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看到這個噗:ಠ_ಠ - 文手來分享自己的心得:如何寫出一個好像很聰明的角色。以下提供一些我的看法並拿一些作品來舉例。
#小說創作 #文手 #原創
#一瞬之光 #迷宮飯 #哈利波特 #笑傲江湖 #獵人
latest #30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對原噗的五點理解如下:
1.讓他少說話:讓該角色平時話少,只在關鍵時刻說話。
2.讓他說很多:讓該角色在專業範圍滔滔不絕,但這點不要常用。
3.善用預先動作:讓該角色預知事件的走向、他人的下一步動作。
4.引用名言或典故:塑造該角色的知識淵博,但這點也不要常用。
5.不要讓其他角色幫忙吹捧:這是為了避免兩邊聰明度同時被拉低,但是讓該角色被嘲弄可以。
以上這五點的好處是很實用,寫作者只要依此而行就能有模有樣。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以下描述我的想法。我的看法是,可以把題目改成「如何寫出一個很聰明的角色」。想寫出「好像很聰明」的角色,目的是讓「讀者」覺得角色聰明,但是我個人會傾向當初設定時,就讓「角色」是聰明的。這裡要加註一下,原噗的聰明應該是指智力的聰明,但我認為可以更廣義一些,指「在專業上的聰明」,像是各項能力值中有一兩項特別出類拔萃也算,比如在協調上很聰明、在推理分析上很聰明等等也屬之。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直接設定角色是聰明的,這件事的明顯缺點是,對作者來說很吃功力,比較難做到。「很聰明」比「好像很聰明」要難多了,對作者的最直接考驗就是「你必須對聰明的人有基本或更進階的認知」,如果沒有這些認知,角色就只能乍看聰明。不過我認為這能力可以靠多找資料、豐富生活來提升。你要寫一個科學家要找資料,要寫一個歷史狂也要找資料,那麼理論上要寫聰明的人,應該也要找資料。我認為光是用技巧、用劇情安排讓某個角色常常能洞燭機先,雖然是方便快速達成的方法,但是讀者如果看得多了,會很快知道這只是套路,未必會買單。直接嘗試描寫「聰明的角色」,是從角色的性格、思想、行事風格直接下手,面對讀的較多的讀者時,破綻會比較少。
立即下載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以下列出我覺得有助於塑造聰明角色的要素。首先第一個,就是「客觀上異於常人」。該角色的異於常人,可以同時包含出身背景、喜好、情緒波動、思考和行為模式、日常生活習慣與人生目標等,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幾項,視你設定他有多聰明而定。比如該角色在其他角色都受到驚嚇的時候依然非常鎮定,卻會因為一般人不會在意的小事崩潰;比如該角色對愛好的事物有極為深入的研究,遠超過一般人對嗜好的探究,卻對一般人會在乎的事不放在心上;比如會因為注意到他人不會注意的事(但這件事必須和他擅長或喜歡的事有關)而忽然超脫現實,進入自己的思考劇場中,而非像一般人一樣關注現實、無法擺脫現實的影響;比如該角色基於自己的邏輯理路,對日常有一套和他人都不一樣的管理或應對方式。會這樣設定,是因為聰明的人本來就更傾向專注於特定事物,思考方式和行為自然也會和他人不同。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原噗主的第一、第二項,基本上就是這一點的應用:讓該角色與一般人不一樣。一般人多少還是在意人際互動,在意和人維持對話的禮貌、在意社會化,但聰明的人、有極專精領域的人很可能不在乎這些,只在乎自己熱切關注的事物。第三條和第四條我則覺得很看角色設定。如果這人是一個蝴蝶癡,在昆蟲研究尤其蝴蝶的領域很聰明,不一定會擅長判斷事件的走向、他人的反應;如果這人是一個人類行為專家或犯罪學家,判斷事件走向和他人反應很可能反而是基本能力。引用名言或典故也一樣。