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吳淡如一則關於 AI 的貼文,引發了網路大戰,也引來某些人提問:「吳淡如是誰?」

這句話也許有嘲諷意味,但對於年輕人來說,也許真的已經忘記了這位大作家當年的風光。

其實,吳淡如曾經自稱十歲就開始準備要當作家,至今寫了半世紀,創造一本又一本的暢銷書,也為自己賺進大量財富;而她當年出道時,採取的是臺灣出版界的新模式,幾乎可以稱為「偶像模式」。

在 1970 年代以前,出版界涇渭分明:「正宗」的報社和出版社,出版嚴肅的知識或藝術作品,在正統的書店銷售。而比較「輕薄短小」的作品,只能在租書店出現,進不了大書店,比如各種輕薄的言情小說、鬼故事都屬於此類。

(在這兩類之外,還存在第三類:一些對議題有強烈主張的前衛團體,也可能會自立門派,自行刊印,比如吳濁流等人主持的本土文學創作園地《臺灣文藝》。)
latest #35
但到了 1980 年代,本來專出言情小說、屬於「租書店系統」的「希代出版社」老闆,希望自己的出版社也可以得到主流認可,想帶著這些書進攻書店。

要這麼做,需要有「份量」的作家願意找希代出版。但是,已經在主流站穩了的作家們,找既有的出版社就好,何必「屈就」希代?

希代因此把眼光投向大專校園,發掘新人(找有大學學歷的作者,在當時聽起來也比較有份量),剛好發現有一個創作獎,專為大專學生所設。

希代的老闆趕緊聯絡其中一位得獎學生,她的名字,叫做張曼娟。他邀請張曼娟在希代出版她的小說《海水正藍》。這本書最後售出十多萬本,獲得極佳的成績。
捧紅第一位明星之後,希代緊接著就想要來開發一整隊的偶像。於是老闆創辦了《小說族》這本雜誌,英文名稱甚至就叫做 Fiction Star,擺明想捧紅明星!

這本雜誌內的小說作家有誰呢?
希代繼續來找贏得全國學生文學獎的女性作者:楊明、彭樹君、詹玫君、陳稼莉、林黛嫚──以及最近的新聞焦點吳淡如。她們成為了第一梯希代希望捧紅的作家,其中不少人後來也在文壇中有了一席之地。

這群女作家寫作一些較為市場大眾導向、以情愛為主的小說。比如吳淡如的書,書名就包含《我們結婚好嗎》、《台北愛的故事》、《尋找初戀情人》等。

有些書甚至會採用作者的沙龍照當封面,或是在書中穿插作者的生活照,這在當時的文壇幾乎是不可想像的。

後來,包含許多人熟悉的侯文詠,也加入了希代的行列。
立即下載
希代這個模式會成功,剛好配合當時「金石堂」等書店的成立,他們引進新的商業模式,書店不再只是按照品味擺放書籍,而會按照銷售量做出排行榜,鼓勵書籍搶占市場。吳淡如等人,就成為臺灣史上第一批真正的「暢銷作家」,而吳淡如當然更是暢銷中的暢銷。

這樣的作法,在當時頗受主流文壇側目與爭議。《中國時報》所下的標題,是「排行榜新青春偶像派爭議多」,認為他們不是嚴肅的作者,而更像是偶像,恐將「淺化了讀者對文學的品味」。

不過,換個角度看,吳淡如可以算是挑戰臺灣出版雅俗界線的第一波作家。(她也曾將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改編為小說)
一直到現在,她的多數作品,不會受一般文學研究者跟嚴格的「文青」特別注意。但她和同期「明星」們,是憑著商業的力量,讓自己不再「難登大雅之堂」,在台灣出版歷史上留下一道獨特風景。

