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nile
@vnile
15Friends 3Fans
Karma90.08
Taipei, Taiwan
vnile
1 months ago 4
久未關心社會,昨晚隨便亂看,才體會到十年前318衝撞出來的全民參政,在這十年間,已經被操弄回當年的主流說法:政黨鬥爭。差別只在當年所有議題都變成藍綠惡鬥,現在所有議題都變成藍白抗綠。

當年多數人普遍不談政治、不關切立院議事、對政事討論可說是冷淡。燃燒青春造就了318之後,點燃很多人的熱情,國會直播也被g0v推為現在的常態。當年提倡的全民參政,是鼓勵大家積極認識和討論議題,關心的是議題內容,在意的是民代有沒有好好質詢、為人民把關。

然而,十年後的現在,談政治的聲音是多了,資料也多了,但討論又變回一邊努力說道理、談議事內容,但另一邊只嘻笑談論著輸贏,對法案內容毫不關切。繞了十年,輿論又回到民進黨鬧事。
vnile
1 months ago 3 @Edit 1 months ago
[memo]藐視國會法
https://ppg.ly.gov.tw/.....
https://images.plurk.com/3aBjnrQpCb4jlTsaqD3r8l.png https://images.plurk.com/2USYJBsWVQJqopMpaZK0Bo.png https://images.plurk.com/5aznpsyA8ualvrO0DpCo3j.png https://images.plurk.com/3szKIBEvlzEIsLpc20Rvqh.jpg https://images.plurk.com/4YEmQNN0IciZOl4ThnXBKM.png

睡不著亂看,就看到有人做影片,節錄國會直播時,跳過前段,直接從民進黨抗議主席傅崐萁不讓綠委發言審議的部分開始,營造綠委在阻擾審查的印象。就開始查起國會直播。
vnile
1 months ago 5 @Edit 1 months ago
撲馬上課啦/吃蘿蔔糕就會被抓去關!? 一次看懂國會改革法案爭議雖然平常不太看影片,但剛剛被丟了這個就順勢看完了。看完才知道藍白現在有多誇張⋯⋯

00:00-01:05
「藐視國會罪」即立法委員可以要求 一般民眾和官員上台質詢,若認為民眾亂說話,就可判三年有期徒刑的罪,官員則判一年。

01:22-09:28
解釋 「藐視國會罪」在目的和判罪要件。目的是要擴張立委調查權(但這一方面與現有監察檢察部門重疊、二方面需要修憲)。判罪要件也就是哪個行為算犯罪;藍白提案對此判定非常寬廣、綠版本限縮在與調查事情相關。

09:30-10:54
綠版本的藐視國會罪。在要件和罰則與藍白不同。要求與調查事情相關才適用罰則,且罰則可改罰錢而非坐牢。
#藐視國會法 #國會改革法案
vnile
1 months ago 3
布魯塞爾的雨下得跟台北一模一樣──專訪林禹瑄,詩和遠方的告別式 | BIOS monthly看著這篇訪談,腦中不可避免的浮現吳曉樂的《那些少女沒有抵達》。
vnile
1 months ago 2
https://images.plurk.com/5lGGuRUWsb8Iw2PivmuuOk.jpg
好好吃⋯⋯⋯怎麼可以這麼好吃。
vnile
1 months ago 3 @Edit 1 months ago
什麼是「僑」及其當代關聯 - 台灣放送陳弱水老師的這篇有點有趣。

“中文和華語中,有個特殊的字,可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這就是「僑」。在描述的層面,「僑」是指從A地遷居到B地或這樣的人。但「僑」有更強的意涵,它往往指從A地遷到B地,從A國遷到B國,但認同仍在A地與A國,「僑」和他們的後代本質上是A人,B地與B國只有工具性的意義。就近現代而言,「僑」的現象──認同在祖鄉而不在生存所託的社群和國家,在台灣和東南亞都很明顯,雖然未必有「僑」的名義,往往也是這些地方緊張與分裂的重要來源。”
vnile
2 months ago 1
https://images.plurk.com/6HYr7yMdt76QkDEHFXQRTe.jpg
剛剛經過曾看過一群網美拍照的桃花心木道(?),就順手拍了這張。
vnile
2 months ago 3
質問社工、質問醫師、質問兒盟、質問政府。
要求各種監督、要求對人犯執行死刑。

面對緊鄰自身的惡,多數看眾們需要發出聲音來消化承受,需要「究責」。卻在各種因素下,沒有充足的認知餘裕來理解和承受惡的網狀全貌。所以只能選擇方便的作法,去怪罪單一線條上的節點,去罵社工罵醫生、去倡議該殺了虐童保母。

比起冷漠無視,願意發出聲音,在第一步都是好事。但很多時候,止於第一步或第二步,往往會違背發聲者的初衷,製造出更多的惡。
vnile
2 months ago 2
@twreporter - #318運動10週年 【現在年輕人對公共議題比較冷漠?短影音取代懶人包、追求...這觀察報導裡的資訊,我之後要再細想、連結一下其他思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