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書 | 設計的心理學 | 唐納 · 諾曼 ■
latest #69
很怪 這是我的作業寫心得要讀的書
但我超級有興趣所以直接買下來了打算好好看
自用閱讀心得&紀錄噗
可以消音
稍 ‣ 焦頭爛額.gif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是產品設計心理學的書
我的專業領域雖然是機械設計但興趣越往產品設計那裡去了……
對產品開發跟產品人因設計很有興趣
(這算是龐大機械系的很小的偏科 很少教授做這個或特別重視這個 我們還是理論科系)
(但知道為什麼繼續讀機械&沒走工業設計)
(研究所預計往這裡)
稍 ‣ 焦頭爛額.gif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優良的設計應包含好的可發現性(discoverablity)及可理解性(understanding)。
好的設計應顯示它的功能,不須另外任何標示,更不須使用者反覆嘗試錯誤。

完全認同 我剛才看到第一頁就開始記……
立即下載
&我就是諾曼門受害者上次在麥當勞給推的門使用了平移……尷尬死 我真的以為那是平滑式
設計師
一枚書籤,是個故意放置的指意,它標示某個人將一本書讀到哪裡……它的位置也顯示出這本書還有多少沒讀完。這是個意外的指意,但有助於大多數讀者的閱讀享受--如果只剩下幾頁,我們就知道結局不遠了。
電子書沒有印刷書同樣的物理結構,除非軟體工程師有意提供一個線索,否則電子書的書籤無法顯示剩餘的頁數。

讀到這裡覺得很感慨 就是 這是事實 實體書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電子書不會有這樣的浪漫……能說為浪漫嗎 我也才剛發現這點而已
稍 ‣ 焦頭爛額.gif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FDvUqBl6f98mOfCLwNQ0i.jpg
我如果每翻一頁就為諾曼的想法讚嘆我要讀多久阿阿呃呃呃好認同……需要一個人把洗乾淨的手放回髒水池裡按開排水本身就是個錯誤
真的很神奇 人體構造是怎麼讓意識準確控制身上的各個部位到意識的狀態……甚至大多數動作執行時意識都還沒理解完畢自己做了什麼
中間過程到底經歷了什麼真是詭異
在心理學上,情感和認知何者先發生,是一個長期的爭論。
我們有逃離躲避的反應,是因為某件事的發生讓我們懼怕,還是因為我們逃了、躲了,所以我們意識的思考注意到我們逃避的行為?

我自己覺得,意識跟認知要再切開,情感而後產生意識最後才是認知。但我想的這個「意識」的意思是身為這個人對於某事的本能意識狀態,使身體處理出符合自身的反應結果--很多時候針對事件有所反饋跟有所認知是截然不同的,那種身體自然而然的反饋我把它成為身體自身的本能意識……
亂說的 哲學
https://images.plurk.com/OV6fBDQZOyfzgDd7RLcqQ.jpg
那啥 心流吔(tag藍色監獄
(繪心甚八的理論的出處來了真的一模一樣)
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在重複失敗的情況下,人開始覺得事情不可能達成、產生無奈感,所以他停止嘗試。

對於一般科技或數學的恐懼症,是否源於自某種學習而得的無助感?幾次在「看起來很容易」的問題上失敗,會不會類化至每一種科技或每一個數學問題?
事實上,日常事務的設計(和數學課程的設計)似乎注定會導致無助感。
好 我第二個案例就寫課程設計 學制產生的習得性無助……真的很嚴重
我覺得很多可以反思的地方
下一段是正向心理學 但我覺得對於我們身處的這個社會還蠻難的 即使我們都知道那樣會比較好
這個環境下 我們開玩笑的亞洲世界觀之下 培養皿還能長出積極式思考的苗那真的很稀有
▪ 一二章閱完 明晚繼續
▪ 對了 這是可以插樓的 歡迎暢談(???
(上課看書ing)
(反正是同一堂課ㄉ

