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 shares
5 months ago
#FemaleGaze
最近在看一本書叫做 The Female Gaze: Essential Movies Made by Women,因此看了幾部很有趣的女性電影,記錄下來推薦給各位。
latest #17
AB
5 months ago
1) The Consequences of Feminism(1906)
《女性主義的後果》

內容在講述一個性別權力對調的世界,故事的開頭為一群男人做著帽子,一名女性突然走了進來,選中其中一頂帽子。等待成果的同時,他用著甜言蜜語、曖昧地撫摸,稱讚著這些男人們,並試圖摟著其中一位較為害羞靦腆的男人。女人走後,另外一名男人站在鏡子前仔細檢查著自己的妝容打扮,準備要去送帽子給客人,可當他踏出門時,遇到了一名坐在旁邊看著報紙喝著咖啡的女子,女子一見到他就起身上前去性騷擾他,此時一名女路人看到楚楚可憐、受到驚嚇的男人,立馬上前去遏止過分的騷擾行為。女人溫柔地引領著男人,在公園長凳上坐了下來,不過多久,兩人便相吻起來,而兩名剛好路過的男子見狀,羞澀地跑走。
AB
5 months ago
總片長七分二十五秒,導演 Alice Guy 利用類似這種互換立場的方式,無聲地向大眾控訴著以男性為中心的世界,以及女性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被對待的。Alice Guy 更斥責著那些相信如果女性拿回他們應有的權力,會對男人們做出他們正在對女人做的這些事。

雜誌 Moving Picture World 就曾對此發表一篇文章:
「大量的謠言使得我們時常幻想著女人統治世界時,男人會變成附屬品,而對此感到驚恐萬分。這確實是難以抉擇的問題,至少對紳士們來說。如今有著各式各樣的女性運動,其領域也在持續地拓展,因此很難去預測女性究竟能達到多高的成就。這部電影的女性是至高無上的,男人的命運由女性主宰,雖然沒有試圖利用滑稽的表演形式,但議題的嚴肅性卻使得情節變得荒唐可笑。」
AB
5 months ago
2) La Souriante Madame Beudet(1923),《微笑的布迪夫人》

