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分享一下】
許久沒有上噗浪,但是覺得看完書很有感,想分享,感謝一下當初幫助過我的大家。
起因是今年三月開始,我開始有睡眠障礙,我明白自己身體真的很累,然而晚上我完全沒有睡意,心跳很快、眼睛睜很開、腦袋像是光速運轉的PC,思緒就像海嘯一般瘋狂捲著。從一開始只是睡眠障礙,到最後開始精神情緒都受到影響,我會因為某個大腦閃過的思緒,開始陷入焦慮恐慌,最終因為害怕自己這樣的狀態而哭泣。
在當時身心科和諮商同時進行,想要自救的我在書店買了"Unwinding Anxiety"(鬆綁你的焦慮習慣),這噗算是想要印證書籍裡的一些工具在我身上,希望未來有人跟我一樣也可以看看,也記錄今年發生的一堆事情。
latest #24
會發生這樣的崩潰狀況,是因為碩士論文,我想很多碩班即將畢業的學生,一定深有同感這樣的恐懼與壓力。我整個月就像喪屍,我覺得我每天就是努力的呼吸,想辦法活過今天罷了。我明顯的感受到,我想要做點什麼,但卻什麼都辦不到,我無法做理性思考,我無法專注做事,我甚至連做實驗拿器材都在抖,這些都是我不曾發生過的事情。我還記得還沒就醫之前的那個周末,和同學一同出遊,可笑的是我還玩密室逃脫,這種壓力遊戲,最後結束後我整個同暈想吐,朋友們知道我狀況不好,卻沒有人發問,可能跟我平常性格有關,他們覺得我可能調適一番就好。散會後開始大家各自搭自己的捷運路線,感受到人一一離開,卻更恐慌,此時剩下一個異性友人,甚至不是我認識許久的朋友,我已經忘記他說什麼,我只知道最後我抓著他在捷運月台大哭,一直跟他抱歉,但我真的沒辦法。
非常感謝這位友人,身為一同為碩班畜生的夥伴,陪我在捷運月台談心三個小時,我真的是什麼情緒都狂暴的講出來,我跟自己同性友人也沒有講這麼清楚,至今我仍然好奇,為什麼我會選擇抓住他。喔對,我們目前也還是朋友,沒有各位想看到的互相救贖在一起的場景。之後我也陸續找了自己同性的友人們,甚至有的根本不在同一個城市,遠端每天陪我。
真的很感謝當時陪伴我的友人,和每天關心我的室友,還有最後撐一把的父母,順利好轉並寫完論文,發揮應該有的實力。
可能我的症狀不是太別嚴重,當時我只是吃百憂解和一點安眠藥,劑量都是半顆就過完療程,醫生自始自終沒有告訴我是什麼病,他只說我只是還在學習,以後會有更多第一次,隨著經驗你會了解要怎麼和自己相處,但是我就是很想給自己安個病名,於是我猜測是自律神經失調跟焦慮症,只是誰先誰後我不知道。好笑的是,我腦袋一邊不接受自己有病的事實,一邊想要給自己安個病,宛如兩個靈魂在我體內分裂。
立即下載
當時諮商師帶我做了很多"正念",我以前都覺得那是什麼奇怪宗教行為,但是諮商師說,這是讓你專注於當下的練習。我當下其實不太懂,專注於當下的意義,應該說諮商師要我說什麼做什麼練習,我就是照做,練習成果也讓自己舒服很多。多次練習後發現,自己在"正念冥想"的注意力觀察越來越好,第一次練習的時候,我無時無刻都在跑偏,都是聽到諮商師指示,才發現原來已經偏掉了,我想不少人一開始練習都會這樣,注意力容易被大腦帶走。
此時的我大概就覺得,我應該已經學會在焦慮狀況下我該做什麼了,加上事情重新上軌道,慢慢就沒有以前的身心問題。畢業後的我深以為自己沒有問題了,好了,"Unwinding Anxiety"這本書在當時從來沒有被我打開來過,他宛如一個保命符還是護身符,我買了心安罷了
因為是無縫接軌目前的實習工作,我七月底離校,八月就進到新的工作環境,起先都沒什麼問題,我都還能負荷,直到我開始要自己做事後,我又開始出現焦慮,甚至有時候是出去玩後,回來開始莫名緊張,無法入睡,我甚至不懂為什麼會如此,我又開始害怕自己的狀況,不斷地反問自己"不是已經治療好了嗎?"、"會不會我永遠部會好?"、"我以後有一點壓力就要這樣嗎?",沒錯,我的焦慮症狀又開始出現,我頭暈想吐不想吃飯睡不著心悸都發生了
此時看到自己上了年紀的父親,他也因為自律神經失調去看的身心科,開始又想到"這是不是就是遺傳?"、"我姑姑也是,我以後的小孩也會這樣,甚至會更嚴重!",OMG,至今仍沒有可以交配對象的我,到底為什麼要擔心?
