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梓 ∥ 睏倦旅豆腐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https://images.plurk.com/N84lYfOqSFTnkcPU6KCvK.jpg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22
掰噗~
10 months ago
你說了算~
https://images.plurk.com/1hOh3BANte9IuD4GBiLVu9.jpg https://images.plurk.com/1KUQGA8cswv6iT1bVwq3sL.jpg 熱到要熟了
葉子梓 ∥ 睏倦旅豆腐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2023全國臺灣文學營
7/6~7/8
文學營第一天 一大早就出門準備去淡江,因為有確定可以遇到哪些老師,所以偉格的《童話故事》是一定要準備的,然後我個人私心很希望可以遇到言叔夏,也把《沒有的生活》帶在身邊(但結果他在散文B第一堂QQ完美錯過)
我沒有做功課,以為淡江在台北所以跑到東門,朋朋都跟我講在淡水了我想殺了自己 錯過聯誼時間也錯過童老師的破冰遊戲(如果有的話)對於一個迷妹來說真的是有夠心碎!
好總之還是趕在第一堂課前到了教室,淡江真的超級漂亮,我好愛他們的圖書館 落地窗和精緻的圖書室真的令人震撼 https://images.plurk.com/5QWqZ3jVo5OmTwLd0TXdJn.jpg 遠遠拍個幾張,如果下次時間充裕一點也想好好地逛一輪!
立即下載
葉子梓 ∥ 睏倦旅豆腐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00. [印刻|全國台灣文學營始業式]
因為我剛剛發現沒打到始業式,趕緊在這邊補充一下(好Facebook老師們的開場白都在上面連結啦,我很開心這次有來參加。想特別強調一下曹馭博的致詞 (rofl) 他自稱是淡水地縛靈,出生成長都在淡水,而關於淡水他非常熟悉,晚上不要出門因為他一看就知道哪些不是本地人,要乖乖在營隊創作
夏天最亮是太陽、營隊最亮是楊照,升官升一升所以楊照是他的太陽!論諂媚他第二沒人說第一
偉格老師也超級可愛嗷,他講了一個很長的西瓜的故事,字數限制讓我擷取最後面,希望這個營隊成為我們的西瓜子,在未來長成文學的西瓜(?)
救命喔然後其他老師致詞也很精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創作故事,都存在在這期的印刻雜誌裡,可以去找來看看喔!
葉子梓 ∥ 睏倦旅豆腐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01. [柯裕棻|微小的愛意與殺意]
可能是很第一堂課的關係,所以老師用很輕巧的方式為我們講課,她先是介紹了短篇小說應該具有什麼樣的成分,除了很廣為人知的(?)情節、人物、場景什麼的,也特別提到短篇小說需要的 張力與危險性 ,在很多日常瑣事中的暗處之冰山一角,角色善惡並存後才能使劇情複雜精彩,而關於氛圍或者說是節奏的東西,細節與伏筆也是至關重要的~
我個人在上完課後的解讀,老師有提到要怎麼讓劇情看起來迂迴卻有在前進,應該是不要直接描寫直接的東西,像是如果要寫氣味,要強調他的虛無飄渺感;如果要寫視覺,觸覺跟當下看見他的人所擁有的情緒也可以嘗試著手;若要強調時代感,特地階級者的穿搭可以帶給人足夠的暗示與氣質!
