,而是兩個男人都不要她的窘境。而兩位男人也是,無論是在審判時所宣稱的纏鬥二十來回,或者選擇自盡,都是在維護其形象,而在最接近真相的版本(樵夫所見)的被迫決鬥,比起情境所逼,更若是被戳中軟肋,必須在女人面前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不得不然。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很奇妙的是,此時三人在野地,外界的觀感照理來說無關緊要,但我卻能感受到世俗框架的價值審視,逼迫三人做出判斷。女人憤怒於被丈夫唾棄、強盜與五是要維護自身男子氣概。而我也對於,黑澤明能在1950年代拍出男性如何遭到男子氣概所擺佈的情境,感到大大欽佩!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忽然想到,宮部美幸在《顫動岩:通靈阿初捕物帳》提到,所謂「忠臣藏」事件,或許正是外界對於武士的期盼,而使得這些人明知主公不見得站在正理上,卻不得不討伐、不得不為主公的名譽犧牲性命。只因為:這是大眾期望他們做的事。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份在乎別人怎麼想自己,甚過於現實利害,令我再度想起《羅生門》的一幕,那時候,武士之妻在審判所述說證詞時,她的身姿一度斜倚,有種媚態,她隨後匍匐在地、手指抓著地上的沙土,表露出誇張的崩潰痛楚。那份情緒亢奮,讓人意識到整個審判過程的「表演」性質。而整部片的審判過程中,都沒有判官問話,只有證人、當事者的發言,觀眾就若判決者,隔著銀幕看著一切,做出審判,也因而察覺到,說出供詞時的若干人等,是怎樣意識到自己被看、所以也該表現出怎樣的姿態,那種看與被看的,奇特交流。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啊,但我還是不喜歡最末加上棄嬰等等的發展,可以懂其意圖,我甚至不討厭這個意圖,但還是覺得接合地太怪異了,很不順,卡卡的。雖然電影也有一直在鋪陳和尚的呢喃啦,但還是斧鑿感太強烈。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這篇文章將整個情節敘述地很完整,個人認為更勝wiki:剖析黑澤明 10. 電影 羅生門|方格子 vocus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丹尼·維勒納夫《沙丘:第二部》,聽了尼爾喝牛奶的好評後去看,確實是「好看」,但這份好看很帶微妙的是,我覺得是犧牲導演風格的好看,雖然對丹尼·維勒納夫的作品看得不多(只看過《銀翼殺手:2049》、《沙丘:第一部》),評價也始終微妙——我對於他的冗長風格,始終有種不確定該是純粹漫長乏味,還是在漫長中藏著什麼的矛盾感,他的電影當然很好談,像是2049當時就跟影友聊了很多,但我還是不確定,為了體現那些議題,真的有必要如此漫長?還是那種漫長是某種藏拙?你把它拍長了,觀眾就會自然覺得饒富深意?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而此次的《沙丘:第二部》固然片長仍逼近三小時(兩小時45分鐘),但不若第一部猶如大型前導片,劇情量相對豐富許多,且我感覺到導演似乎有抓到大眾取向的平衡,在保留一些夢魘、預示同時,不時穿插小型的戰鬥場面,讓觀眾覺得「一直有(刺激的)事情發生」。但這樣的節奏安排,怎麼說呢,就有點喪失導演的風格?至少我可以感受到,原來我對他的印象,是偏冷冽、反高潮,情緒不彰顯,或者說,偏悶偏壓抑的風格,即使在《沙丘:第一部》都在不斷低聲隆隆的漢斯季默配樂中,營造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繃氣勢,卻緊繃到近乎麻木的適得其反。可這次,就是一直有一些衝突啊、小型戰鬥啊,乃到最後的大規模戰役,在節奏上更接近大眾習慣的敘事一些。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更甚至,在一些氣氛上,我會想到《魔戒》電影,這並不是說這部片與《魔戒》相仿(事實上,相對於《魔戒》如此明確篤定的善惡對立,《沙丘》更顯曖昧而不確定多了),而是觀眾在這兩部電影上,追求的似乎都是同樣的——浩大的史詩感、強烈的感染力、廣闊的視覺震撼,這也使得《沙丘2》中,眾人對「利桑亞拉黑」的狂熱,某種程度達到某種裡外呼應?就是儘管連保羅都時而懷疑這份預言,但那份激情、那份慷慨激昂,卻依舊散發出宗教狂熱的魅力所在,而這份渲染的激昂氣氛,也正是觀眾之所以要進入戲院體驗的。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但相對於《魔戒》明確的英雄崇拜,儘管歌頌了哈比人的勇敢、小人物的必要,但明顯觀眾更偏愛(當神行客時帥氣,但打理乾淨後就沒那麼帥的)人皇亞拉岡。《沙丘》則更凸顯了對於救世主的不確定性,我很喜歡Lydia這則噗的說法: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保羅極力避免聖戰,在上集的時候他就預見到生靈塗炭,但到頭來他只是命運的一顆棋子,他或許能看見古今,但歷史的發展由不得他作主,為了全體人類,他也是注定被犧牲的。
電影的整體路線非常傾向王子復仇記,讓整個故事集中在保羅絕地反攻這件事上,個人認為這其實是很適當的刪減,畢竟原作在政治、革命、宗教、人類的探討很難以幾個小時表述出來。不過也因為如此,在看電影第一集時很容易誤以為這是歌頌「天選之人」的故事,畢竟與現代價值觀背道而馳了,但能歷經時代考驗的《沙丘》當然沒有這麼淺薄,其時它探討的是「盲目崇拜」的可怕。
到頭來,保羅真的是天選之人嗎?還是歷史需要一個做為天選之人的棋子,而他只是命運加身?相信他連自己也很迷惘吧。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我非常喜歡保羅意識到「這不是預言,這是故事。」這點,相信他自己也很清楚地理解到盲目信仰(blind faith)的可怕,
必須提到電影裡我很喜歡的一段映照,
保羅說:「這不是預言,是故事。」
而對預言深信不疑的史帝加則經常說「就跟記載的一樣。」(As written.)
