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研究
@fish820311 - #數學 今天這一題打敗所有師培生我們在談建構式數學跟生活經驗以及課本教材可能造成的數學迷思與限制。
我們從皮亞傑的基模談起,人類必須要有具體的感官體驗才能建立「基模」,隨著大腦發展到高年級,慢慢演化出抽象思考與推理演繹的能力。
數學是非常抽象的,是透過反覆操作、體驗所歸納出的共通性原則,這對大腦還沒發展的小孩很困難,所以需要大量的玩具、教具讓小孩玩耍、操作他們才能有基礎的基模。
latest #23
掰噗~
2 years ago
(p-sad) 唉唉唉
我們在算體積面積時,其實涉及基礎的物理感官,算體積是可以把物品拆成很多部分算,但是小孩要怎麼知道物品是可以拆開的呢?
就是透過他平常遊玩所得經驗。
特別是積木或者是建構式玩具,都能建立他們很基礎的物理概念以及數學會涉及的抽象概念。
小孩可以透過玩積木,能知道什麼形狀可以疊在一起,大小怎麼疊才能穩固。
台灣出產了超多好用的數學教具, 總是令在香港的我很羡慕
立即下載
於是談到了現在都用數位媒材好嗎?都用平板,VR什麼的。
老師持的觀點是,對於還在建構基礎世界感知的兒童而言,不好的。
因為聽覺、視覺、觸覺是很單一的,小孩看到木頭紋路,連結到的卻是平滑的觸感,那就會失去對物理世界正確的認知。
https://images.plurk.com/LoSHmtuUM8SXuPDyHdcP6.jpg
然後老師畫這個四邊形,問我們,這是不是四邊形?
依照每個研究生的智力跟學習經驗,我們應該要立刻回答「是」。但是對於這個答案,我們卻遲疑了,班級分常兩派經驗。
於是又回到了經驗會限制學習這件事。
因為在小學課本裡,孩子們學習的都是「凸四邊形」,課本的圖例也沒有「凹四邊形」,在基模很強烈「四邊形應該是凸四邊形」的狀況下,我們對於凹四邊形就產生疑惑。
同樣的,教材因為這樣設計,因為這些局限性,就造成學生的學習迷思。
這個迷思不只在圖型上,但分數的定義、小數的意義都有類似的狀況,甚至「乘法」本身也有很多意思,但我們教學只教一種,而且沒有適時擴充數學可能跟學生經驗,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孩子在學習新概念時固著在舊概念裡一直無法出來,造成許多迷思。
於是回到教育現場。
我們發現孩子數學總是不通,有時候可能是孩子本身的原因,家庭、練習、生理發展,但是上完這堂課,我有另一個很大的感覺是......很多時候是老師不會教啊(。
總之我覺得很有趣,每個禮拜上這個數學課,我都很期待很喜歡捏
但每次回到家就累掛了沒整理哈哈哈哈
趁今天還記得快發噗
passerby223: 我們老師準備超多數學教具來,我都超想買一套的....有夠好用
推薦那種有邊跟點可以組裝的教具,那個超級好用的,很多小孩對於透視不了解。
立體圖形會推薦魔術方塊XDDD
我需要的是錢買教具(。
你們那邊的USL遊思樂的數學教具真的很好用, 我基本上每年都要用上超過20次, 而且有些教具可以在不同的課題使用(如幾何條), 真心值得自己出買收藏一套
fish820311: 有部份可以在找到內地的"替代品"(尤其是立體拼砌那類超貴的東西), 不過不知道你們那邊容不容易買到內地的淘寶貨
passerby223: 台灣這邊是出版社會有上課教學相關的教具,可以跟廠商購買或是他們會送教師,因為是出版社自出的大部分會跟他們的課本內容有關
ava20346: 有點好奇數量夠不夠一班學生用?
其實香港這邊也有, 但大部份都是不怎麼好用的便宜貨...
passerby223: 數量有的不夠一班使用,但是老師會走下講台示範給同學看,或是傳下去讓學生輪流使用
廠商的話我熟知的是康軒、翰林還有南一
康軒
小康軒親子網
翰林
教材介紹南一
南一幼教網
自然科學類
http://www.hg-sci.com/.....
他們自己的網站上都有
ava20346: 看來到處都一樣...
原來如此!難怪國小數學習作有把紙板組合成盒子的部分!(恍然大悟)
我小一兒子對面積和體積的認識及計算是用磁性積木片學會的,他也會自己鋪平展開圖,一次拉起來結合成立體,或是看大人給的展開圖直接說出立體形狀,我覺得重複操作對透視/面積/體積的認知蠻快理解的
實物操作真的很重要, 所以七巧板真的是中國偉大的發明XD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