老師很可愛 (rofl)
她跟我們說他特別喜歡小朋友純真而殘酷的性格,給我們推了幾個書單,然後她還吐嘲說有些真的很難看不要買,ㄟ老師!!老師wwwww
我因為都混在一起記,這邊記錄幾個還有點記憶的
卡爾維諾《在美洲虎太陽下》
*據說寫感官特別精彩,但也是寫得不太好看的一本
愛麗絲孟若《太多幸福》、《能不能請你安靜點》
勞倫斯卜洛克《光與暗的故事》

順帶一提隔壁散文B是言叔夏……我下課後衝過去想簽名但只看到老師背影QQ超級心碎
02. [阮慶岳|影像與小說:從《離城記》到《山徑躊躇》]
開場首先為我們介紹了自己的身份,作為一個建築系出生卻跑去寫小說的人,老師說他不希望這兩者被互相解讀,不是因為用建築的方式寫小說;也不會在小說中書寫建築知識,這兩者對他來說是互相獨立的。
但在藝術上,電影跟小說其實具有相似意義,都是在描寫人間虛實。
這個時候老師提了個問題,問我們「小說應該離現實多遠?」這個問題先擱著,然後跟我們分析了寫實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的差異。寫實主義是人間複製,人情冷暖都如實書寫出來,討論這些故事中的現象;現實主義是不討論現實的現象,而這樣的描寫方式對於現在是比較受歡迎的,讓讀者自己去解讀!老師沒有說哪個比較好,只是也留下這個問題讓我們思考。
接下來他說著關於節奏的問題,拍電影的手法其實跟劇情節奏很像,畫面的拉近拉遠就是節奏
我很喜歡老師提到的這句話:「神話是為了回應人的疑問。」何以出生亡故、生存的意義……很多很多在人生中遇到的問題,過去都可以仰賴神話做出解答,然而在現今越來越複雜的世界裡,小說也相當於神話,它的出現便是為了這個世界回答更多疑問~
現在整理筆記發現我少抄到一段,有點痛苦,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後半句……
「如果說自賽尚以來的許多畫家都拒絕服從幾何透視法……」
然!後!ㄋ! 可以讓我回到第一天把他抄完嗎,我也好想再重新度過這幾天,太快樂也太興奮了,好多東西沒來得及細細觀察……
或許是因為我也不是從文字類科系出生的人,對於非本科的人都有一種渴望,很想要寫得好一些,或者問問他們是怎麼從這裡走到那裡的
03. [駱以軍|來讀童偉格的《童話故事》]
oO(好想跳過因為我真的很不開心
Oo(……就很偏激如果我冒犯到人先說聲抱歉
.
.
.
.
.
.
.
我覺得駱以軍的課很不知所云,這堂課是我很喜歡的作家童偉格老師的文本解讀,如果我沒有誤會的話他有發講義給我們,但整整一個半小時的課我卻只上到一些美術的培養,夏卡爾、莫內、畢卡索等等的作品,佔去了大部分的課程時間,我的《童話故事》呢 接下來終於開始講了,但老師也沒有分析文本,只是用大綱式簡略地帶過小說中的場景,然後發講義,最後一點點時間他播放羽生結弦的滑冰競賽,很是興奮地說童偉格寫小說的方式就是一個技巧疊一個技巧…… 我當然知道是技巧那您可不可以幫我們講一下是什麼啊 ! 除了失望以外就是嗯,挺難過的,早知道去隔壁啦
04. [胡淑雯|少女與惡]
開場先是被偉格介紹了,老師是他這輩子「最喜歡的人類之二」 (之一是駱以軍但我真的不喜歡所以他對不起……),然後胡老師帶著我們讀宮本輝的《幻之光》,我發現我喜歡的課程內容是文本分析,而不是小說的構成,因此這堂課我聽得很開心!
