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佐
7 months ago
前陣子的林榮三散文
latest #12
歌佐
7 months ago
有點久沒有追一個議題追的很勤,可能內心有很多矛盾,記錄下來一些或許是我在意的點
歌佐
7 months ago
印象中的大致時序:整個事件延燒的脈絡是公布得獎作與得獎感言(因此得知潘柏霖寫女跨男的題材)→FB發文疑似有作為故事原型的學妹→朱宥勳、李奕樵等發文批評→吳珊珊、孫中文等證實沒有學妹→潘柏霖聲明有離世的跨男朋友的寄託→謝知橋幫他出櫃(?
歌佐
7 months ago
戰場分為:倫理代言議題、散文與作者身分問題、到底有沒有掠奪學妹故事的問題等等
立即下載
歌佐
7 months ago
思考/感受的脈絡是:一開始公布身分、得獎作與得獎感言時蠻不舒服的,主要是因為「他不是,他為什麼能寫」的這種寫作位置(或許我也有一點資格論),是否掠奪了其他群體的生命經驗,我認同有些第一線社工/運動者評論,是自己的話不會寫,因為有掠奪該族群生命經驗/代言/凝視/造成傷害的風險
歌佐
7 months ago
後來反思自己的思考與情緒,建立在以作者是長期有在公眾活動的身分來看,「作者不是跨男」的假設上。但倘若作者是呢?我這樣的臆測,是否是有傷害性的?不只是對作者,也包含對跨?如同過往文學獎曾有HIV書寫,而接到電話求證所造成的傷害來看。但是,這兩件事是可以類比的嗎?
歌佐
7 months ago
然後是看到潘最終的聲明,有個離世跨男朋友的寄託。我當時看完聲明有覺得,好像可以,有個離世朋友的私密寄託,兩人共享類似的創傷/共感經驗,以散文表達、書寫,的確是很真誠/感人的創作意圖與企圖,我有被說服到
歌佐
7 months ago
但是,整體對整件事(潘得獎、後續的回覆)還是不舒服,我認同羅毓嘉說,可以一開始在得獎感言就提到,讓跨男朋友也獲得credit並避免後續爭議......
這樣的時序發展,我也覺得除了潘/吳/謝圈圈在受傷(和出征)之外,作為讀者其實有感受到一種身為讀者也有一種,讀者的真誠有受到利用的感覺
歌佐
7 months ago
(然後就對吳和謝有失望,以前有看一些他們的臉文)尤其是謝,幾天後在twitter發文說「建議各位以後創作時,男人不要寫女人的故事,女人不要寫男人的故事,Gay不要寫跨的故事,跨不要寫直的故事,直也不要寫Gay的故事,且就算都是跨,跨男也不要去寫跨女的故事,反之亦同,非二元性別認同的跨更是不能寫跨男跨女的故事。
要不然都是有問題的。🫠」我覺得,太輕佻了
歌佐
7 months ago
回來整件事,雖然情感上有部分接受潘後來的聲明,但幾件事在意/不舒服的是:責任在哪裡?當選擇用跨男朋友交託的故事投稿林榮三散文時,責任在哪裡?當確實得獎,但又在一開始說在挑戰文類、暗物質論,而沒有交託有一位跨男朋友(給credit),責任在哪裡?當「學妹」話題延燒起來時,作家圈圈隔空一篇一篇護航時,沒有好好回應的責任又在哪裡呢?最後,無比受傷的「出櫃/朋友幫出櫃」聲明,這樣真的是好的做法嗎?
歌佐
7 months ago
作為書寫他人、也從他人裡面看到自己的人;甚至某部分來說議題企圖強烈的書寫。真的,不用在做法上更謹慎嗎?

我可以理解其他讀者/作家質疑的聲音,包括文學獎機制、這樣是不是策略性投稿的懷疑,因為當一些需要好好回應的問題被用「創作計畫」、「創作理念」包挾,夾之以你質疑我我很受傷、你質疑我很不符合倫理等等,最後在「讓人不愉悅的狀況下」(謝的用語)挖好挖滿(挖腸粉是吳的比喻)自我揭露,這樣的過程會讓人有點困惑。

作為讀者,我個人在意的不是創作者的自我揭露,我沒有要見獵心喜,最不安的是倫理/責任的問題。
歌佐
7 months ago
(邊想邊順著情緒紀錄還沒有順過邏輯)但是這種評論/討論還是很擔心若有不夠謹慎的地方,公開所造成的傷害,所以還是發在plurk ><
歌佐
7 months ago
其他反思:要怎麼書寫自己與他人?我過往自己的寫作,會不會從消費自己的痛苦,變成消費他人的痛苦?如何讓寫作不是巧言令色?
做田野要堅強,至少要堅強的擔的起田野研究者/書寫者的責任。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