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𝐖◩ Goblin Mode dit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電影
《九槍》(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注意:鏡頭晃動嚴重、死亡畫面、血腥

https://image1.thenewslens.com/2022/11/efn3r0wr7xvtdk6oy29tw2e4qvbavd.jpg

我刻意把英文片名放在一起,就是希望起到一個,至少不那麼立刻就先站穩立場的作用。

說實在的,在看以前我一直以為這部電影會站好站滿一個移工的角度去批評開槍的員警。但至少電影沒有,這也是為什麼我決定來寫一下今天特映後的心得。
latest #6
我原本只是想去看紀錄片的敘事結構,因為這和蔡崇隆過去的紀錄片風格有些許落差,我是從再見可愛的陌生人入手,聽說他以前比較直球對決,所以比起立場,我更關心的是他怎麼處理這一件複雜的議題。

當然,我也見到不少未看先判的留言和澄清,所以這多少也引起一點好奇心。

在繼續描述下去前,請注意,本紀錄片因採用了當時員警的密錄器,因此有好幾段整個鏡頭晃得讓人難以招架,容易暈的請審慎評估。

接著是畫面,導演和今天的對談人聞老師都提到有些畫面非常令人難以承受,我大概可以理解那個難以承受的點,事實上因為死亡畫面都呈現在密錄器的片段上,我也看得非常痛苦(無論生理和心理),痛苦的不是見到血,見到真正的死亡(我已經做了相當的心理建設),而是現場的對話和交談中,以及畫面呈現的(我少數能夠睜開眼睛看,多半用聽的)是看不見尊嚴
◪𝐖◩ Goblin Mode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這部片想要討論的,不是警察開槍是否執法過當,而是在某些生命垂死之際,我們怎麼做出所謂死有餘辜以及及時救援這樣的判斷,又是什麼樣的判斷和環境去影響或塑造這樣的判斷。

密錄器裡的聲音是緊張的,害怕的,一如導演說的,員警付出了法律的代價,而移工付出了生命作為代價。

但是是誰和他們索要這個代價的?

電影裡討論的是最後這個問題,因此基本上這部電影沒有給出所謂最後的解答,甚至連導演本人在映後座談的時候,只是卑微,抱歉我用了這個字,但真的非常非常的微小,微小到我覺得這不是理所當然的,為什麼需要呼籲?

導演在映後提到,他只希望所有人看過電影後,能夠回去和自己的移工聊聊,甚至語言不通的狀況下也能夠和他們打聲招呼,在與仲介對口的時候也能替自己家裡認真工作的移工說話,街上看到他們的時候不要給予厭惡的眼光。
阮國非的生命歷程在電影裡的展開和其他移工沒有什麼兩樣,帶著養家活口的壓力來到台灣,薪水被苛扣,最後為了更高的報酬而逃亡,什麼工作都接,什麼環境都住,為了躲避警察,他們除了工作外,無論是健康或者傷病,就是被關在工寮,生病沒有醫生也很正常,躲警察都沒時間了,哪有那個餘力看醫生?

這種環境下染毒太容易了,受傷疼痛,抽一點,生病沒精神體力,再來抽一點,無聊也抽一點,活著就抽一點,何況這個娛樂這麼便宜,一小包台幣五十塊,講難聽點,連大部分的手搖飲(純茶例外)都比毒品還貴。

這麼棒,CP值這麼高,抽不抽?

生命在他們面前,就像芭比面對高跟鞋和柏肯一樣,選項都是假的。
立即下載
在我年紀尚輕的時候,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給了人們很多機會,很多選擇,會走上歧途的都是他們不把握自己的機會。

後來我才知道,所有那些所謂的「機會」都是成本,有些人生來就是沒有這個本錢本金和別人對賭。

當然,一如導演的呼籲如此蒼白無力,在涉及了制度層面的探索更是嘎然而止,我相信那是因為導演發現這罪衍到最後已經是所有人身上一點點的灰塵,每個人拍拍衣服後就什麼也不剩,再談下去就只剩下口號和空泛。

無論是漁船上的移工、還是建地超過1/2的外勞人口,那些在新聞報導裡沒有名字的東南亞人死於違建的工寮、死於工安意外,或者存在更多沒有點閱率的新聞裡的那些案子。
◪𝐖◩ Goblin Mode
8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所以這部紀錄片最後就是某種鬧鐘一樣的定時提醒,或者是教材,教案,檔案庫裡的檔案,和其他這十多年來的移工電影一樣,一樣的困境一樣的問題,和我們每天看到的新聞一模一樣。

補一下,電影裡結合了阮國非過去的一些FB貼文,一些家屬的訪談,警方的密錄器畫面(非常完整),以及導演自己的鏡頭,只是這個鏡頭的分量不多,更多像是遮掩在什麼東西之後看著的存在。

我自己很喜歡導演不讓自己的鏡頭佔太多的比例,而是透過密錄器面對去串起整個敘述路線,畢竟導演的看法和立場在剪輯和故事推動上就已經相當明顯,實在不需要再出來像上課一樣再來複誦一次。
最後還是要說,雖然我覺得內容和過去的紀錄片如出一轍,但如果未曾關注過移工議題,九月這部電影要上院線。

但真的會很不舒服,請審慎評估心理和生理狀況。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