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writes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棉花糖提問,引用如下:

我一開始的時候的確也稍為認同一些反對方的言論。但是在他們開始否認和跨性相關的醫療的時候,我開始對這些信息感到不安。
我原本以為在我停止用噗浪後會在幾個月內稍為冷下來⋯⋯結果某些人越演越烈。
讓我很不安和驚訝的是,有些在事件爆發前表現很冷靜的帳號,居然是現在瘋狂轉傳反跨甚至是仇恨的言論的人。
(比較諷刺的是,我反而因此開始關注跨性別者權益⋯⋯⋯)
妳知道爲何現在會變這樣嗎⋯⋯?
Only plurker's friends can respond
latest #39
關於噗浪仇跨,或恐跨(Transphobic)的風氣,我這半年有一直在觀察和思考。多少也累積了一些想法和草稿。正好有人問了,我就趁這個機會聊一聊。接下來我會從三個層面探討這個現象:為何恐跨、如何帶風向恐跨、以及這股風潮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P.1 為何恐跨?

提問者在這方面的問題是,噗浪一開始只是反「免術換證和拒術跨」,為什麼到現在似乎連跨性別者需要的醫療和跨性別者「存在的事實」本身都開始反對?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我的答案是:因為一開始真心相信跨性別有危害的那群人 (不是最開始惡意帶風向的風向頭),從那個時間點其實就相信跨性別不存在也不應該存在了。只是不一定有自覺、也因為風向不一定敢說。在這其中的深層心理,確確實實的是一種恐懼 (phobia)。不過,要談這點,必須先從已經被分析得比較透徹的恐同 (homophobia) 心理動力開始。
立即下載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有個玩笑說:恐同 (homophobia) 不應該稱為恐懼症 (phobia)。恐同的人不是真的恐懼什麼東西,就只是個普通的混蛋。但我不同意這點。對同性情慾有不理性排拒的人,往往確實地在恐懼著什麼。經典的性別社會學研究《你這個娘砲》指出,(順性別)男性的恐同往往來自於對自身陽剛氣質受到貶低和損害的恐懼。
前(2020)年得到教育部性別平等獎助的論文《以存在取向探究反同婚論述》也指出:以護家萌等團體為主的臺灣反同婚論述,其核心也是「以傳宗接代為基礎的自我認同受到挑戰」所激發的恐懼。接著,恐懼向外投射成攻擊性否認,欲否定同性戀的存在,最後由認知失調的機制尋求合理化:
「同性性傾向不自然存在」且「同性性傾向造成威脅」,以這兩個命題結合意圖抹除對方存在的正當性。這兩個命題缺一不可,因為
1.若同性性傾向自然存在,則其存在的正當性不言自明
2.若同性性傾向沒有威脅,則不需要也不應該否定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因此,恐跨心理導致的論述,雖然一開始比較偏向只論「跨性別造成威脅」,必然會走向連跨性別者的存在本身都一起否定。這個否定的衝動在以下三個方向出現:

1.以生物決定論否定跨性別現象本身(XX就是女、XY就是男、女人沒有老二...etc)
2.攻擊跨性別者需要的醫療和社會肯認。因為若承認一群人需要在社會和醫療上被肯認,則前提必然是這群人的這些需求是真實存在的。不否定需求的真實,就無法否定人群存在的真實
3.放大「脫跨者」,也就是原來認同跨性別後來卻停止如此認同的人,意圖藉由脫跨者的存在,證明跨性別只是一種「自助餐」,而非自然存在的現象。
這三點,完全可以在反同論述中找到平行對應的結構:
1.「同性戀不自然」
2.「同婚不應該被肯認」
3.「同志可以『變回』異性戀」(例:郭大衛)
至此,大致可以確定恐跨和恐同是有極度類似的結構的某種恐懼,挑戰到了恐懼者的深層自我認同,以至於恐懼者從潛意識層面全力否認那個「壞客體」的存在。剩下的問題是:噗浪上,以順性別女性為主的恐跨者,被「跨性別者存在」挑戰的深層自我認同是什麼?
我的觀察是:「基於性別二元+本質論,身為絕對受害者的女性認同」。一個他們認為過得很好的「男性」會想要成為女性並同受父權壓迫,或者「女性」其實可以社會性的成為男性「逃離女性受迫命運」的存在,直接威脅到這些人「生為女性必然被肉身命定為受害者」的認定。因此,投射性的否認,就成為保護自身認同的唯一出路。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對於這點,我不打算一個一個引用。但觀察噗浪最主要的恐跨者,他們都不斷強調:女性因為生殖能力的存在就必然受到剝削、恐懼和受暴是定義女性存在的重要因素....如果只是到這裡,也許還好。但論到:跨性別女性從本質上無法體驗女性的恐懼和受害、而跨性別男性的經驗其實和順性別女性對這些壓迫的反抗沒有本質上的差距,這些,就已經到了否定別人的經驗以保護自己認同的程度了。