至於暢銷作家是怎麼畫圖的。啊,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芋編迅速跟上時事話題 (app-wave)
橘子葉🍆
1 years ago
只能說,風波的造成就是拉不下臉。
又剛好踏到專業人士對ai技術擔憂的部分。
(又涉及到道德疑慮
橘子葉🍆
1 years ago
但原來她是作家。難怪有種文人氣質
他的發文內容讓我沒辦法相信這種邏輯居然能寫書,顯然編輯的貢獻很大
windy8231: 感謝同事支援,我其實很不熟吳淡如QQ
故事:給所有人的歷史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windy8231: 最近一個人管4個社群平台,快發瘋,發文頻率因此降低,也請各位噗友多多見諒~~
小編辛苦了
原來是這樣,感謝解惑,我是真的不知道到底是誰
kity22023: 這篇是熟悉背景的同事幫忙撰稿的,覺得她發跡的故事真的很有意思!
bacteria_02: 哈哈哈,沒有沒有,覺得噗友們實在很溫暖,所以即使很忙也還是想維持一定的發文頻率跟大家互動~
月光花子
1 years ago
其實吳淡如更早以前也有一些,新聞事蹟,只是當時網路沒現在好用
當時的吳若權感覺也是這一卦的「暢銷」作家......
說起來彭樹君的書我好像國中時也買過,不過就是打發時間看看,但最近買的書(讀書共和國那些認真的歷史書)看多了會胃痛,回去看國中時買的輕鬆小品也不錯。
旅人
1 years ago
所以某方面來說再後來的網路小說、乃至現在的輕小說/漫畫,能夠在一般書局上架也算是有這波商業模式奠基才能跟上的吧?
Lupins
1 years ago
從沒看過她的書XDDD
Lupins
1 years ago
gushi_tw: 辛苦了~~~
鹿角樹
1 years ago
現在有一句中國流行語很適合形容當年看過他的書的感想 🤣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阿汶*
1 years ago
看了這篇才知道這段歷史,想當年張曼娟跟吳淡如在我讀國高中時期真的紅,我還是張曼娟的粉,陸陸續續收了她全套的書。吳淡如的書是曾入手兩本,但後來長大出社會後是連看都沒辦法看下去了,更不要提現在已是中年人
☆阿汶*
1 years ago
shoushoushou: 哈哈哈哈哈哈😂貼切
真澄♪
1 years ago
劉墉那時候也蠻可怕的,狂出書又暢銷
仙を燃やせ
1 years ago
tabimen: 大眾文學本來也有大型出版社出版+正統書店販售,例如金庸由遠流出版、瓊瑤由皇冠出版,噗首講的應該是49元言情小說之類的?
我個人是覺得,網路小說、輕小說、漫畫,後來能由大型出版社出版+在正統書店上架,和他們是繼承了金庸,或繼承了吳淡如,沒太大關聯。
主因還是市場變化,出版社不出、書店不賣暢銷作品就會倒,不是書店接受他們,而是書店需要他們。就算不賣網路小說、輕小說、漫畫,也得兼賣一堆理財、減肥、養生等等的書,才能生存。
Lupins
1 years ago
倒覺得劉墉的書還好看一些...張曼娟、吳淡如、龍應台等等都不是本人的菜XD
旅人
1 years ago
SR2198: 主要是依照噗首的介紹,早期那個年代的書店感覺除了知識性的書以外只買“入流”的東西,可能就是文筆有一定水準的作品(可能跟那時候國語運動的環境也有關),而金庸那類在文筆上就還算有一席之地能被接受
而依照噗首提供的故事,是否是這一波操作讓當時被認為“不入流”的娛樂取向、文筆較不嚴謹的作品類型開始能被書店體系接受,而再之後才接軌引進更多不同類型的書籍,於是更之後的網路小說乃至現在的輕小說類型的上架都不是問題
旅人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當然到現在網路商城時代、電子書時代讓出版社和實體書店都式微的情況下,當然就由不得書店挑三揀四了
同時現在社會變得開放多元,書店也比較沒有黨國時期那種一言堂、遵循一套選書標準的潛規則限制
精靈kilhi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shoushoushou: 同感。最近翻她暢銷的理財書,感想也是「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羊羊
1 years ago
當年個人比較喜歡張曼娟,可以在皇冠上連載的作家真的有本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