如果是個文學家、歷史學家,引經據典一點都不奇怪,但如果是個世界級甜點師,可能就注重實作更勝過紙上的故事。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二個有助於塑造聰明角色的要素,我認為是「主觀上不認為自己異於常人」。該角色長期把心力和時間都投入在自己關注的世界,很有可能也和一般人一樣覺得「大家應該也是這樣」,或因為沉浸於自己關注的世界,壓根沒有注意到他人或直接忽略他人的存在。對聰明的人來說,有時他人被歸類在現實世界的一部分,和他在乎的世界無關,也因此無法引起他的興趣,或不值得他花費心思去理解和應對。反過來說,如果是人際天才,雖然極為關注他人的一切言語行為、互動關係,但也有可能認為「大家應該也是這樣的,我只是比他們更在乎一點罷了」。不過在少部分的情況下,聰明的人也能意識到自己的異於常人,但是在乎這一點的人其實也不多。這部分就要看劇情安排上是否有必要這樣描寫了。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三個有助於塑造聰明角色的要素,是「不被他人理解」。該角色可能因為智力超群、行為模式不同於他人,被同學排擠、忌妒,或被朋友景仰、崇拜、嘲弄,但是大多數人無法理解該角色為什麼如此異於常人。人際互動如果是一個市場,「理解」的價值一定是屬一屬二昂貴的,因為交易太困難了,無法只用少量特定貨幣就換到真品。人終究只能從自己的智識和閱歷去嘗試理解他人,而對一個一般人來說,要理解聰明的人、智識過人的人甚至天才,就像蚯蚓要理解為什麼鳥可以離開地面、聾者要領會德布西〈月光〉的美妙那般困難。我們終究無法得知距離目標還有多遠,只能努力嘗試逼近。聰明的角色,因其異於常人的能力與種種外在表現而無法得到他人的理解,完全是可以預期的。這一個要素可以做為原噗主第五點的擴充。
Laven
1 months ago
一般常見塑造聰明角色的方法大概有三種,一種是透過許多方式來印證或用他人映襯角色的聰明,一種是讓角色詳細解釋自己的觀點和邏輯,一種是讓角色不斷獲得成功。我覺得這些方法實用也速效,但是依然比較接近「塑造好像很聰明的角色」,而不是「塑造聰明的角色」。
Laven
1 months ago
第一種「透過許多方式來印證或用他人映襯角色的聰明」偏向功能性,而且作者為此必須把筆墨和篇幅花在這件事上,做得不夠多無法讓角色顯得聰明,做得太多又可能改變角色的重要性,影響故事的整體架構。第二種「讓角色詳細解釋自己的觀點和邏輯」在某些地方是必要的,比如推理小說中的偵探必有解釋推理過程的環節,沒人要看偵探不解釋靠通靈就破案的小說,但是套用在不熟悉、不在乎他人或互動的聰明角色上反而讓人覺得違背角色設定,且會讓角色變得較為平庸、缺乏神秘感,可能破壞「因為聰明難以被人理解」的要素。第三種「讓角色不斷獲得成功」,則要很小心使用,因為讀者會疲乏,而且事實上聰明的人不一定能常常成功。這是因為聰明的人的目標很可能和常人完全不同,如果讓聰明的角色也追求其他角色甚至讀者所認同的成功,很可能也會違背「客觀上異於常人」的要素。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好像」依然「不是」,「是」的話絕不會「不像」。畫好一個西瓜,就不會有「要如何讓這個東西看起來像西瓜」的問題;一開始就以「塑造聰明角色」為前提,你會發現「讓讀者覺得角色好像很聰明」將變得容易很多。不過在此還是要聲明一下:這一切要視創作者有多少時間、有多少心力來創作而定,因此就算現階段先追求「像」,也不是什麼問題。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到了舉例時間。第一個用來舉例的是讀者間毀譽參半的白石一文《一瞬之光》小說。本書設定男主是聰明的人,東大畢業,一畢業就進了好公司,並很快獲得重用。不過小說沒有在開頭就一股腦把主角的強者設定丟出來,更沒有特意設計橋段凸顯主角的聰明,而是在主劇情中抽空描寫主角的特別與不凡。