這些人對「身為女性」的這些感受和防衛,我覺得足以支持上面的觀察。
也因這是一個深層恐懼,從開始被激起恐懼的那瞬間,就注定了一路滑坡到現在的模樣。但,深陷於恐懼和創傷的人,畢竟是少數。於是現在不斷散布仇恨和恐懼的,就一直只剩下那些固定的帳號。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
P.2 "如何帶風向仇跨" 和 P.3 "這股風潮接下來的發展" 待補
我覺得那個畢竟是少數在立論上可能有待考察覺得會被針對的意思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VictorDark: 我手上有證據。不要逼我。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P.2 仇跨的風向是如何被帶起來的

我認為,這件事情上,有幾個重要的時間點:2018年後半,2020美國大選,和2020年後半。以下詳述。
在2018年下半以前,噗浪整體而言對政黨政治相對冷感。但對於性別政治,則不乏有女性受害的新聞會引發一波轉噗。那時,常常引起噗浪很多人氣憤的一個點是,主流的男性往往否認性/別暴力是一個文化和系統性的問題,一邊助長合理化性/別暴力的文化,一邊否認自己,以及這些行為和性/別暴力的關係。那時候常常出現的一句話:「Not All Men, but Always Men.」原本意圖是要指出性/別暴力和文化 之間的關係,但也塑造了一個表示「所有男性其實都厭女/是潛在的性/別暴力犯罪者」會有共鳴的文化氣氛。這是2018年前半以前,噗浪存在的文化基底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2018年下半,地方選舉,國民黨和護家盟結盟發動公投攻擊大選,民進黨兵敗如山倒。雖然,有不少人指出2018年選舉民進黨的大敗不完全和公投議題有關,但不知從何冒出來的、大量的FB匿名粉專抓同志運動團體當戰犯。雖然