做我們想做的事,只需記得足夠的知識,不用記住所有的知識。因為許多知識是存在於環境中的,我們真正需要學習而且記住的東西少得令人驚訝。這是人們可以在環境中運作,而仍然無法描述自己做了什麼的原因之一。
人們透過兩種知識來運作:是什麼的知識和怎麼做的知識。
他書裡面舉的例子是硬幣樣貌&打字鍵盤位置
但文化的不同 中文使用國家
我覺得中文字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不是使用拼音而是偏圖像)繁體 簡體……
尤其是在更多使用拼音等打字輸入而非書寫的情況下 我們對於認字沒有障礙 但寫下來呢?
一個字的真正的樣子我們記得到什麼程度?
學識也是(與書中的知識做區隔)
我們與義務教育中學習到的與未來真的有被用上的有多少?許多到最後只剩下輪廓、或是什麼都不剩……
大眾的 學識的基本範圍與學識的專業階段究竟應以多少作為區隔?
我為什麼在檢討課綱wwwwwww
稍 ‣ 焦頭爛額.gif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那就是足夠的知識
與所有的知識的必要性的差距
我們只需擁有足夠的知識就能維持生活所需
那麼所有的知識就會是選擇專業科目學習的人才應該具備的……覺得啦
安全是一個重大的設計問題,涉及複雜的技術及人類的行為方式,其中有深刻的根本困難……
密碼要求越複雜,系統越不安全,為什麼?因為人們記不住這些密碼的組合,就會把他們寫下來。寫下來後,這些應保密的資訊會放在哪裡?因為常常會用到,所以會放在容易被找到的地方。
讓一件事變得太過安全,它就會變得一點都不安全。
密碼這個例子真的超厲害&很反人類
小偷就去找那些大家會放密碼的地方……錢包 筆記本 電話簿 甚至就寫在桌上 粘在螢幕旁
然後就不安全了人類超笨(
>因為檢索是一個重建的過程,它也可能出錯。我們對事件的重建可能變成我們所希望的樣子,而不是我們真正的經歷。造成這樣的記憶偏差是十分容易的,有時候甚至形成偽造的記憶。
>人們聲稱他們能清楚回憶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歷歷在目」,可是這些事件(或許)事實上從未發生過。

這就我 我記得的東西超級常偏差或是根本沒那回事 不然就是可能在我夢裡出現過然後跟現實混淆 我的腦可能被換過
所以如果我說出什麼不該存在的記憶.....我的腦是真的那樣告訴我ㄉ(撞牆
十元超常對我說出的假東西問號www
>死記硬背的學習會產生問題。首先,因為內容沒有道理,學起來很困難,可能需要長的時間和精神;第二,當你記錯時,記憶內容的順序無法告訴你出了什麼問題,或建議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又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
如果要按投影片的下一頁 應該按投影片控制鈕的上鍵還是下鍵?

作者是會按上 我是下鍵 書中說全世界調查是一半一半
>某些文化用垂直的線代表時間 : 往上是未來,往下是過去。其他文化則有相當不同的看法。例如說,未來是前面還是後面?
>對跟我(作者)有相似文化背景的人而言,這個問題根本不用問 : 未來當然是在我們前面,過去則在我們的背後。我們(作者是美國人)在語言中也表達這個觀點,例如我們向未來「前進」,或「把一切留在腦後」。

>但為甚麼我們我不能把過去放在前面,未來放在後面?這聽起來奇怪嗎?為甚麼?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見前方,但是看不到後面,就像我們能記得過去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不記得未來。
亞洲國家 至少中文語系我們應該是上=前=過去 下=後=未來
我們會說上一頁 上午 上週 上個月 上前
下一頁 下午 下周 下個月......
英文他們使用next before跟back front時則沒有那麼大的對應關係(中文很明顯可以換詞 對我們來說已經是通用了)
but我不是語言科系我不知道
作者還提問說「如果時間是一條水平線,那麼它是從左到右,或是右到左?」
好問題 我是左到右人
作者下一問
「我還沒說完。時間的移動是對於人,還是相對於環境?」
下一個更難......應該說我不太知道怎麼敘述比較貼切作者想說的
「螢幕顯示上,卷軸的控制應該移動文字還是移動視窗?」

