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波音能一直這麼傑出,有一個關鍵,就是他們始終很清楚,他們是由工程帶動的公司,而不是靠財務帶動的公司。如果他們不在以工程驅動為榮,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成了另一家公司。」

《死亡盲飛》、《墜 :波音大調查》
latest #13
我家有個擠在客廳一起看電視的習慣,但我家的政治立場錯綜複雜,比起奇士勞斯基的顏色三部曲還要多一抹綠。花了好幾年,才找出能夠一起看,彼此不會被對方冒犯的節目。幾年下來,我們歸納出幾個選項:韓劇、《跟拍到你家》、《全能住宅改造王》(感謝日韓在影視市場的開發,協防我分裂的家庭),最後則是《空中浩劫》。
「觀賞」犯罪紀實或者災難紀錄片,多少有那麼些旁觀他人之痛苦的味道,不過不得不承認,自己在收看《空中浩劫》時總會莫名生出某種療癒,我三不五時會整理這個感受從何而來,直到很後來(大概是追了三季)才明白,這個療癒是源自於對人為災難的咎責,以及檢討人為、體制的各項因素,避免憾事重演。
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記得運安會的老王,在復興航空空難後,接受《空中浩劫》節目組的專訪,在很明顯的駕駛員疏失下,他們沒把句點安在駕駛人為因素之後,而是往更上的層級推,檢討工時、訓練強度等體制問題,體制修正到足以避險,把個體能夠造成危害的機率降到最低。這樣的透明和檢討,帶給我一種療癒感,或者說是信任的重建,也讓我期待所有發生在個體的災難、禍事,都能用這樣強度檢討,提出修正報告,當公私部門一同致力於改正,同樣的遺憾就不會發生再次發生。

我帶著這樣的期待,讀了《死亡盲飛》和網飛的紀錄片《墜》,接著我突然明白,也許那個異質的療癒以及信任,是種錯信。
立即下載
《死亡盲飛》和《墜》採取了不同於《空中浩劫》紀錄片的敘事結構:《空中浩劫》系列有點像是《怪醫豪斯》,在片頭會描繪駕駛或乘客的日常(在豪斯裡則是有個人要倒下),接下來大家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人會倒下,而飛機會掉下,接下來的節目內容,是透過調查,找出事故的原因。《死亡盲飛》一開始也有著類似的敘事口吻,但隨著事件展開,敘事的重心轉向波音公司的起落,掩蓋軟體開發的缺失不是這兩部作品認為的因。就像運安會的老王,他們把原因放在更高的體制,但這一次他們推得更遠,認為問題的因在於企業組織文化的變革。
「波音能一直這麼傑出,有一個關鍵,就是他們始終很清楚,他們是由工程帶動的公司,而不是靠財務帶動的公司。如果他們不在以工程驅動為榮,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成了另一家公司。」
《死亡盲飛》先是梳理波音公司的組織屬性,他們從一間由工程師領頭,著重於航太開發以及榮譽感的公司,在併購另一間航空公司麥道後,麥道公司內講求效率、財報以及股東利潤的思維逐漸取代原先波音的組織文化。波音在七零年代時,對於機體安全性的要求大過於其他,而在併購麥道後,麥道進入董事會的席次,以及「買通」國防軍購的交易文化,大大影響波音的生態。書中提到併購麥道後,他們打算變賣閒置的修理廠(但修理廠是撐起飛機檢修的關鍵),而當波音內部選擇關閉原先麥道旗下廠房時,反而被原先麥道的管理者痛罵,這是柯林頓的家鄉,要關也要關其他間,因而關閉更有效率的廠房。為了避免白領工程師罷工,波音也把重心轉向勞工條件較差的州,並開除資深的工程師。
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死亡盲飛》捕捉的航空業樣貌,也刻畫了某種錯落的時間感:墜落是十秒間的事,但航空器的開發和回收,是數十年的,這兩者不同的時間體驗,不同層面的殞落,卻又存在著連結。

當《死亡盲飛》把問題歸因在變調的組織文化,作者就需要建立強而有力的因果關係,來證明數十年前的併購案,如何影響現時的軟體開發缺陷。作者先是以七三七以及七七七的開發,說明是否開發新的機型,將會影響未來十數年的收益。而當公司轉向「高層」獲利以及股東分配導向,對於開發的態度也會轉向保守,而後空巴與波音的市佔率發生黃金交叉,空巴又來勢洶洶時,波音就必須新瓶裝舊酒,一邊包裝自己出了「新機」737 Max,向航空公司兜售時,又以系統和737系列相同,在人力訓練成本低為賣點,說服航空公司投入。
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MCAS的問題,便肇因於變動的機身(引擎後挪)增加失速的幾率,為了解決失速,又不修改機身設計,便開發軟體反覆壓低機頭來保持平衡。在不願意付出軟體更新的人力培訓,延遲驗收交貨的前提,駕駛機師就像坐上一台不受控制的巨獸,他們只有十秒的時間能夠反映,在一千頁的指引中找出索引,而他們根本不知道有這麼一套系統,遑論找出問題出在哪裡。
書本和紀錄片不約而同地提到,這樣個別故障而造成失事的設計是前所未見的,波音知情不報則更讓人咋舌。監管機關FAA無力監督,更凸顯結構失能的問題。大財團與個體受害者的不對等關係,發生在第三世界的災難,更加劇權力的不對等。《空中浩劫》裡,那樣找出結構性原因,不終於個案的「療癒」,也隨著討論進入更高層級的資本結構而消失,當問題大到這個程度,一環扣著一環,找到「解答」卻更讓人心悶。
我想我還是回去看《跟拍到你家》好了(這結論)

感謝緯來日本台,每週日又有節目可以期待了。
其實讀《死亡盲飛》還是蠻有收穫的,雖然讀起來比較像讀商管書,但是也提供了我另一個理解災難的角度。只不過因為專業術語比較多,沒有搭配圖說還是看得有點吃力,跟著紀錄片《墜》一起看後,會更有實感一點。

另外書裡提到的配平講得比較少一點,也可以搭配《空中浩劫》第十五季第十集〈美國國家航空102號班機〉,這集介紹得蠻清楚的。
老王趕稿中,最近不約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在讀這本書和看紀錄片時,還是會有個疑問,在想隱瞞開發缺陷和併購案之間真的有這麼強的連結嗎?

好奇去看一下aviation 板的討論,意外找到這篇板友翻譯:

批踢踢實業坊 - Aviation
後來看完《墜》,突然有點眉目明白為什麼是這樣寫的,這多少跟波音的美國形象以及安全神話有關,找出安全神話或者榮光不再,往上推就到回到了併購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