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匿名ㄇㄇ❓不中立專戶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張君玫(2016)。活得像「人」:在啟蒙與差異之間。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6),129-134。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季刊76期pdf
書評對象:《性平等論爭:麥金儂訪臺演講集》,臺大出版中心:2015
#女性主義 #麥金儂 #節錄 #書評
單單指責麥金儂無法代表「所有女人」是沒有意義的,基本上,這類指責適用於所有的女性主義觀點,包括後現代的、酷兒的、差異論的、平等論的或其他。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麥金儂的論點是否代表或呈現了「某些女人」?「哪些女人」?這些女人的處境是否確實體現了人類社會至今無法得到充分有效改善的部分?
latest #10
在臺灣,凱薩琳.麥金儂(Catherine Mackinnon)的學說頗具影響力,但相關著作的中譯並不多。市面上目前流通的大約就是 2010 年出版的《言語不只是言語:誹謗、歧視與言論自由》(Only words),然而就像臺灣許多的重要譯作或著作一樣,這些書通常很快就絕版……短線操作的傾向也出現在相關論述場域中,直接造成甚至鞏固意識形態派系鬥爭,並間接導致許多以訛傳訛。臺灣學子對於麥金儂的普遍誤解就是在這樣的脈絡底下發生。於是,大多數為麥金儂貼上種種性保守標籤的人,往往根本不曾好好讀過她的一兩篇文章。要了解任何學說或主張的意義,最重要的是問題意識與發言位置的商榷。
《性平等論爭:麥金儂訪臺演講集》收錄了麥金儂 2013 年訪臺的幾篇演講,包括現場聽眾的提問與對話……書中收錄了三篇演講稿:〈非關道德問題:論色情與性騷擾〉、〈性別平等訴訟:內國與跨國觀點〉、〈從瑞典到臺灣:人口販運、娼妓制度與不平等〉,大概綜括了麥金儂上個世紀八○年代末至今的關
懷與論述,以及她在美國、加拿大,乃至於其他國家推動性平等相關法案的過
程,當然也包括了許多案例與故事。整體來說,三篇演講稿清楚交代了麥金儂的思想理路與法律干預。簡單歸納如下:一、色情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權力與政治的問題;二、推動立法,讓國家真正扮演維護人權的角色,尤其是婦女人權,並消除一切對婦女的歧視與暴力;三、娼妓制度並不是一種工作,而是涉及階級、種族、性別與年齡等不平等的制度。
誠如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 1985)和德魯希拉.康娜爾(Drucilla Cornell, 1991)早已指出的,麥金儂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整體化的傾向、對於女性特質的貶抑,以及對更複雜性差異的否定。……她是一個標準的現代啟蒙者。在此一典型的、人本主義的啟蒙理想中,彷彿只能有一種正確的「女性主義」,其終極的目標就是讓女人成為真正的「人」,被當成「人」來看待與對待,成為生命的「主體」,而非被視為「客體」來取用,更不能被當成「物品」來加以利用或濫用。從一開始,她就主張「女性主義」作為一種理論,就像任何其他理論,必須找到屬於自身的方法。她認為這個獨特的女性主義方法無非就是「意識覺醒」consciousness raising)(Mackinnon, 1982)。 >
立即下載
>從 女性覺醒與啟蒙自由的觀點來說,當代社會對於「不平等」與「支配」的色慾化,種種標榜「差異」的歡愉論,對麥金儂來說,絕大成分乃是從男性主體使用者的觀點出發的控制手法。
……在臺灣的學術生態中,我們必須時刻留心的是,「現代」、「後現代」、「啟蒙」、「差異」等種種標籤,如果被簡化成某些固定的立場,同樣可能是僵化,甚至淪為派系,而欠缺具體內涵。更關鍵的永遠是,「你的論點在為誰發言」這個重要提問並不能等同或簡化成「你想為誰發言」。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後者是主觀認定或自我標榜的「你想去為誰說話或呈現」,但前者是關於一個論述場域的構成與動態。此外,假裝你的說法不在為誰發言,除了某種姿態之外,絲毫無助於釐清論述的價值取捨。
>……單單指責麥金儂無法代表「所有女人」是沒有意義的,基本上,這類指責適用於所有的女性主義觀點,包括後現代的、酷兒的、差異論的、平等論的或其他。更重要的問題在於,麥金儂的論點是否代表或呈現了「某些女人」?「哪些女人」?這些女人的處境是否確實體現了人類社會至今無法得到充分有效改善的部分?比如,在 2006 年出版的《女人是人嗎?》(Are Women Human?)一書中,麥金儂處理了當代全球社會女性至今仍廣泛面臨的種種暴力對待與人權剝奪,比如戰爭與種族仇殺中的集體強暴,強姦「他們的」女人做為一種戰爭工具。同時,她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包括在各國與國際上,男性支配真的趨緩了嗎?女性受害的系統性暴力消弭了嗎?
各地婦女的「人權」有得到充分的保障或落實嗎?換言之,女人真的已經「像男人一樣」,活得像人?當然,無可諱言,在當代世界中,仍有很多的男人也「活得不像人」,但這點和麥金儂的探問與關懷,其實並不衝突,甚至乃是必須放在一起省視的。那些「活著不像男人的男人」體現了一種怎樣的性別秩序與暴力?
回到這本書,我給讀者的建議是,不妨多關注她的個案與論證,以及其中所呈顯的問題意識和發言位置。與其抓住意識形態的尾巴,跟著派系龍頭大打文字迷糊仗,不如藉此好好觀看並感受不同女人的生活經驗與生存掙扎,尤其
這些經驗與掙扎和你所認知或慣習的「性」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相當程度,我們都想活得像「人」、像「自己」,問題是,哪些人?哪些自己?
________
有一段極度耐人尋味的演講問題節錄,在此先略過。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