1.引起2018反同團體發動公投的直接因素,來自大法官釋憲,而非同運團體在立法院的成功遊說;
2.民進黨推動進步價值,也許會少掉某些傳統支持者的票,但這樣的政策也應該能催出年輕都會票。
但這些都不在那些抓戰犯的粉絲專頁的算盤內。以我的觀察,他們同樣是先射箭再畫靶,先討厭社會團體和同志,再找理由和證據把這些人全部抹成國民黨支持者。例如同志諮詢熱線當時的理事長呂欣潔,就被憑一張十幾年前許毓仁站在遊行花車上的照片一路被抹藍到現在。
在噗浪上,對2018地方選舉結果的焦慮,也讓一些轉錄這些FB匿名粉專的帳號成功成為噗浪的小KOL,把仇視同運團體、社運團體的風吹進噗浪。噗浪因為對政黨政治在之前的相對不熱衷,本來幾乎沒有政治KOL。在外面多少有被平衡的這些聲音,幾乎成為噗浪上唯一的聲音
接下來,比較重要的事件是2020年初的美國大選。由於川普任內美國敲定了對中由競爭轉向警戒的基調,使得很多人,包括FB匿名粉專,認定川普和共和黨對台灣友善,而民主黨則否。因此,2019年底~2020年初,噗浪上主要的政治恐慌是「如果民主黨當選,美國又重新對中國友好怎麼辦?」。使得一個特定的,輸入美國共和黨極端派陰謀論的噗浪帳號和轉FB匿名粉專的噗浪KOL建立聯繫,讓美國的政治恐慌有輸入進噗浪的空間。──雖然,關於民主黨當選的這些恐慌完全沒成真。
在那個時間點,由於歐巴馬任內美國大法官的解釋,使同婚已經在美國完全入法,難以再帶什麼風向,美國共和黨極端派主要在帶的風向有兩個:一個是民主黨當選會放任BLM「暴動」、另外一個是訴諸大眾對性別更少數──跨性別者──的恐慌。噗浪上政治焦慮的基礎、被特定帳號輸入了各種跨性別者的負面新聞,加上已經在噗浪上有基礎的政治KOL轉噗,使得跨性別相關的負面聲量在噗浪上逐漸被放大。
最後的引爆點,則是2021年奧運正好有一位跨性別女性舉重選手,引發對跨性別女性參加運動的廣泛討論,以及2021年10月伴侶盟小E案判決,讓原本的存在的、對性少數運動團體的仇恨,和對女性受害的恐懼,在幾乎所有噗浪主流KOL風向一致的情況下徹底爆發。
雖然爆發,但這股風潮的維持 則是另外一回事。很多人,包括提問者,都覺得這些熱潮應該是一次性的話題,會隨著新聞事件的減少而逐漸消失。但輸入美國共和黨極端派的帳號嚐到甜頭繼續轉貼片面的資訊,加上噗浪上有幾個原本的女性KOL找到了英國一些,原本為了基進女性主義成立但近年只剩反跨的網站,使得少數KOL不斷持續轉發相關資訊和新聞在維持話題熱度。最後,則是三四個左右的全新匿名帳號持續不斷在這個議題上,而且只在這個議題上不斷煽動,讓噗浪最終成為現在的樣子。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結論是,噗浪的仇跨風潮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一開始只是以女性為主的空間形成輕微的「認定所有男性都厭女」的氣氛。但在政治事件的巧合、三波的有心帳號操作下(轉FB匿名粉專的政治性KOL、轉美國共和黨極端派的特定帳號、只投注在這個議題上的全新匿名帳號),已經是有人刻意在現有的環境上維持仇跨熱度

這是這些群眾怎麼在這幾年逐漸極端化的過程。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P2.5 具體而言,帶仇恨的手法?
散播恐慌散播恨,第一式:負面新聞放大檢視

地球上有70億人口。即使是跨性別女性這個大約0.25%的小族群,放大到(會被報導的)先進國家約20億人,要找任何犯罪的CASE,大概都能很容易找出來。然後不斷用力報導那個族群的負面新聞,在瘋狂轟炸下大家就很容易覺得那個族群很糟糕。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台灣約2300萬人口。法務部統計,一年成案的性犯罪數量約3000~4000件。也就是年化發生率約萬分之1.5。假設這些性犯罪都是由男性和跨女犯下,萬分之3。

放到台灣,就是:假設跨女和男性的性犯罪率相同,依照人口比例,每年平均會有快20件的跨女性犯罪。放到美國就是200件。如果進一步假設喔,就算跨女的性犯罪率是男性的1/20,跟順性別女性約略相等,美國還是每年能找出10件,平均一個月快一件出來。

這是基數放大的必然。就像一定找得出有人打疫苗當天死掉。講疫苗,大家就懂用統計數字而非個案看,為什麼講少數族群就不懂了呢?
只要放大檢視,沒有一個族群逃得過同樣的仇恨動員手法:只要那個族群每件犯罪都被放大報導出來就好了。我們要討論還是得離開感覺,回到統計數字。而即使是噗浪上反跨性別一方所引用的數據,也表示:在根據社經地位修正前,跨女的整體犯罪率和男性接近,沒有特別高。而跨男甚至比男性還高。

數字為什麼會高,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解釋:在社會學上,和犯罪率最相關的就是社經地位。而跨性別的社經地位普遍低(因歧視收入低),所以犯罪率比同性的平均(跨女相對女、跨男相對男)高。這個解釋顯然聽起來比較合理吧?

