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照注意 #轉發歡迎
台大白鼻心遭犬殺事件

今年6月24日在台大社科和新聞所之間由熱心同學發現死亡並po在交流板的死亡白鼻心
[熱心同學的貼文傳送門]Facebook當時,由於陳屍的地點剛好是躺在槽化線上,且外表無明顯外傷,台大動博館方面一度認為這只是隻不幸過馬路時遭遇路殺的白鼻心。

(但是我個人看到照片當下提出犬殺可能,因為我看過的犬殺屍體比較多,毛髮凌亂有狗的口水痕跡是一大特徵,所以後來我參與了解剖以便在解剖現場確認)

在遺體收入動物學博物館,並於今年暑假安排解剖之後,我們確認了這隻白鼻心確實是「被狗攻擊致死」也就是俗稱的「犬殺」。

https://images.plurk.com/43jJRkLYHS3QdpE9Q2Umks.jpg
這張是我剖前給她拍的遺照⬆️
latest #10
(以下全部原文搬運自解剖主刀謝同學的發文)

可憐牠,左側肋骨斷了一根,右後背近尾根處發現深達肌肉層的圓形穿刺傷口,左前腿有三處兩大一小的圓心穿刺傷,腹部兩側也有多處撕裂傷。這些傷任一處發生在我們身上都是難以想像的痛苦,更何況如今全部疊加在白鼻心這具小小的身體上。

尤其,在秤重發現牠的體重不足3公斤,應該還是一隻剛離開母親獨力生活的小女生之後,更是不忍。不知道,牠在生前的最後一刻究竟是承受著多大的恐懼,被狗當成活生生的咀嚼玩具,啃咬,直到嚥下最後一口氣……
為什麼我們能判斷是狗殺了這隻白鼻心呢? 除了查閱過去臺灣其他地方的新聞紀錄,犬隻咬殺白鼻心已不是首例之外。回推白鼻心的天敵,能獵殺白鼻心這類中小型獸類的動物,向來只有老虎、豹、鷹等猛獸猛禽才有能力殺死一隻成年或接近成年的個體。而在臺灣這塊遠離大陸的島嶼上,能獵殺白鼻心的天敵更少,直到,在人類的活動範圍與白鼻心日漸重疊之後,白鼻心的奪命者才又多出了人類,以及隨著人類遷入的「狗」。
雖然我們都說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也常稱呼四處遊蕩的流浪狗為「浪浪」,或是親暱的叫在校園中遊蕩的牠們為「校犬」。大家也常認為這些狗只要有結紮、餵飽,就算在校園裡晃盪也不會主動去攻擊其他動物。然而,事實上,出於本能,牠們就算吃飽,也會基於領域的維護與擴張,或是純粹想找東西玩,而對臺灣的原生野生動物造成難以恢復的傷害。
立即下載
只是,這些悲劇太少有人看見,或是像今天貼文中的主角這隻白鼻心一樣,等到有人發現時已經是一具具冰冷的遺體。

這隻白鼻心尚且死有全屍,更多的,如果同學有在關注相關的議題的話,幾乎日日都能看見,那些鮮血淋漓、殘破、不忍直視的畫面。
不管人類與狗的羈絆有多深,歷史有多長,在臺灣這座島嶼上,狗都不會是自然演化誕生的生物(也就是非「野生動物」),而是被人類引入的「外來種」,基於其能對臺灣島上的「野生動物(原住民)」輕易造成巨大的傷害,更是被歸類為是對原生生態造成負面影響的「外來入侵種」。

倘若我們認同,對待其他外來入侵種,如海蟾蜍、斑腿樹蛙、埃及聖䴉應在其對原生生態造成嚴重破壞之前就積極予以移除、管理。那麼同為外來入侵種的狗和貓,在已知已經對原生生態造成嚴重破壞,更應積極處理。如果基於與狗貓之間的情感連結,不能移除,那麼也應至少負起管理的責任以減少牠們與臺灣原生野生動物之間的衝突。
在這次與9位校長候選人之間的學生提問問答關於校園生物多樣性議題的應答中可以發現,許多校長候選人至今仍對「野生動物」的定義有所誤會,誤將回答的重點過分側重於貓狗。今天趁此機會希望能幫助大家釐清野生動物及遊蕩貓狗之間的分野,以及認知到無數衝突正在眼前上演。在外流浪的家畜和寵物並不屬於原生生態系,亦不是野生動物的一份子,無論在臺灣的法律定義(動保法與野保法)或者生態學定義上都是如此,遊蕩犬貓或其他外來種生物對原生生態系造成競爭和破壞的行為,亦不能以食物鏈、物競天擇稱之。

----------

這是一封代枉死的白鼻心寫給台大各位的請願書,以牠寶貴的生命寫就。希望台大的各位能一起正視遊蕩動物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傷害,並共思目前校園內對這些遊蕩犬貓的作法是否為最佳解。望祈慎思。

----------
最後附上在黑森林自動相機錄到的白鼻心萌萌可愛影片,調劑一下沉重的基調,願牠們也能無憂的與我們共享這片美麗的校園~Facebook
影片麻煩至原文觀看嚕
第一線解剖照,畫面經過變色處理,大家可以看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