媖💡穩定寫字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書】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申昭潾著,曹雅晴譯(堡壘文化,2021)

步入中年的女兒及踏入老年的母親,因為外婆日漸嚴重的失智症及照護問題而開始討論長年以來未曾碰觸的死亡議題,不僅僅是探討死亡的意義,同時也討論了十分實際的問題,諸如照護、遺物、葬禮形式及遺體等各種面向。

媽媽離開的時候想穿什麼顏色的衣服?#讀嘛讀嘛 #不讀會死
latest #12
關於照護的議題在本書中佔了很大的篇幅,這永遠是家族的一大課題。作者母親曾對其說,未來希望能夠進老人之家生活,我的母親也曾對我如此說過。,每次看到長輩如此說,便會思考他們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特別是曾經照護上一代的長輩)所以決定未來要進照護中心生活嗎?還是是真的想要如此呢?若是前者,身為孩子的我應該要怎麼處理?要如何平衡照護和自己的生活呢?我想這些問題不到時候不會有任何答案,而且即使到了當時,也會跌跌撞撞的前進吧,也有可能留下愧疚,但就像作者母親走出了「孝順積分制度」以及老人幼稚園等等的道路,到時不論如何都會走出一條路,不論那條路是好是壞,含有多少淚水。
我很喜歡作者對於遺物處理的想法。最先作者提出「將垃圾作為遺物留下,誰會喜歡呢!」的結論時,不禁感到有點冷漠,畢竟誰會喜歡自己的珍寶被稱為垃圾呢?而且遺物也是一種念想。
但緊接著,作者表示「……每次丟自己的東西都覺得如此困難,別人接手處理時一定更加心煩意亂。況且看到別人扔掉我的東西,也會感到不舒服,因此走向死亡的同時,提前減少這樣的不便,是必要之事」,又「活著的時候帶給我快樂的東西,在我離開後,還能帶給收到的人相同的喜悅嗎」,第一次看到如此思考遺物的方式,除了衝擊外也漸漸認同作者的想法。能夠帶給自己快樂的物品不見得能夠帶給他人快樂,反而可能會讓接手處理的人陷入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的處境:念及亡者而捨不得丟棄,但又只能夠堆積、擺放在某處,最終也只是生灰塵罷了。
立即下載
雖然用詞遣字十分直白,可確實如作者所說,此種不便確實存在,但又想了想,作為生者,也有可能有想留下以寄託思念的事物,因此若另一方願意的話,能夠一起整理有可能成為遺物的物品、聊聊彼此相處中曾經發生的事,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作者在序中寫下「看重某個人的死亡也像是愛著對方的生命」這句可說是本書核心的句子──因為愛著對方,所以要協助亡者以他想要的方式為生命畫下較為圓滿的句點 ,這正是一種愛的展現,也是尊重一個人生命的最好方式。這意味著,即使害怕或恐慌仍然必須要和家人討論他對於死亡的安排以及想法:我如果愛她,必須重視她的死亡。我想這份勇氣以及對於親密家人死亡的思考是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之一。
另外同樣出自第六章,作者寫到:「媽媽叫我在她的網路奉安堂上傳十張照片,想她的時候就上來講講生活中的事情」,這是最讓我產生共鳴的一句話,我母親也多次對我這麼說。本書多討論亡者的安排,但第六章則說到生者想念亡者之時該如何是好。我認為最珍貴的是,不只是商量及尊重亡者對於身後事的安排,母親對孩子這麼說,代表母親同時看到了孩子對於母親死亡的慌張以及害怕,如此告訴孩子,會讓孩子將來有所寄託,這是一段關係中在乎彼此的證明。
若是未曾與親密家人討論死亡議題,閱讀本書可以跨越心中對於死亡及分離的焦慮,並擁有勇氣循序漸進討論面臨死亡時的安排,以「重視某人死亡」的方式愛著家人;如果與家人已經有所討論,讀本書時會更加心有戚戚焉,同時對於「死亡」這個在臺灣社會中仍難以自在討論的話題找到知音,有更多意見及思路可以參考。
———結束———
TMD19748
2 years ago
我問過我媽,她說穿新衣新鞋,或者接近新衣,骨灰願意和我放在一起
EE2012: 覺得有談這種話題真的很好 我跟我媽談了之後也覺得很開心~
TMD19748
2 years ago
han8302: 這種事情還是要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才有可能,而且老人家不忌諱,否則會家庭革命
EE2012: 對!華人社會其實還是蠻忌諱聊這些的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