故事是已經寫好的,預言是未來可能會發生的故事,那麼是否換個角度來說,預言也是一種寫好的故事?相當值得深思,不是嗎?@yuukanda0604 - [電影]《沙丘2》講一些心得、印象中原作與電影的差異,可能劇透,請斟酌閱...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啊,然後我也認同woffy,覺得這部真的很可以跟《進擊的巨人》對照,但相對於被道路奴役的艾主席,從複數未來中選擇自己想要的那一條路的保羅,更像是主動選擇的人,可以說他更主動而自負嗎?@woffymilk - #沙丘2 #spoiler 沒有要寫什麼有營養的但我已看到需要開串的未來(眼睛...@shigeru13 - 沙丘2! 看完我也覺得艾主席的既視感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然後我也被這則留言打到:「覺得保羅在目送荃妮離開時的眼神彷彿透露『謝謝你不信任我』讓他不會真的認為自己就是救世主」,雖然我自己是悲觀認為,保羅的人性在飲下生命之水(沙蟲汁)後就所剩無幾啦,但這說法真的很浪漫!ಠ_ಠ - 看完沙丘後在到處看影評與心得文,偶然間在某個心得文下面看到留言(有點時間ㄌ所以大概記得)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喜歡謝金魚這一串分析Facebook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濱口龍介《邪惡根本不存在》:我對於這部片的標題始終有點複雜,覺得那太點題,或者說,太侷限了呢?電影的背景坐落於一處相對偏僻的村落,這個相對原始、封閉、單純的村落,如今卻因一外來計畫——本來是演藝事務所的公司,卻為了要申請疫情補助金,而展開一「豪華露營」的度假村方案——而面臨環境受迫害、威脅的危機。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然而,濱口龍介並未將故事定調於「純樸的鄉下人」VS「油條的都市人」的簡易對比。確實,在本片一開始,觀眾容易同理於村落的人,他們的生活單純、踏實,而都市人只是召開急就章、虛應故事的說明會,派兩位沒有實質權限的負責人,就想打發掉村民的疑慮,的確令人憤怒。尤其是在說明會中,兩位負責人不自覺的傲慢(尤其是男員工高橋),儘管包裝在彬彬有禮的態度下,卻仍一再顯示出自以為是的心態,無論是只想用漂亮影像(那個宣傳影片一出來我忍俊不禁,真的是好典型的觀光宣導影片啊)、煞有其事的簡報呼嚨過去,對於當地居民針對汙水排放、管理員輪班制度、火災疑慮等,一一做出明確質疑後,態度才漸漸端正起來,尤其那句「這也讓大家都有生意做」(大意如此)的話語,無疑是極其傲慢又自大的看法,也更可見其自認「我是來做一場雙贏的生意」的自負心態。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但在觀眾被徹底惹火後,場景卻轉移到兩人回到東京後的發展,他們已經了解居民的顧慮,也認同其焦慮其來有自,不容輕忽,但上司只想派他們去摸頭而已,特別是,當上司指派女員工黛作為主要負責人,原來的主負責人高橋則擔任司機,無論這調動到底是認可黛更得到居民的信任,或者上司敏銳意識到,相對於多少有點盛氣凌人的高橋,派遣身為女性也比較溫和的黛,更容易得到居民的認同,都可以見到,他們不過是夾在公司跟居民之間的緩衝而已。這兩人是讓居民拋擲怒氣,表現出「你們的顧慮我們已經接收到了」的海綿,甚至,讓黛(女性)作為主負責人,會不會也是巧妙利用她的女性身分,讓居民不能夠那麼窮追猛打的策略手段呢?值得注意的是,當觀眾體認兩人作為夾心餅乾的兩難後,又因兩人在車上的對談,更加深入而理解這兩人,其認同對象漸漸被轉移了。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很喜歡老王用「半吊子的同理」去形容高橋與黛所扮演的角色——也許是在這兩位職員出現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地進入電影之中,理解邪惡不存在的其中一面。這也讓我不禁猜想,是否比起家裡旁邊要蓋起豪華度假村的山民,那些在水泥叢林搏殺,與自身妥協的上班族,才是這部電影真正能觸及到的人群。(……)我非常能夠理解高橋與黛這種輕率的同理,以為自己理解對方,卻忽略彼此有著根本的差異,我也經常懷著這樣的一廂情願,以及自以為是。