《幻之光》裡的要素是:貧困、警察、祖母、母親與初潮等等,劇情很長所以也不多描述,而主角在面對每一次的生命轉折時,都會看見所謂的幻之光出現在身旁。這樣的光芒對於未來是茫然的,是邁向生,還是邁向死呢?冗雜的情緒慢慢地轉化成虛無,老師很會講故事,這樣的空白感是我一直以來都很著迷的
每個意象都具有絕對不能缺少的意義。像是那片大海,浪潮同時具備時代與時間的意思,日本的時代分野是透過昭和啊或什麼做區別的,因此這樣的「跨越海浪」便是如上的意義
然後我們開始談論《大亨小傳》,我特別喜歡這句:「對於蓋茲比來說,未來是倒著走的,所以他永遠都碰不到它。」老師做出的註解是,因為未來是狡猾的,不可控亦無法捉摸,當然也會誘惑人,勾引人如同飛蛾撲火一般拼討出好一點的夢境。
這裡的未來是指美好的願景,我自己的解釋是就像買彩券一樣(?)一次次的賭博、一次次的失落,在可動用的資金減少時也離這樣的夢越來越遙遠,而也越來越顯得悲哀
宮本輝《蝙蝠》:同樣模糊的感情觀,模糊的人擁有的性愛是交易還是性侵,在青少年的躁動中沒有任何一個女性的視角,全部都是少年的主觀,我們也無法詢問少女事件的真相……超厲害的手法suki
愛麗絲孟若《火車》:「跳車是種歸零」、「唇齒相依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朋友」、「事情若述諸語言,那這件事便有真實的存在」
故事是兩個揣有自我秘密的人,在屋子裡共同生活。女方必須前往醫院時,男方竟找無任何詞彙形容自己跟女方的關係,住在一起但不交流,需男方的勞力與女方的住所,故也不能是家人,男人只能寫下「朋友」這詞彙,因這個世界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形容詞來表示他們的關係了…… 超會寫,心臟好痛
《童戲》:孩子們的殘酷都是天真的,剛好與前面柯裕棻老師的課程重疊到,善惡在成長中慢慢持平,那之前的惡都屬於純真,曾經看過一篇文章:成年人的默契都是安靜的。故事裡還是孩子的他們已具備這樣的默契,共同且巨大的愧疚感為生命的處決
「根本性的惡是會獨自完成的,而小奸小惡喜歡結伴」
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來說,殺人之惡竟然是微小的
葉子梓 ∥ 睏倦旅豆腐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05. [白先勇|大師講堂]
在超大禮堂裡的課 老師!生日快樂!楊照老師開場時推了超大蛋糕出來慶生,也說了因為老師生日將近時大家都會想找老師慶生,而這次文學營的慶生是最早的~很盛大的一場祝福 https://images.plurk.com/54gfiySNsRngRjMlAu0Akz.jpg
講題是我們的文學夢,這裡的「我們」可以是任何人,屬於白老師那輩的、現場的所有人、過去歷史裡的全部人……因此這個講題很大,老師便從他自己身上講起。從他所認知的文學,到他從以前認識的作家開始,聽著演講彷彿也跟著他走過那段很乾淨赤誠的文學歲月
像是雜誌啊或者出了什麼書,這些故事組合成為了他的故事,屬於老師的文學史!
在最後,他把他的文學送給了聽眾,鼓勵大家也去走出自己的文學夢。
葉子梓 ∥ 睏倦旅豆腐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06. [七等生|削瘦的靈魂]
削瘦的靈魂
這節是電影欣賞,我對於以前的文學其實沒有很多研究……因此我跟朋朋很嚴肅ㄉ講救命我會不會睡著……
結果電影拍出來超!級!精!彩!動畫錯影、寫實畫面、人物訪談,來回交織完全沒有冷場,而且融合得非常好,七等生老師很好玩,他告訴導演要把他這個人當成一個創作,藝術電影的創作
導演朗讀七等生的作品,那些句子彷彿是老師人生的寫照,孤單的少年生活和關於感情的描寫,道德在生命裡所佔據的意義是什麼?
電影裡海邊的畫面更令人驚讚,被迫做某些事本身就是難堪,或許老師永遠都在努力成為他自己
當導演提到七等生老師的性格,就是他會尊重導演在螢幕中呈現的自己,不喜歡會直接轉頭離去,讓七等生這個人更加立體了!
葉子梓 ∥ 睏倦旅豆腐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07. [連明偉|在地書寫的位置]
「先讓他有一個名字」:理解一種理解;在地一種在地,對你而言的地方書寫是什麼?
