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8 Keys to Eliminating Passive-Aggressiveness)
https://images.plurk.com/Nu6OOVQxAaFkbY4Bg6A0.png
(以下簡稱《被動式攻擊》)

如同其原文標題,這是一本介紹並化解「被動式攻擊」的書,大概是因為「被動式攻擊」這個詞聽起來對華語使用者而言不太直覺,所以中文標題很清楚的點出了被動式攻擊的幾個容易辨認的特徵,而那些特徵經常是在講究「溫良恭儉讓」的台灣社會並不少見的行為。

#讀嘛讀嘛
latest #19
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部落格好讀版↓讀書心得|《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在這本書可以瞭解到的主要有以下三點:

什麼是被動式攻擊、它怎麼表現
為什麼會有被動式攻擊的情形產生
如何化解(自己或他人)的被動式攻擊行為

讀完之後我認為這本書主要在教導人們認識三件事情:

中性地辨識情緒,不對情緒加以批評,尤其是憤怒
以正念來善待自己,並且學習對自我負責
如何用健康的方式保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保護自己的界限
遊者
1 years ago
「沒有一片雪花認為自己該對雪崩負責。」(No Snowflake in an avalanche ever feels responsible.)

在存有被動式攻擊的關係中,人們也都經常認為自己才是無辜遭受到不舒服的那一方。我想要引用佛洛姆(Erich Fromm)在《逃避自由》的觀念,來解釋這本書作者在後段章節的再再強調人們要為自己負責,不要將自己的力量交出去的理由。
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在《逃避自由》中提及,當人們在成長/個體化過程中感到不安、焦慮、緊張等情緒,而不能健康地繼續尋求個體化和自由,就會轉往逃避機制,其中一種逃避機制佛洛姆稱之為權威性格,這是一種以展現權威←→服從權威,所組成的共生關係。此種共生關係並不一定會使兩方感到快樂、健康,但是會使他們感受到力量,感受到幼年就已經習慣的相處模式,這會填滿他們一部份的不安感。
立即下載
遊者
1 years ago
在《被動式攻擊》一書裡則是指出,產生被動式攻擊的人往往是在幼年未能對衝突習得好的反應,因而產生了不健康的情緒模式,事情發生時傾向壓抑(甚至沒有意識到)憤怒、迴避衝突,未能被處理的憤怒則轉變成其他形式不斷的啟動自我防衛機制(戰、逃、僵、討好),並在相處中破壞彼此的關係。在書中以情景故事的方式,提供不少辨認情緒、處理及化解的方法,值得一看。

(我個人很推薦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以下簡稱CPTSD),這本書也提及了4F(戰、逃、僵、討好)的自我防衛機制,有更深入的解析,除了在《被動式攻擊》一書中提及的「憤怒」情緒以外,《CPTSD》一書中更提及其餘化解童年受創經驗的方法,較《被動式攻擊》一書而言更溫柔、柔軟且富有憐憫,並更面向個人療癒。)
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本書提供人們安全地設立自我界線,在維持原本人際關係的前提下,提出溝通和改變的方法,其中我個人最感興趣的是書中<直指裂痕,才能加以彌補>的部分,提出了一種我曾在電視紀錄片中看過的方法,這系列紀錄片叫Intervention,是關於家庭或關係中,如何透過調停療法,和物質成癮者談判,期許能夠以親友支持的方式使其戒掉不健康的成癮行為。

這本書讓人了解,不一定要放手,關係仍有修復的可能,如何以健康的關係繼續和親愛的人相處下去,擺脫受害者的心態為自己負責。我們可以有不必畏懼衝突,仍能好好溝通的相處方式。

推薦給正處在「被動式攻擊」關係中、害怕衝突,以及畏懼溝通的人。
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部落格沒有的Murmur