這個例子怎麼解釋呢 想想如果希望電腦畫面顯示內容往前(上端)一點 鼠標應該向上移動嗎 滾輪應該向上(前)滾嗎 還是相反呢?那換作使用拖曳時呢
這是個好問題而且好複雜 但我很常栽在上面
筆電連電繪板用有時候滑youtube選歌單懶得換滑鼠就會用筆
結果每次我弄的方向都跟我想得不太一樣w
但這點將來會被觸控式取代
......很喜歡書的味道(突然說什麼ㄋ)
>實務模仿(Skeuomorphic)是一個技術名詞,指的是把既有的、熟悉的特質放進新的技術產品裡,而這些特質不見得反應實際功能。
>實務模仿的設計往往對傳統一點的人更為舒服,而事實上、科技的歷史也指出,新技術和新材料往往模仿舊技術。除了讓使用者比較習慣以外,沒有什麼別的理由。
>要克服對新事物的恐懼,方法之一是讓它看起來像舊的事物,設計的純粹主義者譴責這種作法。但事實上,它能減緩由舊到新的過度改變,讓人覺得舒適,使新的事物容易被學習接受。
▪ 三四章閱完 我還有半本耶
▪ 但先開始寫作業有空再慢慢看
阿投影片那個我覺得還有動畫設計的鍋
有些動畫做成往上拉,就會想要用上箭頭之類的
dazbunji: 欸會嗎這個我沒遇過 我們最近做報告好像都不太加換頁但如果簡報設計是上翻……哇
我不知道我拿到遙控器會怎麼辦吔
我們太過依賴環境知識了(諾曼:沒有不好哦這是設計師的鍋
The three ways that good design makes you happy | Do...明天口試影片題之一 看諾曼爺爺(??)說話他好可愛
>由記憶引起的過失是常見的,它可導致好幾種失誤(目標沒錯但過程錯)或錯誤(目標本身就是錯的),以致無法完成所有行動步驟、重複某些步驟、忘記一個動作的結果、忘記行動的目標或計畫,導致行動停止。
>有幾種方式可以防止記憶缺失的失誤,一是盡量減少步驟,另一是對尚未完成的步驟提供明顯的提醒。

他舉的例子都很中肯 像是影印完只記得帶走複本(正本??) 拿一隻筆寫完後就忘記放哪/還給別人/直接帶走 ATM提款完只拿走錢沒帶走卡......人類超笨(就我
所以預防的方式ex櫃台提供的筆綁一條線在桌上(就不會被直接順手帶走) ATM要先拿出卡才能拿錢 這樣
>當一個裝置有數種狀態,而相同控制器於不同狀態下具不同含意,稱為「模式」。如果功能比控制器的數目多,也就是說、同一控制器於不同模式有不同意義的時候,模式的失誤是一定會發生的。

很好理解 就忘記切mode嘛
但當一個設備的功能越多為了不讓控制器越多 設計與佔用空間越繁雜越多 設立各種mode來簡化就是勢必的
這是設計難題呢
>如果設備不能明確地顯示當下模式,則模式失誤特別容易發生(如果使用者須靠心裡記憶目前設計的模式、這是最不靠譜的)。設計者應盡量避免使用模式,若一定要用則不須十分明確地顯示當前模式,減少使用者記憶負擔。
poka yoke (防錯法 書裡提到的)
>為一切順利的情況做設計,是相當容易的,因為若一切順利,人們會照預期的方式使用、不發生意想不到的事件。真正棘手的是為出問題的情況設計。
- 了解人為過失的原因並利用設計減少這些原因
- 合理性檢查:行動是否符合嘗試?
- 讓人可取消自己的行動,或讓無法挽回的行動不那麼容易執行
- 讓過失容易被發現,且容易被修正
- 不把一個不正確的行動當作錯誤,而要試圖幫助人完成正確的動作(以此為設定目標)
看到這個就想說那個 右鍵隨身碟退出&格式化的兩個選項 和 右鍵文件重新命名&刪除的兩個選項
這到底是誰設計把他們擺上下的給我出來 每次退出隨身碟我都怕得要死 想重新命名也會一不小心就手滑把文件送垃圾桶
這麼危險的鍵&常用的鍵給我分開阿
>韌性工程 : 透過系統、程序、管理和人員訓練的設計,使系統能應付突發狀況,以及努力對這些元素(設計、程序和所有部門的溝通)不斷評估測試和改善。
>自動化面臨的困境是它能處理無聊沉悶的工作,但無法處理複雜的工作(偏偏這正是最需自動化的時候)。
>當自動化出問題時往往是無預警的,且人類是脫節的。等到人發現故障、評估狀況再決定如何應對,需要花上更多時間(也將導致更嚴重的後果)。
第五章閱完 結論是
人類對於人類與機器的分工是不符合人性的 若沒有將人機視為合作的體系的話
迫使人類照機器的方式做事而非照人類的方式做事 又要求人類專注地監控機器保持警覺 這點對人類來說就是折磨......
這樣劃分機器與人類的職責無法達成機器使人生活更好 只是讓人在失敗時受到人為過失的指責而已
還有6 7章慢慢看......
稍 ‣ 焦頭爛額.gif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美國心理學家卡佛和舍爾認為,目標以三種基本層次控制活動(活動包含一連貫為達成目標而執行的任務,想像成群組),分別為 :
- 存在目標(be-goal),最高且最抽象的層次,掌管人的存在意義。它是最根本且持久的,決定人為什麼而生活及自我形象
- 行為目標(do-goal),決定活動計畫與行動(大方向)
- 動作目標(motor-goal),決定細部動作與操作如何進行

