綾Aya
6 months ago @Edit 6 months ago
發現社科背景的人寫的作品文本分析很常有一個問題(如果這算問題的話啦),就是時常會缺少針對那個具體文本做具體分析的部分,結果只是讓作品變成了社科理論的再次證明跟附庸,而作品的特殊性蕩然無存

比如可能要以女性主義立場分析某一部作品,但結果只是攤開作品,然後點出這裡、這裡、這裡體現了女性壓迫或父權觀念。說真的,這樣的分析在人文領域是無效的,或者說無聊的。應該說,那是社科在做的事,但人文學應該著重的部分其實是:要先共情,然後闡釋、分析出這個人物或角色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過程跟原因,進而達到對人性的理解的目的
latest #6
綾Aya
6 months ago
沒有宏觀社科基礎的人文是天真而虛弱的;沒有微觀人文視角的社科是形式而虛浮的。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所以說到底,這也是為什麼文史哲不可能分家的原因啊——!
綾Aya
6 months ago
也所以「人文社科」常常被放在一起說呀
理論校對機XD
立即下載
綾Aya
6 months ago
VictorDark: 好精闢
雖然我覺得的確社科讀久了,看一些比較低層次的作品會有種「恩我知道你的困難了」好比說讀任何異男的戀愛煩惱文ry的那種輕微不屑,但要是因為這種目光而錯失了好作品就很可惜XD
綾Aya
6 months ago
VictorDark: 不過我也贊成你說的!確實未達到一定程度的作品因為大多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囈語,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以宏觀的視角去看待這些作品,反而才能看到這些作品的社會價值(比如這類作品之所以會大量的出現與整體時代情緒的關聯)

但如果是有一定的文學性或複雜深度的作品,那認真看待這些好作品,把它們當作獨特的文本去對待,就是必須的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