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ta
1 years ago
孩子與惡-河合隼雄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8
Vita
1 years ago
刻意去做大人視為「惡」的事情,是對大人一種近似選戰的行為。它所表達的是「我可以不要照著大人的期望活著!」我想應該有很多人在長大成人以後,回想自己的孩提時代,赫然發現自己自立的契機,在某種意義下和「惡」是有關聯的。-p43
Vita
1 years ago
因為有規則的存在才會產生人與人正面相對的契機。雖然說是自由玩耍,如果變成無條件的自由,說不定會像泡在溫水裡(指停留在舒適環境)一樣,什麼事也不會發生。不過我們必須注意一點:有了規則以後並不是讓孩子們遵守規則就好,或是以規則來明確的判斷善惡—事情不是這麼簡單。-p124
Vita
1 years ago
上面那段讓我想起廬俊逸的一篇文章,他分享了一本「孩子國的新約—不可以說你不能玩」,這本本書訂了這個規矩,一般來說會覺得大人使用權力插手了孩子們的社交,但整篇分享下來發現這個規定不但沒有壓迫到孩子說不的權力,反而促使孩子可以更多的面對面溝通。可不可以規定你不可以說你不可以玩|方格子 vocus
立即下載
Vita
1 years ago
柳田忠告近代化的母親大人們,不要對孩子的謊話無節制的發怒。「孩子不經意的撒謊的時候立刻予以叱責是有害的。說著「這樣啊!」假裝相信,也不好。還有,露出沒有興趣、厭煩的表情,也令人無法贊同。我覺得還是聽從自己自然的情感、開懷的笑是最好的。這樣做的話,孩子會逐漸感受到帶給別人歡樂是一件愉快的事,說不定將來會成為開朗、活潑、想像力豐富的作家。」-p138
Vita
1 years ago
大人嚴守「絕不允許霸凌」的立場雖然很好,但絕對不能因此就以為自己能夠掌握孩子們的心理,認為這樣就不會有問題—這種想法太過單純。-p172
Vita
1 years ago
青春期的問題一直都存在,但為什麼今日的霸凌會如此嚴重呢?我們已經指出其中一個要因,就是孩子所承受的壓力的強度。另一個要因,簡單來說,就是一直到青春期以前,「有關惡的體驗學習嚴重不足」
Vita
1 years ago
日本的父母與老師,總是急於教導、指導,沒有耐心等待孩子本身來自內在的成長。關聯到之前討論的議題,我們不妨大膽的說,孩子內心有些東西在剛萌芽的時候其型態乍看之下仿佛是一種「惡」。但大人往往在看到他的轉變之前,就把它出生的芽摘除了。大人的「善意」就是如此強大。
Vita
1 years ago
從前我的父母,因為沒有錢,就算想要做這種事也做不到。想要監視我、不讓我做壞事,卻沒有時間。因為沒有人管我,我就到處蹓躂,偷摘人家的柿子、草莓等等,因而學到各種社會經驗。
這樣的事情,現在的孩子完全沒有嘗試的機會。所以,今天的社會不是因為貧窮而有「非行」的發生,而是在物質上變得富裕以後,產生「非行」。這使得事情變得非常複雜。-p252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