>為個人特質量身設計,結果可能很適合這個人,對其他人並不適用;為人的活動而設計,結果將會對每個參與活動的人都適用,另個好處是,如果這樣設計符合人們的活動,他們會覺得這是自然合理的,於是願意學習新的方式及容忍他的複雜性。
第六章在講人本設計&雙菱形(基本等於產設整學期在上的內容)
為活動而設計這個層次倒是新的&很有道理
不然到最後我們給顧客組的產品設計都是抓著核心顧客本人打他的需求而已(我們組顧客毛超級多)作為一個上市產品的話根本很難合格www
但我們行銷定位抓得很好就是了 組員超會賣
然後下學期我們顧客組直接消失(他們不續修了)
又慘又自由 我們的設計不用應對一堆毛了 要直接應對教授了
嘛但是我們組有教授愛徒(十元)所以還好我只要躲起來設計&寫分析&做PPT就好 感謝我們組分工超明確大家互補
>諾曼的產品開發定律 : 一個產品開始開發的那一天,就已經落後進度、超過預算了。
wwwww爺爺超級中肯
>烙印(stigma)問題:
許多裝置旨在幫助有特殊困難的人,但是並不成功,它們可能設計得很好、也能切實地解決問題,卻不被目標使用者接受。
為什麼呢?大多數人不希望提醒別人自己有缺陷的一面,很多人甚至對自己都不願承認有這個缺陷。

>為有特殊需要的人而設計通常稱作「包容性設計」(inclusive design)......讓設計變得可調整,會發現更多的人使用它、而原本就喜歡的人會變得更喜歡它。

有彈性產品設計的提供有彈性的解決方式(同時提供更多選擇) 是要說這個
>法國大革命期間,當十進位制逐漸成為主流時,法國人於1792年提議將時間改成十進位制。重量和長度的單位成功地轉換成十進位,但是時間沒有換成。

講標準化 哇如果時間變十進位......十數位小時(作者定的名詞)是一天,一百數位小時是一數位小時,一百數位秒鐘是一數位分鐘的話
我會衝去撞牆吧
爺爺 : 想像一下如果時鐘是逆時鐘轉......
我 : no
>「功能沉迷症」(featuritis)主要症狀為「功能蔓延主義」(creeping featurism),一種因競爭壓力而不斷引進額外功能,而讓產品變得功能過剩的通病。
>產品的改變有許多原因,其一是科技的演變,當新技術出現時,它對人產生一種立即開發新功能的誘惑。

是阿(是阿)(繼續狂加)(複雜到人類不會用也其實用不到)(我們創造出了爛東東)
>面對行銷壓力,堅持增加新功能很容易,但沒有人會同時要求刪除舊功能或不再需要的功能。
>功能沉迷症是一種為產品添加特徵和功能的傾向,往往添加的數目超出了合理的程度,最後因為這一堆加上去的功能,產品不再容易使用或容易了解。

他舉的例子很簡單(不過功能沉迷想想實在太常見了)是舊版樂高積木和新版 舊版組裝摩托車只要15個零件也能不用說明書完成
新版29個零件不看說明書都不行了
然後產品設計者看到消費者不會用or用錯就 : 呃去看說明書?
稍 ‣ 焦頭爛額.gif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出現了 我一直以來的主張(擔憂??)

