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紗
9 months ago
【向人心一角全速爬行-讀書隨筆】
書名:《地下室手記》
作者:杜斯妥也夫斯基
譯者:孟祥森
發行所:書華
發行日:1968年1月
庫存狀況:已絕版(?)
推薦程度:★★★☆(滿分五星)
關鍵詞:俄國文學、市井小民、人性觀察、哲學思考
latest #9
歐紗
9 months ago
第一次聽聞杜斯妥也夫斯基之名應該是瘂弦的〈鹽〉,那時候只覺得這個人的名字好長又好怪啊XD
前幾週看有人推這本,簡述是「居住在地下室中的瘋狂公務員」,一看就是我的風格,馬上衝到圖書館借回家看~雖然推薦的人說看完大為震撼,不過我沒辦法做出那麼高的評價,因為我......沒錯,我應該沒完全看懂。
這本書分成兩部分,在第一部份,我們不知名姓的主角似乎想用手記與「你」對話,內容卻反反覆覆自相矛盾;第二部分他開始講自己的親身經歷,也更利於讀者深入了解主角的思考模式。
歐紗
9 months ago
〈「八面玲瓏」的尋常人類〉
手記一開始,主角(此後稱地下室人)先展示自己滿懷惡意的一面,後又極力反駁自己是一名惡人,據他所言:「一個聰明人絕不會一本正經的把自己弄成任何性質確定的東西。」

此為本書第一個思考觸發點。
在《多重人格交響曲》中,作者認為單一自我是當前心理學主流,因此人類的心理/人格發展必然由渾沌/多元趨向統一,然而每個人實際上都透過複數自我以應對不同場合。
我認為複數自我的概念與地下室人的思考方向有部分雷同,只是前者仍帶有標籤的存在,比如說:應酬的我是談笑風生的我,獨處的我是敏感善思的我,與長輩相處的我是敬老尊賢的我......每個場合的我都有一個標準tag,彼此之間壁壘分明;地下室人則完全認定自己是個混合體,令人捉摸不定,甚至自己也無法摸透自己。
這或許說明了為何自我探索該是一生永不完結的旅程。
歐紗
9 months ago
我認為讓自己同時保有多面向其實有好有壞。

如果不將自己的「性質確定」,可以直接避免套不進模板的窘境,比如當你認定自己是個隨和的人,然而有天為了自己想堅持的意見而不得不與人激烈相爭,那麼這個隨和的框架就會反過來折磨你,讓你懷疑起自己做人處世的原則--我還是OO的人嗎?做這件事符合OO的特質嗎?別人會不會覺得我不再OO了呢?像是這樣的自我質問,不只礙手礙腳,還可能把自己逼瘋。

然而假如不為自己定下數個明確的性質,似乎又顯得對自我認識不足了,甚至可以說沒與自己好好相處過。這樣的人或許不會存在中心思想,不曾擁有處世哲學,只會一味隨波逐流,變成喜怒無常、自相矛盾,任誰也無法捉摸的人類(當我這麼說的同時,我其實也將之完成分類。這麼說來,我其實並不理解性質不確定的人是何種模樣,我只是在談論「保持彈性」的成功與失敗案例)。
立即下載
歐紗
9 months ago
〈兩種人類〉
先把地下室人眼中的人類類型作出區隔。

正常人:像頭橫衝直撞的公牛、追求善與美、沉浸幸福,是一種愚蠢的人類
有銳利意識的人:像隻思慮繁多而光說不練的耗子、崇尚惡意與陰暗、耽溺折磨,是一種更聰明高貴的人類

其實差不多就是直腸子和高敏感啊XD當然這麼說也算過度簡化,不過方向就是那樣。
我覺得比較有趣的點是「何以有銳利意識的人更享受折磨」呢?或者說,從痛苦中嚐出甜頭,進而樂於讓自己栽進痛苦之中。
《被討厭的勇氣》(?)中有個橋段或許能給出思考方向:有病的、弱小的人享有被照顧的特權。只要展現出自己有缺陷,其他人就理所應當包容自己,標準降低、特別對待樣樣來,因此我們很容易掉入一種炫耀自己有病的驕傲樂趣中而樂此不疲。
歐紗
9 months ago
這種論調讀起來超詭異,但對我這樣一個沒有重大缺陷的人來說挺符合。

