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雨。布穀町寄攤C26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電影
#TheSon
別人的青春是灌籃高手,我的青春是《愛•子》

有雷心得下收。
latest #11
掰噗~
1 years ago
喜歡電影也是一種ROCK! (p-rock)
蒔雨。布穀町寄攤C26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一開始看到別人推說身邊有憂鬱症患者的人會很有共鳴,我就想,呃好,所以我來看別人的憂鬱幹嘛。
但我開頭五分鐘就開始哭,一路哭到End Roll。
而且我包場(誰會在放假前一天下午看一部講憂鬱症病人的電影啊,不好意思我啦) 所以哭起來完全沒在顧忌的(rofl) (rofl)

而且今天學生蠻多的時間到了我沒看到驗票人員我就自己推門進去坐了,然後電影開始幾分鐘之後一個工作人員拿著手電筒跑進來幫我驗票 (rofl)
你們居然記得喔 (rofl) (rofl) (rofl)
立即下載
但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憂鬱的青少年真的很不一樣,雖然我還是沒有「恢復正常」(或者恢復正常其實根本就是個假議題——真的有人從深淵逃脫之後可以回歸從前的自己嗎?)可是Nicolas所做的一切還是幾乎跟青春期的我重疊:不想上學、焦慮、不信任任何人、自殘、憎恨父母,哦乾連父母吵到要離婚這點都差不多(不過我爸媽那時沒有真的離婚就是了)

從落下眼淚的那一刻我就知道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這是回顧、轉換視角跟摸索未來。
我一直到大三左右吧?才真正能客觀評論我高中時期的心境,在此之前其實就是不停地鑽牛角尖XD
而且那時候的我熱衷於對不熟的人講述我的自殺幻想,如果對方被嚇到我就會暗自竊喜(現在回頭看也真是無聊XD)
我本來也覺得高一的導師會被我這套嚇倒,可是她沒有。她非常溫柔地問我怎麼了,要不要試著去輔導室。
老師把我找出去,講沒兩句我就開始掉眼淚。那或許是第一次感受到有個大人真正在乎一個青少年的感受。或許我的煩惱在她眼裡微不足道,可是她接納了我的想法,而且為手足無措的我點亮了一盞燈。
「只有愛是不夠的。」照顧Nicolas的精神科醫師說。沒錯,我的家人愛我,可是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我內心的怒濤,但是在輔導室我第一次接觸了諮商,浪潮有了去處,得以慢慢化成涓涓細流。
諮商不只是傾訴,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諮商師引導出的問題也是一大課題。
但首先最重要的是,你要說出來。
不只是說給愛你的人聽,更要說給能夠理解的人聽。
蒔雨。布穀町寄攤C26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每次我想到「這部電影想帶給觀眾什麼?想訴說什麼?」這個問題時我都會想起Taika在JoJo Rabbit的電影分析裡提到的,他覺得該時常提醒人們戰爭,特別是二戰這樣的大規模戰爭是需要付出心力去避免的。

我想和內心的爭鬥也是吧?如果我們不反覆提醒人們訴說和求助的重要性,而現代人又背負愈來愈沉重的精神壓力,是不是會漏接更多本可以挽回的生命呢?
*
基本上有了對於電影的前提(其實沒有也無妨,這樣的悲劇我聽過太多了),我就是含著淚水眼睜睜看著Nicolas走到我最不希望看到的那一步。在醫院裡,在兒子的哀求和醫師的嚴正警告之間掙扎的場景拉得那麼長我就覺得,完了,等等肯定出事。果不其然,回到家後Nicolas所有急於表現自己的肢體語言完全就是「我要離開了我愛你們」只是我沒猜到第二次是獵槍而不是再一次割腕
有一瞬間(在休傑克曼的幻想裡)我以為這個故事還有挽回的餘地,可是沒有。

但想想就算第二次救回來了,難道不會有第二三四次嗎?這個故事就是要寫到一切都無法挽回,讓觀眾體會到那種心碎的。
話說安東尼霍普金斯爺也真的是很猛,出場也不過一小段,那種典型的刻薄爸爸形象就讓人印象深刻。乾救命被那種爸爸養大內心怎麼可能是健康的 不壞掉已經是奇蹟了,還複製到父親的言行,擺明就是要讓Nicolas死啊......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