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心
11 months ago
關於最近metoo持續延燒,從最一開始想說些什麼,到只想躲起來、默默記下自己所經驗到的情緒波動,又再到現在決定在公開的地方書寫。這心情的轉折,我想,或多或少也出現在其他人的身上。

「沒有人能夠在這波浪潮置身事外,這是我們這個社會正一起經驗的。」一位很欣賞的前輩如此說,而這也敲醒了我。

就算覺得疲乏、想要躲起來,暫時不接收,這也是一種反應,反映著自身內在被連帶勾動的也還再持續發酵。

而無論是誰,都需要時間、空間去與此刻的自己待在一起,聽聽他/她正經驗到些什麼。

#諮商小芽慢慢長
latest #7
晨心
11 months ago
從《人選之人》播映後開始爆出的消息,再到一路延燒到近期的種種,就像是熊熊的烈火彌天蓋地充斥在各個媒體、平台,無處可避。感到欣慰的是,鼓起勇氣的星星之火並不是被無視所撲滅,而是一個又再一個的支持讓這些受傷的聲音得以壯大。在回應的各種留言裡,什麼樣的聲音也都有,每個人似乎都用著自己的方式在關注及對此有所反應,或許是走在性諮商、性創傷的修煉道路上,格外會被能夠「理解」的聲音所吸引。
晨心
11 months ago
如何承接、陪伴這些受傷的聲音?

有些慌亂確實在這樣的情境下出現,可愛的是,現在網路資源充足,也有不少人、專業人員分享相關要點及簡要守則,人們開始去看、去讀、去學。能否學成、能否真正理解都是其次,反倒是這一波的力道好像也讓人們意識到自己得備有相應的學知及態度。

──誰(或身邊的誰)都有可能遇到過令人心碎的事,而我們都想知道如何守在彼此身邊。

這是這段時間我所看見在社會上仍存的,隱隱發光的溫柔。
晨心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可是我們都同樣覺得受傷。

明明真正受傷的不是閱聽者,但一道道傷口的揭示,也迫使原先可以不去多想這類事件的人們直視性侵害、性騷擾、性剝削,或任何破壞人與人信任連結的事件確實存在。

這是很能打破個體活存於世所需的安全感的。

我們支持著受了傷的人發聲,他們有勇氣訴說,我們也願意聲援;而在這過程中我們自己的受傷,或對於這種信念被打破的衝擊,也需要被照顧──這我也花了點時間才比較能夠接受。

否則真的會有種感覺是,想支持、聲援他們的我就得跟著一起追著這些消息、發出更多聲音讓他們所感覺被支撐。反倒對於躲起來默默消化的自己有點生氣、有點不諒解或罪惡感。
立即下載
晨心
11 months ago
而且這一波勾動人們的,應不只是我上述的傷害本身,之中也包含我們對於「性」的感覺及思考。

從「無性(不能談性)的社會」,走到我們似乎也都得學著來看性與人的關係。性與性慾又極其真實是自我的一個部分,偏偏我們跟它們好像熟但又好像很不熟,因為社會文化、成長背景等等不太被允許去接觸或交流。因上述背景因素,面對性,多數時候是令人焦慮的,而當我們在談及這些事件之時,隱微勾動的也就包含自己對於性相關的態度。
晨心
11 months ago @Edit 11 months ago
許多時候性容易被解讀為是可怕的、有問題的,但實際上出了問題的並非是性本身,而是人目前的狀態如何去展現及承納相應的能量。可是當我們都將問題聚焦於性時,性自然就成了可怕的、更不可談的,而在過往歷史讓我們明白的應是不談就並非不會發生。(感謝近代社會越來越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雖然好像有些還在性侵害、性騷擾、性剝削的防治,但比起無性的健康教育、綜合活動課程真的好上太多。)

談,是很重要的一步,而一如文首前輩所說的,社會整體似乎正在經驗這樣的轉換──從不談到學著如何去談,回歸到個人即是如何與自己的性、性慾相識、共處。
晨心
11 months ago
寫著寫著好像有點偏了。
只是想說,這段時間內在被翻攪的感覺很多,我也是這樣子的,也還在細細思索自己所被勾動的究竟還有什麼。

無論在此刻,我們選擇讓站在哪個位置,都請了解自己也有可能需要時間及空間消化內在正在發生的。有力氣的時候,說說話、發個聲,或抱一抱身邊的人們,這樣很好;沒力氣的時候,就依著自己自在的方式,與自己一同度過,安穩小宇宙中的能量,這樣也很好且重要。
晨心
11 months ago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