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可憐的東西
有劇透注意。
latest #11
整體上滿喜歡的,我喜歡這種類似魔幻寫實的風格,然後我也喜歡看驚悚片,總之會稍微記錄一下喜歡的點。
1.上帝
稱養父為上帝是我很喜歡的一個設定,貝拉確實由「上帝」創造(雙重意涵),言語中也不時有「上帝不會同意」、「上帝不會喜歡」諸如此類。
上帝在故事中也是矛盾的角色,他某種程度上冷酷,因為他將貝拉視作實驗體,為了實驗捏造貝拉的身世,讓貝拉深深相信自己「探險家」的身世,但他又對貝拉「飽含愛意」,他會關心的學習狀況、會讚許,也予以無限寬容,同時也會以安全之名禁止貝拉出入,給予的「自由」是割裂屍體(社會中一般人無法擁有這種自由),但一般人可以出入城中的自由,貝拉卻不被允許擁有⋯⋯「上帝」的冷酷與愛都非我們一般人所能理解。
就如同當我們遭受非比尋常的苦難時,有許多信徒也深信這是上帝的恩慈。
在「上帝」作為上帝之前,只是個人。
最後養父的離世與遺言,就像是向世界這麼說著:
創造開端的上帝雖然會死,但別擔心,接下來世界會變得更有趣。
立即下載
以下是一點點藍色窗簾:
「上帝」死去的時候,不只貝拉睡在旁邊,就連男主角也一起躺過來,讓我默默想到了「三位一體」。
「聖父」即有「上帝」之稱的養父;「聖子」在基本教義派中是耶穌,主要是聖父的化身以及彰顯聖父,在故事中確實養父說要觀察貝拉的變化,但實際上在記錄貝拉變化、在將養父的實驗往前推進的,都是男主角;而「聖靈」是「聖父」和「聖子」的實化,而貝拉確實是受到他們的「教育」與「陪伴」有了無畏的天真與無法被填滿的好奇心的性格。
2.每個人都不尋常
「上帝」家中每個人都非常不尋常,撇除貝拉和養父本身,女僕本身就很怪——試想普通人怎麼有辦法照顧貝拉,甚至是照顧第二個實驗品,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嘴貝拉是「妓女」,還可以偶爾談笑風生。
「男主角」自不用說,貝拉自有獨特的魅力,所以她一路把幾位男性弄得神昏顛倒,男主角的第一個不尋常是他崇拜「上帝」,可以在得知這麼多事情之前之後都「愛」著貝拉,可以想殺了拐了貝拉的男人,被弄昏之後還是照常在養父這邊工作,他甚至是到養父要死他才真的去找貝拉⋯⋯說實話雖然他出場、反應都表現得很一般人,但從他很多地方看來,他根本非比尋常⋯⋯就像貝拉最後經歷「社會化」一樣,男主角也是某種經歷社會化之後展露出的平凡。
最一開始男主角跑去找養父的時候,養父給他報告,說了一句「看得出來凡人努力平庸」,一開始看的時候覺得普通在嘴,不過回頭思考,如果這個真的平庸至此,也不可能找他來家裡記錄貝拉的生活。
幾乎可以說是養父從男主角寫的報告知道男主角會對貝拉的情形感興趣,他可以接受貝拉的存在、共處。
3.可憐的東西
只看中翻會乍以為在指貝拉,不過看原片名與劇情都會知道,不只不是貝拉,可憐的東西也是複數。
可憐的是在任何形式上——教條、規範、思想、條件、出身、現實——被困住的人們。
ノエル與宮地種的魔法甜點之花♥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4.快樂
在性的部分,貝拉稱之為快樂與跳舞,而非本能或慾望,相比故事中的男性/世俗認為性是洩慾/一輩子的課題,定義與看待的方式就很不同。
男性與性的關係,通常來說我們認為是得利者(上床基本上是男性在爽,女性要得到快樂需要鋪陳與技巧),但在故事中,尤其是妓院的男性,仔細觀察他們其實都不太快樂(幾乎看起來就是行屍走肉),他們真的就是在「洩慾」,就如同是例行功課。
其中最快樂的一幕竟然是剛學會法語的貝拉說的諧音笑話,只是要買春的男性卻誇張的大笑,雖然我不懂笑點,但我想應該沒有好笑到這種程度。
貝拉是在試圖將性與快樂連結在一起,並且將這種感覺分享給男性。
5.其他的部分
音樂以協和與不協和之間的平衡表現貝拉的存在很喜歡。
電影畫面相當迷幻,我一直覺得那是貝拉眼裡的世界,畢竟他的家庭環境太非比尋常,他又換過腦,魚眼鏡頭又有窺探的意味,非常像是所有人對於自己貝拉這個獨一無二實驗體投以觀察的視線。
好奇、探索、求知、冒險,從能一眼也不眨就想拍死蟾蜍,到對貧民窟心懷慈悲,可以說貝拉從「誕生」就是個「人」了——「誕生」在人類家庭、接受人類教育,即使「大腦不太正常」也依舊是「無庸置疑的人類」。
因為兩個小時很長,不確定有沒有細節疏漏,目前應該就先這樣8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