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sh
1 years ago
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1979):梅麗.史翠普與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呃,經典離婚故事。劇情描述在廣告公司擔任管理職的比利,某天突然被妻子喬安娜提離婚。直接走人的她留下年幼兒子比利給泰德照顧,讓他的生活陷入雞飛狗跳。一年多後泰德的生活好不容易重上軌道時,喬安娜再度歸來希望取得監護權……
#噗浪觀影同好會 #有雷
latest #13
elish
1 years ago
這片讓我看得心情複雜,但也正因為非常複雜,所以這部劇情單純的電影在文化與社會意義上變得十分有趣。整條主線幾乎都從男人的角度出發,描述一個原本專心衝刺事業、輕視妻子意見,希望能把她鎖在家裡的男人。在太太突然離開之後,必須一個人扛起照護家庭責任後,痛定思痛去面對一切的故事。

於是某方面而言本片也是一個男人越變越「好」的故事,他有過迷茫、困惑、窘迫,並因為突然間必須兼顧工作與家庭,蠟燭兩頭燒結果兩頭不討好而大出包。但即使如此他還是努力面對,堅決不放棄照顧兒子,也不在兒子面前抱怨母親的不是。
elish
1 years ago
他努力做好人,爭取到兒子的愛與信任,還爭取到喬安娜閨蜜的友誼。好吧,雖然曾經爛過,但這個叫泰德的男人已經變好了,顯然他本來就是個好人。嗯,好,所以離開的喬安娜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這部電影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此,其實喬安娜的戲分不多,這部大部分都是在看爸爸發揮。而當爸爸是這麼好的一個人時,那個突然跑走又突然出現說要搶小孩的母親,就有點像是怪物。從整部電影的鋪陳與結構來看,也確實就像準備把喬安娜變成怪物。
elish
1 years ago
但有意思的是,即使劇情營造出這樣的感覺,但每當喬安娜這個角色登場時,觀眾就會立刻強烈意識到她不是怪物,她是一個人,一個曾經遍體鱗傷、因為不想當家庭主婦而幾乎崩潰,逃走之後重新站起來,成功以職業婦女與曾經的好媽媽身分再度回歸的脆弱勇者。

對,很奇怪,她沒台詞時就像某種準備侵入男人生活的怪物,而她一有台詞,馬上能引發共鳴與同理,這是怎麼回事?這股困惑在查了些資料後變得可以理解,原來電影劇本其實是真的把喬安娜這個角色當作怪物處理。
立即下載
elish
1 years ago
但當時在電影圈還算新人、演出喬安娜一角的梅麗.史翠普無法接受這件事,所以盡己所能的賦予這個角色人性與深度,連帶這也讓本來絕對會一面倒的電影變得更有意思。

儘管礙於原始結構,這終究不是一部有真正突破的電影,而僅能在原本限制內盡力透出些許光亮。不過即使如此,無論在1970年代還是現代,這樣小小的光亮依舊能照亮並溫暖人心,同時也再次體現電影是一種集體創作的事實。
elish
1 years ago
劇中的喬安娜是一位有才能卻被鎖進家庭,好讓丈夫在職場上發光發熱的女性。泰德為了逼她留在家中甚至長年在打壓她,讓她逃離後不得不去心理諮商好重建自信。當她再次站起回到紐約時,不但找到比她丈夫年薪更高的工作,還勇敢的站上法庭爭取監護權。

這讓我想起談女性貧窮的瀕窮女子中提過,女人在職場上會被評價為不如男人,常常是因為有家庭以後不可能像男人那樣全心全力投入工作。但誠如作者所說,有些男人能以那種程度投入工作,是因為可以把家務與雜事全部都外包給母親、妻子或者女兒。
elish
1 years ago
在現代即使女性往往也是職業婦女,但回家後必須就家務與照護進行第二輪班的現實從未消失。相較之下新好男人這微妙的標籤,與「我有幫她做」的問題則是嚴酷現實的另一種體現。

儘管程度高低不等,但這樣的制度中不管是女人還是男人都同樣受到壓迫,如同泰德被理所當然的認定應該要把兒子送走,全力投注在公務上面一樣。若不豪邁灑錢全部外包,就是得硬著頭皮蠟燭兩頭燒。

同時男人也因此失去(當然也有些人是本來就不想要啦)與孩子培養親情的樂趣。劇中當泰德開心的向上司分享親子之樂時,換得的是冷視與尷尬的反應,喔,還有炒魷魚。個人能力不足與制度性問題之間,今晚您要那一道?也許人一生中總也有些時刻就是得認同左膠說的有道理。
elish
1 years ago
劇情中有一場其實根本沒有殺到入骨(望向最近的那個),反而是曬著溫情的法庭戲,更把父權體制同時對兩性的迫害展現得淋漓盡致。泰德努力的訴說父愛並不輸給母愛,並不是只有母親才能好好照顧孩子,父親也可以。