這本書後面好兇 ,但也沒有兇到真的很兇(???)
只是我沒有辦法判別到底是我也有點被戳到痛腳,所以會有被責備的感覺,還是這本書真的後面用詞開始強硬起來。

我建議有玻璃心的人可以先看CPTSD ,因為這本書比較面向人際關係、溝通的層面

另外是這本書還提到很多關於正念(Mindfulness)的東西,而關於正念的三個原則就是:
當下 專注 覺察
練習與身體共處,呼吸、放鬆和減壓的相關方法,如果好奇可以再去讀相關的書籍,我個人覺得就書籍裡頭提到的方法要處理憤怒應該很夠用了。
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貼個截圖
https://images.plurk.com/7mcgayLoKTAiWurJwDM3N6.png https://images.plurk.com/3WIZ3iN9wghqRinFkWisZa.png
遊者
1 years ago
系列紀錄片連結,我忘記噗浪要另外貼了,補上Watch Intervention Full Episodes, Video & More | A&E
我覺得CPTSD這本書真的很棒,作者提供的建議蠻實用的
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hawk1307: 我看完CPTSD哭了快一個多月(誇張),裡頭提到自我憐憫、自我母育的部分真的非常溫柔,人畢竟是要先能夠善待自己,才能夠善待他人的。
對不起我開口閉口都是佛洛姆但我還是要佛洛姆(?)

佛洛姆對愛的看法裏頭有一點很重要,我覺得在CPTSD那本也有提到(父愛母愛的部分),是人們不論是單純的愛別人不愛自己,或者只愛自己,不愛他人,那麼他的愛都是不成熟的,成熟的愛是包含:
1. 無條件的母愛 (無條件的肯定存在)
2. 有條件的父愛 (有條件的希望你滿足部分要求)

但無論2一個人有沒有達成,都會以1的方式去愛,並且這個愛無關是誰,它是平等博愛的,只是沒有滿足這個2,大概不會做更多的行為。
2的這一點跟上面提過的調停療法滿像的。
遊者
1 years ago
貼一下昨天迫不及待先分享但後來完全忘記自己要講什麼,書本裡頭提到的一種理想化的溝通方法。@pigbrother225 - 重要到我迫不及待直接發一噗,真希望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學習一下這個溝通方法...
娜塔❤️‍🔥守護臺灣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pigbrother225: 對,我也覺得作者真的很溫柔
不過因為我是借書看的,所以有很多細節我都忘記了,現在只有當時拍的一些部分,我應該會再買來重讀
像你說的這個部分我認為蠻重要的
覺得樓主首圖的截圖很像Hyread就找了一下XD
https://images.plurk.com/4LDzNmwKBDrRZs4xNHg3xy.png
有這本的館很多耶,也一併附上給按愛心和轉噗的捧油
遊者
1 years ago
hawk1307: 我也是借書看得,不過我好像跟我自己的關係好多了,內化很多東西,我好棒(自戀

我覺得CPTSD最喜歡的是自我母育的部分,講一次貼一次
https://images.plurk.com/5hdGLeIOneRp16ZNqUp3yB.png
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takochan110: 是的沒錯是在Hyread借來看的

我是從臺灣學術電子書資料庫聯盟那邊借的
遊者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補充一下好了,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有點兇的原因還有一點,是在「辨識被動式攻擊」這一點上,可能是「被動式攻擊」這個名詞,本身就讓我個人覺得有點帶攻擊性了。

我不是很喜歡老是去懷疑一個人的動機是不是出自它過去的經驗,或者潛意識討厭某個人,書本裏頭有一個案例是在旅遊期間用受傷不去參與團體活動,但到底是不是被動式攻擊?作者也沒有給出明確答案。

在相處的時候開始感覺到說不出來的不愉快,反省一段關係的時候再把這本書拿出來用啦。 (逐漸邪惡混亂

不然那個不管如何就是都要遲到30分鐘的朋友我要生氣的話,都要被她氣死了,還修復關係直接每次把約的時間提早30分鐘告訴她。 (沒有從書裡好好學習
pigbrother225: 可以好好跟自己相處,這樣很棒啊
你節錄的部分真的很值得一看再看
遊者
1 years ago
hawk1307: 娜塔也和自己當好朋友

我現在每一本筆記本的第一部分都再抄一次,堪比摩西給猶太人的十戒的重要性(?),不過是屬於自己給自己的承諾,多練習幾次真的會慢慢給自己安全感,也比較少太失控。但厭世還是會有啦,正常。
pigbrother225: 我會的,雖然還需要練習,慢慢給自己信心
大家都會找到自己的方式的,繼續努力吧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