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主角被他人指為「高高在上」,真實的心聲卻是「這幾年一路平步青雲讓他不自在」(P15);畢業上東京後,主角的生活就是加班和出差,「不曾期待過獎金,有時連每月薪水也不記得多少,偶爾刷存摺才被高額存款嚇一跳」,卻不斷思考「這樣工作到底為了什麼」(P18);主角在名店吃飯,覺得自己之所以擁有現在的一切全是賞識他的人賜予的,然而「仔細想想,也許只是在傑出人物的掌心轉來轉去罷了」(P29)。以上內容都出現在小說的前二十頁裡,正是明確的「客觀上異於常人」(多數人都在乎獎金與薪水,渴望平步青雲,不會為自己一帆風順感到擔憂)、「主觀上不認為自己異於常人」(不認為成就是自己應得的而是他人給的)以及「不被他人理解」(被公司裡的同事嫉妒)這三點要素的展現。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本小說接近五百頁,後續當然陸續補述了主角的生平與不凡的經歷,也藉著主角處理許多事件的方式來側寫主角的聰明,同樣是透過不影響主劇情的方式為之。對本書有意見的讀者們多半是對主角的感情關係感到不滿,但是幾乎沒有人質疑主角的聰明,顯然作者對主角的塑造是成功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主角猜測某角色吃飯慶祝的原因時,書中寫道:「我集中精神,腦袋裡類似紡織機的東西正加速運轉。每當我要集中精神思考時,腦中必定會出現這個景象。只要這個景象出現,我的答案絕對不會錯。」(P189)這一段毫無邏輯可言,紡織機的景象和正確答案有什麼關係?但是因為前面篇幅的成功鋪墊,這時讀者已經接受了主角是聰明的,此處也就不需要有合邏輯的論述了。福爾摩斯思考時,總是雙手合十縮在椅子上,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另一個作品是漫畫《迷宮飯》。主角萊歐斯熱愛且十分了解魔物,反而對人類不太感興趣。在第一話裡,為了爭取時間拯救被炎龍吃掉的妹妹,他下了個決定:「一路上的飲食就靠迷宮裡的魔物吧!」於是和他同隊的人也只好開始吃魔物。從同隊的奇爾查克和瑪露希爾聽到這件事的態度,顯然萊歐斯異於常人,但是萊歐斯並沒有這樣的認知。這是他的告白:「我喜歡魔物,喜歡外型和聲音,還有牠們的生態。於是漸漸變得想知道牠們的味道了。」顯然他並不覺得自己對魔物的熱愛異於常人。他的隊友能明白眼前只能這麼做,然而他們還是覺得萊歐斯有病,顯然他們無法理解愛魔物愛到想吃吃看的心情。在這一話三要素已經到齊了,對讀者來說,萊歐斯就是個魔物達人無誤,之後只要隨著劇情進展好好描繪人物,並避免破壞設定,就能加深讀者對這個角色的印象。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與萊歐斯相反,喀布爾不了解且厭惡魔物,但是對人類非常感興趣,也很了解人類的要害與弱點。第五集第三十一話中,即使中了幻覺,他還是從敵方揮武器的方式辨認出敵人其實是自己的夥伴。第三十二話中,他展現了對迷宮中冒險者們驚人的理解,用有限的情報分析出曾拯救過他們的隊伍是萊歐斯的隊伍,也推論出萊歐斯隊準備不足卻堅持要前往迷宮深層的原因,這一話的結尾,喀布爾的推論得到驗證為真。對此,喀布爾的隊友表示「對別人的事記那麼清楚真噁心」,顯然對於喀布爾的能力與興趣無法理解。萊歐斯對人的敏銳度遠不如一般人,喀布爾對人的敏銳度則完全是異於常人的等級,他能記住一切零零碎碎他人的小事,依此推論便能還原或近乎還原事實,甚至可以利用這些情報影響事件未來的走向,毫無疑問是「人」的專家。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忘了寫結尾......以聰明角色當主角的作品不少,有聰明配角的作品又更多了。事實上,概念的應用也不僅限於描寫聰明的角色,凡是特別的角色如貴族、富豪、特殊身世人物等的描寫,其道理大致相同。要素只是分析的結果,想要成果還是需要不斷的練習,並且多聽多看、擁抱生活,才能把概念化為實際的作品。創作的格局和境界很難提升,但是只要好好找資料、反覆思考與練習,技巧和概念進步並非難事。不知道各位創作者或讀者覺得聰明的角色還有哪些要素或技巧呢?敬請分享!