比如上學期,我在監考期間被一個令人頭痛的學生為難,那時我剛解隔離,當天回家瘋狂爆哭,心裡拚命想著「我確診後連咳嗽都沒好就要來監考超辛苦,你為什麼要趁這種時候欺負我」!這種話如果當面表態一定會博取很多同情心,我要的也就是那份同情心,否則把自己確診過的事情成天掛嘴上也沒什麼榮耀啊,校內幾乎都中一輪了ww

另外像是我大學狀態很差的時候,也會跟比較親近的人說我容易想東想西,我擔心自己有憂鬱症,因為我家有病史。我其實很清楚這句話可以翻譯為:「我是個不太正常的人,所以我犯了什麼錯你可要原諒我,我做得不好或少做了什麼你應該包容我。對了,如果你有空的話,記得關心我好嗎?我挺需要被關注的,我從小就有表現慾,被忽視讓我很不好受。」

自揭黑歷史
歐紗
9 months ago
簡言之,享受折磨的心態我想把它解釋為:我知道擁抱這份痛苦會為我贏來什麼好處,所以我在頭腦清醒的狀態下一次又一次跳進去,而你就會用我預想的那些方式來優待我。
(這麼說來,如果這個人的預估準確,那確實算得上是位聰明人啊!)

這裡可以看出地下室人把自己比喻成住在洞裡的骯髒耗子,但同時覺得自己較他人聰明高貴的原因了吧?他認為自己用高人一等,甚至超脫塵世的上帝視角來行事,並篤定他人盡在自己的掌控中(然而他的認知實在有十足偏差ww)。
歐紗
8 months ago
〈可期待的不美好未來〉
完全遵循自然律的人生沒有意外,也沒有慾望。

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這樣的人,反正我是一個很吃「先例」以維持安全感的人。
大學後我上網的範圍不再侷限於看網文與聽歌,更耗費太多時間瀏覽Dcard、FB、IG等社群網站。我必須直言從這些網站淘不出太多對我有用的訊息,更多的是無謂消耗精力,偏偏我在上面又曾PO過一些值得紀念的文章,因此至今還游移在刪與不刪之間;Dcard偶爾還會碰,不過也是拿來查詢諸如「心情不好該怎麼平復」、「該學什麼增進自我」、「第一份工作找了多久」這種依憑主觀經驗來左右人生的討論。恐慌的時候,就是會做這種像強迫症一樣的無謂動作。
我是說,能找到一個參照物真的很好。但如果硬要一步踏上「嘗試看看手作」、「三個月內結束待業」這種別人預設好的路線,那就是把人生單一化,是種愚蠢了。
歐紗
8 months ago
最近在寫小說,也會去看職缺,偶爾當媽媽的廚房小助手,其實生活有在前進,可是一旦看到有朋友「上岸了」之類的好消息,還是瞬間破大防,感覺自己像個廢物一樣,只會窩在家裡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我推掉了兼課與行政助理的面試邀約,都是為了前往自己的理想,想打斷實習-兼課-考教甄的堅不可摧培育鏈。我想要過著有點彎彎繞繞的人生,為自己跳得不是很起勁的心加點心動時刻,然而我依舊下意識地在規則線上反覆橫跳。可能我憤慨的不是朋友又碰上了什麼好事,只是想揍就這麼跳進跳出的自己一拳。
明知道並不期待,卻想伸手抓住,執著於把世間可得的一切視作成就一一解鎖,一種既要且要的貪得無厭。又或者,潛意識裡我也挺享受(尖叫)(扭曲)(陰暗地爬行)這種奇詭的快樂。
是了,當打出上述文字時,我刻薄的嘴角笑了出來。這是我與地下室人的又一共鳴。
歐紗
8 months ago
即使得到,也是無趣的開端。是以我們徜徉在破壞、紛亂中,樂此不疲。

聽說人對事物的渴望會在得到前一刻衝上最高點,也就是揭曉前才是最快樂的時光。無止境的獲取過程遠比獲取特定物還令人沉迷。不過如果這樣的追求最後迎來了失敗,大概痛苦不堪的過程就沒辦法那麼令人享受。

如果要為快樂作一個排序,我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果:成功的過程(馬後炮造成的痛苦稀釋與快樂發酵)>成功本身(快樂重擊)>失敗的過程(綿長的痛苦與交錯的欣喜)>不展開行動(「我只是不去做,否則我一定會成功」的困乏)≧失敗本身(痛苦重擊)。
由此來看,過程確實比結果還重要。
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長成結果論或坐著等死的模樣?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