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孤勇🌟🌙阿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淺聊一下【代罪羔羊】及【認知失調】。
(淺聊一下是套用俊子最近發文習慣XD)
-
其實這兩件事沒啥關係啦。一個是為了自己,另一個是為了他人,因為懶惰而併在一噗(rofl)

(下收)
Responses disabled for others than plurk poster
latest #20
所有的資訊都能孤狗得到。臺灣通常翻成《代罪羔羊》,中國通常翻成《替罪羊》。這一篇把東西雙方的典故簡單地放在一起。從字面上,通常成年人也猜得到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
代罪羔羊,代人受過者。
以我自己的角度來看(在看了很多人分享的資料之後),813事件的哲瀚,是因為很多複雜的因素綜合在一起而被祭旗。有點像是為了要「師出有名」而捏造出一個罪名讓他揹,而他被選中,自然是有原因的,就如之前很多人分析過的那樣。
立即下載
守護孤勇🌟🌙阿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主要是他的號召力變太高。這種情況不是單純的受過,因為不是誰或哪個團體做錯什麼事要他扛罪,而是陷他入罪能達到某些目的、得到某些利益、打擊某些群體等等。
而俊子則是這整個事件後續發展中的代罪羔羊。
因為在牆外人及一些牆內人眼中,哲瀚是事件的受害者。為他抱不平的人帶有憤怒的情緒,如果在言論自由的地方,找情緒的出口相對容易;但在言論遭受監控的地方,情緒宣洩就比較難。但環境也不是唯一或絕對的因素,個人在遭受這樣的打擊(喜歡的明星突然被抹黑、被社會性消失)時處於什麼狀態,也會影響對待這件事的看法。看法則會影響後續採取的行為。
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因為一些因素認為哲瀚是被俊子所害,那就會選擇攻擊俊子。而這樣做可以發洩憤怒、不甘心的情緒。先抱有這種想法的時候,通常所選擇閱聽的資訊也會偏向「壞人是俊子」。通常資訊越單向時就越偏頗。
守護孤勇🌟🌙阿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那壞人到底是誰?如果從較廣闊且多方面的角度去觀察(很多人也做過分析了),多半會知道這麼大規模的網暴不是單人能攪動得起來的。
真正的壞人團體也知道把風向引導到「是俊子下手的」是完全達到原目標(得到利益、打擊群體)最簡單方便、迅速確實的方法,因為俊子最弱勢,就跟當初的哲瀚一樣─
1. 是公眾人物,一直位於明面上,所以是最容易被攻擊的目標。
2. 跟對方綑綁最深。
3. 沒有跟鐵一樣硬的後台可以撐著自己。
如果聽到一些言論,「你怎麼確定沒有?」「萬一真的有呢?」這很正常。這是很熟悉的句式了吧:「你怎麼確定張三堅不是哲瀚?」「萬一真的是呢?」
爭論有沒有是毫無意義的,現在不可能會有答案。
但我覺得如果是在自由法治社會成長的人,就應該服膺「無罪推定」這個原則,就如同強哥在打贏官司後說的。
為什麼牆外人看完哲瀚拍的那些舊照片之後,會覺得這個網暴無比荒謬?以我來說好了,我會認為所謂的叛國、賣國,那得要有一定的犯罪事實損害了國家的安全、人民的權益才會成立。如果照片呈現了什麼國安機密也就罷了,但觀光照?婚宴紀念照?
那回到俊子來說,要指控他是犯人,卻沒有證據,只是弄一堆黑料(昨天水管上搜他名字,又有新的抹黑影片啦),不是把他當代罪羔羊是當什麼?
再換一個角度思考喔,如果你是壞人團體的一員,同樣多的資源投下去,隨便說,花一億好了,你會想一次撂倒一個還是一對?這是很簡單的數學,當然是兩個都撂倒最划算啊。如果第一次攻擊只撂倒一個,那後續是不是需要繼續攻擊另一個?當然要,不然前面不就血本無歸了?沉沒成本啊。
總有一天,真相會浮現出來的。在此之前,就靜候花開吧。


關於《認知失調》,可以看一下這篇,或是第二篇
守護孤勇🌟🌙阿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關於實驗,簡單來說是這樣:
一些先參加實驗的人,已經知道這個實驗要做的活動很沉悶(擁有真實資訊)。接著實驗主持人請他們要告訴後來參與的人,做這些事很有趣(也就是假資訊)。而完成這項任務(告訴他人假資訊)可以得到報酬。
這些人被隨機分為兩組,同樣的任務,兩組得到的報酬不同,分別為大約新臺幣30元和600元。之後他們都被詢問,對於這些被要求做的活動,覺得有趣程度是多少?(比如1分=最不有趣,9分=最有趣)。

