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Edit 8 months ago
#為工作而活
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Work: A History of How We Spend Our Time為工作而活:生存、勞動、追求幸福感、一部人類的工作大歷史 - 詹姆斯.舒茲曼 | Readmoo 讀墨電...#2023人文社科馬拉松 #讀嘛讀嘛 #Jeany讀書 #閱讀馬拉松

開書了!

話說這本書一開始就戳了一下所有人,19-20世紀大家都深信科技進步會讓人不用做無聊的事,休息時間更多呢!1930凱因斯認為到21世紀每個人平均一週只用工作15小時。

嗯、這中間一定有什麼誤會吧⋯

但經濟學圍繞著「人的資源有限而慾望無窮」這句話,是研究在稀缺的前提下來怎麼調派資源的問題,但人類專注於資源稀缺性的問題,對工作的態度,是在農耕時代才出現的。
latest #17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以前的盛行觀念認為,採集狩獵的人一直都是時時刻刻和飢餓對抗,一直到農耕之後,可以囤積糧食,使得專業分工足以成形,人類文明才因此進步,進行許多藝術文化的創作。

但現代研究非洲南部沙漠的採集遊獵部落(芎瓦西人 “Bushmen”)的研究,發現他們並未時時刻刻處於飢餓邊緣,通常營養充足、壽命比多數農業社會的人更長,而且一週鮮少工作超過15小時,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休息和休閒。因為他們不會例行性儲存糧食,對累積財富或地位沒有興趣,幾乎只為滿足短期物質需求而工作。組織所有經濟活動的前提是相信物質的豐富,而非稀缺為首要考量。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話說這和我看「人慈」裡面講到盧梭認為人性本善,就是在農業時代有人圈起第一塊地開始發展出惡的一面⋯

怎麼最近看的書都流行起採集狩獵生活其實比較開心的論調了 😅

但有鑑於我完全沒有想回去過採集狩獵生活,我還是先繼續看下去吧~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啊,接著講到物理的雙關語了。

「功」是描述某個物體一定距離時所需的能量。

英文呢,「功」就是 “work”,法文裡travil除了付出的意思,還包含受苦的含義。

ΔE = work done = force x distance moved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orce.

任何有機生物在活著的時候上上下下每顆細胞都牽涉到各種能量轉移的活動。⋯所以活著就是在工作啊!

冷知識++
立即下載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其實第一章後半段都在講其他的。

生命體維持在高度有制序又精確的低熵狀態,成長、繁殖,代謝,需要很多能量交換,做很多功 aka 工作。

中文有點難表現這個雙關語,所以我覺得中文翻譯看起來有點硬湊的感覺。中文版雖然在一開始提到功附註了英文(work),但感覺效果不太好啊!

但如果了解「功」=work=工作、做工,那就會覺得這個雙關語用得很妙又服貼。

另外中文版用「做工」比「工作」來得多,感覺也略微不習慣。

—更新—

PS:全書看完後,感覺中文版不知道是不是把滿足生產必須的活動(覓食、採集、狩獵等)翻成做工,而把非生產必須的活動如建築、雕刻、藝術、服務業等等翻成「工作」。
這雙關用得真好,想讀原文版看看。
小望望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如果以一週打工15小時,以採集生活為標準在現代世界生活似乎也是有可能的。【限額免費讀】日本「廢柴」大原扁理:我在台灣「隱居」的快樂生活|端傳媒 Initium Media
可以參考大原扁理有兩本相關的著作在台灣出版。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s890916: ⋯讀了這篇文章這感覺不小心就會變成繭居族吧!感覺很容易會陷入憂鬱呢。

我覺得狩獵採集文化因為是部落文化,整個部落一起移動,比較沒有孤立的問題。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這本書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工作的起源、環境的庇佑(採集狩獵文化)、田間裡的勞苦(農業文化)、城市生物(工業革命後)。

人類歷史生活方式、能源耗用以及從「豐富」轉成「稀缺」的兩大分水嶺,是農業化和工業化。

採集狩獵文化如前所述,是在自然資源下「短期滿足」的生活方式。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在20世紀中葉仍過著採集狩獵生活的南非芎瓦西人,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去採集和狩獵,不會囤積糧食、也只會採集和狩獵足夠的量。部落大家帶著易於攜帶的工具到處遷移,獵人帶回來的獵物帶回部落分給大家,而有需要的人就提出要求。

他們的語言沒有「感謝」、「不客氣」這樣對贈與的行為表達客氣的意思,提出要求的人不需要不好意思,反而是拒絕分享的才是非常無禮。由於極致的共享文化,眾人平等,也沒有對財富和地位的分別和追求。部落的小孩是由全部落一起照護。

(所以1960年代的人類學家去部落研究的時候,常常被要求「共享」—不久西方人類學家們就發現不斷被要求共享感覺覺得被佔便宜了)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而且由於一週工作15小時就可以養活,有大把的時間可以休閒玩耍,而小孩在過程中學會狩獵採集等等技能。