正當我開始考慮要找身心科時,我挖出了這本書,想說來看看吧,反正也做不了事,趁著自己覺得不能這樣每次都靠藥物鎮定,加上實習真的沒有多少薪水,又不敢再麻煩自己的父母,我挖出這本書"Unwinding Anxiety"。起先我是很討厭這種非小說的書籍,特別是心靈成長之類的書,(喔,我從很討厭連翻都不會翻,到現在我還是不太會去打開XD,自從又復發開始,我只打開過這本)
"Unwinding Anxiety"的一開始不是告訴你怎麼要鬆綁,而是用科學解釋方式,告訴讀者為什麼你會焦慮,從腦區的功能,人類演化但始終保留的原始本能,增強原理,躲避危險的行為等等,如果不是生物系畢業的,我想讀者應該很難理解這part再幹嘛,不過對我來說,這像是告訴我,對,這就是做為人類會發生的事情,從遠古時代的人類留下來還沒演化適應的結果,也解答我想要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這樣?"的問題。
從這本書才理解,諮商師叫我做的覺察正念的意義。以前只是單純的認為就是專注當下,拉回注意力,但不懂這樣做的原理,現在知道,這是讓自己跳脫迴圈的方式。我在還沒打開書本前,不段的嘗試諮商師交給我的覺察、冥想、呼吸正念,事實就是我越想這樣做去彌平自己的焦慮,我會更焦慮。
打開書,作者Judson Brewer就寫,不許直接跳過"了解焦慮是如何形成"的這一大段(快1/3本),直接進到後面解決得方式,他每一句話都打中我想要幹的事情,因為我想要解決目前焦慮症狀,採取了積極的改變措施,然而焦慮症狀沒有改善,我更加焦慮。
Judson Brewer解釋完我焦慮情緒是怎麼出現的,下一部分也不是介紹我要怎麼解決,而是點出為什麼我用的各種方法都沒有用。簡而言之,我們的大腦理性區塊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是個弱小的腦區,當我們恐懼或者危及被偵測到,大腦會切換到原始的腦區,直接幫你逃離"一切大腦覺得危險的事物",好心的大腦並不知道這一些都是他編造的故事。此時弱小的理性區根本無法伸張自己的意志,當我試圖用意志力或者思考去喚醒他,或者要求原始腦停止,根本是無用的行為,因為意識就是被原始腦掌控,叫失控的大腦不要失控,毫無邏輯可言。
這一系列的科學論述,以及科學實驗數據,不斷地告訴我,當我焦慮發作,想要轉變的這個"想法",無效!可能你會覺得為何這麼簡單就相信,摁,因為我覺得有科學數據,加上我真的是這樣,所以我更想了解Judson Brewer想要提出的Unwinding方法。
第一階段Judson Brewer也沒有告訴我要怎麼解決,但他提出觀察自己的loop,時時刻刻察覺自己的觸發點、行為、結果。他認為我們焦慮的形成就像巴夫洛夫的狗,我們也是連結增強,當觸發點一出現就採取自動連結系統。
例如
觸發點: 我開始焦慮自己的焦慮症狀
行為: 我試圖積極改變並停止焦慮自己
結果: 無效
我會在很多情況下莫名的產生焦慮症狀,無緣無故,我會想要積極的改變這樣的自己。以前是想找出為什麼,但是諮商師說你跌到了,會馬上責備自己嗎,還是趕快上藥? 表示說責備自己無效,然而我卻變更自己行為從責備自己找出自己為什麼,變成積極的解決現在的狀況。焦慮的loop只是換了一個行為,但結果一樣無效,我的大腦卻會一直記得並且連結到焦慮就要試圖改變停止的動作,卻忽略了這件事情本身無效並且讓我身體更不舒服。
Judson Brewer請我找出這樣的迴圈,讓自己意識到做了什麼,寫出這樣的迴圈。獲得指示的我當然是立刻開始行為,聰明的作者當然知道我這樣的人類會以為找到後就可以開始往下,直接在章節段落舉了很多例子,並且告訴讀者,請一天練習多次,確保自己知道迴圈如何形成再往下,我只好強迫看到這邊的自己停下一天,明天才可以看,就這樣隨便抓扁條紙,寫了幾天的迴圈。
