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鴉▲
3 months ago
latest #7
▲金鴉▲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覺得自己不完全是因為重視作品的文學性才去玩文字,而且一直以來態度都比玩更慎重一些。以前光是處理劇情跟人物情感就覺得很充實了,可是漸漸的這幾年依稀能感受到一些無形的東西(不是那回事我依舊是一枚麻瓜),所以試圖用文字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實體化,老實說還無法很自在地進行上述的轉換,三不五時會卡住,不過還是想多加嘗試。

這樣的練習無助於增加文字的華麗度跟討喜程度,甚至會因為越來越偏向書寫過於私密的生命經驗,進而減少與多數讀者產生共鳴的機會,當然可能是對文字掌握度不夠精確才有這樣的問題,厲害的人應該可以處理得更好才對,只是現階段的自己還做不到。
▲金鴉▲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手機紀錄靈感很方便,除了同人相關的腦洞外也隨手記了不少雜感,因為太雜了所以很少放上噗浪,但大抵都是上述那些連自己都不完全懂得、尚在梳理的概念,所以對測試結果不太意外,只是若要說現階段的我特別重視文學、文筆跟文字技巧,似乎不完全正確,沒準再過個幾年會轉到其他學院也說不定。
▲金鴉▲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要說是比卡文卡劇情更難克服的卡到陰也沒錯,把沒有實體的東西變成的文字會舒暢很多,也算一種收驚吧。有時候看書不是為了汲取知識,而是想從他人書寫的生命經驗中找到收驚的方法。

這種想寫卻難以流暢地將之轉化為文字的障礙有點讓人困擾。
立即下載
▲金鴉▲
3 months ago
順便貼一下近期在咖啡廳打報告時紀錄的雜感:
▲金鴉▲
3 months ago
跟音量大小以及聲調無關,有些人的聲音在我聽來相當虛浮。

儘管他們的語言內容很飽滿,有組織有邏輯,這樣的聲音依舊很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老實說就算面前站著一個活人我也常產生彼此不在同個空間的隔閡感,可以想像那是降噪保護膜一類的東西,多虧如此,雖然隔壁桌談話的聲音很大聲內容又很多很雜,我也不至於太受影響。

後來一對年輕夫妻推著嬰兒車坐到我身後,他倆小小聲地聊著天,有了對照組他們的聲音更加模糊,也更讓人安心。沒想到他們的小孩無預警發出啼哭,雖然也很小聲而且只哭了兩聲就安靜下來,但那聲音直接穿破降噪保護膜,讓我確切感受到小嬰兒跟我處在同個空間。
▲金鴉▲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那哭聲很「實」,明明白白告訴我它的主人在這裡,幾乎讓我湧起個人領域遭到其他活物闖入的緊張,過了一兩秒才發現是自己小題大作。

我試圖從這些模糊的想法中組織文字,不禁想道正因為嬰兒的哭聲沒有語言上的意義、正因為它什麼都不是才能如此響徹。人類發出的第一個聲響說不定就是這樣的聲音,而它無視時空屏障原原本本地在此處呈現,並讓人察覺到自己跟他人確實存在於同一處。

當然有更科學的說法提供解釋,但暫且略過,也先忽略我耳朵既有的小毛病。至於後續聯想到「唵」跟呼麥的雜感就不贅述了。

另外,總覺得這樣的雜感是比心情日記更私密的文字。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