雖然由於嬰幼兒夭折率高,所以平均壽命不長,但超過十五歲之後,如果在60歲之前死亡,仍然會被當成「不幸」—也就是說其實還蠻健康長壽的。

而在比較寒冷、四季分明的地方進行採集狩獵的部落,如阿拉斯加的紐因特人,則發展出「延遲性滿足」—由於季節性的豐收加上酷寒,必須囤積、保存糧食以度過冬天。會出現壁畫的地方,大部分出現在有寒冬的溫帶(如法國),非洲遺跡也多半是在氣候較差的地方。但即便如此,也不會採集過多的食物。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相較於採集狩獵文化,農耕文化更為複雜。雖然較具生產力,但由於食物來源較以來少數一兩種主食作物,而採集文化有幾十種食物來源,於是災年對農耕社會影響更大。

採集狩獵文化往往更因應自然資源調整生活方式,但農耕社會常常在食糧充足時有更多的人口,人口增長導致糧食不足,於是又擴張耕地,擴張耕地需要更多勞動人口、於是生育更多,於是落入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的陷阱。

在農耕外擴耕地的時候,則驅逐了狩獵/採集文化的部落,使其活動空間越來越小。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1994年在土耳其東南方 Orencik 考古發現大型石雕遺跡歌貝克力石陣 (Gobekli Tepe),約西元前一萬年前建造,比考古最早發現馴化穀物或動物骨骼出現的時間還早了一千多年。

環形建築物有各種動物及人類雕刻,需要專業分工。由建築時間推斷,即使是採集/狩獵文化,也有足夠餘裕進行專業分工,蓋出比雅典帕德嫩神廟大出三倍的大型建築。

嗯,就算進行採集/狩獵,也可以有好幾代人吃飽撐著有專業分工、進行對生存沒什麼直接幫助的大型建築案喔。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題外話分界線—
我覺得這本書和之前看的《人慈》,都有點過度美化採集/狩獵文化的感覺,過度強調好的一面,不知道是不是人都有貴古賤今的習性。

當然也有可能原因是處在傳統觀點上認為農耕比狩獵/採集更優越、風險更低,有更多的緩衝,更「文明」更「進步」,所以需要更強調狩獵採集文化其實很讚。

如果看《歷史上的大暖化》,就發現很多採集/狩獵文化的部落在中世紀氣候變遷、氣候趨向極端的時候滅絕了。

但也並不是說農耕就更好,災年時,農耕文化飢荒更嚴重,死掉的人更多。農耕文化會催化出長期處於臨界狀態的人口數量,因此災難承受度彈性更低。而且由於農耕不斷外擴,常常造成山林砍伐殆盡,於是沒有採集/狩獵這樣的安全網以度過災年。

總之,現今社會,雖然充滿各種負面消息,應該無論如何都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代了吧。

—題外話分界線結束—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關於時間觀念的改變:

採集者只顧眼前,或短期的未來。餓了就採集或打獵,水源乾涸或食物短缺就搬家。不管過去、不想太遙遠的未來,人死後一兩個世代就會被遺忘。

生產糧食,則造成一個人需要同時活在過去、現在、未來。

芎瓦西人認為人類和所有生物都是大地的一部分,而使大地生生不息,是眾神的工作,不是他們的。在他們眼中,環境無條件和他們分享資源,所以他們也無條件和其他人分享資源。

農民則會區分野地(自然)/田地(人為),而透過勞動來努力促進田地的產量,而如果不努力,田地會荒蕪。

因此,農民看待自身和環境有了交易關係,自己的付出代表土地欠他們一次收成,也傾向將他們和土地的勞動/債務關係,延伸到農民和農民之間,是以分享其實是一種交換,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亞當史密斯想像的獵人部落分工、以物易物,進而產生貨幣作為交換的媒介,在人類學民族誌中從未見到。

金錢更可能是源自於農耕文明的信用和借貸債務。由於經濟活動都建立在延遲性報酬(收成)的基礎上,其實所有人都在信用的基礎上交易。債務則只有在收成的時候被短暫結清。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奴隸制度》
1982年牙買加社會學家帕特森研究66個奴隸制社會,總結「被奴役首先是一種社會死亡」,不再被當成「人」對待。

我覺得這個部分從關於動物有沒有靈魂,進而談到科學怪人有沒有靈魂,以至於奴隸被視為社會性死亡、非人的性質,以及人工智慧。

這個論述脈絡蠻有趣的!不過作者並沒有繼續太多發揮就是了。

羅馬帝國由於對外擴張、而有了源源不絕的奴隸,支持了都市化的結果:許多人遷移到大都市。
Jeany指日可待 says
11 months ago
好的,看完了。
最後一部分先講了奴隸制度,然後過渡到工業業時代,工人的長工時和惡劣的工作環境(可以參考《棉花帝國》),再談到泰勒的把工人變成機械化重複單動作的流水線生產流程。然後談到自動化以及人工智慧。中間還略談一下長工時、工作狂、過勞死,貧富不均等等。

最後一部分交代工業革命之後的事情,比較像把資料按時間順序列出來,沒有一個主軸。比較可惜。

不過這本書看完了,好像也沒有更清楚他到底要解答或是鼓吹什麼⋯?肯定不是那種可以提煉出一句金句代表全書的書吧。

甚至作者自己也說,他沒打算給人指導要怎麼樣,只是叫大家不要被稀缺的心理給綁架啦!

整體說來不錯,不過我喜歡前半段勝過後半段。可能是我覺得談採集部分有趣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