>一旦科技能計算數目、幫我們記住事情,並且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我們就沒有必要學習這些事情。但是當科技消失的那一瞬間,我們就變得無助,無法運用這些基本的技能......沒有維繫認知能力的科技,我們將陷入何等無知的狀態?

然後人類又超容易作死的 例如來一場核子戰爭阿w這些失去的東西我們根本撿不回來哦?
但這不是諾曼爺爺想說的啦(他想說最好的狀態是人機協作各取優勢
>蘇格拉底認為,當一個人告訴你一件事,你可以質疑這件事、和這個人討論或爭辯,從而提高理解。對著一本書你能做什麼?你不能和書辯論。

這是個好問題耶蘇格拉底......
但可以做我現在做的事 記錄下思考的一切 這應該端看讀者是如何使用書的 如何看待書的
是把它當作單純紀錄記述然後呈現出來的工具 像餵你那樣往你的腦灌內容
還是把這樣可自由理解 自由吸收的餘裕當作留給自己思考的時間 留給自己不全盤接受能否定或增加新思路的機會......
>設計的領域尤其是視覺、傳播與工業設計,在新興的人機互動,或者早已存在的人因工程和人體工學之外獨立發展。機械工程系也有一些產品設計的課程,但是與設計系並無交流......設計根本就不被認為是一個研究領域。
我看完了 用這個收尾吧
稍 ‣ 焦頭爛額.gif
3 months ago @Edit 3 months ago
機械系本身仍就是99%的理論科系,就算有區分許多組別......當然不同組的差異非常巨大,我都想為什麼要讓機械系學生同時學電子/控制/力/熱流/設計/製造/材料/實務/AI,機械會變超大系&超難讀又硬就是因為上述這些全部都要碰,然後每個都非常龐大......
而且每個領域其實可以切出來獨立 研究所也是獨立的 研究內容幾乎相差甚鉅 到底為什麼不切開然後全灌給我們
我自己走設計也只有設計偏科的就算機構製圖設計這些課全拿班前幾還是會被其他力&熱&控&電成績輾在地板上
因為他們實在佔太多學分了 就算我以後完全不打算走那裡(悲
但也不能說學了不用 更不如說是因為都會沾到所以我們全都要學 然後看有沒有人要走高等__這樣
只是基礎熱力流力靜材動力學就 不 簡單 了
我記得很久之前有在忘記哪裡說過讀機械系真的要慎選 那個 沒有覺悟的真的不要過來
我們一堆轉電機資工或其他的 說實在讀得爆多出路也沒有比較好 沒有興趣又沒有能力會讀到很想死......
我帶著99%興趣&1%數理化能力衝進去還就要研究所繼續真的蠻怪的
還有就如同上述 機械設計跟工業設計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需要學的&具備的東西是截然不同的(就學科理念而言也是)
機械設計於機械系注重機構學(力學&分析) 精密機械設計(機構配置設計這超難) 再來建模&製圖是基本與加分項
這本書注重的產品設計、人因設計大概只佔機械設計類組的1%......很多大學研究所甚至在機械系是沒有開課&沒有教授研究這個的 甚至很多都退休了 為毛阿(那時候找教授超難)
但我又能很清楚的知道為什麼我會選機械設計 而非跑去工設
當然工設的課內容或許對我而言是更擅長的 只是機構技能我不想現在就丟&覺得很多更深入的東西還想再精進學習 去工設這些會用不到
不過未來如果有機會會想接觸工設領域
總結而言我選了一個超級超級偏門的領域w希望研究所會順利(教授是難得有做人因的 雖然近期人因研究變少了......她說應該還是有類似題目可以做)
諾曼爺爺是也工學院出身再去接觸心理學的 引以為榜樣
END 是本好書
&會想去找諾曼爺爺的其他書來看了 記得還有一本選讀是情感@設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