布迪夫人是一位知性的女子,平常的愛好就是閱讀和演奏鋼琴,可是他的生活卻因為一個人而染上污漬,就是他那獐頭鼠目、滑稽可笑、自私自利的丈夫。每一天跟他的生活就像是一場醒不來的噩夢,使得布迪夫人表面上有多平靜,內心就有多無能狂怒。忍受丈夫開著愚蠢的「自殺玩笑」、暴躁的脾氣、噁心的吃相、極差的個性、滑稽的面孔,布迪夫人一天比一天憤世嫉俗,困在絕望與狂躁的精神牢籠裡。直到有一天他終於受不了,想讓丈夫的自殺玩笑成真,竟弄巧成拙差點害到自己,擔心的丈夫跑過去關心布迪夫人,傷心地說著「你想用這種方式自殺嗎?沒有你我怎麼活得下去」,丈夫這一錯誤假設,又使得布迪夫人瞬間從驚恐變回躁鬱,重返絕望的輪迴。
立即下載
AB
5 months ago
導演 Germaine Dulac 將布迪夫人的內心毫無保留、精闢地展現給觀眾,而這同時也證明了何謂女性凝視:「由女性所主導的探索,也就是對於女性的內心世界,是如何比表面上來看更能夠更深入描繪那屬於女性的掙扎。」
AB
5 months ago
3) Dance, Girl, Dance(1940) dir. Dorothy Arzner
★★★★
-
Arzner 描寫女性情誼和層次的方式真是令人讚嘆不已。Bubbles 和 Judy 是一種鏡像,代表著當時社會上的兩種女性,可對於Bubbles 這樣似乎非常迎合男性凝視的角色,Arzner卻沒有過多的苛責,相反地,這個角色象徵著女性擁抱自己的情慾流動,因為女性本就不需要因為「性」而感到羞恥。當然,Bubbles 還有諸多例如對於名利得失心的問題,但當下的時代背景該苛責的不該是女人,最後他留下Jimmy和他的前妻,也證明了他其實更愛自己,那麼愛自己又有什麼好羞恥的呢?Judy 這個角色和Bubbles 相較起來確實較為單純,但他對於舞台的野心也使他屈服於服務男性的劇院,直到最後一刻的爆發。
AB
5 months ago
這不是老套的搶男人故事,身為 feminist 的 Arzner 並不是單純要娛樂大家,而是藉由這些女性的刻畫、對白,責罵著男性凝視的大家,就如同 Judy 暴怒的那段,不只男性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內疚,連女性都因為成為幫兇而感到丟臉,恥於自己隨意的評頭論足。我想有一點很重要的是,父權結構的社會所建立的男性凝視,不只影響我們如何看作品裡的虛構角色,更影響女性自己如何看待女性。如今女性凝視的作品比以往數量還要豐富,但依然不敵男性凝視的框架,這並不是說隨意使用「男凝」一詞去針對作品,而是畢竟男性凝視早已根深蒂固在人們心中,演化成普世價值,不是花個一兩百年就能改變的事情,所以更希望能多一點很棒的女性導演去描繪女人。
AB
5 months ago
最後精彩的一段:
“Go on, laugh! Get your money’s worth. Nobody’s going to hurt you. I know you want me to tear my clothes off so you can look your fifty cent’s worth. Fifty cents for the privilege of staring at a girl the way your wives won’t let you. What do you suppose we think of you up here —with your silly smirks your mothers would be ashamed of?
AB
5 months ago
We’d laugh right back at the lot of you, only we’re paid to let you sit there and roll your eyes and make screaming clever remarks. What’s it for? So you can go home and strut before your wives and sweethearts and play at being the stronger sex for minutes? I’m sure they see through you just like we do!”
AB
5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iCgNlOBAdZEW7adLwOKFg.jpg
補充一下 Dorothy Arzner

由於資料在某一次San Francisco大地震遺失了,因此只能推測他出生於1900年,他與父母後來搬去洛杉磯開了一家小咖啡廳,後來成為電影演員們都會去打卡的地方。在那間咖啡廳Arzner 遇到了Willam C. DeMille,他給了Arzner一份編輯工作,但他知道他志不在此。他想成為導演,只有這樣才可以指揮大家該做什麼(意即更有話語權的意思)。

在那個默片與有聲片交接的年代,Arzner 是唯一一位女性導演,他平時穿著西裝,在那個女性被噤聲、無人出櫃的年代裡為女性主義和女同性戀發聲。他是一位成功的導演,在那個影視產業被男人霸佔的年代,一位女性導演,而且還是成功的女性導演這種事幾乎不太可能發生。
AB
5 months ago
在Dance, Girl, Dance之後他還有一部作品叫 First Comes Courage(1943),不幸的是拍攝途中Arzner 生了一場重病,當他痊癒後他就決定徹底息影了。他之後到了UCLA去教電影,其中一位學生是 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現代啟示錄等作的導演)。

「他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好萊塢導演,也是一名優秀的女性,總是不吝嗇給予我鼓勵。我想他佔有我心中一席之地的原因,是因為每當我自我懷疑時,他都會和我說『你可以的』,我能夠當他的學生真的很幸運。」

1979年,Arzner 與世長辭。
AB
4 months ago
Meshes of the Afternoon(1943) dir. Maya Deren
★★★★★

