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看完Kidlat TAHIMIK《土倫巴》(Turumba, 1981)。

導演現場映後。陳婉伶提問。口譯相當之厲害。

(祭典這方面想起火山邊緣之戀還有萌之朱雀)
latest #12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全球化」 buzz word。

德國ZDF委託拍製。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婉伶問:這部片當初的緣由?

導演:可能不是純然紀錄片(如果存在著純然紀錄片的話)。我去慕尼黑奧運期間的時候曾嘗試賣一些菲律賓狗,不是紙做的,而是風鈴半透明貝殼材質,希望賺一些錢。

全球工業化,我去美國念MBA,不過也意識到西方持續追求成長成長,那種環境不均衡的狀態,內心的藝術家的心讓我覺得應該做些什麼(意譯)。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婉伶問:如何把個人經驗轉為這部劇本?這部成品與當初委製有什麼不一樣?

答:我從來沒念過電影,outsider 角度。其他人是在鏡頭後面,而我的作品我會在鏡頭裡,不是因為我演技很讚,而可能是因為我比較便宜吧。
生活自然而然變成我的作品內容,而電影也自然而然變成我的生活。我也自己剪片,我的家人也會出現在影片裡,最新的是我的孫子入鏡。
在德國寫劇本,回到菲律賓我父親隔壁的村落,如果請大家扮演自己,效果就會很好,會有精彩演出,例如祖母在現場講自己年輕拍片現場的熱絡,就不在我的劇本裡,我請攝影師趕緊拍下來,我覺得這是宇宙給我的訊號,要接收下來,會讓作品更加豐富多層次;而不是請大家去扮演其他人像是華盛頓。
立即下載
leahahaha
1 years ago
宇宙訊息另一例,最後收尾的時候要拍土倫巴,遇到颱風,變得很緊張因為我們沒有經費隔年再來。不過有人打開窗,於是其他人就一起出去,完成雨中土倫巴拍攝,給全片另一種熱情的氣氛。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觀眾問:小男孩為主角的原因?收尾男孩再次出現是敘述錯誤嗎?

答:他是我外甥,一個唯一不住在當地的小朋友。開放式結局,可能實際上沒去德國,或是精神上參與。選角上很幸運選到片裡的祖母,她具有藝術家性格。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觀眾問:敘述跟karos Rosen (?)的__(某本書)很類似,不知道有什麼啟發還是只是我想太多。

答:我沒有看過,不過這樣一來我就很想去看那本書。他是30年代重要作家。可能很多類似美國夢的敘述。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觀眾問:音樂好像是很重要的角色、精神、靈魂。我們聽到很多音樂,包括藍儂等,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多說一些呢?

答:音樂在土倫巴是重要元素。村莊中有個年輕人會彈吉他,於是我請他創作一些片段,像是友誼片段等。但這個問題讓我意識到喔原來我好像很多宇宙來的訊息了。另外這是我的竹子攝影機,我現在每兩年都會給新創作者給這個竹編攝影機的精神,希望大家可以有這樣的精神,而不要只是照抄好萊塢的元素。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導演:我有帶兩件木雕在一樓,風之女神,大家可以去看。應該也有五十年哩,一個是菲律賓風之女神,祈求颱風離開,另一個是西方風之女神;希望大家不要仰賴西方好萊塢敘述,而有自己的敘事方式。

(映後結束)
===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好看,但又覺得少了什麼,情緒滑順平和;可能太平和了一點(沒睡好上班族我邊看邊眯眼晃神,但應該沒有漏掉關鍵台詞)。

有個鏡頭停在蜷縮在貓身上,旁白台詞是一句我想記下來的話,但我想不起來是什麼了。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映後觀眾居然沒有人對土倫巴這個祭典儀式感興趣嗎?在YouTube裡搜尋,看來這祭典持續至今喔!應該是專門為聖母所舉行的活動。Nuestra Señora de los Dolores de Turumba on 40th Gra...Domingo de Dolores Turumba Procession 2018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覺得導演映會沒有完全回答提問,沒有直面問題,或是沒有想繼續挖掘自己記憶,比較從自己2023年當下的意識形態去回答。也不是不行但就覺得還可以更坦誠吧(呃我大放厥詞些什麼)。

當初委製的目的,我猜或許是希望紀錄下菲律賓這個祭典的細節,不過被導演轉化為批判西方不斷生產賺錢資本主義。

在這次選出播放導演作品中,我只看到這部作品。不確定其他作品是否更有趣。
leahahaha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痾慕尼黑奧運⋯⋯沒想到史匹柏視角的《慕尼黑》,到了菲律賓,可以從紙偶製造與知足生活對立的故事來切入。雖說全片是半虛構故事,我仍希望五百個紙偶最後都被德國人與遊客買光。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