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追到這邊實在是忍不住了
拉回來想科普一下:@zisak - #100天後狼要結婚 [第25天] 圖騰柱篇開始。好感度加這麼多還是臭臉的牙。 每天晚...
北美原住民(俗稱印地安人)裡面,會做圖騰柱的和住帳篷遊牧的是分別來自兩個不同地域文化圈的北美原住民族群。

會做圖騰柱的是學術分類上名為北美西海岸(Pacific Northwest)的文化族群,屬於定居文化,居住在木屋裡,靠海與海岸森林維生,飲食多海鮮,所以擅長很多木製木材工藝,服裝風格以大塊狀的圖騰設計和編織布料、木雕裝飾為特徵,如果去加拿大溫哥華或美國西雅圖觀光,在博物館或公園看到的原住民紀念物基本上都屬於是這個文化族群,知名的西雅圖酋長也是來自這個文化群。

(其他下續)
latest #19
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其他資料可參照(隨手搜的):Northwest Coast Indians或是關鍵字: Northwest Coast American Natives/Indian Culture

順提一下,這次館主的連載和題材嘗試很有意思,我也在期待後面的發展,只是想說既然有涉及到原住民文化的元素,(而且館主在前面幾篇也明確提到有參考印地安人文化了),而且混用到的設計元素實在太經典(畢竟連魔獸世界都會把這些元素尬在一起),那就順勢寫一些考據補充好了,希望能讓更多人藉機認識北美原住民文化的多樣風貌
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再順提,因為中文圈我們音譯成“印地安人”,相較於“印度人”已變成一個特定獨立的分類名詞,所以不太有爭議,但在原文Indian原本是指南亞洲的印度人,是當初歐洲探險家登陸美洲誤會成抵達印度,所以從此把美洲原住民都誤稱成Indian
在英文圈的人類學的學術分類上,以及網路資料庫的搜索上,為了避免跟印度(India)的資料混雜在一起,通常會標注為American Indian
(但如果你用翻譯機去反應英文文獻,通常它會沒辦法分辨而常常把印地安人翻成印度人)
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而因為美洲是一個縱貫地球南北的大陸,其實又粗略分為北美、中美、南美,三個地方都有原住民,但因為歷史與環境的差異影響,三個區域的文化樣態雖在宇宙觀、信仰觀上有諸多共同點,但在文化樣態和語言發展上卻又大相逕庭(這也牽涉到考古文獻上認為,美洲各地區的原住民的遷徙來源、擴散方向和遷徙時間分成了很多不同時期和起源地),若要限縮取材範圍,則可以加上North American、Middle American、South American 等關鍵字作為區分。
立即下載
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然後是,美洲原住民群體本身通常不太喜歡Indian這個誤稱,例如在加拿大已經立法正名為First Nation(有的中譯譯為“第一國族”);在美國則是分成兩種,因為語言通俗性而照舊稱呼為 American Indian ,以及較尊重的稱呼為 American Native 或是Indigenous people。
然而這些稱呼法終究也是從英文文化圈和學術分類為本位去界定出來的名稱,也是為了方便蒐集資料和擴散資料的權宜之計;對各個部落來說,他們有著以他們自己的語言自稱的自己的名字,而他們通常會更希望別人以他們的名字稱呼他們。(但這細分下去真的太多了,多達上百個部落名稱,即使被學術分類為同個語言文化圈標籤底下,其實也能細分成幾十個部落,真的學不完
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花邊資訊補充完畢,說回噗首。
前面說到,會做圖騰柱的是西海岸文化群,而會住三角帳篷(tipi)遊牧/遊獵而居的是中部平原文化群(Great plain Indian/Native American),也就是粗略來說在北美大陸夾在東起密西西比河西迄洛磯山脈中間這塊中部大平原地區,也是早期所謂西部片、西部開拓史發生的主要舞台,因為對當時來自美東的開拓者來說,往這個方向去都被算作西部。
而這個文化群的文化樣態又另外跟北美東部和南部的文化群有所交雜,故較難明確界定,也跟歷史上這幾個地方的人群因為歐洲人登陸影響展開的貿易交流和遷徙史有關,所以有些元素會看起來很類似,但是在做法細節上又會因為居住環境影響有明顯差異。
常見的“印地安元素”,舉凡羽毛頭飾、流蘇皮衣、串珠工藝、騎馬形象、野牛狩獵等等,基本上都是出自這個文化群。
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可以搜尋關鍵字:Native American culture map/tribes map來查找更詳細的資料