這堂課的老師PPT極為精簡,剛抬頭便看見白底黑字的新細明體(……)雖然簡單但內容非常紮實,我聽得好過癮!老師主要是在做運動方面的題材以及地方書寫,舉的例子是關於宜蘭,我剛從宜蘭回來所以還滿親切的,而且還有第一線的尋訪,聽著老師的故事就像走過宜蘭一圈一樣快樂。
在一切的之前,雖然是用地方書寫開頭,可在地方之前我們所要了解的是歷史,老師用歷史的題材帶進地方書寫,他希望我們在創作前必須有所本,也就是說對自己筆下的文字負責,有點像文字創作者的社會責任,儘管小說通常用於虛構,但不管怎麼樣也不會出現唐朝人坐火車上學那樣的概念
我很喜歡老師提到的:地方書寫是無人可否定的親身經驗。聽到這裡我產生了疑問,以地方書寫來看歷史長河生而不息,那麼我們寫作時該如何取捨這段冗長的經歷?老師提到視角的重要性,我們在歷史、地方中扮演著什麼角色?「不是歷史屬於我們,而是我們屬於歷史」他告訴我們他的家族史漫長且血腥,是在宜蘭文化裡絕對無法被原諒的侵略者。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傷害,台語文被歷史緘口,已經失去他該有的文化地位,現在粗暴地挪進文化中,也是復育的手段之一。
這堂課其實講得很雜,總體而言我聽得也相當茫然,可有些東西是不變的,老師希望我們確定自己在地方的位置,用勢利的角度而言,文學獎中的地方書寫會較為寬容、被放置在遼闊的地方,畢竟批判也是一種情感,抒情的描寫較易進入人心。文學是地方的容器,在很久很久,文字或者語言式微後,還有點事物可以被記錄保存著的。
「而故鄉不一定不變,神聖不可更動,你可以改變他,但你必須從故鄉出發」我以前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城市總是書寫逃離或者漫步目的的遊蕩,像是言叔夏《沒有的生活》 胡晴舫《城市的憂鬱》 廣義點來說我甚至覺得複眼人也有這樣的味道,但更多從家鄉出發的作品,幾乎都在撰寫歸途,我想我已經從這堂課裡得到答案——因為名字是過去的延續。在終點前一定有個起點。
我很喜歡這句話,老師講的話幾乎都讓我有種當頭棒喝的錯覺,就算來自其他地方的文字也很有意義,「在歷史生活的整體回路當中,個體的自我決定只是一點搖曳的燭光。」有時候我會覺得我的痛苦非常巨大,但如果放大來看它其實相當微小,並非是我的情緒不重要的因素,而是如果我找到更多人與我共鳴,那麼哪怕他真的很痛,我也有辦法繼續前進。
零碎地講了很多,最後我們又繞回主題。地方書寫的開始來自生活週邊,如果找不到方向那就從異地經驗往回凝望家鄉。政治正確的書寫會讓人耽溺於痛苦,處理與解決才是目標。中心(你)/邊陲(你以外的)的對抗,「典範的轉移」,而見證之後的文學介入該怎麼開始?
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文學獎還有競賽,希望我們多去描摹家鄉的故事,他不一定全然的美麗與精彩,但是是我們踩在土地上的憑依,是一種特別的根。
最近看書也看到老師引用的班雅明作品,說故事的人有兩種原型,一是紮根地方的農人,掌握地方細緻的脈絡;二是航海的水手,擁有獨特的異域經驗。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下 https://images.plurk.com/6lYgA1on8qJf9ouk5C4z5v.jpg 徐振輔《馴羊記》裡的內容,相當精彩,推推!
