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讀嘛讀嘛
反烏托邦三大經典最後來到阿道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小說到後段還是不免出現關於幸福快樂的探討,這也讓我好奇赫胥黎本人對於「快樂」的看法。

稍微查了一下,發現他接觸到的宗教光譜比同代人寬——成長於一個基督教社會,他的祖父卻是創造出「不可知論」(Agnosticism)一詞的人;《美麗新世界》出版前,他自己也在朋友的引介下接觸東方宗教,1954年甚至寫了《眾妙之門》,結合藝術史和宗教史記錄服用印第安人致幻劑的體驗。

查了半天,還是不太確定他對「快樂」的看法,不過可以知道的是,在他的同代人當中,他應該是非常獨特的人,可能常對世界發展感到憂慮,且自己在其中格格不入。由此,我認為也許他確實讓野人約翰投射了部分的自己與對世界的想法,只是約翰代表的價值觀是否完全等同赫胥黎,則可以存疑。
latest #8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美麗新世界》是高度同質化社會中一些「異數」的故事。這些異數分別是:對於情慾和喜歡有所困惑的列寧娜、因格格不入而自卑自大的伯納德、想要追求更高層次寫作成果的何姆霍茲、不小心留在原住民保留區生子的琳達、在原住民保留區成長後回到新世界的野人約翰、知曉一切的控制者穆斯塔法‧蒙德。我讀完後認為,赫胥黎也許在意新世界的呈現大於角色的比重分配,書中人物比較像是環境條件下的實驗組和對照組。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列寧娜是貝塔階級的女性,她與身邊貝塔女性不同的地方在於,比起任意與不同男性性交,她隱約希望愛情存在,所以她會渴求特定對象——先是伯納德,而後是約翰。但因為他們的追求與她不一致,再加上她先天受到的制約,還有生命經驗的限制,她無法更深刻理解自己的渴望或約翰,結果她的發展只能停留在感官滿足與困惑。

琳達或許可以說是列寧娜的延伸——如果列寧娜被丟到原住民保留區,她先天的制約可能也會讓她跟不同人性交,進而被其他女性憎惡,她內心的模糊渴求則會讓她傾向常跟固定對象來往,同時她對自然和胎生社會的厭惡也會使她無法適應原住民的生活,讓她更懷念新世界的社會秩序和梭麻,假使她又得以重返新世界,她的生理變化又會讓她無法為社會接納,因此只能用梭麻無止盡地麻痺自己,永遠處於虛幻的愉悅中。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列寧娜的相反極端之一是約翰——受到遺傳影響他們的智能程度可能相近,但成長環境中受到制約條件完全不同:一夫一妻制、莎士比亞、基督教的禁慾自制。他所成長的社會和讀的書使他對列寧娜存有美麗的想像,而他也無法接受呼之即來揮之則去的性愛,因此他看到列寧娜主動在他面前脫衣服,直接幻滅崩潰。由於受到較少新世界的制約,約翰對自由和痛苦有較多的認識,不過,如同列寧娜總是脫口引用從小到大被洗腦的口號,他說話三五句不離莎士比亞。在與控制者穆斯塔法‧蒙德進行一番辯論後,他決定追求物質的匱乏、感官慾望的節制、確實的痛苦——算不算得上真正的自由我們先打個問號,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一切與列寧娜和琳達所求相反。
立即下載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約翰與控制者穆斯塔法‧蒙德的辯論串起一切,算是本書的一大看點。首先控制者也讀過莎士比亞,這點起先讓約翰高興了一下,但之後則帶來更多困惑:為什麼你跟我想的不一樣?接下來的一連串揭示除了讓讀者知道更多新世界的運作邏輯,其實也是這兩人的對比:控制者讀過的書比《莎士比亞全集》多很多,他對歷史和人性有更多觀察和思考,他所追求的不是真理,也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他人的幸福——最後這一點可能使他因而成為合格甚至成功的控制者,他是否因此境界比較高我們也要打個問號,不過我們可以肯定,當新世界的人們忙著性交、嗑梭麻、追求自身的名聲地位與心境平和,他的選擇也使他成為一個異數。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控制者令人意外的另一點是,他曾經跟伯納德和何姆霍茲一樣對新世界感到不滿意,覺得身在其中格格不入。因此我們也可以從這兩個角色一窺控制者曾經是什麼樣——他可能曾像伯納德一樣試圖追求名聲地位及受重視的感覺,然後發現這樣的追求似乎無法滿足他;他也可能像何姆霍茲深諳人類情感及習性,因而很容易洞察他人意圖,同時使他不想像其他人一樣,想做出一些特別的事,如追求真理。雖然我們無從得知確切的資訊,但從他的談話中可以得知,他可能活了很久,也進行過不少內外在探索。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如果是在《一九八四》的世界,約翰和穆斯塔法‧蒙德不會有辯論,因為約翰會成為受到壓制而屈服的一方,但在《美麗新世界》,他們的辯論最後回歸到內在追求的理解:「你是在要求擁有不快樂的權利。」至此,赫胥黎似乎也點明了這個實驗的主題:如果某世界的快樂定義是如此這般,不快樂的人是什麼樣?

然而我們還得再想,雖然大家可能有一些稍微客觀的定義來分辨「快樂」的層次,「快樂」定義基本上還是主觀的,如果一個世界中每個人的「快樂」定義非常一致,那麼「不快樂」就意味著跟其他人不一樣。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因此,赫胥黎為約翰安排的結局值得細品。他在辯論之後的選擇使他被人們圍觀,後來圍觀失控,隔天約翰從梭麻引起的狂歡醒來,最後上吊自盡——如此突然的決定動機不太明確,我的猜測是他羞愧於背棄自己口口聲聲追求的事物。但難道他沒有別的選擇嗎?回保留區不是一個選擇, 因為那裡的人大多都無法接納他,他的身世也使他無法完全融入。轉移陣地,比如去小島找伯納德他們?他已下定決心追求不便利的生活,這不是一個選項。直接放棄原來的追求回到文明世界?這也不是一個選擇,因為他本來就是因為無法接受那些價值觀才離開的。綜合以上,雖然約翰看似在追求自由,但他本身其實跟新世界一樣排拒異質和改變。
一左串串字
1 years ago
於是,約翰成了異數中的異數。他無法立足於世界的根本原因在於,無論是高度商業化或是強調宗教信仰,當一個社會致力於泯滅差異和變化,讓幸福只有一種模樣,與眾不同的人身在其中卻不受馴服,就只能活成悲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