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跟林志安逛台博館
前言:台博館原本是兒玉源太郎和後藤新平的紀念博物館,後來國民政府來台、看到日本人銅像氣噗噗,就把銅像通通ban不見。
https://images.plurk.com/3ildRf87uYAaftjd65XP6D.png :以前站在壁龕裡的後藤新平。
https://images.plurk.com/3fRIinlGC1u2uxCavD7NAo.jpg :現在站在壁龕裡的花瓶
在三樓找到當時被館方偷偷收藏的後藤新平銅像 https://images.plurk.com/6e5jHPh5yKq0tcb4nL3kKD.jpg
我:欸欸你看
林:
我:(秀手機) https://images.plurk.com/2JZirNeisskx5VRDgYstva.jpg
林:
我:他的鼻孔...
林:噢不拜託不要
latest #26
芝麻
8 months ago
恭喜玩家,達成了「讓見過不到五次面的男生一邊慘叫一邊說不要」的成就
芝麻
8 months ago
然後突然發現,後藤新平、兒玉源太郎銅像的經歷,和蔣中正銅像有微妙的重疊。
以下是師大蔣中正像的例子。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去蔣運動後,很多大學都拆掉了校園內的蔣中正像。但師大有一陣子遲遲不拆,因為雕像是美術系校友的作品。而校內則分成擁蔣派和去蔣派,兩派吵超兇、校長很頭痛。
後來校長發現,體育系辦活動時,會給蔣中正像穿體育服、拿火炬;聖誕節又讓蔣中正像變身聖誕老公公,還讓前面的綠蠵龜像扮演麋鹿、負責駕車(很好笑的是,當時甚至有中國觀光客團特別來參觀師大的蔣中正像,導遊會宣傳「下一次來台灣就看不到了」,還把遊覽車停在師大拍照)。
總之,在這一片混亂之中,校長終於想到了好方法,說服擁蔣派的人。
立即下載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老師轉述當時校長的說法:

「校長有一套說詞啦。
『如果繼續讓蔣公像放在這裡,會一直被學生cuso嘛,我們不如請他下來,讓他在樹蔭下休息啊~
同學們,這就是說話的藝術
那蔣中正要怎麼從樹蔭下消失呢?是因為校長發現,雕像頭上有鳥屎!
這次簡單多了,校長就說『啊這個對偉人不敬,不如我們請他進去庫房吹冷氣,這樣也不會被欺負~』
於是,蔣中正像就不見ㄌ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雕像的設立或是拆除,反映著不同時代人們的史觀。
就算是博物館自身,可能也會有截然不同的史觀交錯。
https://images.plurk.com/6LupOEU2q9b2m3hOTkIdTT.jpg :館內三樓,日治時期留下的。
https://images.plurk.com/7sJWFnjTlBGy9OaDvcwscO.jpg :館外空間,李登輝執政時留下的。