「我們注視的從未不只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08. [朱和之|我們正在寫歷史──集體自我敘事的建立]
這節課和前面的有些相似,但講得更遠一些。像是前面是由歷史帶到地方,比較偏向是什麼讓我們的土地成為了現在的模樣;而現在的這堂則是純粹的歷史凝視,以及觀念上的講解。
「小說基本上是西方的產物」這方面我聽得不是很理解,應該是跟小說史有關聯,很多寫作教學書的都與西方文本相關,藉此總結出一套小說的元素與創作方式,而老師說道,文學與歷史,甚至是你我的創作都是一種凝視,我發現老師很喜歡關於「凝視」的用法,或許與他下一個提問相關:「歷史小說可以虛構嗎?」他說當然可以,但需要把控的距離又該多遠?很多創作都需要建立在一個真實上,地基才穩固,畢竟若答案是否,這個世界上的歷史創作便只會剩下歷史傳記而非小說了。
葉子梓 ∥ 睏倦旅豆腐
10 months ago @Edit 10 months ago
接下來又聊到什麼是歷史,同學們回答得很踴躍,有一瞬間我正在思考我怎麼還在這裡……(……)好喜歡同學A的答案「過去人們的集體記憶」;同學B的「既得利益者的記憶觀點」,救命,現在回去看筆記只恨自己沒有多寫一點 (rofl) 老師似乎也很震驚,說著不愧是偉格帶的班,唉唷我也很榮幸給偉格帶……總之繞回來!這些答案都帶有主觀的色彩,因此無論對錯,他們都是正確的,說到這邊我才發現我為什麼很喜歡文學,很喜歡創作,因為他具有非常獨特的包容性,你不用給出絕對正確的答案,只要給出相對的就好
我想老師應該是較認同同學B的答案,他之後提到「所有的歷史都是變動的,對當下的情況產生疑問而往前追溯之事。」至於是誰有足夠的權利告訴他人他的歷史觀點,我想這就不用我說了xD 只有當權者才有能力
也因此,歷史是當代史,或許過了很久之後我們所知的一切也會被推翻重寫也說不定。
後來老師又說道該怎麼創造集體記憶呢,而答案便是人天生是種善於好奇並腦補的生物,每個人在歷史中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屬於自己的自傳,當每個特別的節點與觀念相碰,會產生新的火花與新的想法,與頭腦風暴相關,也與創作相關
「夢具有自我修復的性質,創傷會透過更新與調整成為可以接受的樣子。以至於,我們可以順利地活下去」當下聽時其實沒有感覺什麼不同,但若提到夢,便讓我想起偉格在導師時間所說的話語,在這邊不多說,兩者連結起來異常使我感到震撼,「我從哪裡來又該往何處去。」由夢境走到現實,再帶回夢,彷彿一種對話,一種反思,一種特別且溫潤的自我修補……畢竟人熱愛腦補……
然後老師開始講起台灣的歷史小說,他是一波一波,不像是其他作品產出時是用力地襲來
彷彿接連的斷點,這跟歷史小說的特質相關聯,節點間不是沒有故事發生,也不是沒有歷史在走,只是被看到的時刻不多,莫名感到有趣~而在前一波,主要敘事者多在太陽花裡大放異彩
最後當我們開始定義歷史時,定義什麼「是」台灣人時,已經開始劃分界線;但是什麼「不是」卻很輕易,理所當然地排除掉弱勢者,老師希望假以時日我們有緣進入歷史文本的創作,可以減少劃分,盡可能捕捉到歷史的每一個碎片,這讓我想到賴香吟的白色畫像,也是從微觀處去撰寫,無論是凝望那時候的大人物,抑或是只關注自己,都是非常珍貴的記錄,歷史小說不可以用史料堆積,你的想法在哪?
小說的核心是什麼,你想寫什麼樣的故事,你的鏡頭與你的筆為何而移動、調整、專注與凝視,無論是什麼樣的小說作品,他都能被稱作高密度的宇宙世界,你的跌宕起伏、情節與故事,才是成就一本小說的關鍵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