真。ikki
1 months ago
謝謝你的整理 你寫的也很棒
Laven
1 months ago
ikkitoushin: 雖然比實用技巧難速成,但是如果花足夠的心力創造核心,達成的話效果會很不錯!
Laven
1 months ago
描寫聰明的、厲害的角色時,我認為比起「要讓角色做什麼」,「注意不要讓角色做什麼」其實更重要。比如說匿名噗噗主和噗友寫的「不要讓其他角色吹捧該角色的聰明」、「不要強調角色聰明」,其原因在於用其他角色或作者之口來吹捧,對讀者來說說服力反而會降低,還不如直接把該角色寫得聰明。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我個人認為讓該角色「表演」聰明、「炫示」能力,某種層面上也是大忌。這可能是為什麼我認為應該以劇情為主,抓緊人物設定,而不支持讓角色solo表現的原因。因為對於聰明的人來說,他的能力與聰明是既存的事實,完全不需要證明,也不需要他人相信才成立。除非劇情安排上他想藉此壓制他人,否則炫技與表演是不必要的,反而會讓角色看起來就像一般人一樣需要認同。從要素一「客觀上異於常人」的角度看,炫技與表演的內容看似符合,但是行為的基底卻是相背的,表裡互相矛盾。
真。ikki
1 months ago
其實好的故事編寫,就是人類集體心理的反應
真。ikki
1 months ago
你寫的這些,在職場上,其實也有一點類似
真。ikki
1 months ago
如果你想要讓人覺得你真的有一點點強 有一種人設,的確就是要演一下神祕,只在該出手時出手 XD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這可以連結到某個創作上的普遍現象。在描寫澎風的角色與他的「表演」時,常常會極盡誇耀之能事,讓讀者因為上述的矛盾感逐漸產生疑心;在描寫真正厲害的角色時,反而會輕描淡寫,創造該角色理所當然舉重若輕,藉此說明角色有真本事。《哈利波特》第二集裡的洛哈處處炫示自己有多厲害,不放過任何表現自己的機會,這一集結尾再揭露他是個四處冒名頂替英雄的騙子;到了第六集第二十六章「洞窟」,哈利眼看鄧不利多只靠撫摸石壁、嘴裡喃喃唸誦,就找出了入口。書中寫道:「......他(哈利)過去從來沒看過有哪個巫師能像這樣只看一看、摸一摸,就可以得到答案,但哈利早就了解,那些砰砰響和煙霧瀰漫的華麗花招,通常並不代表道行高深,而是掩飾法力低微的障眼法。」印象中,《笑傲江湖》裡寫岳不群和風清揚,也用了類似的寫作手法。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之所以越是強大、越是聰明,展演與炫示就越是不必要,不僅是因為人們這麼相信,還因為現實中正是這樣。舉個現實人生的例子,高中學三角函數,每次拿到考卷,我要翻到背面先把所有公式都默寫出來,寫完翻到正面看完題目,再翻到背面試試哪個公式可以用來解這一題;比較強的同學不用把腦中的公式默出來,看題目看到一半就知道用哪一條來做紙上計算可以解;班上的天才數學小老師則可以跳過紙上計算,直接在腦中算出正確答案。有一次我把國中時班上沒人能解出的數學難題拿去問小老師,只見她在黑板前左劃一撇右劃一撇,二十分鐘後答案就出來了......。我在旁邊完全看不懂那些到底是什麼,又為什麼能夠解題,但這一切對她全是理所當然。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ikkitoushin: 是的!