這種館內館外、以前現在的史觀對比,真的超級有趣
芝麻
8 months ago
雕像部分結束
芝麻
8 months ago
再來是台博館很有巧思的地方。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2iaPK8cGoK7p4BSrUiGScN.jpg :建築物比地面還高一層,接近地面的窗戶其實是博物館內的B1。
因為1911年曾經發生大水災,1913要蓋博物館的時候,就事先留了淹水的高度。因此,以前B1根本不放展品,是因為現在排水系統進步,才敢放一些展覽的。
https://images.plurk.com/1vHV8HA5eOSt3OKNE9zQBD.jpg :由內往外看出去的效果。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在斯德哥爾摩認識的建築設計師告訴我,歐洲會把樓層架高,通常是為了避免室內的貴族和室外平民直接對視。
而台博館雖然模仿了歐洲的新古典主義建築,但架高的原因卻是為了防止水災。
原因很因地制宜,有點可愛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tLkWisuUBtMIhkiTzHO53.jpg https://images.plurk.com/1EnGWUAawvtIlnnhWhYzmg.jpg :超級貼心,讓觀者看到背面的設計。
不過跟林志安討論的時候,他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不覺得如果博物館只展出正面很怪嗎?我都會想知道背面長什麼樣。
林:還好欸。我覺得不是每個東西都需要展。如果風格差不多(例如陶罐),那也沒什麼意義。
後來林志安說,他覺得展覽只是策展者一人的角度,無法讓他全面性的了解事物。不過我就對策展者角度接受良好,同時覺得不太可能了解任何事情的「全部」。
交流這種觀看上的差異蠻好玩的。
芝麻
8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hgnclnebKlKoTu9nGrjQ5.jpg https://images.plurk.com/7zlCwDlyF9W1F6BMqEFlT2.jpg :具有導覽功能的防摔護欄!
在保持護欄透明、視覺效果開放、不破壞原本風格的基礎上,加裝一點小小的文字解說,還能對照博物館內的建築構造,滿分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4hMikXp17OqVD3G8o33FSm.jpg :這是林志安沒講,我不會發現的小小告示牌!
林:(指著告示牌)像我覺得這就是博物館存在的意義,把一些平常忽略的觀念提出來,我看了會很感動
我:(沒有想破壞感動,只是突然想到)但他放在這種,你不特別講就沒人注意到的地方耶
林:對那是另一個問題了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5h00bIxuzYCWBwx35MsqZp.jpg https://images.plurk.com/3TYqKTeXiipr9nYF7hA7Ah.jpg :重返霧臺特展裡,有魯凱族族語解說和寫著「尊重祖靈」的標示。
這邊林志安非常感動,認為是台博館把詮釋權還給魯凱族、不再以觀賞異文化的角度建構原民文化,並有著把權力下放、讓空間屬於魯凱族的意義。
我覺得台博館確實很努力,但對博物館有沒有「權力下放」的看法,跟林志安不太一樣。
博物館裡展示著知識體系的建構,而所有的建構都與權力有關。
我認為博物館最有趣的,是展現不同權力互動的結果。某個族群的聲音大、某個族群的聲音小,但能進入博物館、進入知識體系本身,就已經是一種權力展演了。世界上還有更多存在,是不被知識體系認可的。
總覺得這部分可以再延伸出很多很多問題,先停在這裡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重返霧臺特展資訊:
國立臺灣博物館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7hslmLcwjPnXFOYRHVNtbq.png :我最喜歡的展品。以下是博物館內的文字解說,關於歷史上的台灣人如何被「觀看」。

臺灣歷史是一個不同人群相遇與接觸的歷史,也是不同人群相互「觀看」的歷史。
透過「觀看」,既形塑他者,也定義自我。有些時候,人們不只單純「觀看」他者,同時更留下具體的圖像形貌,看似寫實生動,也無意間對後世透露出觀者的特有角度、角色或立場。
因此,這些圖像不只是特定族群在某個歷史時期的形象,同時,更重要的,它們都是畫給特定人群觀看的,其内容固然不乏寫實的一面,但更不缺想像的一面。
讓我們以「觀者」立場,審視臺灣歷史上著名的圖像,看看歷史上臺灣人如何被觀看。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圖案不太清楚,但這個超級有趣。
由上到下可以分三層。最上面一層是清代初期,以皇帝為中心的觀看者;中間層是以巡撫為中心的觀看者;最下層則是以日本為中心的觀看者。
如果在現場看,會發現由內到外的差異。觀看者(有特別被挖空,放在展示櫃最內層,皇帝、巡撫、日本人)與被觀看者(玻璃上投影出的動態影像,各個年代的台灣人)是分隔的,不曾交會。
但在作品之外,我們既能看著作品內的被觀看者,還能與觀看者對視。於是,作品內的觀看者看我們,我們也看著他們。這之中有數不清的視線交錯,看與被看的權力交會。
不過,我們與作品內的觀看者、被觀看者的時代與空間,也被分隔的更開了。
林志安還講了一句很棒的話:「因為我們的時代在他們之後,這賦予我們觀看的權力。」
有夠精闢。
芝麻
8 months ago
博物台灣展的VR網址:
博物臺灣
芝麻
8 months ago
以上!台博館半日遊,完畢
迪納
8 months ago
vu84hsialin: 忽然發現 林是不是你近期內新交到的唯一男性朋友w
芝麻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dina3569: 沒啦還有一個師大歷史的,是唯二ㄛ
vu84hsialin:
什麼時候有一個師大歷史的這號人物
是你之前好像有說分組分到的嗎
啊啊啊啊啊隻汪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vu84hsialin:
大家一起在各自的角落就沒有聲音大不大會不會被聽到的問題了
芝麻
8 months ago
ellenchuang18: 嘿對沒錯就是那位仁兄,這次我們還有一起修課
大家都是角落生物
海帶啊海帶
8 months ago
這噗好好看喔救命,你們的討論有夠讚

我超剛好地週四也跟朋去了台博館,然後我現在一整個可惜為什麼我沒有在去之前先認真看完這噗XD
芝麻
8 months ago
silentkelp:
看噗都是要等待緣分ㄉ
再去一次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