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Edit 2 years ago
其實,在二戰結束前,台灣已有四成住戶有電供照明喔(包括我彰化鄉下阿嬤家豬舍那盞照明燈), 不像中國戰區還三不五時的停電,用蠟燭照明, 還覺得影響不大( 因為沒工業用電的需求 吧
(對照一下1945年中國的供電狀況 不時分區斷電之_只能克難點蠟燭供照明) 1950年台電出版的勵進月刊第38期中,有一篇台電(1946年5月1日成立)第一任總經理劉晉鈺(福建閩侯人)在因匪諜案被捕前三個月(2月12日)在台電位於基隆市北部火力發電所接待省參議員時的致詞中,向參議員比較台灣與內地(大陸)供電大不同之處..
>>#日月潭地方偏僻並沒有用電的市場,但卻有兩個很不平凡的發電所。抗戰前後 #內地各處分區停電,相對現在台灣並不太壞,內地電燈不亮_可用蠟燭影響不大(?)
從70年前台電劉晉鈺總經理致詞了解當時中國內地供電方式與台電困境 | Gordoncheng's Blo...
latest #11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 #內地只有電燈用電的需求量嗎? ),台灣電力垮了_全省工廠停頓影響整個局面( 哪種局面? 產品被運往中國轉賣, 充做內戰軍費的局面嗎? )...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1945年國府派員來台只是為了修電廠 嗎? 或是還來劫收日本時代電廠的機具? 且沾沾自喜的將搬走台灣電廠發電機具到福建的 訊息 發新聞🙄
>>閩建設廳長朱代杰,與台灣省長官公署電力公司負責人商妥,將臺灣位於 #花蓮縣境內立霧溪、#初音、#清水、 #砂婆礑 四座早年日治時規劃興建的 #川流式水力電廠,在完好無損狀態下,將其拆解到福建,並且還要求調派相關技師。
https://images.plurk.com/DkEkpwS5h8bTbBpp2gkp3.png
@.tw.
2 years ago
KK
立即下載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早年日本在臺灣建設最多的就是當今真正可以稱得上所謂「綠色能源」的「川流式水力發電廠」,像是新店溪水利開發計畫中,「舊龜山發電廠」當今已列文資,旦整個土地竟遭早年臺電標售給私人,機組在戰後初期遭拆運到不知去向。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此外像是原本阿里山達邦部落所在日治時期興建有以「川流式發電廠」型態的「長谷川發電所」戰後也全數遭拆毀不知去向。又或者是臺中市豐原區境內原先葫蘆墩圳所在「製麻株式會社」申請興建的「葫蘆墩川流式水力發電廠」戰後也遭全數拆除,片甲不留。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不僅如此,像是位在彰化縣莿仔埤圳所在流經,原本日治時期「濁水溪水利開發計畫」當中,更興建有一座「川流式水力發電廠」也就是不須興建大型壩堤、水庫的水力發電廠,結果二次戰後,全數被拆光,所有機組元件幾乎早已不知去向,連土地都可以任意賤賣標售。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另外像是宜蘭縣大同鄉境內蕃社坑水力發電廠,以及南澳鄉境內位於南澳村的「糖廓水力發電廠」結果如今僅存該地遺跡,所有建築物、設備早已消失不見,最誇張的是土地也是從早年至今,依舊一再賤賣土地、設施。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不懂日文但會講英俄文的孫運璿是1945年12月底才到台灣, 由台籍員工安排住所(有電燈照明)帶他去買日用品與用餐等基本生活, 他根本就只是12位被選派到美國學兩年的技師之一 而已, 不是1946年台電成立時的主要工程師, 甚至在1951年東西電力系統連絡工程竣工的大合照還在角落位置(孫在第二排中起向左第10個吧 而日本技師們在中間),
不知哪年孫才被拔擢的(thinking)
https://images.plurk.com/16REEj6llpiTRQP7WsEtH4.png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日本時代後期的台灣廣大農村家庭 其實約四成已接上電燈囉, 包括我阿嬤家豬舍的那盞照明燈, 在1934年完成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後,已經能較穩定地供電甚至電力多到需要促銷,
>>日本總督府推出各種裝設電燈的優惠、介紹電燈的便利性,與提高民眾對電燈與電器用品的認識,民間對於電燈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到日治末期,電燈的普及率已經接近40%,也被用來宣揚文明、進步的象徵。有趣的是,當時電力公司對家庭用戶的電費計價方式,是看家裡申請哪些電器設備,以及日或夜間使用,再依月收費,不過帳單上只有電燈、電扇兩種電器而已
台電月刊 - Vol.687 照亮來時路 聽見老燈具的呢喃
胡不歸
2 years ago
吐司機Oho~
2 years ago
>>1950/9/14《The Wyandotte Tribune》第3頁有『狄卜賽家庭到達異國風味東方的家—跨越太平洋3次』。文章是記者Rita Doerrmann寫的,但都是康妮口述。其中有數節值得抄錄:「依照康妮(狄卜賽夫人)的說法,日本統治台灣50年,進行了神奇的福爾摩莎現代化工作。設了義務教育制度、造鐵路穿越不能進入地區、建設漂亮的建築然後開始快速的工業化。他們想把它合併進日本而非把它當作殖民地。#戰前在東方是少數糧食生產過剩地區之一。人民生活與China比較的話是奢華的(lived in luxury),#甚至在他們的茅屋內有電。」 「狄卜賽轉到台灣是在杜魯門第四點計畫(Point Four program)提供技術援助而非金錢,...
北投埔林炳炎 » Cherish the memory of Mrs. Constance S. de ...
back to top