像夢一般永無止境的輪迴,看似平凡無奇的重複物件:花、鑰匙、刀、電話,在每次的輪迴增加的線索片段,淺意識的再現使原先記不清楚的事件和面孔逐漸顯現,女性受害者在受到男性加害者的控制、猥褻、暴力後,為了生存下去而加諸在自身的煤氣燈效應。花不再是浪漫的象徵;鑰匙不再是家庭的意喻,花一次又一次的被送出去;門一次又一次地被打開。覺醒的視野像認知到自己有滿腔的憤怒控訴社會的不公,帶著知識活在這個荒謬世界造成的絕望,開始羨慕起人們的無知、動物的無智,面對父權社會的結構,悲哀的無能為力就像那撥出的求救一次又一次地失敗,死亡可意味著悲劇性的無奈,也可是將自己從父權社會中解放的抵抗。
AB
4 months ago
The Hitch-Hiker(1953) dir. Ida Lupino
★★★
without a gun, you’re nothing 😀
AB
4 months ago
Daisies(1966) dir. Věra Chytilová
★★★★★
-
The saddest movie I have ever watched.
AB
4 months ago
向父權、社會主義體制掀起的一場革命。拒絕被當物件的他們;與眾不同的他們;一體兩面的他們;完整的他們,破碎的他們,提出一個哲學問題: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困在框架裡,日復一日做著重複的事情,人們出生時就像雛菊那般純潔無瑕,但接下來的人生就像《燈塔》的兩人逐漸失心瘋,不符合框架的異類是有罪的、沒有意義的,歷史不會注視著你,你將會是無名氏,唯有困在社會的牢籠裡符合規範才是重要的人生價值,於是他們達成協議停止了存在與虛無主義之旅,道著歉說著下次不會再犯了,催眠自己要工作很快樂,像個嗑百憂解過量的人,微笑著說我很好,原本因破碎而完整的他們,現在徹底像餐桌上的盤子杯子一樣裂開,即使試圖拼回去也再也回不去了。

諷刺的是,看似毫無邏輯的虛度光陰而墮落虛無的他們,卻比這世上任何一個人的存在還要純粹真實。
AB
4 months ago
Cléo from 5 to 7 (1962)
★★★★★
.
「我以為人人都在看著我,我眼裡只有自己,而這讓我疲憊不堪。」

納西瑟斯是河神與寧芙(Nymph)之子,因自戀而導致死亡的結局。鏡子象徵的自我迷戀;人們象徵的社會規範,構圖的用心和音效的襯托,克萊歐的存在焦慮就如同劇中劇裡高達墨鏡的象徵,將「自我」投射的世界角度毫無保留地體現出來。以存在主義解讀世界的角度來看,每個個體難以避免「存在焦慮」,當克萊歐得知自己確診而以焦慮、恐懼、迷失將所見世界染成陰沉色調時,開始尋找能夠牴觸「無意義」之事,安妮華達也藉此道出社會對女性的束縛的荒唐。
AB
4 months ago
.
「人就是他行為的總和,是選擇的結果」

他換上黑衣、摘下假髮,戴上不合時宜的帽子走向街道,用著「無形的墨鏡」面對形形色色的人事物。觀眾透過名為克萊歐的眼睛看見他眼中自我負面投射的灰白世界,利用這與他同步的90分鐘了解其價值觀和一生,赤裸地抽絲剝繭「他人即地獄」的課題(他人行為深深影響個體行為)。個體的存在焦慮就如同自我迷戀,自戀的定義從不侷限於字面,過度誇大化自我也是一種影戀的象徵。在這段尋找自我價值的旅程裡擁有的共感和回饋所留下的餘韻,閱聽人此時此刻彷彿就是克萊歐本人,對世界產生不同角度的看法;對自由產生不同的渴望。
AB
4 months ago
「我的恐懼似乎消失了,我似乎快樂了起來」

真相是閱覽後的思索。劇中沒有明說克萊歐是否確診癌症,而是將生活隱喻的課題留給觀眾,清脆響亮的鐘聲代表著重獲新生,與軍人的相視代表著新的意義。那最後他是否真的脫離那以水仙花美化的自我迷戀呢?閱聽人無從得知。唯一確定的是安妮華達柔情的痕跡將永遠存留。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