這也使得結局非常地扎我。@mx_wang - 《邪惡根本不存在》 #雷我也可以理解,以「觀眾」的面貌來說,比起偏僻山村的沉靜居民,像高橋跟黛這種作為下屬的社畜,其實更能同理而想像吧。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也讓我想到,小梁這篇題外話指出前些日子看到報導者在寫一篇關於台灣充氣娃娃之戀的報導,我突然有點悲從中來,是因為我認知到了我如果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也喜歡打扮充氣娃娃的人的話,我根本無從反應,或許也會本能覺得對方怪異,但我因為報導者整理過的採訪與文字敘述,「自以為」我理解了這個議題,假裝我懂,並對於這些人感到情緒的波動,但事實上這些議題,也只是因為被整理成一篇乾淨的文章,而顯得可以令人理解,更何況我還隔著螢幕閱讀。這是報導者的選題功力,但或許會不會也隱含著一些資產階級的想像與同情?因為事實上我是買單報導者的文章,而不是這些被報導者的生活,我只是假裝同情,或是被一篇邏輯清楚的抒情文感動,一旦要我真正的與這些被報導者面對面,其實我根本毫不在意。@christhing - 《我的完美日常》意外的很有戲感,主角的設定,一直讓我想起同樣做為藍領階級的V...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在《邪惡根本不存在》的前半,用非常緩慢而冗長的步調,訴說主角巧在山村的平淡日常,因為跟隨著鏡頭的推移、看著他緩慢地劈材、取水、工作,觀眾自以為是地同理了對方,甚至還對於那些都市人的不自覺傲慢抱持著憤怒。然而,隨著故事的進行,我也漸漸發現,自己也只是進行了半吊子的認同罷了,事實上,我真的理解巧、理解他對於這兩位負責人再訪後的心境嗎?在觀眾的共鳴、同理對象已經悄悄置換之後,本來的主角巧在電影後面成為了謎團、他的心境轉折,那個暴力之所以促不及防地發生,暗示著鴻溝就是存在,其凌駕於語言跟因果詮釋,有時候,事情就是發生了。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alfredo 跟woffy都有提《邪惡根本不存在》與濱口之前的短片《觸不到的肌膚》之相似性,那種某種暴力與死亡預感的堆疊與累積,沒有明確、可說明的因果,卻一再能感受到某種情緒訊號,使暴力的爆發,看似叫人驚愕卻又不是沒有預感的。這種超脫於語言、情節的深層情緒,既沒道理,卻也道盡一切。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我既喜歡片名,又覺得有點可惜,或許在於,我覺得「邪惡」一語既是擴充、又是扁平了這個「結局」,這是邪惡嗎?或者,當觀眾糾結於邪惡時,我們是否太糾結於這個詞彙了?我確實不太會一時間聯想到「邪惡」,所以這個詞某方面來說是擴充解釋,但我又覺得,當我被題目引導,只從這方面切入後,又錯失很多東西。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畢竟,這部片也能是「理解並不存在」,就像小梁僅僅只是因為某些議題、現象被整理成一篇乾淨、有條理的文章,便自認為能夠同理,其實根本不在意。我也常常覺得,文字、影像,經常帶來某種淺層的、自以為懂的表層理解,但說到底,我們真的懂嗎?我記得以前林立青《做工的人》經常出現「能否代言」的資格權討論,也有不少人認為林的詮釋,不過是討好中產階級的「純樸憨厚做工人」的形象塑造,因而拒讀或否定,更有很多人樂於發表另一種「我眼中的做工人」來去描述另一種形象,另一種形貌,但,那真的正確嗎?還是,一旦其訴諸文字、被整理成一篇清楚、明朗的文章後,就注定會「失真」了?
小步寫寫
1 months ago
我也想到,像我自己以前曾在讀了《小森食光》、《山牧之愛》,就輕易跟著批判白領階級、都市人是「膚淺的人說一些空洞的話」,但這樣貌真的無比可笑,因為,我就是都市人啊!我是站在什麼立場,一隻手指指著別人,其他手指指著自己呢?我覺得《邪惡根本不存在》,讓我意識到的,是同理是如此淺薄、冒犯的存在,是鴻溝是難以化解,卻也因為那樣,那深淵之幽黑深邃,才會如此耐人尋味,引人俯首探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