那麼,是30元組還是600元組會把無聊的實驗活動打比較高的有趣分數?
答案是30元組。
拿到30元的人認知失調程度比較高,拿到600元的人認知失調程度比較低。

所謂認知比較一致(較不失調)就是,「這實驗真的很沉悶!看,主持人給我這麼多錢去騙別人說這實驗很有趣,可見真的超!無!聊!才會給我這麼多的封口費。」
而拿到區區30元的人會覺得,「靠,才給30?如果真的很無聊那我在這邊耗這麼久幹嘛?我傻啊?!(開始認知失調)」
「不,是我搞錯了,其實這些活動很有趣!這樣才對!(為了避免認知失調而調整原先的認知,從「很無聊」改成「很有趣」」)
守護孤勇🌟🌙阿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有沒有人不管是拿到30元還是600元,都會如實為那些沉悶的活動打分數?
也就是不管外力如何介入、如何影響,他覺得是怎樣就是怎樣。

當然也是會有啊。

我想俊子就是這種人吧。
當別人在網路上都刪除自己跟哲瀚的關聯之時,他沒有做任何改變。
為何別人要那麼做?他會不知道嗎?他知道,但他不那麼做。

當然也有一群人為這種不切割的行為下另一種解讀,但是不管如何解讀,他面臨的風險都一樣存在,不是嗎?我不認為以惡意來解讀不切割,會讓他自己的風險下降。沒這回事。
-
(註記一下,有刪改內容)
守護孤勇🌟🌙阿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補充】
以我自己為例,我是不信派,不相信{茶葉店、公眾號、重啟的IG}所呈現的一切就是哲瀚。

過程:
我對哲瀚的認知是「他是一個行事光明磊落、為人處世總是坦蕩蕩的人」。舉個例,在採訪中他不想說的事,就會裝傻含糊帶過,而不會說謊或隨便敷衍出一個答案。

本來我對公眾號算是半信半疑、觀望中,一直到那篇影射龔俊不聯絡的文章,開始覺得不對勁,很不合理。這不像他的為人。而且這麼做除了可以帶風向打俊子之外,對他自己哪有什麼好處?很奇怪。

這是一種認知不一致。
但我要去做什麼「調整」認知嗎?(也就是把認知落差縮小)
不用。我也沒這麼做。
在這裡的「調整認知」,是指改變上面那句話。
比如,改成「哲瀚經過了如此大事,性格變了,變得......」變得怎樣,認為他變了的人自有一套說詞,反正不是光明磊落那些。
我原先對他的認知並沒有改變,在我看來,是後來出現的文章、照片、影片、歌聲都跟我對他的認知有所牴觸,那會不會問題是出在物料上呢?這是很合理的懷疑啊。

如果我一直想要證明這些物料皆為假,這行為乍看好像是因為我認知失調了,所以想調整、改變認知,好來符應原先的認知。

但並非如此。
上述說法,是先有一個前提——認定我已經先失調了,所以想改變認知。
此前提並不正確。
認知失調是:明知道實驗活動真的無聊,但為了避開失調產生的痛苦,所以我硬要告訴自己——這活動真有趣。

也就是,真正的失調是:明知道這些東西是假的,但為了避開失調產生的痛苦,所以我硬要告訴自己——這些是真的。
如果有很多證據能證明這些物料是真的,但我硬要視而不見,或堅持說它們都是假的,這才是認知失調。

說回來,當我覺得狀況不太對而去驗證物理證據的時候,這不代表我就一定會堅持物料一定都是假的啊!也有可能驗證出來是真的、打我的臉啊!

但是,比如說六分鐘影片中的哲瀚耳朵很貼,根本就不是他原本耳朵的模樣,去翻他以前的照片影片就知道了,這要如何解釋?弧度不對、違反重力的項鍊呢?這些都跟他性格有沒有改變無關。更不要說各種P圖的痕跡——並不是忽視它們,就表示它們不存在了。
這些物理證據跟臆測、推論都沒有關係,不用去蒐集資訊再用什麼特別的工具去做分析,肉眼就看得到了——只要有「看」也有「到」。

認知失調造成的落差越大,對人的內心打擊越大。
做實驗拿30元的人只是因為自己拿的錢比較少,才硬要說服自己這活動其實滿有趣的,但再不濟,他也是領了30元,而不是損失了30元。
守護孤勇🌟🌙阿護
1 years ago @Edit 1 years ago
假設實驗中後來加入的人被告知這活動非常有趣,但必須先繳交300元才能參加。之後主持人再用各種話術要他們繳更多的錢,可能累積到3萬好了,當最後真相揭曉時,想想這些人的情緒會是如何?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出現?

可別說:有人會這麼傻花3萬新臺幣就為了玩遊戲?
真的沒有嗎?社會新聞看看吧。

那如果最終結果是反過來,不信派所不信的一切都是真的,該怎麼辦?

也不怎麼辦。就自嘲一下,哇沒想到這孩子出道十幾年演技真的爐火純青,前面的光明磊落、光風霽月都是演的,我也算有慧眼吧?
失望會有,難過、感傷會有,但也就這樣了,其實沒什麼損失。而且在這追星的過程中,認識了很多有趣的同好,學到很多新知,也算值了。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