https://images.plurk.com/mzURdj13lJAuW5SgKBpUZ.png https://images.plurk.com/2nWM3iGQNjcnZyBl0NN3Xy.jpg
雙狼
5 months ago
舉例來說,在中文世界較著名具代表性的部落“蘇族(Sioux)”也是歸屬在中部大平原文化群,其中較著名的人物有坐牛酋長、紅雲酋長、瘋馬酋長、黑麋鹿巫醫等等。
(再補充,但對他們來說Sioux是過去其他敵對族群給他們的貶稱,他們自己的名字是Dakota、Lakota、Nakota或合稱Teton)
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再順便舉例,在中文圈較著名的其他北美原住民人物、族群或事件:阿帕契族(Apache)和知名的酋長傑洛尼莫是分類在美國南部的文化圈;著名的電影《與狼共舞》取材的是中部大平原的Lakota文化群,卡通電影《小馬王(Spirit)》取材的也是大平原文化群(兩者在劇中皆設定成架空的部落,非特定實存部落);2015年的電影《神鬼獵人》中出現的原住民人物和佈景,則隨著主角的逃難路線橫跨了整個美東到美西;切羅基族(Cherokee)和悲劇的迫遷史“淚徑(tear trail)”發生在美國東部;易洛魁聯盟(Iroquois)屬於北美東部文化群,其中包含了以髮型著名的Mohawk族,《風中奇緣》的故事和《刺客教條3》的原住民故事線也是取材自這個文化群。
雙狼
5 months ago @Edit 5 months ago
美洲原住民這個題目實在tooooo big toooo complex,以前雖收了一堆文獻但放了10年還沒讀完(ry),族繁不及備載再寫下去變論文,暫書於此,其他有想到再補充,以下歡迎交流,有空會回
=======
雙狼
5 months ago
==保留==
不明
5 months ago
無職小歪
5 months ago
補充的好詳細!
雙狼
5 months ago
Yiakura: 謝謝!希望能讓更多人對這些文化的實際樣態有興趣
雙狼
5 months ago
雙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
新的44話提到了對土地觀念的考察
所以我又忍不住想來補充了!! @zisak - [44日補足] 找了一下當時的資料,感覺也有可能是白人已經支付過(狼族沒有用貨幣所以用...
雙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北美原住民對土地的認知觀念可以從文獻中,以前的長老們的發言記錄裡窺探一二
總之跟當時的白人世界把土地當財產&商品=可以用錢判斷價值有很大的落差:
(截圖為機翻方便快速理解;其中機翻的“偉大的靈魂”(Great Spirit)即所謂的大靈=創造且持續創造中的萬物的源頭,亦持續移動、存在於萬物之中的(能量、力量etc)(也有文獻譯為Great Mistry=日文wiki中的“大いなる神秘”))
https://images.plurk.com/58q8fJoU7PlBJhTUf9WniA.png https://images.plurk.com/6SX1rQoPpE6qjFQXIRIBrB.jpg
來源: Native Americans Describe Traditional Views of Land ...
雙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H79loD3Bakzq8yRByB8vk.jpg https://images.plurk.com/5CLZxLn6AJzoZf666zRni4.jpg
來源:(這篇是我看過把當時的原住民對買賣土地的觀念說明得最清楚直白的一則) Voices from our past: Crowfoot valued land more than...

另外還有著名的西雅圖酋長宣言:
https://images.plurk.com/3zrboJKAOf2yYzGullD5Rj.jpg
截圖來源:
西雅圖宣言:西雅圖宣言這篇演說是在1854年,美國華盛頓的布格海灣發表的 -百科知識中文網

但有比較詳細的文獻指出這篇宣言的真實性不可考,可詳見下方連結中的導讀:西雅圖酋長宣言【中英對照・深度導讀】:怎麼能夠買賣天空、大地與海洋的溫柔?一位印地安先知獻給我們的自然預...但其中透露的北美原住民對土地的認知,個人認為仍然具有標誌性。
雙狼
4 months ago @Edit 4 months ago
也就是說,以他們當時的觀念來說,沒有“誰是土地的主人”這件事,自然就沒有“我能代表土地把土地轉讓給誰”的想法,這跟當時在歐亞大陸已經普遍流行上千年的“土地所有制”的價值觀非常不同。
而紅人能做到的就是接納其他族裔在這裡一起分享大地祖母的照顧,然而當時崇尚資本主義模式的白人移民並不能理解這種觀點。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