我認為創作的核心反映的是真實世界與人性,越接近真實世界與人性的描寫就越符合真實世界現象背後的道理,也就越能夠感染讀者、令讀者信服。因此前面的回覆也提過,多聽多看、擁抱生活是很重要的。那會讓創作更有真實感、更有說服力。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剛好這兩天在重溫新版獵人動畫的開頭,來補充兩件事。第一,是關於前面提到的,三要素不僅限於「描寫聰明角色」,而是塑造角色的廣用概念。獵人裡就常常運用上述的三要素手法來描寫角色。比如以下是描寫小傑的部分橋段:他在十二歲時就釣起了五個成年人都沒辦法釣起的大魚,在船上能判斷暴風雨即將來襲,在眾多旅客暈得七葷八素時依然活力滿滿不受影響,在謎語關從「正在接受重要測試」的現實中抽離出來深入思考問題並得出「二選一抉擇遲早有一天必須親身面對」的結論,在山頂小屋附近體能超群到能在深夜林間追逐兇狸狐且能分辨出兩隻兇狸狐的不同,在獵人試驗第一關面對能力驚人又危險的西索時雖然也感到害怕但是同時也感到很興奮......。以上種種都是異於常人的,甚至令人不能理解,然而隨著每一次的鋪墊,讀者也逐漸被說服,願意相信才十二歲的小傑確有過人之處。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第二,是關於描寫時要避免藉作者或其他角色之口來吹捧。這不代表完全不能讓其他角色說該角色聰明厲害、能力出眾,關鍵在於描寫的手法。哈利波特第一集開頭,海格就對哈利說過鄧不利多了不起,榮恩對哈利暗示過鄧不利多很出名,巧克力蛙卡上也說鄧不利多是當代最偉大的巫師;獵人試驗剛開始,東巴和主角群攀談時也說西索很強很危險。但以上都不是吹捧的性質,而是劇情上的必要,畢竟角色總會有談論他人的時候。重點是維持主劇情發展,不能讓讀者產生被推銷被強迫傳教(鄧不利多好厲害、西索好強)的感受。還有個要點是,如果有這樣的橋段出現,其後必定要有相應且不脫離主線的劇情,來印證已經進入讀者腦中的這段說明,且同樣不能用推銷式、強迫傳教的手法為之,而是讓角色在劇情中自然展現他的聰明或能力。要讓角色立體、可信,終究還是要讓角色自己說服讀者。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看到一個說法:作者的智商上限就是角色的智商上限。我覺得這句話一半對一半不對。如果作者在找資料和豐富生活上不夠積極,角色的智商上限自然難以突破作者的智商上限;但是如果作者考據詳實、閱歷豐富、肯於動腦與突破,作者的智商上限便無法限制角色的智商上限,同時作者思慮的廣度與深度還會因為努力而提升。聰明的角色看似一秒想出來的解法,可以是作者花了一年想出來的,這是作者的優勢,因此千萬不要氣餒怠惰。即使你自認不夠聰明,經過努力,依然可以塑造出有說服力的聰明角色。
Laven
1 months ago @Edit 1 months ago
與「作者的智商上限就是角色的智商上限」相比,我認為朋友的金句可能更精確更殘酷些:「智商的上限還好,比較像境界的上限。」這句話應該是指「作者的境界上限就是角色、劇情乃至故事的境界上限」,還用了瓊瑤做舉例。我聽了無話可答,想起王國維的境界說,感覺煩透了。(生悶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