至於監獄,哈囉?那邊本來就都是有犯罪才會進去的地方了,犯罪率高根本是理所當然的吧?
散播恐懼散播恨,第二式:紮一個最糟糕的稻草人

抽象的說,就是把一個族群和第一式弄出來的最糟糕的刻板印象連結起來,然後聲明「我們不是仇那個族群,只是仇那個族群的老鼠屎。」

但同時又不斷的用各種方式暗示那個整個族群「特別容易」是那個最糟糕的刻板印象的樣子。而且因為「我們無法分辨誰是老鼠屎」所以拒絕任何那個族群要求的平等。
例如:
八卦版把台女和女權自助餐、母豬、找回收商連結
中共把維吾爾人和恐怖分子連結

護家盟和八卦版(又是八卦版)把男同性戀和吸毒、濫交、愛滋連結

在跨性別女性的CASE,具體手法是讓大家想像....呃,南方公園葛屁老師那個樣子 + 穿著女裝在女廁偷窺女性自慰的大叔?

最近的最新例子,則是有人拿「某些香港人」想帶討厭「所有來台灣的香港人」的風向。

如果有訂閱 Netflix ,這部紀錄片把媒體如何塑造負面的跨女刻板印象說得很好:
Watch Disclosure | Netflix Official Site
大家可以想想看,不只是關於跨性別。自己看過的風向頭,把風向帶往仇恨的時候,是不是都用了幾乎一模一樣的方法。
P.3 恐跨風潮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恐慌動員一開始確實可以快速的達成病毒式傳播的效果。但接著,在情緒煽動有效的受眾中,訊息就會產生自然演化淘汰,只有最能煽動情緒、最誇張的說法可以有效傳播。當訊息在半封閉的受眾中演化一久,訊息和群眾螺旋極端化到一定程度,外界的人看起來就只會是滿臉問號。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近三個月,噗浪至少就有法律白話文和賴清德被幾乎出征式的訊息留言。甚至「噗浪外」,志祺77、眼球中央電視台、V太太,都被一模一樣的模式洗留言過。這些人和他們的小編「不知道噗浪發生什麼事情」,就直接被出征,有可能會願意直接吃下他們的說法嗎?
更何況,出了同溫層,社會上通用的影響力交換媒介是名聲和地位,和過去言行所累積的可信度....被開玩笑地說是「陰德值」。到目前為止,檯面上,幾乎所有陰德值夠的、願意在這個議題上發聲的人,沒有一個同意這些恐慌性的說法。相對而言,噗浪這群人,最多就是拿自己噗浪本帳的陰德值來擔保,甚至大多只敢在偷偷說和全新帳號裡面鬧。這種匿名來源的陰德值跟淡水阿嬤差不多,到了更大的社會上,跟本比都不用比吧?
因此,噗浪上為了壯膽,出現有個說法是:「社運團體都近親繁殖、YOUTUBE上的KOL都是收了伴侶盟的業配」,但,社運團體和KOL發聲,不可能不考慮這個行動對自己未來陰德的影響。前面那個說法到底有多接近陰謀論,大家也可以自己思量。
再者,這個議題到最後幾乎一定要到立法院裡面處理。立委和政黨對議題也有自己的篩選原則。我不認為現階段,跨性別相關的事情會被任何立委──即使是在性別領域有耕耘的──和政黨視為重要議題。實際上也可以看到,噗浪上的恐跨者自己找立委陳情,就是沒什麼結果。

最後,更大的社會上願意和這種仇恨論述結盟的大概就只有一、兩個圈子,那一兩個圈子是什麼,我覺得我也不指名了,大家都想得出,時機到了就會自然冒出來。
静流·ノグルフィラ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所以結論是:雖然噗浪現在看起來很可怕,但其實大家就慢慢等個幾年,讓子彈飛一會兒。如果真的精神受太大傷害,可以打同志諮詢熱線的諮詢電話,也可以到每年10月最後一個星期六的同志大遊行,同志大遊行前夜的跨性別遊行看看。

祝大家平安健康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