喬安娜則深刻的闡述身為一個人,她為什麼必須優先追逐自我實現,而不想一輩子只是某人的妻子、某人的媽媽,等到自己夠強時才有辦法回頭擁抱孩子。

在法㝚上針對女性進行的攻擊是蕩婦羞辱,喬安娜必須被質問妳交過幾個男朋友、現在有沒有男朋友,妳不是個好母親,也不是個好妻子,妳在一生中最重要的關係也就是婚姻關係上是個失敗者。
elish
1 years ago
泰德則被質疑他的能力與成就,基本上也就是攻擊他的男子氣概。特別是當他現在的收入比喬安娜還要低時,對照律師那個鄙視的態度說明了一切。她們的經歷其實是同一個故事,但也是同一個故事讓他們最後走不下去。

雖說即使是電影上映的時代,本片中對於監護權的法律程序便已經有點過時,但我覺得這段的看點在於演員的發揮,以及因此點出的體制性問題。當然或許是因為身為女性觀眾的緣故,我覺得相較於泰德,喬安娜受到的攻擊更不合理也更殘忍。

她受到的是直接針對品德的羞辱,而她過去的好友甚至只因為泰德現在變「好」了,就反過來質疑喬安娜爭取監護權的決定,就好像一個母親擁有的親權理應小於父親似的。
elish
1 years ago
儘管電影中的父子情非常溫馨,但電影中的兩性關係並不如此和平,當泰德為了親情又或者說孩子的心理健康盡力不口出惡言的同時,面對喬安娜反應可就兇很許多。一場餐廳裡扔玻璃杯的場景,整個超越經典黑幫片人民公敵裡砸女伴葡萄柚的兇狠。於是我不禁想像,這原本是段怎樣的夫妻關係?

但無論如何這終究是一部關於離婚夫妻爭奪孩子監護權的童話故事,他們不口出惡言,對彼此的攻擊保持在最低限度。孩子可以做為她們之間的最大公約數,也讓他們在此之上對彼此維持基本的善意與情份。現實中無論是離婚還是爭奪監護權都遠沒有那麼和平,本片在這方面和平到像是充滿粉紅色泡泡。
elish
1 years ago
連帶也大概可以定義,這是一段不再是夫妻後才變好的關係,因為兩人間終於存在尊重,當不再有一方被理所當然的壓迫並要求忍耐時,她們也總算能有效溝通了。

雖說離婚之後才變得更好不免令人感傷,但有時人確實就是要在沒有利害衝突以後,才有辦法更加理性平和的對待其他個體,而非殘忍的持續索求對方吐出更多以餵養自己的人生。

但話又說回來,這種妻子離開後獨留丈夫照顧小孩,最後這個男人經歷考驗獲得愛、成長與喜樂的故事,一直以來都是種流行的套路。在這樣的作品中即使太太本身是個好人,但就故事整體而言本質還是比較像破壞現狀的怪物,還兼有搞不清楚狀況(這個男人有多好、孩子有多愛父親)的愚昧屬性。
elish
1 years ago
即使本片這樣透過演員努力賦予角色深度的狀況,整部電影看下來也並未突破這個典型的套路。於是乎作為女性觀眾我難免對這種歌頌單親父子(女)情,即便沒有妖魔化女性(媽媽),但無疑還是以反派形象登場的作品感覺複雜。

這類題材的反覆出現,我想也反映片廠高層等掌握拍攝綠燈者的口味偏好,這樣的情節與形象往往又受到觀眾從性別平等與進步價值角度出發做出的大加讚賞。但微妙的是這樣的劇情真的是性別平等並充滿進步價值嗎?又或者只是做應該做的事卻被過度讚揚呢?
elish
1 years ago
如果在四、五十年前這不是「本來就應該負的責任」,那現在呢?說真的,在現代這樣的題材依舊受主流青睞,於是最終我不得不有點酸溜溜的說,也許這樣的作品也不過只是好一點的「肚臍眼電影」而已。

說真的我看到結局之前一直很擔心會走破鏡重圓的路線(特別是已經搞不懂是誰閨蜜的閨蜜,竟然決定要回到外遇連連的前夫身邊 ORZ),但還好電影在這裡給了個開放式結尾。

最後原本想上訴的泰德,因為不想讓比利出庭放棄上訴。取得監護權的喬安娜也不想破壞比利目前生活的穩定,即使贏了官司,也主動選擇放棄轉移監護權這件事。
elish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或許她們以後可以經過溝通建立更有彈性、也更快樂的關係,但無論如何那都不會是夫妻關係了。道別不總是壞事,特別是以(妳看起來)「好極了」這樣一句話收尾的道別。本片真的是靠演員表現大幅提升整體水準的電影。

本片看到最後觀眾不難肯認這對夫妻都是好人,也很遺憾她們最後會走到這步。只是如果說這故事裡沒有壞人,只有曾經因為傳統做錯事的人的話,那顯然壞的就是制度與社會價值觀了,是吧。

LikeCoin - Reinventing the Lik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