過了兩天我安奈不住想看如何解決的心,打開書看了下一個階段的指示,然而Judson Brewer還是沒告訴我怎麼打破這樣的迴圈陷阱,叫我專注的感受這個結果帶來的身體變化、情緒變化等各種感受,即使他非常的不舒服,就單純的感受。讓大腦專注地記得,這樣的結果也是讓自己不舒服,記住這樣的行為得到的結果沒有獲得好處,透過反饋,讓這樣的增強被大腦記憶,畢竟大腦本身趨吉避凶,如果沒有請他好好記得使自己更不舒服的結果,他是不會知道這樣有效,此外也可以讓自己停留在這樣的感覺和情境,仔細的了解這個loop的路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怎麼自動,宛如反射一般就做出"積極改變想要停止"的行為。
其實光做完第二階段,發現自己很多都是大腦自動駕駛引導的行為,等到注意到了才察覺,產生"OMG我剛剛居然是這樣嗎?!"的想法,開始覺察自己的感受多麼不佳,沒有被解決問題。
第三階段就是Judson Brewer提出我要如何跳脫,他不斷地強調不要陷入"思考"和"應該"的陷阱,用一個不會增強或者取代的行為,比如呼吸、正念、冥想,是的,這正是諮商要我們做的事情,我當時很疑惑的是當焦慮發生時,我採取冥想不算取代行為嗎? 然而不是,只是換一個方式讓你仔細的體驗,不是換一個方式逃離現在的狀況,而呼吸本身就是呼吸,反正都要呼吸,所以結果就是你專注地呼吸,好奇自己的行為發生,不用評論不要抵抗不要改變,就是看著他發生到結束。
整體來說,Judson Brewer不是要你停止或者不要焦慮,而是當某些觸發點發生後,我自己的行為,我怎麼回應,從一開始很在意要改變現狀到只是單純注意到自己的有這樣的狀態(焦慮症狀),或者大腦有這樣的念頭浮現,即使他們來的很莫名其妙,但是就只是看著他來到看著他走,不用思考為什麼來、怎麼會來、什麼時候結束,時間到了這樣的想法就會結束。
雖然我心中仍舊疑惑,為什麼我們會無時無刻突然想到某些問題,可能是不可能發生的,或者是具體抽象的,彼此之間互相一點點的牽連,就會一直自動跟著腦袋活躍的想法跑,但自己沒有意識到,我在空轉,就跟我發覺自己焦慮症狀後,我不自覺得想到家裡的長輩也有,想到我也有,又想到我小孩也會有,我小孩以後怎麼辦,對因為我就被原始大腦的沙盤推演帶著跑,但實際上更本不需要擔心到這麼遠,只是他想要我規避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大腦提出了可能,但實際上到底會不會發生也不知道,可就是被大腦先擔憂起來放著
我原本是想說要打個讀書心得跟感想,好吧,我覺得我的寫作能力可能有待恢復,雖然我今天打這個噗就想講什麼就講。覺得自己從一開始懷疑自己為何如此,開始不要在意自己為何這樣,而是去關心自己的感受,練習用書籍裡的方式,讓迴圈無法進行或者換一種好的行為或者習慣,去面對焦慮症狀。不再試圖要讓自己沒有焦慮症狀,換成症狀發生後陪著自己感受,走過這樣的情境就好。不斷地提醒自己每天練習一點點,段自己的覺察能力,發現自己正在被自動駕駛,腦幹反射的行為,由自己操控不是大腦幫我。
我很喜歡這段話"不要試圖做點什麼,坐著就好",太過積極想要處理也是種極端處理,先緩個幾秒冷靜,給自己反應注意自己的狀態,再評估目前的情境,讓自己弱小的腦區有機會領導回大腦。
這本書八成可能比較適合想要了解焦慮機制的人類,但是真的把一切的邏輯跟科學實證擺在面前,嘗試過幾次的我,不敢說我已經能夠打破我每個焦慮loop,但是讓我更有動力或者意願嚐試他的方法,在每一次的焦慮發作後,持續時間跟身體反應都有慢慢地減緩,也讓我更明白諮商師帶我做的這些事情,背後科學的原理是什麼,心理和腦科學的論證支持。
當然是希望自己以後焦慮症狀發作後,可以好好地結束這樣的情境,不用讓自己墜入loop回不來,可以自救。不過假使正常的狀況都無法維持,吃藥緩解大腦的問題,才能夠好好的面對和思考這樣的問題,並且注意自己。之前就有聽說,先去身心科調整,再去諮商討論,畢竟連自己真正的想法都無法表述,或者不是自己想要做的,諮商也很難幫助你了解自己,當然也不是很一定只能這樣的順序,我當初是同時,畢竟我覺得我還是有一半的理智(?),雖然我也是吃了一個禮拜的藥後,才剛好排到諮商,至少我可以明確的闡述自己的感受,不是陷入鬼打牆狀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